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傷害

root8942 發表於 2019-11-23 15:02:38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439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善性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稱讚的。”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善,是一種內質,一種品德,一種操守。在一個社會、一個單位、一個團體內部,如果善成為所有人的行為主導,那這個社會、單位、團體,就有了發展的基因和傳承的血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既是對人的良苦勸誡,也應是人的言行規範。
  
  但善亦有度,很多時候,良好願望不一定帶來如意效果,善良也是。倘若超過某種限度,即使你的出發點沒任何私心雜念,也完全是為他人著想,可換來的,卻可能是他人的厭煩,甚至怨恨。到頭來,付出善意的和接受善意的,都會受傷。
  
  我所在的一個微信群裡曾發生一件事:一位群友發來個淚流滿面的表情,說他母親和弟弟年初雙雙患了重病,雖經半年時間治療,但絲毫無效,家裡積蓄已花光,且還欠了很多外債,搞得他心力交瘁,難以支撐。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一位群友倡議下,群裡所有人都伸出了援手。大家你一百他三百地,無私捐起款來,使那位群友深受感動,一再表示謝意。捐款都統一打入提倡議的群友銀行卡里,再由他轉給那位群友。每天,倡議者都在群裡公佈捐款人名單和所捐數額。
  
  當時,我對倡議者的做法提出異議。我說這樣不好,捐款由他幫助轉過去就行,沒必要天天公佈,這樣只能給捐助者和受助者增添不快和煩惱。因為,捐助者的捐助是個人行為,很多人不希望別人知道;而受助者本人,也不願把自己的困難放大,讓天下人皆知。這對雙方來說都是秘密,不需告訴別人。但倡議者對我的異議也提出異議,態度強烈。他說善良的行為沒必要想那麼多,只要大家心盡到了,讓受助者緩解下燃眉之急,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就在我與倡議者私下“交鋒”時,受助者也在群裡接連發出“告示”,希望大家不要再捐款了,也不要再議論它,更不要再擴大它。而倡議者依舊我行我素,不但如此,他還把倡議捐款的信息發佈到其他群裡,導致有些人開始懷疑受助者的家庭境況是否真實。對於大家的議論,倡議者還是“據理力爭”,始終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結局可想而知。一天受助者突然退群,不再與群裡任何人聯繫,包括倡議者本人。這讓倡議者很是受傷,在群裡發了一星期的牢騷。對於他的不解和惱怒,沒有一個人回應。
  
  這是別人的故事。這樣的事,在我自己身上也發生過。
  
  有段時間,我身體不適,就想一個人靜靜休息。可是,知道消息的親人朋友,接二連三打來電話,詢問我的狀況,表達善意的關心和問候。有時,一個人一天打來若干個電話,語之柔,愛之深,情之切,很是令人動容。
  
  初始,我還滿懷感激。可電話多了,就成了種負擔,搞得自己心神不寧,原本不佳的狀態,顯得更加糟糕,並開始厭煩這種關心和問候。
  
  仔細想一想,才明白,他人善意的關懷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掌握好時機和火候。就像炒菜,火候正好,菜才可口。火小,菜便生了;火大,菜則糊了。
  
  古人言,上善若水。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善良之行,亦然。當你的善舉給他人帶來困擾煩惱時,該放下就放下吧,千萬不要“一意孤行”。凡事都要多站在對方角度去考慮,否則,善良造成的後果,必然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過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他說:“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所以讓我去選擇道德根基,我願選實事求是。”
  
  善,也應實事求是。別人需要時,不要有絲毫保留;別人不需要時,適可而止。這樣,善言才能說到心裡去,善舉才能做到無瑕疵。而這關鍵,就是把自己變成對方,然後思考善的限度和方式。
  
  有時,自以為是,既傷人,又傷己。最可悲的結局是:最親的親人,最好的朋友,最近的同事,與你終將陌路。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root8942

LV:9 元老

追蹤
  • 6895

    主題

  • 38899

    回文

  • 9

    粉絲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