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八月初正式宣布歸類於 Intel 第十代 Core 陣容、 Intel 首度消費級 10nm 處理器平台 Ice Lake 後, Intel 再度宣布同樣隸屬第十代 Core 系列的 14nm 處理器平台 Comet Lake ,相較 Ice Lake 將重心放在新世代的 Iris Pro GPU 與結合 AI 之上, Comet Lake 則著重在低功耗以及提供最多 6 核心 CPU 的多工生產力, Comet Lake 共提供包括 Y 系列與 U 系列八款 CPU ,囊擴 i3 、 i5 、 i7 以及 7W 與 15W TDP 。
今天 Intel 也在台展示兩款由台灣合作夥伴即將推出的 Comet Lake 產品,為 Asus 華碩與 MSI 微星即將上市的 Comet Lake 機型, Intel 也預計在今年底前,將會有高達 90 款以上的 Ice Lake 與 Comet Lake 平台設備發表與上市。 ▲微星的 Comet Lake 平台筆電
Intel 之所以在第十代 Core 平台提供兩系列不同的低電壓平台的說法相當耐人尋味, Intel 代表 Hiral Gheewala 表示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為市場不同層級不同的產品線,這也是將近十年前 Arm 在介紹其 CPU 授權方案多元性曾說過的。藉由提供 Ice Lake 予追求兼具輕薄、性能與新世代功能的族群,而 Comet Lake 則鎖定平價的主流輕薄與商用筆電。 ▲ Ice Lake 採用新命名原則, Comet Lake 仍維持傳統命名方式
以產品定位區分, Ice Lake 肩負提供開創新功能以及更平衡的整體性能,藉由具備 AI 指令集,使得進行 AI 相關應用如影像分類、影像處理時能藉 AI 提升效率達 2-3 倍,此外新世代的 Iris Pro GPU 效能大幅提升,使其能在輕薄筆電的設計下提供電競級的遊戲性能表現;至於 Comet Lake 則是典型的 Intel CPU 設計,相較 Ice Lake 將時脈設定較高,使其較 Ice Lake 更高的純 CPU 性能,對處理典型多工運算較有優勢,能夠為主流輕薄筆電提供較第八代平台更好的性能表現。此外,目前僅有 Comet Lake 規劃有 vPro 商用版本,而 Ice Lake 則聚焦在消費娛樂層級。 ▲ Comet Lake 的 Thunderbolt 3 介面仍由 PCH DIE 提供 ▲ Comet Lake 著重多工性能、最高達 6 核心
從命名原則可以很容易區分 Ice Lake 與 Comet Lake , Ice Lake 的產品名稱以新一代的模式,以 G 搭配數字強調 GPU 的性能,而 Comet Lake 則是目前消費者較熟悉、以 Y 與 U 系列命名的模式。除了採用相當成熟的 Intel 14nm 製程外,從記憶體的時脈支援亦透露 Comet Lake 為現行平台的強化版本,並非如 Ice Lake 為新世代架構,然而 Comet Lake 的頂級平台 Core i7-10710U 卻也是首度在 U 系列出現的 6 核心 16 執行緒平台,此外 Comet Lake 的 Y 系列可達到最低 4.5W 無風扇設計,並具備 4 核心。 ▲ Ice Lake 與 Comet Lake 的主要規格差異
雖然 Comet Lake 與 Ice Lake 在特質與市場需求不同,不過兩款平台皆肩負推廣 Intel 新世代介面與通訊技術的使命, Comet Lake 與 Ice Lake 皆在晶片中整合 Thunderbolt 3 介面(註: Comet Lake 的 Thunderbolt 3 由 PCH 提供, Ice Lake 則由 CPU 原生),此外也具備 Wi-Fi 6 ( Gig+ ),藉由將這些功能整合,使採用這兩款平台的筆記型電腦不再需搭配額外的晶片,即可獲得這兩項功能,進一步讓更多消費者可享受到這些新技術。 ▲ ADAPTIX 方案以四大功能進行設備性能、散熱的最佳化
同時, Intel 也強調他們現在針對平台提供 ADAPTIX 解決方案,此方案包括四種不同的性能調節工具,使系統業者可針對裝置的設計特性進行最佳化,能夠在評估散熱性能、持續解熱表現等,使處理器可符合機構設計的特性,為消費帶來最佳化的使用體驗。 ▲ Intel Comet Lake 八款處理器產品線 ▲現場展出兩台 HP 的 Project Athena 認證筆記型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