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F-1000X 亞太區於東京的體驗活動中, Sony 安排了一整天的鐵道之旅,從巴士、火車到漫步於街頭,橫跨郊區到鬧區,提供相當完整的體驗環境,不過當時受到太多使用者同時在封閉環境中使用,以及搭配使用的手機在當天提供系統更新,系統更新的前後體驗與穩定性也大為不同,最終回到台灣決定再另行進行更長期的體驗後再度撰寫第二篇內容。
自去年底開始至今,市場上的真無線耳機品項越來越多之外,產品的成熟度也漸漸提升,而 Sony 在兩年前試圖以結合主動降噪功能推出 WF-1000X ,受到當時晶片連接穩定性影響,並未能造成市場轟動,市場關注的重點仍在當時表現強勢的 WH-1000XM2 上,同時當時真無線產品也才開始起步, WF-1000X 的整體設計亦過於實驗性,降噪的表現也不盡理想。 ▲ WF-1000XM3 從外觀到技術全面翻新
兩年的時間捲土重來, WF-1000XM3 同樣設定在提供真無線與主動降噪,然而目的卻是要提供更穩定、更好音質的同時,提供媲美廣受消費者喜愛的耳罩式耳機 WH-1000XM3 的降噪性能, Sony 決定依循 WH-1000XM3 的模式,將核心技術全交由自身開發的晶片技術 QN1e 處理,同時亦為了提供更不受限的藍牙體驗,與第三方藍牙晶片廠共同開發新藍牙晶片。
雖然市場上不少中高階真無線耳機採用來自高通的平台方案,而高通亦針對搭配特定 Snapdragon 手機晶片平台,提供名為 TureWireless Plus ( TWS+ )的左右耳獨立真無線連接技術,雖然 Sony 的 Xperia 手機亦廣泛採用高通平台,不過僅有使用中高階晶片的機型才能對應的情況下,加上 Sony 有功能層面的考量, Sony 決定採用非高通藍牙平台。 ▲充電收納盒底部渾圓、無法立於平面
當然,高通藍牙晶片能在高階藍牙耳機廣受青睞不是沒有原因,源自 CSR 的音訊技術與 aptX 協定是高通藍牙晶片最大的優勢, Sony 選擇非高通平台也須面對無法支援高通專利的技術協定的問題,同時,雖然 Sony 有著 LDAC 高音質技術協定,但考慮到真無線耳機先天電池較小, Sony 決定使用耗電量較低、相容性高的藍牙 SBC 與 AAC 兩種連接技術。
Sony 採用第三方晶片的優點,就是透過 app 搭配,得以實現左右獨立的真無線連接,不需要如高通 TWS+ 須配合指定硬體,安裝 app 後,左右耳即可各自接收左右聲道的訊號,能使兩邊電量更平均消耗,同時亦可單耳使用,對一些有通話需求的使用者,就不需要在來電時還要確認哪一隻是主機,任意拿起左耳或是右耳都可接聽通話。 ▲ WF-1000XM3 的 QN1e 與 WH-1000XM3 的 QN1 晶片系出同源
不同於 WF-1000X 自藍牙接收也由於 Sony 決定在 WF-1000XM3 使用更多自家技術元素, WF-1000XM3 的藍牙晶片僅使用藍牙收發與數位訊號轉換,後續訊號將會轉由集結 Sony 技術的 QN1e 高整合型主動降噪晶片處理。 ▲耳機內側有感測器,取下耳機可暫停音樂播放
雖然 QN1e 的技術與用於 WH-1000XM3 的 QN1 相同,但考慮真無線耳機與耳罩耳機不同的條件,改以單聲道與降低電壓的方式處理,畢竟真無線耳機左右聲道是獨立播放,並不需要具備立體聲的訊號處理與擴大,故 QN1e 改採單聲道後,再針對搭配的 6mm 單體的驅動力調整,使其具備更小的體積與更低的耗電。 ▲採用三點式充電點
QN1e 具備與 QN1 相近的功能,包括 DA 轉換,主動降噪處理, DSEE HX 音訊處理技術與擴大等,利用將音訊訊號直接輸入到主動降噪架構處理後再行輸出到擴大架構,減少傳統音訊與降噪訊號直接融合的音質耗損,並為了彌補標準藍牙與藍牙 AAC 的失真,可藉由升頻技術將資訊細節補正到 24bit ,使音樂資訊的完整度較直接藍牙訊號解碼更高。 ▲ WF-1000XM3 具備內外兩組麥克風收音
為了提升 WF-1000XM3 的降噪表現,不同於 WF-1000X 僅耳朵外部的收音, WF-1000XM3 採用單耳外部與噴嘴內側各一個麥克風收音的模式,使其能如同當前高階的主動降噪耳罩耳機一樣,透過接收內外兩種噪音,進一步使降噪的噪音取樣更完整,不過也受限 WF-1000XM3 的體積較小,使得麥克風不像 WH-1000XM3 動態範圍那麼大,多少也影響取樣的結果。 ▲雖兩邊耳機可獨立使用,但左右耳側邊觸控板功能不同
此外, Sony 也希望 WF-1000XM3 具備極高的便利性,透過內側加裝感測器的方式,可讓耳機偵測是否佩戴在耳朵上,取下後會立即中斷音樂播放,短時間再配戴耳機後就會自動繼續播放音樂,此外亦可對應 Google 的 Google Assistant ,這也意味著在配對模式下,若 Android 手機開通 Google Assistant ,還會跳出提醒有可配對裝置的通知。 ▲提供加長型矽膠耳塞與三重舒適耳塞兩種選擇
使用前特別需要注意,雖然主動降噪耳機的反向波理論上不受耳機是否封閉影響,不過若未透過合適的耳塞將耳孔盡可能封閉,亦會由於外界的聲音流入,導致聽覺上降噪效果打折,故選擇密閉姓較好的耳塞就顯得重要,即便是相同的尺寸,也會因為矽膠耳塞與三重舒適耳塞特性的不同,亦可能出現其中一款密閉效果較差的狀況。 ▲與筆者耳型較接近的 SpinFit 新款耳塞,但穩定性遜於原廠加長型矽膠耳塞
剛好手邊有 SpinFit 新型的耳塞,也嘗試搭配 WF-1000XM3 使用,相較原本的矽膠耳塞,筆者覺得 SpinFit 密閉程度較好,可惜的是由於矽膠傘較淺,走動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不過筆者多數是在辦公室座位使用就不太擔心掉落;但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由於侵入內耳原本就較耳罩耳機變數多,筆者認為使用者仍需親自試用,不要看到網路評價一時衝動就購買。 ▲ WF-1000XM3 提供 SBC 與 AAC 兩種藍牙音訊連接模式
雖然 WF-1000XM3 並未在單體配置使用太獨特的做法,也未提供 aptX 或是 LDAC 等音訊,仍考慮到體積等因素選擇 6mm 的動圈單體,但拜 Sony 選擇使用獨家的 QN1e 晶片驅動,該晶片不僅整合降噪、 DAC 與訊號擴大,同時也搭載 DSP 訊號處理技術,會將藍牙晶片接收的音訊訊號進行處理,進而使聽感有著較同等級真無線耳機更優異的表現。
配合合宜的耳塞之下, WF-1000XM3 的聲音形體有著典型日系耳機較為輕盈、不至於冰冷的風格,低頻量感不至於過多,不過聆聽流行音樂可說是恰到好處,有些類似 Sony 在 MDR-1 系列的風格走向,個人認為較接近 MDR-1AM2 的特質一些,在同級耳機音質已屬上乘,不過畢竟是偏生活化以及搭配手機使用的無線耳機產品,自然還是不要刻意與鑑賞級耳機比較。
WF-1000XM3 已經大幅改善真無線耳機搭配 Android 常見的延遲問題,在日前日本體驗活動, Sony 工程師即針對為何許多真無線耳機在 Android 設備發生延遲做出解釋,結論就是在使用左右耳獨立的傳輸的機制後,目前已經大幅改善訊號延遲,較前一代降低四倍的延遲,當前觀看 Netflix 影片、 YouTube 影片並未覺得有發生不同步的情況。 ▲藉由雙邊獨立連接、 WF-1000XM3 大幅改善前身在 Android 影音播放延遲的問題
雖說 WF-1000XM3 的聲音風格與旗下 XB 系列耳機偏重低頻的風格,但用來看影片還是相當不錯的,恰到好處的低頻與營造的空間即便觀賞大場面的動作 電影也相當合宜,畢竟 WF-1000XM3 本質就是面向多數消費族群的定位,還是相當保有 Sony 所謂以 MDR-1 系列為調音基準的特質。
不過在通話體驗部分筆者覺得有點可惜了,雖說 WF-1000XM3 提供的任意單耳通話功能是不錯的設計,筆者在叫吵雜的環境如機場大廳、西門町街頭嘗試進行通話,不過對方表示背景噪音蓋過我方的聲音,推測或許與 WF-1000XM3 外部麥克風位置安排與通話的降噪處理方式有關,或許未來仍可透過韌體更新演算法改善。 ▲ WF-1000XM3 是目前業界唯一提供進階主動降噪能力的真無線耳機
拜 QN1e 晶片的數位處理,筆者認為 WF-1000XM3 在多半外出的場合將藍牙模式選擇連線優先與音質優先的差異不算太顯著,不過顯然音質優先模式仍較適合在干擾較少的環境使用,畢竟無論式頸掛或是真無線設計的藍牙入耳式耳機先天就不像 WH-1000XM3 耳罩式耳機有大型天線提供穩定的收訊品質,更何況是空間更受限的真無線耳機產品。
Sony 希冀 WF-1000XM3 不僅要能夠展現 Sony 的調音風格,還需能夠結合 Sony 1000X 家族強勢的主動降噪機能,就結果來說,不僅能與市場上同級的競品在音質一較長短,還具備競品沒有的主動降噪機能,若偏好主動降噪與入耳式耳機的使用者, WF-1000XM3 也是目前市場唯一一款具備進階降噪能力的真無線入耳式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