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鈞商戰專欄】
越來越多的企業,把辦公室裝潢得像一個「家」:休息區擺上沙發、躺椅,甚至和式木地板、抱枕與零食。許多新創企業或育成中心,更直接把辦公室以「家」的概念來打造:沒有人有專屬的辦公桌,每個人都帶著筆電、平板電腦在餐桌般的大木桌上工作,或者選擇高腳椅、茶几或沙發上辦公。在餐桌與沙發上工作,彷彿是年輕人越來越喜愛的工作型態。這說明了什麼呢?隨著科技所帶來的生活型態改變,辦公室樣態也勢必朝個性化方向移動。
會有這種結構性轉變,一方面是市場追求個性化趨勢,帶動工作活潑化之外,傳統辦公空間封閉又固定的IT架構、通信系統與溝通模式,已朝向雲端化、網路化與去中心化移動,導致辦公室更像個來去自由的家,而非勞動集中營。
在勞動集中營的辦公模式下,軍事化、科層化管理當道,白領階層的工作型態接近工廠生產線,追求的是集中勞動、規模效率,所以人人都要準時上班、集體作業。
但去中心化的IT趨勢,讓工作可以帶回家做,如果進公司上班與回家加班都一樣是帶著筆電工作,為何辦公室不能更像個家呢?
目前,台灣的職場文化雖還無法接受員工在家工作,但把公司變成一個家,已經是一個趨勢。在此趨勢下,配套的公司管理制度和文化,都應該隨之改變:
第一、公司經營應該從軍事化管理,轉成傳統游牧社會的氏族長制:氏族長是憑威望、經驗積累與創新方向,帶領族人不斷走出紅海,創造獲利。
第二、員工應該從被動式管理,走向自主性管理:公司與其靠KPI績效指標來要求員工創造業績,不如讓員工客製化專屬的成就衡量指標,讓自我成就感來驅動其熱情工作的動力。
第三、會議溝通模式應該在工作任務分配之外,加入更多價值分享與願景重建:凝聚一個家的動力是情感和願景,而非戶長賺了多少錢,故公司裝潢家庭化之餘,如何凝聚團隊的家庭意識,才會是降低人事流動率的上策。
總的來說,科技帶來社會改變,也造成消費與工作型態的改變。如果經濟社會的市場消費需求樣態在變,市場生產端的工作型態為何不會朝個性化、差異化、情感認同化與社群化方向移動呢?
企業主如果能認清趨勢,相信年底就不會為員工的高流動率而煩惱了,因為哪個白領階層不喜歡在「家」上班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