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除了發炎以外沒什麼用處的事實,相信大家都有耳聞,除了闌尾,大家應該也有聽過掌長肌、豎毛肌、尾椎骨等,都在過去幾百萬年的進化變得無用。
第一個先說的就是闌尾(Appendix)。很久很久以前,闌尾的功能可能是「輔助」消化富含纖維素的植物,但其實闌尾並不屬於脊椎動物(以植物為食)消化系統的一部份;隨著我們開始轉向多樣化飲食,不再需要那麼長的腸道,闌尾終於逐漸退化成體內一截多餘的肉,只有在它發炎讓你痛得死去活來時,你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然後去醫院切除它。
雖然後續有些研究認為,闌尾能向腸道提供免疫細胞以保持腸內細菌平衡;或有研究說闌尾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起源地,因為闌尾能容納大量誘發巴金森氏症的有毒蛋白質:α-突觸核蛋白,但有待時間和更多實驗證明。
第二個是掌長肌(palmaris longus muscle),首先請你手掌平放,接著用力握拳,然後往上抬起,就可以在手腕處看到那條肌肉,或見下圖紅圈處。根據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說法,這條肌肉原是早期人類爬樹的大幫手,但隨著人類在 320 萬年前開始改為直立步行,掌長肌再無用武之地。大約有 10% 人類「進化」成功,並沒有這條肌肉,但另外 90% 人手上就會出現這兩條已退化但仍殘留的肌肉。 第三個是智齒(wisdom teeth)。早期人類需要強大有力的下顎來咀嚼野外食物,但隨著我們開始懂得生火熟食,把食材煮軟煮嫩,下顎也逐漸變小,而最後面用來磨碎的牙齒無處可去,就被埋進肉裡,即平常無感、一發作起來疼痛要人命的智齒。
第四個為豎毛肌(Arrector pili muscle),俗稱雞皮疙瘩(Goose flesh)。人類祖先體毛多,當他們感到寒冷時,豎毛肌就會收縮豎起皮膚表面毛髮,發揮保暖作用以減少體溫流失;另一方面,豎起毛也可以做為嚇阻作用,讓自身看起來更龐大以嚇走敵人,比如豪豬。
於是我們看到,豎毛肌仍在我們感到寒冷時盡責的豎起,但由於皮膚表面少了大片體毛遮擋,只剩下一片雞皮疙瘩。
第五個為尾骨(Tail Bone)。《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其實人類胚胎在受孕後 5~8 週內會形成尾巴,只是出生時尾巴已消失,剩下的 3~5 塊尾椎骨(數量因人而異)便接合成一塊尾骨。
第六個為動耳肌(Auricular muscle)。一些哺乳動物使用動耳肌來定位聲音,以檢測獵物、捕食者的任何風吹草動,比如羚羊、鹿、貓等,但人類因為擁有能左右大幅度擺動的頸部,不需要移動耳朵尋找聲音來源,久而久之動耳肌就退化了──除了豆豆先生的耳朵仍像動物一樣靈活。
第七個是位於下腹部的稜錐肌(pyramidalis muscle),狀如三角形,有些人沒有,有些人有 1 塊、有些人 2 塊,但這些肌肉與腹肌功能無關。研究人員估計,約 80% 人都會有 1、2 塊錐體肌。
第八個是位於眼角內側的半月皺襞(plica semilunaris),下圖紅圈所示。你可以看到鳥類、爬蟲類和一些哺乳動物能移動這層眼瞼,使眼睛保持濕潤,不過人眼已無法控制這層組織,只能堆積在眼角內側。 第九是男性的乳頭。胎兒成形之初不分男女,直到雄激素睪酮(testosterone)分泌量開始上升,男性生殖器官才開始形成,但之前乳頭已經發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