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夢》(Pokémon)系列遊戲可以說是許多人的童年,如果你小時候也玩過寶可夢遊戲,當你現在看到這些角色時,很有可能你的大腦特定區域會被活化。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類大腦有著特定的區域用來辨認文字、數字和臉孔,而哈佛醫學院近年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猴子要開發類似的區域必須需要從小就接觸到那些物體,史丹佛研究人員因此想知道,人類是否也是如此。
有鑑於許多人從小就開始接觸寶可夢,每一隻寶可夢長的又是如此獨特,這也讓寶可夢粉絲成為了史丹佛團隊研究的完美對象,儘管曾對能成效有所懷疑,透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對比,團隊確實得到了有趣的發現。
在這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向測試對象展示了數百個寶可夢角色,其中包含在卡通中的形象,也包含在最古早 Game Boy 遊戲中的角色圖片,儘管像素有所差異,但對 11 位從小便接觸寶可夢的實驗組來說,大腦區域仍有所活化。
而實驗組活化的大腦區域也是一致的。在看到寶可夢角色時,所有寶可夢粉絲大腦中通常會對動物的圖片做出反應的「枕顳葉」(occipitotemporal sulcus)區域有了活化反應。
團隊認為,這項研究支持了過去的一項理論,即人們的大腦從很小的時候便會開始根據學習的經驗進行改變,但大腦中仍有些潛在限制因素來塑造、指導這些變化如何進行。
就像音樂家即使創造新的歌曲,旋律中仍然會尊重著音樂的「語法」進行,大腦的創意可以用於許多地方,但它必須遵循某些規則發展——以遊玩寶可夢長大的實驗組例子來說,他們便能比其他人更好創造符合寶可夢官方設定的新角色。
雖然「創造新寶可夢」聽起來不是什麼太過實用的能力,一些父母可能還會從中得出「電子遊戲會對孩童大腦產生持久且無用影響」的結論,但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Kalanit Grill-Spector 並不這麼想。
Grill-Spector 表示,大腦視覺皮層由數億個神經元組成,人們有能力在皮層中編碼許多的模式也不會有容納的問題,以實驗組來說,所有測試對象都成長為成功的年輕人。「我會對那些父母說,參與實驗的對象都有博士學位,他們都做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