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就快要劃下句點,但是對社群龍頭 Facebook 來說,今年的爭議災難似乎尚未結束。在干涉選舉、用戶隱私外洩、買政治公關攻擊他人之後,《紐約時報》再度報導,Facebook 與好幾家公司簽署特殊契約,讓他們享有使用用戶資料的最大權力。
《紐約時報》公開名單提及的公司有: - Netflix 與 Spotify 能夠閱讀、撰寫與刪除用戶的私人訊息,並且看到所有聊天對象名單。
- 微軟的 Bing 搜尋引擎能夠獲得 Facebook 用戶所有好友名單的姓名。
- 音樂串流 Pandora 和電影評論網爛番茄能獲得 Facebook 用戶與好友的資訊,來客製化他們的使用經驗。
- 蘋果裝置,關掉分享設定後,仍可獲得用戶的聯絡人電話號碼與行事曆資料。
- Yahoo 能夠看到用戶好友的即時貼文。
- Sony、微軟與亞馬遜能透過用戶的好友來獲得電子郵件資訊。
- 手機商 Blackberry 與華為可以獲得 Facebook 的數據,用在自己裝置上的社群功能。
《紐約時報》報導,資料取材於幾百頁的內部文件及數十位訪談。據報導,Facebook 與超過 150 家公司曾簽署不同的用戶數據使用條款,包含《紐約時報》自己,都曾跟 Facebook 有過交易。
Facebook 並不是透過這些數據契約直接獲得金錢,反之,而是進行利益交換。舉例來說,它會從亞馬遜、Yahoo 與裝置商華為,獲得用戶在那裡的其他數據獲得用戶聯絡人資料,來增進自己的「您可能認識的人」功能。
Facebook:我們沒有違法上述的這些用戶數據交換契約,幾乎在最近這幾個月都已經中止。Facebook 表示,自己並沒有違反法律規定,並且都已經在用戶使用條款,告知資料使用方式,不過是在相當隱晦、用戶不一定全面瞭解的字句之下。
各家與 Facebook 簽署過資料交換契約的公司也各自表達立場。微軟說是站在尊重用戶喜好的立場下與 Facebook 合作;Netflix 説合作從 2015 年就中止,當初只是用 Facebook 數據來看到好友的 Netflix 觀看紀錄;Spotify 和蘋果都說,沒有意識到被 Facebook 給予這麼大的資料權力。
此報導一出,Facebook 股價當天下跌 7.3%,整體股價自今年 7 月以來,下跌了 40%。 不是違不違法,而是信任問題在網路服務盛行的世代之下,用戶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數據,的確成為最值錢的公司資產。
Facebook 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用哪種方式使用用戶的數據,而是在於,他們不斷對外聲稱自己百分之百透明經營、把用戶隱私至上對待,但是卻又不斷被媒體爆出,Facebook 是如何濫用用戶數據,不禁令人懷疑檯面上說法和檯面下的做法究竟相符嗎?
這一年許多的 Facebook 用戶隱私爭議,再加上這筆,用戶對 Facebook 觀感與使用行為,或許會再被影響。
另外,美國官方也特別關注使用者網路行為數據被網路公司使用的問題,歐盟已經設定相關法律,明年或許美國方面,也會有相關對策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