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最近受到不少抨擊,原因是它上線的一套自動化系統。這套系統可以監控倉庫員工的工作效率,如果某些員工被發現工作效率太低,就很有可能被淘汰。這是亞馬遜在追求自動化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只是略微有些激進。
外界鋪天蓋地的批評是亞馬遜始料未及的,為了平息這些聲音,亞馬遜機器人配送中心主管斯科特‧安德森日前在一場針對其巴爾的摩配送中心的新聞發表會上強調,人類員工在亞馬遜的倉庫中依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說道,「未來我們的倉庫會變成全自動化的嗎?目前看來,自動化技術還非常有限,遠沒有達到亞馬遜需要的水平。」
「人們常常誤以為亞馬遜很快就能實現全自動化的物流中心」,安德森在陪同媒體參觀巴爾的摩營運中心時表示,「但是技術要達到這一點,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
目前,分揀機器人看起來依舊笨手笨腳。比如,從一堆東西裡拾起其中一件,同時不碰壞旁邊的東西,或是一次性從中拿起好幾件,對人類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是要讓機器做到這一點,即使是亞馬遜也還需要再經過數年研發。
自動化仍是大勢所趨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安德森認為十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社會學的範疇內,十年轉瞬即逝。目前,亞馬遜的物流中心共擁有十萬多名員工,假如十年後真的實現了全自動化,他們將全部失業。如果再算上亞馬遜的競爭對手,這意味著社會需要在 10 年內消化數百萬名失業人口。
不過有意思的是,對於「十年」的說法,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彭博社認為,這意味著機器人已經開始在接管生產線了,危險似乎很快就要來臨。而路透社卻認為,安德森說的是實話,我們暫時還不需要擔心被機器人取代。
對於未來,我們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亞馬遜非常希望能在 10 年內實現倉庫的全自動化。
早在 2014 年,亞馬遜就開始嘗試在倉庫使用 Kiva 機器人代替部分人力勞動。機器人會把裝滿貨物、重達 3,000 磅的貨架載到分揀工的面前,分揀工要做的就是從貨架上拿下商品裝進塑膠箱,而不用像過去一樣整間倉庫跑,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亞馬遜的另一些自動化嘗試並不那麼成功。比如,在亞馬遜近年來大力投入的生鮮配送環節,機器手臂便很難有用武之地。一方面,生鮮產品比普通商品更脆弱,機器手臂很難保證力度,另一方面,人類判斷生鮮商品是否符合要求,比起機器辨識也準確多了。
比如說,有些顧客想要生一點的香蕉,有些則備註需要熟一些的香蕉,人類掃一眼就能分辨,而機器卻很難做到。
還有亞馬遜正在測試的無人送貨車 Amazon Scout。這個無人送貨車有 6 個輪子,可以自動避讓路上的行人和動物,但速度只相當於人類步行,目前還難堪大用。
然而,不管怎麼說,自動化仍然是大勢所趨。不管 10 年後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徹底的無人化,自動化都將為社會創造巨大的效益。畢竟從各方面來看,亞馬遜倉庫的工作都是艱苦、不愉快,甚至是危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