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鈞商戰專欄】
3D列印是近年新聞媒體常愛報導的名詞,3D列印出可吃的食物、可跑的汽車和可住的房子,往往成為高人氣話題。問題是,台灣街頭巷尾或大學院校附近,是否可見3D列印機的蹤影呢?對比於美國各中小學正積極在校園內廣設3D列印機,台灣產官學研各方面,似乎忽略這個趨勢對產業創新的深遠影響。個性化、少量多樣化以及客製化,幾乎是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的一大商業趨勢,過去量化生產的品牌商,正積極導入智能生產來因應彈性製造、客戶下單後生產的新時代。
在大企業積極改變管理流程之餘,歐美一堆個人設計師,善用3D列印機而競推獨一無二的個性商品,再透過群眾募資、電子網路平台來鎖定個性化市場,宛如大鯨魚旁的小蝦米,上下分蝕大眾消費市場,讓經濟規模卡在中間的中型企業喘不過氣來。
以位於紐約的線上3D列印服務平台Shapeways (成立於2007年)來說,設計者可自行設計3D模型,上傳其行銷平台後,消費者可先瀏覽再下單購買,最後由平台進行3D成品的列印和運送。
這種行銷模式,在美國培養出無數的新銳設計師,產業範圍廣及珠寶飾品、玩具、模型公仔、腳踏車、鞋子、餐碗杯具、文具、手工藝品、裝飾品、家具……。幾乎所有生活日用品,背後都需要設計,設計師因而可以跳脫產業的進入障礙,成了一個獨立、新興且熱門的行業。
對個人設計者來說,不必再花大錢開模生產,並承擔大量成品的製作、行銷和庫存等成本,等於大幅降低創業門檻和風險,十足是一個鼓勵創新的美好自造者年代。
台灣過去能在各項製造領域獨領風騷,主因台灣有深厚的切削加工、模具射出能力,多元且豐富的工具機、模具產業鏈,能協助歐美大客戶做各項產品的即時開模、接單和製造等服務。
但如今,大眾消費市場萎縮,台灣的中小企業若欠缺終端商品的設計力,等於眼睜睜看著個性化市場興起,卻無力爭食。
因此,善用3D列印機與3D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軟體來鼓勵年輕朋友自己DIY、自己設計美學藝品,是台灣走向文創設計服務,不可欠缺的環境溫床。
但不知為何,3D列印機在坊間還是甚少陳列,年輕人也罕有自行設計各項DIY產品的風氣,殊為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