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補助、燃料稅可能跟社會不平等有關?最近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研究指出,隨著燃料稅的增加,民眾的電力、燃料成本可能會愈加沉重,社會上將會有愈來愈多能源貧窮戶。
所謂的能源貧戶(energy poverty)指的是電力、供暖與製冷等家庭能源開支超出總收入 10% 的住戶,這是種特殊的「貧窮」現象,由於每戶人家月、季的用電量與燃料需求都不一樣,電價也會有變動,這些人不一定是低收入戶。只不過低收入戶在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下,能源成本會排擠教育、飲食、醫療與社交等費用,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波特蘭州立大學研究 1990 年到 2014 年跨越 175 國家的資料中發現,各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大多希望透過再生能源來取代石油與燃煤,最後得以擺脫化石燃料污染,並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雖然這確實有幫助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但這也加重的社會不平等與能源貧困現象。
那為什麼會有此現象呢?這可能跟政策與社會福利有關。波特蘭州立大學人文藝術與科學助理教授 Julius McGee 表示,就以美國來說,通常推動再生能源的方法都是以稅收補助等獎勵措施,這有助於降低太陽能板與節能家電裝設成本,但為了彌補財政損失,這就會提高燃料、化石燃料等成本。
因此這也提升無裝設節能或再生能源設備的住戶、低收入戶家庭的成本,進而加劇能源貧窮跟社會不平等現象,而電力與空調不單單只是民生必需品,這也會引起後續一連串的生活壓力與衝擊,McGee 表示,這些人被迫在飲食與能源之間做出選擇。
不過該研究也並不是要我們終止能源轉型,重點可能是政府如何提高社會福利,好比針對低收入戶的電費、燃料減免,或是節針對能電器補助等等,像是歐洲也有國家推出財務補貼、冬季禁止房東趕房客、社會住宅等各項社福機制與權利保護,畢竟電費跟住宅隔熱品質、電器的能源效率都大有關聯。
若未來電力市場朝向自由化邁進,到時政府也需要推出相關的策略以保障低收入戶的生活品質。
而再生能源其實也可以用來減輕能源貧困,研究指出,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一座大型太陽能場就能讓原先無電可用的家庭擁有低價電力。McGee 指出,面對再生能源與能源議題,人們考量到氣候變遷之前,也須要解決一直都存在的能源貧窮議題。目前研究已發表在《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