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養家戶口,她經常出差跑業務,生怕被公司辭退。
就在和他分享如何苦中作樂,如何尋找工作意義時,我在紙上寫了“生存、生活、生命”,並問他:“你覺得自己活在哪個層次比較多?”
他年近四十,算是豁達,可是當壓力來時,往往一頭就鑽進牛角尖了。
思索了半晌,他緩緩地說:“在家裡,我和家人好像多半處於‘生存’的層次,就是吃、睡、看電視;和同事多一點點‘生活’層次,還能聊聊;至於‘生命’層次,我不太懂,這個很重要嗎?”
他為了養家餬口,可能無暇顧及其他,可是本末倒置的選擇,也可能是造成他不快樂的原因。
我再問他:“當孩子們從外回家,通常你會怎麼做?”“我會說:‘回來了。’要不就是看他一眼,再繼續看電視。”
我問:“這是哪個層次?”他乾脆地回答:“生存。”我說:“所以,缺少了‘生活’層次的互動學習,也缺少了‘生命’層次的關懷分享……”
“啊!”他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原來我和客戶在一起時,只停留在‘生存’層次的‘賺錢’目的,難怪有壓力!”
“對!”我鼓勵他,“如果不是只為了‘生存’而賺錢,還能為了‘生活’而成長,為了‘生命’而樂於分享,日子就會好過得多了。” (人生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