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時是一種待人處事的基本條件,但有些人就是改不了遲到的習慣,心理學家分析這種習慣性遲到的病症,表示如果你身邊有這種朋友,你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因為他們不太可能戒掉這種行為,而且這種行為並不反映他們對你的感受,或他們對你的尊重程度,而是他們自己的大腦內部處理系統出現缺陷。
心理學家將這種病症稱為慢性遲到。過去關於這種症候的治療方式研究,發現三類行為是導致慢性遲到的最常見原因。分別是自以為很擅長多工任務,第二種是容易在下一個目標途中受到干擾,第三是對時間感受不敏銳。
許多企業家將自己視為多任務者,並相信他們在壓力下工作效率會更高,但是研究發現,那些認為自己在多任務處理壓力下表現優異的人,事實上工作成效並不好,這種習慣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無法阻止分心,專注在單一任務上。研究已發現,大腦在任務之間來回切換的結果是降低注意力、學習能力、短期記憶與整體心理表現,而且習慣多任務處理的人,很容易失去時間觀念,並在最重要的事情之前被其他事情分心。
慣性遲到第二種原因是總有一些東西比前往下一個目的更有吸引力,譬如再打一輪遊戲、再讀另一篇引人入勝的精彩文章,再看一部影集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一連串的微小刺激,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與你共度時光,這只是一種干擾形式,使他們無法走出當下的狀態。
第三種原因是人格問題。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A 型的人往往比更悠閒的 B 型人更注重時效性。A 型人更有組織、更有野心、更不耐煩,實驗讓兩種人感受一分鐘的時間長度,結果 A 型人在 58 秒內就表示時間已到,比較悠閒的 B 型人估計一分鐘到了,實際上已經過了 77 秒。
Psychology Today 一篇文章分析慢性遲到的行為,認為這種慢性遲到的人,是有執行功能的缺陷。因為準時是一連串的決策過程,需要預先知道如何到達需要準時到達的地方,知道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遲到。首先,準時的人經常看時間,並估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以及需要出發的時間,而且他們還會想清楚目前手頭上的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做完,並為接下來的事情做好準備。
然後根據上面的判斷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過程之中需要很多處理程序,包括決定現在手頭上的事情需要晚一點再處理,或有時間處理但必須加快步伐,因為只剩半個小時就得出發,接著會在出發時間接近時更頻繁看時鐘,在必要時改變他們的行為。
但是,慢性遲到的人不會做這些事情,他們容易在手頭上的工作中迷失自己,並且不知道現在已經幾點了,等到發現時早就來不及。這些人缺乏自我控制,讓自己遠離正在從事的活動。此外,心理學家發現,知道自己遲到的行為不好,但卻無法控制讓自己準時的人,可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缺乏自我控制的行為,比如無法省錢或拒絕垃圾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