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黃敬淳攝)
一、外觀 打開 HomePod 的盒子,第一個感覺是精緻,而且比想像小和沉。
事實上它會佔的空間,甚至小於一台插上基座的任天堂 Switch,其外觀則是一層網狀織物,以及頂部的觸控玻璃。攤開數據,HomdPod 的重量來到2.5 公斤,高度是 170mm,這意味著它的身高不到一台 iPad mini ,但重量卻有兩台 MacBook Air 重,在拿出來的瞬間,用戶立刻會明白蘋果在作工上的細膩,以及 HomdPod 能帶來的音質潛力。
因為選擇把蘋果標誌性的 Logo 放到塑膠質料的底座,HomePod 的外型變得相當簡約,也沒有任何開口或按鍵,就連電線也直接嵌在音響上。HomdPod 的電線材質也經過設計,可能是蘋果產品唯一包覆著織物的電線。 (圖/記者黃敬淳攝) HomePod 的底座是軟塑膠的材質。依一些用戶的說法,放在純木家具時可能會留下印記(圖/記者黃敬淳攝)
一貫討厭「有線」的蘋果,也只節省地給了 HomePod 一段約一公尺長的電線。不過這也是唯一能讓沒有內建電池的 HomePod 運作的方式。「Home」Pod 並不是那種適合帶出門、在野餐墊上播音樂的無線音響。它生來就是要接線擺在家裡的某處。 (圖/記者黃敬淳攝) HomePod 的電線直接嵌在音響本體上(圖/記者黃敬淳攝)
HomdPod 的頂部則是一塊有觸控功能的深色玻璃,在 HomePod 運作的時候,會顯示「+」「-」兩種符號,暗示用戶可以觸控調整音量。初始設定或Siri 在活動的時候,玻璃也會顯示 Siri 符號的炫彩。雖然這已是它僅有的顯示功能,但看著彩光,仍可感受到這是款頗為不同的音響產品。
透過觸控玻璃,用戶可以點按一下暫停或繼續播放音樂,或是連按兩下換首。長按則能換醒 Siri,不過因為六組麥克風陣列收音不錯的緣故,真的要使用 Siri 大多會透過「Hey Siri」口令來進行。 在設定或 Siri 啟動時,HomePod 上方的玻璃會顯示炫彩(圖/記者黃敬淳攝) HomePod 頂部的觸控板在播放音樂時,會長駐顯示「+」「-」兩個符號,點按後可以調整音量大小。用戶也可以透過 Hey Siri 口令,直接以百分比的方式指定音量。(圖/記者黃敬淳攝)
在 iMac 上,蘋果一直力圖讓電腦也能融入各種家具配置的設計美學,在HomePod 上也有滿好的實踐。因為身軀不大,HomePod 可以擺得極不顯眼,也可以在客廳、書房的各種角落中無縫融入。和雅緻活潑的 Google Home 相比,HomePod 也多了幾份沉穩,當然這也可能與 HomePod 選用了萬搭的黑色和白色,作為唯二的選配色有關。 圖左為 Google Home(圖/記者黃敬淳攝)
二、音質 以價位來說,HomePod 的音質或許只算符合期待,不特別出彩或相反地黑走一些用戶的預算,但以體積來說,它很讓人驚豔,在連動兩台 HomePod 變為立體聲組合後(此時兩台 HomePod 在操作和設定上會被視為只有一台),它又會再讓人驚豔一次。
記者初次體驗 HomePod,是在酒店的宴客廳,可能可以容納數百人的空間。但在 100% 音量的兩台 HomePod 立體聲效果下,起初還讓記者以為是現場的音響,直到偶然一瞥,才發現這樣的效果來自這麼小的產品。 HomePod 的重量為 2.5 公斤,但它的高度比一台 iPad mini 短了約 30mm,體積其實挺小巧(圖/記者黃敬淳攝)
可以說得要有兩顆 HomePod,才能完整體驗這款產品的音質。
雖說放在大樓或公寓類型的家中,100% 音量怕是未來都不方便開啟,但要讓客廳或書房填滿音浪,HomePod 絕不會讓人失望。
對於深度使用蘋果各種產品的家庭,就連相對冷門的 Apple TV 都有的話,兩萬元入手兩顆 HomePod 作為家庭音響組,在價位上也是種合宜的方案,但音響效果和價格可以無限累加,有 3 萬元以上預算的用戶,就不必太著眼這款產品了。
因記者家中的電視櫃是透過系統傢俱,拼出中間的一個「框」來容納電視,放在此處的 HomePod 音響表現會受到一些影響,需要改放到地面,此外其立體聲效果也不見得適合所有歌曲,一些特別強調人聲演唱的曲目,就可能因為被立體聲強化的環繞聲影響,變得不夠清晰,這時可能不如解開配件群組、改成只連接一個 HomePod 來收聽會更舒適。
蘋果也談到了 HomePod 不需要「皇帝位」,在空間中的任何位置,都能有一致的音響體驗,同時能依麥克風接收回音,再自動針對所在位置判斷出最佳的音場效果,所以在每次移動位置時,HomePod 都會再花上 10 秒,重新調整一次聲學方案。 蘋果也演示了一種土豪級的玩法:在一個房子中的各個房間放置 7 顆HomePod,於是身處客廳的用戶可以把兩顆 HomePod 配成立體聲音響,然後在廚房裡透過 Siri 要求在這裡播放歌曲,接著要求在餐廳的 HomePod 也接續一起播放同一首歌,A 房間和 B 房間再各自播不同的歌,最後讓整個房子的 7 個 HomePod,都播放同一首歌,讓音樂塞滿整個樓層。
不過,土豪級 HomePod 用戶還是有技術限制:因 HomePod 的連動或操作,以及 AirPlay 2,都需要裝置處在同一個 Wi-Fi 下,因此預算無所謂,還是得考量一下 Wi-Fi 訊號和網速的容載力。
但用戶倒是不用擔心會搞混不同的 HomePod,因為在一開始的設定,App 便會要求用戶選定 HomePod 放置的房間,作為未來辨別的方式。用戶也可以為每顆 HomePod 另外設定任何名字。
三、功能與使用 iPhone 有大量的第三方軟體,AirPods 也能接上藍牙連動 Android 手機,但 HomePod 可能會是一度不能接受 iPhone 有第三方 App Store 的賈伯斯最滿意的音響:它基本上是蘋果用戶的專屬產品,也徹底打造了一個只有蘋果生態圈才能沾露的封閉性設計。再考慮它幾乎無法拆解維修(據 iFixti 評測),這讓 HomePod 可能成了近來最有「蘋果味」的蘋果產品。 (圖/翻攝自 iFixit)
HomePod 其實從初始設定就需要 iOS 裝置或 Mac 專屬的「家庭」App,無法獨立安裝;隨後的使用裡,用戶除了直接透過 Siri 和 HomePod 本體互動,也只能透過支援 AirPlay 2 的裝置來操作──然而這目前也排除了一些支援 AirPlay 2 的非蘋果裝置,像是三星或 LG 部份型號的智慧電視。 HomePod 的設定需透過 iPhone、iPad 及 Mac 上的「家庭」App(圖/蘋果提供)
由於一開始就是以 Apple Music 的載體為設計理念,HomePod 本身在播放音樂時都會直接連上 Apple Music 資料庫來執行。
想在 HomePod 上使用第三方音樂串流平台?可以的,但用戶必須透過AirPlay2,從 iPhone、iPad 或 Mac 傳輸過去,這也是 HomePod 唯一和第三方交流之處,因為不支援藍牙連接的關係,HomePod 和 Android 手機、Windows 電腦連接的可能也就此斷裂,只能和蘋果產品配合使用。
實際上想好好使用 HomePod,用戶也最好還是選擇 Apple Music 這一音樂串流平台,否則便無法讓 HomePod 獨立播放音樂,非得透過手機以AirPlay 輸出不可。特別的是,若透過 iPhone 上的「音樂」App AirPlay 到HomePod 上,此時的 HomePod 仍會是獨立連接 Apple Music 來播放音樂,而不是從 iPhone 輸出過去,因此這時候,iPhone 上的音樂 App 可以單純作為歌單遙控器,視覺性地操作沒有螢幕的 HomePod。
但換用 Spotify 的話,用戶就非得讓 iPhone 和 HomePod 接在一起,總是沒那麼方便。
HomePod 也可以用來作為家庭中樞,操作一些支援 HomeKit 平台的智慧家電。設定好「家庭」App 裡的自動化操作或「情景」,就可以實現一些十分便利的使用模式,比如建立好「晚安」指令,並和 Siri 說晚安後,整個房子的燈都會關閉。HomePod 能跨越兩個房間以外的收音能力,也能讓用戶躺在床上,就實現這樣的使用情境。
它甚至可以讓用戶以和正常人溝通的音量,就能和 Siri 正常對話,不必出現一般在和智慧助理溝通時常出現的「刻意吶喊」。
雖說 HomeKit 家電不平價,一般人家裡也不多,但隨著一些如米家、IKEA 等平價品牌也開始加入 HomeKit 平台,用戶現在已有較低的門檻,來建立HomeKit 環境。 至於在一些由其他早期用戶提出、在透過 AirPlay 連接 HomePod 並播放影片的時候會出現音頻和影像不同步的情形,包括 Mac、iPhone 和 Apple TV,在記者的體驗中並沒有出現。 四、Siri 表現不難用,但仍有待加強 在 iOS 12 以來,在「台灣口音」、「自然語調程度」、「繁中」這幾個條件下,Siri 可能市場上最佳的產品,有著相當舒適的朗誦聲調,講述字句時抑揚頓挫也很自然,不過就功能上,HomePod 上經過最佳化的台版 Siri 雖然不難用,但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仍有極大進步的空間,一如2018 年初 HomePod 在英美等地上市後的主要評價:音質優異,但 Siri 表現有待加強。
實際體驗下來,扣除一些原本就知道的不足,比如無法中英文混雜在一起辨識(這會在點歌時遇到一些麻煩), HomePod 版 Siri 在使用上會不時有一些小障礙,比如無法理解用戶的語意、講完指令後莫名消失完全沒有回應或處理。
記者想讓它播放 Apple Music 上專屬於自己的推薦歌單,也花了些功夫,最後才發現其口令是「播放我喜歡的歌曲」,而不是「播放我的專屬歌單」這一類的。
不過大致上,Siri 在處理一些有明確項目或原廠指定能處理的問題上還是頗可以信賴,比如播放自己設定好的一張歌單,或是 Podcast 上的單元。在點播 Apple Music 上有資料的中文歌手音樂時也還算穩定,一些基本的問題,如詢問天氣、設定鬧鐘、設定計時器、詢問路況、建立行事曆或簡單的待辦,Siri 也可以自在應付。
只是,如果想以「閒聊」的目的來和 Siri 互動,碰一臉灰的機會還是大得多。
其他方便或有趣的 HomePod 版 Siri 功能,還有可以聆聽新聞廣播,內容則是 Podcast 上有支援的來源,如九八新聞、Pop Radio、東森新聞、親子天下等。用戶也可以透過 HomePod 回覆 LINE 訊息及簡訊,或是接聽並播打電話(和 Mac 一樣,是透過 Handoff 功能連接 iPhone 來實現),在不好拿 iPhone 的時候還是有些幫助。
HomePod 版的 Siri,亦可以支援在 iOS 裝置上設定好的 Siri 捷徑。似乎經過一段時間,蘋果已逐步將 HomePod 上的 Siri,和 iPhone 版本 Siri 之間的能力差距彌補起來。
至少在目前,HomePod 版 Siri 的品質,是顯著地超越了 Mac 版的 Siri。
五、HomePod 值得買嗎? 體驗過這款針對台灣用戶再最佳化過的 HomePod 後,它的優點其實相當明確:符合價位的音質,立體聲表現讓人驚豔。不過其他部份,因功能上多可以透過其他裝置來代替(比如想玩 Siri 能透過 iPad),市場上也有一些相似產品,如 Google Home Max 或 Sonos 音響,HomePod 的定位仍有些類似 Apple Watch,是一款專屬於蘋果生態圈的高階配件。
加上它作為音響,也難說和手機一樣,有什麼非得入手的理由。
因此必須是蘋果的重度用戶才適合使用 HomePod,或許其實是蘋果一開始就設定好的定位,只設計來專門出售給果粉,不過,這項特點反過來自然也是其缺點,像是只能使用 Apple Music 才能體驗 100% 的 HomePod 功能,或許連果粉也會感到有些為難;想要讓 HomePod 和電視搭配作劇院組合,也得先入手一台 Apple TV,才能透過 AirPlay 串連 HomePod。
即使都這樣了,如果想再感受完整版的 HomePod 音質,用戶還必須再入手一台 HomePod 配成立體聲,門檻可謂不低,這還不計要預先購入的蘋果裝置。
HomeKit 配件普及率不高,也限縮了 HomePod 的能力,這讓 HomePod 實際上就是一款支援 Siri、音質對得起價位的無線音響,同時要求非得是蘋果用戶和 Apple Music 用戶才適合體驗,以這個角度而言,HomePod 並不會是一台太值得推薦入手的產品。
因產品早在 2018 年 6 月就發表,用戶也有理由期待第二代 HomePod,或是平價些的 HomePod Mini。體驗了這款外觀精緻的音響後,它可以升級或改進的地方也很好想像,像是更好地支援本地的廣播電台、讓觸控板成為真正的螢幕,以及已經預告、但目前仍只支援英文的多人語音辨識,讓HomePod 可以一次綁定多個 Apple ID,不再讓接聽電話、設定行事曆這些私人需求受其他家庭成員干擾。
在目前,HomePod 仍只允許和一個 Apple ID 帳號配對,因此在和其他家庭成員互動時,會有一些細節無法應付,比如任何人都可以透過HomePod,擅自聽取用戶的新簡訊或接電話。
至於目前蘋果提供的多人 HomePod 共用方案也十分簡單:用戶可以關閉個人化要求(如唸出用戶的新訊息、設定提醒事項),同時避免讓 HomePod 上點播的音樂匯入 Apple Music、影響將來的算法。
整體來說,HomePod 是個好產品,有著在同級及許多無線音響中,都相當優異的音質表現,單就播音樂來說,智慧表現也相當不錯,但過多的要求降低了它的優勢。或許真正強列的需求(剛需),只剩不想花太多錢、卻想要有不錯的無線音響來搭配電視的用戶,確實是可以考慮再搭個 Apple TV 來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