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燒盡,不願銹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段文字最能代表宋伊莉莎白醫生不平凡的一生。
擁有高學歷的宋伊莉莎白來自蘇格蘭, 24歲時便拋下了家鄉優渥的生活,
遠赴重洋來台灣行醫。 熱愛台灣的程度,
連孩子的名字都以台灣「小琉球」為名, 全心全意奉獻醫術在這座小島上,
最後卻連生命也在這裡燃燒殆盡…
首位獲得三重執照女醫師
放棄名利 遠赴台灣行醫傳教
宋伊莉莎白醫師原名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
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 父親是一名事業相當成功的藥師,
母親則盡心教育, 將家中四名孩子皆栽培為醫師。
身為長女的伊莉莎白, 天資聰穎,在學期間總是名列前茅,
19歲時便已完成大學學業, 進入醫學院學醫;
5年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光榮畢業, 當時的她才24歲。
畢業後考取「三重醫學學位」 同時也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女醫師。
*三重醫學學位(Triple medical qualification) 是蘇格蘭的醫學學位認證制度,
等同於現今的「內科」、「外科」和「藥師」三重執照, 簡寫為L.R.C.P. & S., Ed.。
但伊莉莎白卻不願意待在家鄉, 坐等名利雙收;
而是選擇海外醫療傳教工作, 到偏遠地區行醫。
伊莉莎白堅定的信仰透露出她想出走的決心: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
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馬太福音4:23)
伊莉莎白被這句話深受感動, 決定跟隨耶穌的腳步 用自身力量幫助他人, 勇敢地踏上一個遙遠 且未知的島嶼—福爾摩沙。
拼命三郎 到處看診
就連自己懷孕也還在離島接生
1891年,伊莉莎白遠赴重洋
來到當時還被稱呼為福爾摩沙的台灣, 花了一年的時間學習台語,
也在這段時間結識了 同樣來自蘇格蘭的宋忠堅牧師。
兩人於1892年結婚, 伊莉莎白也冠上夫姓,
成為宋伊莉莎白, 從此夫妻倆便在台灣落地生根。
2年後大女兒出生了, 身懷六甲的宋伊莉莎白,
沒有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待產, 而是繼續在小琉球進行醫療工作,
於是大女兒便意外地在小琉球出生; 夫妻倆也以小琉球的英文名「Lombay」
作為女兒的中間名來紀念。
看病拿藥不收半毛錢
就連病倒了也掛念台灣
在早期保守的風氣下,
傳統女性根本不敢找男醫生看病, 而宋伊莉莎白不僅是當時唯一的女醫師,
更有著精良的醫術, 深獲婦女的信賴。
且宋醫師的治療完全不收費, 拿藥也不收一毛錢,
就連有病人想送上禮物她也婉拒, 生活僅僅靠教會的資助。
然而當時台灣的衛生條件差, 炎熱的天氣容易感染上瘧疾;
辛苦工作的宋醫師, 就算心是鐵打的, 血肉做的身體也會支撐不住。 1896年,宋醫師病倒了,
在丈夫的堅持下, 宋醫師回到蘇格蘭養病,
然而這一次回蘇格蘭, 卻是宋醫師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燃燒生命行醫助人
卻從此長眠於他鄉
身體逐漸康復後,
宋醫師在1898年又回到了台灣, 她依然辛勤的工作,
甚至比過去更賣命, 時常忙到沒時間吃飯睡覺。
因為獲得許多婦女的青睞, 宋醫師總有看不完的病人,
盡心盡力的她堅持隨傳隨到。 不論是颳風下雨或是三更半夜
只要有需要看診或接生的地方 她都會不辭辛勞地趕到;
一年下來竟幫助了將近七千人。 如此的操勞,讓宋醫師再度倒下,
這一病卻讓她永遠長眠於此。 1900年12月,
宋醫師在前往高雄的途中染上重病, 經由台南新樓醫院的日籍醫師會診後,
依然不見起色。 發病後不到兩個月,
宋伊莉莎白醫師便在新樓醫院病逝, 享年33歲。
病逝後,家屬將遺體安葬在 台南府城拱辰門外公墓,
追思當日哀悼的民眾綿延不絕; 當中更有許多婦女, 是因為宋醫師精湛的醫術, 在難產時從鬼門關前被救了回來。
「寧願燒盡,不願銹壞」
正是宋醫師醫師這一生的寫照
宋醫師將生命奉獻在這個遙遠又貧脊的國度裡,
且不曾喊過辛苦,也未曾想過放棄。 宋醫師雖然已在這片土地安息了超過百年,
然而她的精神宛若無形的力量, 不斷激勵著我們。
新樓醫院也在新建的大樓中 將禮拜堂命名為「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
紀念著這一位熱血愛台的女醫師。 在宋醫師眼裡,助人不分國界,
更是沒有所謂的語言及種族隔閡 在助人為樂的成就面前,
名利及金錢全是旁枝末節。 雖然這位熱血醫師的生命僅燃燒了33年, 但她想傳達的理念,卻不曾熄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