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來得又急又快,讓人措手不及。其實也有些癌症進展較緩慢甚至暫時停止生長,這類型的癌症就算沒有檢查出來,身體也不會有什麼不適,即使沒有治療,生命也不會有任何危害。有些時候未經處置的腫瘤甚至會自己消失。當這些根本不會產生任何症狀、也不會對身體造成絲毫傷害的腫瘤診斷出來時,就是「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了。
過度診斷帶來的困擾在於,醫師對於極早期的癌症,很難判斷它將來會發展為惡性腫瘤抑或是根本無害,因此任何人一旦檢驗出癌症就一定要接受治療。這意味著有些檢驗出「罹患」癌症的「病患」,原本未接受任何治療生命也不會有危險,但卻要承受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這就稱為「過度治療」(overtreatment)。
甲狀腺癌的過度篩檢最早關於有些癌症並不一定會致命的證據,來自解剖檢查許多死者時發現腫瘤,但這些死者並非死於癌症,而是其他的病症。這顯示有些人雖然罹癌,卻終其一生未受影響,也都沒有發現腫瘤的存在。另一項證據來自南韓,1999 年開始進行的大規模癌症篩檢。由於甲狀腺癌篩查只需要簡單的頸部超音波檢查,因此多數民眾都很樂於接受。十年後他們驚訝地發現,民眾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呈現數倍增加,但死於該癌症的比例並未明顯成長。
最後科學家才搞懂,這就是過度篩檢。然而已有許多病患已過度治療,切除了他們的甲狀腺,且終生必須額外補充甲狀腺素,還可能發生鈣離子代謝失調及聲帶麻痺等副作用。
乳癌篩檢有可能過度乳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實能避免許多不幸發生,但也有一些早期乳癌終其一生不會再惡化。研究顯示,每一位因早期發現而被救了一命的乳癌病患,同時會有約三例過度篩檢及治療。許多醫生皆認為「乳腺導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根本就不算癌症,建議應更改病名把「癌」字去掉。雪梨大學 Brooke Nickel 博士建議,將那些對身體危害程度低的癌症改稱為「微腫瘤」(microtumor)、「變異細胞」(abnormal cells)或是「惰性病變」(indolent lesion),以減低人們不必要的驚慌、焦慮及治療。
大腸癌的過度篩檢許多人都有接受腸道內視鏡檢查的經驗,醫師操作內視鏡檢查腸道內是否有異常增生的瘜肉時,若有發現就將瘜肉切除。由於瘜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因此一般人的觀念是應盡快切除瘜肉,以降低發生大腸癌的風險。然而並非所有瘜肉都會惡化成為大腸癌,因此這就是過度篩檢,而將全部發現的瘜肉一一切除,就是過度治療了。
結語隨著各種分子及影像的癌症篩檢技術日益進步,人體內各種基因突變及細胞的異常增生,已可在早期即檢驗出來,然而極少量的異常細胞並不一定會致癌,這些變異的細胞有些可能會被免疫系統發現消滅,有些會生長停滯不至於惡化而威脅生命。究竟該如何準確判斷何者是無害的變異不需處置,何者會對生命造成危害應盡快治療,仍需更多研究才能有結論。
在此「精準醫學」的時代,癌症篩檢的施行與否,也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遺傳、環境和生活習慣等癌症危險因子(風險分級篩檢,risk-stratified screening)。因為罹癌風險較高的人接受癌症篩檢獲致的益處(降低癌症的傷害或死亡),才會超過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引發的焦慮、副作用等。唯有癌症篩檢的觀念及知識更健全,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