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五千年...「憑什麼北京是首都」為何不是西安或南京?網專業分析背後原因!

白目囡仔 發表於 2019-9-10 17:31:37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 14306



前線理論圈

摘要

千年積澱的北京古都文化內涵豐富,表現出至正莊嚴、雍容博大、崇文厚德、協和寧遠等突出特徵。它不僅形成了首都文化的源流與根脈,更為今天北京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供了深厚的底蘊和基礎。挖掘源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協同系統建設新時代古都文化,既需要把握古都文化的歷史精髓和時代價值,更需要國際化的視野、首善型的格局和創新性的策略。

“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其中,綿亘近千年的古都文化更是我國都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結晶和典範,是遼、金、元、明、清五朝文化的縮影,也是其時中華文化的主體和精華。

明確新時代古都文化的內涵、特徵及發展思路,挖掘源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協同系統建設新時代古都文化,既是北京古都文化發展需要破解的迫切問題,更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都城制度起於先秦,自夏商周以後,古都數量達217個,其中包括建立在內地的古都164個,建立在周邊各地的古都53個。“大古都”通常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建都歷史悠久;二是都城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勢優越;三是我國歷史上主流(或主體、主乾)王朝或政權的都城;四是都城建設巨集偉,有著相當大的城址規模;五是在它遺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後續城市,且應是國家級或較高級別規格的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相應地,古都文化應具備下列特徵:一是源遠流長;二是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徵;三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四是格局巨集大;五是至今仍為中心文化。可見,古都文化是在歷史時期形成,並在與時代新境融通之中不斷傳承發展的文化,它不僅在當時是支撐王朝與政權得以存在的內在精神支柱,是國都乃至全國繁華興盛的重要因素,也對古都所在地區當今的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京古都文化主要指北京在遼、金、元、明、清時期作為全國的中心區域及對外交往與交流中樞所創造的、代表中華文化特質和當時文化發展最高水平並積澱傳承至今的文化結構、文化要素和精神氣質。北京古都文化積澱厚重,以五朝帝都為載體形成的帝都文化是其主體。舉凡物質文化方面的城池宮殿、壇廟園林、衙署寺觀、河渠道路,乃至衣著發式、飲食、舟車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思想觀念、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民風習俗等,琳琅滿目,無不具帝都氣象,致廣大而盡精微。



北京古都文化的主要特徵

北京3000餘年的建城史中,有三分之一是作為全國“首善之區”而存在的。這造就了其作為“大古都”的突出文化特徵。

至正莊嚴。首先,作為五朝帝都,北京文化具有強烈的國家、民族的正統意識。“致天下於大治”“厝天下於衽席之上”計程車大夫理想在士人雲集的北京沉澱為一種城市精神和文化。其次,北京的建築生態體現了壓倒一切的中心觀念。在建築格局上,北京依據“天人合一,法天而治,象天設都”的傳統都城規劃理念,遵循辨正方位、講求對稱、突出中心的原則,以宮城為中心,以貫穿南北的中軸線為基準,從宮城到皇城,從內城到外城,形成了逐次展開、互相呼應、界線分明、整飭有序的城市格局,“圖皇基於億載,度巨集規而大起”,“威天下,朝四夷”,集中體現了“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主題思想,顯示出等級鮮明、井然有序的禮制。再次,在中心觀念的主導下,北京形成經直緯平、方正規整的棋盤式街巷衚衕格局,在這樣環繞中心、方正規整的城市中,居民日常文化生態也自然呈現出不偏不倚、井然有序的市井特徵。

雍容博大。其無與倫比的恢弘壯麗、金碧輝煌的皇家建築,是這種氣質、氣派最直觀的體現。北京最大的特點是大。從古都文化的角度看,這不僅是規模意義上的,更是《老子》所謂“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一種“有容乃大”。在悠久的歷史中,古都北京以高遠博大的胸懷承載、吸引、融匯、萃取、發展各方文化,形成相容並蓄、多元一體、包羅萬象的自身文化。無怪乎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初至大都,即被這個城市的繁華所深深震懾,不禁慨嘆:“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



崇文厚德。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建都、定都北京的歷代帝王都尊崇儒家思想,強調以文教化。中央政府在這里設置國子監等大量文化機構,組織殿試等系列文化活動,京師與全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地區之間都有著多樣的文化聯系與交流,北京成為人才淵藪和文化津梁,形成崇尚人文的傳統和“鬱鬱乎文哉”的氣象。遼、金入主北京,均吸收和繼承漢族先進文化,元、清駐北京而雄視天下,更是自覺學習漢文化,很多王公貴族“棄弓馬而就詩書”,以仲尼之徒自居。

正是因為歷朝歷代對人文的高度崇尚,人文傳世經典在北京迭出不絕,如元曲、明清小說把古代文學推向巔峰,《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幾乎囊括古代所有典籍等,使得北京成為封建時代全國文化之集大成者。3000年來北京獨特的歷史積澱和自覺追求,也孕育了北京古都文化厚德的重要品格。它以厚德容載萬眾、萬象、萬事、萬物,即便是山川草木、道路橋梁、宮闕樓台,無不是“麗正之所包羅”“崇仁之所聯絡”“和義之所綱維”“安貞健德之所囊括”。

協和寧遠。北京位於東北平原、蒙古高原、華北平原三個不同自然地理單元的交匯部,處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匯處和東北、西北、西南幾條古代大道的交匯點,所謂“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皇,而俯視庭宇也” 。北京的統治者一方面承續華夏民族的王朝正統,另一方面秉持“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的古訓,形成一種包容、和睦的文化形態,以開放、講信修睦的態度對待世界交往,致力於構建和平、合作的天下秩序。

遼王朝即與大食等諸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牛街清真寺就是伊斯蘭教及其建築藝術傳入後與遼朝建築融合的範例。13 世紀以後,高麗、日本、安南、緬甸、暹羅、印度、錫蘭等東南亞諸國與大都聯系緊密,大批中亞乃至歐洲人來到北京。晚清民國以來,隨著北京的外國人及留學歐美、日本的新興知識分子迅速增多,西方的服飾、飲食文化及思想觀念與北京文化發生深入而深刻的交融。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西文化的交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會通,為北京協和天下、長治久安的文化特色註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北京國貿全景

發展古都文化的基本思路

古都文化既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新命題。我們需把握古都文化的歷史精髓和時代價值,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國際化的視野、首善型的格局和創新性的策略推動首都文化發展。

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契機,激活北京古都文化對東西文化連接、交匯、融合的強大功能。元大都曾造就了東西文化前所未有的大匯聚、大碰撞、大融合,其時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均得以復興並盛極一時,大都儼然成為歐亞世界的中心,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奇跡”,在世界城市文化史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印記。而這一文化成就的取得,不僅得益於元代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通達四海的交通網路,更得益於其空前寬容的文化政策和自由開放的文化環境賦予的巨大張力和強勁動力。



如今,“一帶一路”再一次把北京推到了各國文化交流、交匯的前沿和樞紐位置,北京不僅需要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脈搏,也需要汲取歷史深處的智慧,特別是在文化政策制定和文化環境營造方面多疏通少設限,以碰撞促融合,增強中外文化交流的動力和能動性,創造文化交融發展的新奇跡。

充分發揮首善文化的聚合功能,強化古都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引領作用。元明清時期的北京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在都市發展的高峰,也是中國城市文化史上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最傑出的典範。以元代為例,蒙古統治者以“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四海八荒、相容並包的姿態,“聚四海之珍異”“造九州之穠芬”,從而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在都城的跨越式發展。而在清代,“旗民分治”政策並未阻止滿漢文化的不斷融合。特別是辛亥鼎革之後,之前一度甚囂塵上的“排滿”宣傳戛然而止,不僅中東民族沖突的場景沒有出現,相反,“中華民族”的一體性成為各族人民的共識,滿族平穩融入社會,波瀾不驚。這一奇特歷程充分體現了北京文化冷靜、寬容與大度的特質,而這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精髓。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北京應充分挖掘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經驗,結合民族文化融合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推動民族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深刻理解新時代首都文化的內在體系,凸顯古都文化的時代價值。新時代古都文化建設是一個協同性的系統工程,古都文化與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彼此依存,息息相關。至正莊嚴、雍容博大、崇文厚德、協和寧遠的古都文化匯融天下、胸懷天下、領袖天下,賦予了首都文化獨一無二的傳承傳統文化、吸納新文化的魄力及統攬全局的能力,她是紅色文化誕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土壤。為後來北京率先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開闢紅色文化奠定了思想方法的基礎。正是在古都文化的熏染下,京城獨特的“一方水土”孕育了鮮活的京味文化。古都文化的智慧、氣度、資源也為北京瞭解世界風雲變幻和世界發展趨勢、引領創新潮流孕育了先機。




(以上圖檔皆轉攝自今日頭條)

已有(2)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ltb1033 發表於 2019-10-11 20:56
主要應該是接近民國前清代已經將北京建設的比其他城市好.
未登入用戶 發表於 2021-7-22 15:00
吹捧文而已,如果北京那麼好,中國歷史上強盛之時!為什麼都不是首都呢?漢朝首都就洛陽、長安,唐朝時期也是長安、洛陽,宋朝也是開封一帶,就只是因為北京當時都是蠻荒之地而已!明朝初定都南京,後來是因為明成祖討伐天子而已,才遷都北京,清朝就不需要多說了,它選北京是因為離它老家近,民國也是定都南京,那是因為要跟北京政權做區隔!說真的,定都南京的政權都蠻短命的,頂多就幾十年而已!中華民國說是定都南京,但一開始還是北洋政府在處理,是到了1928年才正式定都南京,再到後來又爆發抗日戰爭,又遷都到重慶 ,到1946年八年抗戰勝利後,才又遷都回來南京,之後又再次發生國共會戰!到1949年撤退來台後,算算南京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都蠻短暫的,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雖立都南京,但之後北洋政府時期就在北京了,然後到1928年才回來到南京,之後1934年又遷都洛陽,1937年又遷都重慶,所以南京正式成為首都也才6年多,然後八年抗戰結束又遷回南京,到1949年又因為國共戰爭全面潰敗!又撤退回重慶、成都之後就撤退來台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白目囡仔

LV:6 爵士

追蹤
  • 1557

    主題

  • 1557

    回文

  • 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