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重演會怎麼樣?「甲午戰爭」不籤條約繼續打仗結局...鄉民分析:可能無法OO!

西門夜太狂 發表於 2019-10-1 17:49:5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5261

1895年4月17日,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歷時近九個月的甲午戰爭以中國最屈辱的方式宣告結束。清政府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

時隔1​​24年,這場戰爭的失敗依舊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如果我們當時「抗戰到底」,是否會有更好的結果。我們就來复盤一下甲午戰爭,探求是否存在繼續打的可能。

陸軍:烏合之眾難當一戰

甲午戰前,李鴻章向光緒皇帝上了一封奏摺,對北方中國的軍力進行了統計。中國軍隊具備近代化作戰能力的,僅僅為北洋各口岸的砲台守軍及小部分練軍合計53,281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作為要塞砲台的守軍,能抽調進行機動作戰的只有2萬5千人。在戰前日軍就組建了7個野戰師團,兵力12萬人。

甲午戰爭時的淮軍主力在朝鮮遼東戰場已是屢敗之師,停戰時日軍兵鋒已經指向了遼西重鎮錦州。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軍勢必進行第二期作戰也就是直隸平原作戰。當時在華北平原上有八旗軍14萬餘人,綠營4萬餘人,在甲午戰爭開始後,全國還向華北地區增調了大量的援軍合計有100多個營兵力大概在6萬人左右。

這樣算來,數量上清軍佔據上風。但還有另一種算法,那就是戰鬥力標準。

甲午戰爭開始後,曾經在朝廷眼裡的常勝軍淮軍屢屢受挫,當時朝中就有了起用湘軍的聲音。清廷也適時起用湘軍老將劉坤一負責關外戰事,並任用湖南巡撫吳大澂率領湘軍赴遼東御敵。

但是湘軍早就在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裁汰殆盡,這時的湘軍都是以前的湘係將領重新招募的。這批湘軍在1895年冬來到遼東戰場時有100多個營。但這些新募之軍,許多人連最基本的軍服和槍支都沒有。比如湘軍老將魏光燾所部3500人只有1200支槍,只能達到三個人一支槍。

作為主帥的吳大澂還比較具有近代化眼光。在湘軍到達遼東後並不是一窩蜂的帶上前線,還有計劃的進行實彈射擊訓練雖然後面因為彈藥補給困難而停止,但在同輩官僚中已經很有前瞻性了。

這支被朝野寄託眾望的湘軍在與日軍的作戰中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在1895年的海城反攻戰可以說是甲午戰爭中清朝最大規模的反擊作戰,尤其是第四次反擊海城,吳大澂集中清軍主力6萬餘人對海城發動進攻,但只打了幾個小時清軍就敗退下來,最終以清軍陣亡數百人,日軍陣亡兩人的代價結束。

而此時海城的日軍還不到10個大隊,滿打滿算也不超過1萬人。可見雙方戰力差距之大。根據戰後敵我雙方的戰損數據統計,清軍在整個戰爭期間戰鬥減員19,000人,日軍死亡為6445人。但日軍死亡大部分為非戰鬥減員。如1894年,僅日軍步兵22聯隊就凍傷155人,12聯隊更因為凍傷就有150人失去戰鬥力。

清軍在戰爭期間的被俘人數近八千,而日軍卻基本沒有俘虜。如果日軍展開直隸平原作戰,很難想像那些早已在和平年代中消磨掉戰鬥力的綠營和八旗子弟能擋得住日軍的凜冽攻勢,新募的烏合之眾更難有所作為。繼續作戰的結果只能導致類似日後庚子事變京師淪陷的慘痛結局。

海軍:聊勝於無

甲午戰爭結束時,北洋海軍已經在威海衛全軍覆沒。這時中國南方還有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艦隊。但這些水師完全無法與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相提並論。南洋水師軍艦雖然裝備有巡洋艦等軍艦,但是這些軍艦都是早期的無防護巡洋艦。若這些軍艦強行與日軍新銳的艦艇戰鬥,結果只能是一邊倒的屠殺。

南洋水師最讓人絕望的是人員素質,其軍官大都是北洋挑揀後剩餘的資質較差的海軍學堂畢業生。這批軍官在十年前的中法戰爭中就出現過將己方軍艦擊沉的烏龍事件。

財政:一貧如洗

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朝的財政狀況並不緊張。光緒十七年(1891年)歲入8698萬兩有餘,歲出約7936萬兩,尚不少盈餘。甲午戰爭開始後,清朝政府也是想盡各種辦法籌措軍費,甲午戰爭清廷通過各種途徑籌得款銀6009萬兩,其中用於戰費的有4465萬兩,到結束時還剩1654萬兩。

許多人看到剩餘1600萬多兩,會覺得我們還有能力接著打。但是日本的戰爭資源遠比我們豐富。戰爭期間日本在國內就籌措了2.5億日元折合白銀17,857萬兩,幾乎是清政府所籌資金的三倍。這時日本戰費還剩餘很多,完全有能力打下去。要知道日本這2.5億僅僅是國內的籌款,還沒有向國際借款。

而當時的清朝已經向英國,德國等國借了多達三千萬兩之多的外債。可以說戰爭打到這個份上,雖然賬面上有1654萬兩白銀,但實際上清朝政府已經負債累累,山窮水盡。

勝敗有憑

甲午戰爭的全程親歷者袁世凱在戰爭結束後就做過這樣的評價:「此次兵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患者,在於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制之師。」袁世凱認為中國的失敗是製度上的失敗,這是很有見地的。

大清與日本相比,不只是軍事實力的不濟,更是一個「古代」國家與一個近代國家的巨大差距。在戰前,日本的金融系統可以發行國債籌集軍力建設和戰爭所需的經費。保守的清政府卻沒什麼近代財政金融知識,19世紀末還在講量入為出,根本無力籌措經費。

戰前,日軍對清朝軍事力量進行了事無鉅細的偵查,對中國軍隊的實力早已瞭如指掌。清政府卻沒有進行任何系統的情報收集,以致戰爭中處處被動。在軍隊層面,日軍將領多是經過系統的軍校培養,經過近代軍事理論武裝。而清軍將帥的戰術理念依舊停留於太平天國時期。清軍雖有勇敢之人,但也僅僅是血氣之勇,難以在大規模近代戰鬥中發揮作用。

近代工業水平上,雙發的差距也很顯著。甲午開戰前的1893年,日本擁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廠,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氣動力的675家。工人人數38萬人。鐵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動力的輪船11萬噸。日本實現了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化。與此同時,中國有官辦工業企業24家,私人興辦的工業企業只有100多家。

在國家動員層面上,中日雙方更是霄壤之別。日本在戰爭爆發後迅速在國內進行動員,大量民眾加入軍隊或作為日軍的軍夫(雜役)進入戰場。中國下層民眾對於戰爭漠不關心,即便是進入軍隊的官兵也是烏合之眾毫無國家觀念。清政府上層官僚勾心鬥角,為了自身利益互相拆台。在威海衛戰役的關鍵時刻,山東巡撫李秉恆為了一己之私扣留救援威海衛的援軍。

甲午戰爭的勝敗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決定的。落後腐朽的大清與蒸蒸日上的日本的國力對比,早就為戰爭的結局打下了伏筆。

(圖/今日頭條)

想看更多八卦的好文,趕緊動動手指點進來


本帖最後由 love88698 於 2019-10-1 20:14 編輯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