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5G 發展可說先天環境不利──市場規模不夠大,又還未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而接連低資費競爭又傷到電信業獲利,對後續資本支出也形成壓力,這些因素都讓電信業對 5G 初期布局看得相對保守,另一個隱憂則是──人才的流失。
麥迪遜數據顧問公司總經理邱志威曾有 23 年的電信業經驗,為遠傳打造台灣電信業第一座大數據平台,目前也擔任資料倉儲龍頭 Teradata 資深技術顧問,他指出,電信業對數據人才培育有著相當大的貢獻,但是在資費競爭傷到 ARPU 後,也衝擊當前投資數據新技術,造成數據人才未來成長受限。
內部發展受限,異業跳槽成了一個選擇,像金融業近年積極發展 Fintech,就成了電信數據人才大展身手的舞台之一,不過,邱志威更看到另一個隱憂:華為正以 1.5 倍 ~2 倍的薪資挖角台灣人才。
邱志威指出,華為近年積極搶攻東南亞企業客戶市場,不過若以中國人才直接輸出則成本過高,相較之下,台灣就成了一個良好的人才資料庫,邱志威認為,華為挖角的動作雖然才剛開始,但會形成連鎖效應,可能前輩拉後輩、或是同事間一個拉一個,這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台灣資通訊產業一向是硬體當道,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公司副總陳志仁指出,就資通訊產業價值鏈來看,目前底層零組件約占 62% 產值、裝置占 25%、電信占 8%,而軟體則僅占 5%,相較之下,日本跟美國在電信與軟體的比重則占到約 40%。
除了產業結構問題,電信業向來引以為傲、大方配息的做法,也可能是一個包袱,陳志仁認為,電信業為投資人創造更有價值的利息,但並沒有帶來產業更大的資本投入,而電信業獲利也很難直接貢獻在人才培育上。
面對 5G 新網路架構,電信業除了需評估後續龐大硬體設備支出,更關照的則是可行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如何在大數據、IoT、AI 應用場域上參一腳,而且還能打上一場漂亮的戰局,而這一塊則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
人才該具備那些特質呢?遠傳人力資源資深副總經周博儀提出 3 點可思考的方向:
- 專業技能:例如電信所需的大數據、物聯網與 AI 技能。
- 競爭能力:偏個人特質,重明辨思維、敏捷思維、協作績效、倫理。
- 思維: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能夠樂觀正面的看待未來。
從電信三雄各自的定位與發展來看,中華電身為國內電信業龍頭,綜合性的營運商定位相對吃香,在吸納國內優秀人才上也較不成問題,未來若要扮演「超大型系統整合廠」的角色,將具有規模與產業地位優勢。
台灣大則同樣具備固網與行動通訊功能,而在電商、影音內容布局上則有獨到之處,今年更大膽聘請非電信業背景的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擔任總經理,由於 App 是目前電信布局較少的處女地,台灣大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遠傳則專注發展行動通訊業務,轉型的腳步必須加快,而遠傳去年 12 月進了一波優退行動,因應 5G 新經濟,今年將擴大徵才 1,200 人,提升內部轉型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