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設定2025年是能源轉型的重要年度,以離岸風電來說預計2025年會有700支離岸風機,帶動的投資額高達1兆元,而台灣的離岸風電技術,連日本都來取經,究竟什麼是台灣的優勢,而要裝設風機的困難是什麼,TVBS採訪團隊,帶您前進第一線近距離觀察。
矗立在海洋上的風機,如何轉出能源轉型的契機,台灣被外商稱為亞太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我們前進台中港一探究竟。
資深記者王薏絜:「這邊是台中港的離岸風電產業專區,非常難得能夠近距離,看到預組裝的過程,因為光是把風機的三段塔架要組裝起來,平均就要花兩天的時間,而且這個組裝完成的時間點,是非常難預測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採高規格的工安管理,像是在50公里以內如果有打雷的話,就會立刻停工一小時來觀察。」
得看天氣施工,風速過高也不行,而且下、中、上,塔架組裝起來重達480噸,為了人員安全,只要一個角度、環節不OK,就停工,真的要運氣夠好,才能捕捉下這一刻。
光是把塔架從平放,到吊起來轉垂直,就花了不少時間,然後緩緩將塔架,放到中段塔架上貼合,每一步都很緊張。
風機工程師張棋焞:「整體看起來,會覺得好像整個狀態是,都沒有什麼動靜,你沒有看到塔架被立(起來),沒有看到塔架被立起來的大動作,在中段塔架上,也可以看的到,有一些工人在上面準備要待命。」
台中港是風機預組裝基地,處理重件運輸和吊裝,每一步挑戰都很高。
風機工程師張棋焞:「就像我們的葉片一隻就75米了,相當於一個,幾乎是一個足球場的寬,那它在移動的時候,葉片需要轉彎,它就會需要有一個轉彎的半徑,這些東西都是必須,要在事前都規劃好,預組裝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能夠盡量減少,我們風機在安裝的時候,在海面,在外海的施工時間。」
減少外海施工時間,降低施工風險,而碼頭邊,這艘自升式平台船,跟一般印象中的船,長得很不一樣,把塔架、葉片、機艙裝船後,它就像一座海上城堡,往竹南開。
資深記者王薏絜:「這邊是苗栗竹南的龍鳳漁港,從岸邊望過去,就可以看到工作船,那要在海上作業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會有一艘自升式平台船,架起四隻腳在海面上裝設風機,那苗栗海洋風場,是全台灣第一座,具有經濟規模的離岸風場,預計2019年底完工併聯發電,那其實預估可以,提供12.8萬戶的家庭全年用電。」
露出水面的亮黃色設備,是風機轉接段,風機本體包括,單樁打到海床底下,會有拋石結構去固定,再把轉接段裝到單樁上,緊密結合,而上面裝塔架,接著是機艙最上面是葉片。
海纜工程師劉宋珉:「藍色這一艘的話,在我們的海底電纜布設到岸上之後,這一艘藍色的船,它會有機具到海底去協助我們,把海底電纜埋到比較深沉的位置,就是到我們需求的深度去,那它會採用噴埋的方式。」
經濟部預計2025年,會有大概700支離岸風機,預期年發電量215億度,新增就業機會兩萬人,累計帶動投資額1兆元;而風場完成後還有20年的維運作業,現在台灣很缺的是。
上緯董事長蔡朝陽:「台灣現在離岸風電的人才,現階段是遠遠不夠,我大概估過,我們大概比日本,大概快五年,人家是來學我們,(現在)他們政府強力地支持之下,其實這個五年搞不好變兩年。」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場潛力,但從人才培養、維護成本等等面向,都得要加快腳步仔細嚴謹的多方評估,讓台灣能真正在國際離岸風電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