「請問要點茶或咖啡?」
「咖啡。」
「請問您要哪種咖啡?」
「愛爾蘭咖啡。」
「需要加眼淚嗎?」
「啊?什麼?」
這段話是當初翻閱《愛爾蘭咖啡》這本書時,所帶來的一點小震撼,尤其是第五行。
「需要加眼淚嗎?」曾經認定結局是悲劇,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會對這杯咖啡感興趣,應該是作者產生的影響力吧!當然還有書中所描述的做法。
透過朋友的介紹,我來到這家店。
這家店傳說與書中的做法是相同的,因此有想去品嚐的念頭。
記得是在冬天的中午去的,當時的天氣一點都不寒冷,還帶著溫暖的陽光。
一進門的剎那,在吧台看到了一組杯架。
我想只有坐在吧台前才有機會看到做法,於是我選擇坐在吧台的右前方。
當我看到Menu時,剛開始不是找主餐,而是只想看到那五個字。
一直翻到很後面才看到「愛爾蘭咖啡」印在上面,我毫不猶豫地點了一杯。
看到服務人員開始準備做時,我好奇的問,這咖啡是曼特寧嗎?她「肯定」的回答。
那加的酒是愛爾蘭威士忌嗎?她依舊「肯定」的回答。
之後我就開始欣賞她的「烤杯」過程。
烤杯過程幾乎都是與書裡相同的,烤杯完畢後加入曼特寧,最後則是塗上一層香甜的奶油泡。
知道杯身很燙,在等了一分鐘後才喝下第一口。
第一口只感覺到奶油甜甜的味道。
第二口才喝到咖啡並夾雜一些酒的味道。
大概是第一次喝到這樣的「雞尾酒」,有點不習慣。
喝到剩一半時,明顯的分辨不出來到底是喝到咖啡還是酒了。
理論上底層酒的比重較輕,會慢慢浮上與咖啡融合成獨特的味道。
是悲傷還是喜悅的味道,我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它溫暖了身子。
這杯真的適合在寒冷的夜晚品嚐,才會感受到溫暖的感覺。
之後和朋友聊到「愛爾蘭咖啡」時,提到加眼淚的感覺會是如何?
我並不是很清楚,所以不知如何回答。
「那下次一起去喝時要不要加上我的眼淚?」
『好啊。』
當時的她是這樣隨口的問我,我也很隨意的回答她。
有一天她告訴我,她加了自己的眼淚在愛爾蘭咖啡裡,我的確是嚇了一跳的。
因為她本身是不太能喝酒的人,她告訴我,並沒有刻意想去喝,只是不小心走到咖啡館。
恰巧咖啡館裡有愛爾蘭咖啡,於是就點了一杯。
的確是百分百的傻瓜一個。
加了眼淚的咖啡有比較好喝嗎?
我想不是的,只會更苦更糟罷了。
下次若真的再去喝咖啡,我不想加上她的眼淚來品嚐。
這只會讓人更心疼而已,而這樣的滋味會太苦、太沉重了。
我只想喝一杯思念發酵的「愛爾蘭咖啡」。而且是不加眼淚的。
《愛爾蘭咖啡》的原作者,也只喝過一次那樣特別的味道。
一次就夠了,真的只要一次就夠了。
至今我依然沒有喝到那有加眼淚的咖啡,而我也不願意去品嚐那樣的滋味。
所以我堅決不與妳一起喝咖啡,尤其是愛爾蘭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