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南加州發生規模 6.4 地震;24 小時後,地震等級達到規模 6.9,成為加州自 1999 年規模 7.1 地震後的最高震級。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資訊網 6 日公布數據,這次地震震央位於里奇克雷斯特鎮東北約 18 公里處。地震發生時,遠在 270 公里外的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都有明顯震感。
加州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屬於地震頻發地區。根據《衛報》4 月報導,自 2008 年到 2018 年,加州過去 10 年曾發生 100 多萬次地震(平均每 3 分鐘一次)。儘管大部分時候震級都是人體不易察覺的 1 級以下,但上百萬次的統計資料也足以讓人震驚。
位於北加州庫比蒂諾的 Apple Park 雖然不在 7 月 5 日地震影響範圍,但 Apple Park 設計初期,蘋果設計團隊已考慮到加州特殊的地理情況。
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地震,設計團隊透過調整器將建築本體與地面隔離,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Apple Park 揭幕時,這設計僅俗稱為「特製裝置」,很少人能真正看到或接觸到,因為被「藏」在地底下,蘋果也沒有詳細介紹。
《紐約時報》記者 Thomas Fuller 和攝影師 Jim Wilson 是第一批參觀 Apple Park 這套地下防震裝置的媒體,6 月報導曾詳細解讀 Apple Park 的地下設計。
儘管目前所看到的 Apple Park 是直徑 1.6 公里的「太空船」,但在「太空船」之下,是多達 692 個將建築本體隔離地面的裝置。
據悉,這些裝置能在地震發生時,為 Apple Park 抵消 80% 地震破壞力。除此以外,園區內也配置太陽能電源供應系統,最高提供 17 百萬瓦電力。
即便「太空船」遭遇地震或因地震斷電時,園區電源供應和防震系統也能讓大樓保持正常運作。
▲ Apple Park 樓頂的太陽能電力裝置。(Source:影片截圖)
Thomas Fuller 介紹,這 692 個防震裝置設在地下 2 樓,即 iPhone 和 MacBook 設計辦公室的正下方。架構分為 3 部分:
- 最外層的地基和建築連線部分設計成碟型。
- 每個碟型裝置包的是更小的碟型裝置。
- 每個碟型裝置包著一個調整器當作兩層隔離。
如《紐約時報》動圖所示,當地震發生時,每個調整器裝置最多能往任一方向水平行動 1.2 公尺(約 4 英尺),透過調整器抵消震動對上層建築的影響。
Thomas Fuller 對此設計的比喻還頗為生動:「裝置內的調整器就像兩個碟子夾著冰塊滑動。」
有意思的是,設計 Apple Park 時,決定採用這種設計的人並不只 Jony Ive 和設計團隊,已故蘋果 CEO 賈伯斯當時也認為,Apple Park 應該有和地面隔離的基本措施,避免震動影響建築。
Jony Ive 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賈伯斯這個決定其實是受日本工程學的啟發,因為日本在建築防震工程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因此,Apple Park 成了全美採用隔離防震設計的 175 座建築之一,同時也是矽谷為數不多擁有隔離裝置的企業大樓。
矽谷結構工程師 Evan Reis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由於矽谷許多公司都是 1970~1980 年代落成,所以部分建築已不符合現有的設計規則(比如沒有防震系統、建築架構無法承受震動等)。
這種建築目前在矽谷多達數千座,即便每天處於這些建築物內的工程師和員工,往往都不知道他們辦公的建築物無法抵禦地震。
當然,即便 Apple Park 具備一定防震、抗震能力,也並非就能讓園區 9 千多名員工高枕無憂。
加州理工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主任 Thomas H. Heaton 表示:「從理論角度看,一場大地震就能讓建築從隔離裝置震下來。」儘管目前從日本等國家的應用情況看,隔離裝置的防震效果非常好,但由於目前還沒經歷過大地震考驗,因此尚未了解隔離裝置的真正效果。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Daniel L. Lu (user:dllu)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