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意義的青春,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優秀
他1990年生於北京,從小聰明好學,成績優異,卻不是人們公認的乖孩子——
他喜愛足球,多次因踢球受傷,還因踢足球動過手術。
他愛好讀書,從12歲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闖入藝術之門,從此,一有空閒就漫步於各種與課本無關的藝術書籍之中。
他特立獨行。在某個本該有課的下午,他會騎車來到一個空曠的廣場,帶著耳塞發呆。他願意去做任何事,卻不想坐在教室裡,任憑老師往自己腦袋裡硬塞知識。
正好,他生於書香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思想比較開明,他所生活的環境相對寬鬆,因此,從小到大,父母從沒有逼他上什麼課外培訓班、藝術特長班之類。
他小學畢業時,正趕上流行“非典”,受此影響,人大附中報名的日子就向後拖了幾天,他最後一天報了名,之後他便接到了通知,讓他到學校參加面試。愛好踢球的他,因為梳著別緻的“西瓜太郎”髮型,被面試的校長當場戲謔,但可能因為他小小年紀漫不經心的勁頭,最終還是被人大附中錄取,而且被編入實驗班。
進入初中,他越來越顯現出了他的特立獨行:幾年來倔犟地留著他招牌式的“西瓜太郎”髮型,平時,覺得班幹部做得不對就組織同學一起反抗。老師讓一名遲到的同學罰站,他覺得不公平就給校長寫信……
但他卻十分幸運,並沒有因為做過這些“大逆不道”的事件受到懲罰,反而得到了“有正義感”的正面反饋。其中的最大原因可能在於,他特立獨行的背後還有一份不錯的學習成績。身為學生,學習成績是一件關鍵的事,這一點他很清楚。
三年間,他的成績一直處於中上等。中考時,卻因幾分之差沒能進入人大附中校本部,只能被人大附中分校錄取。
高中的時候,他已經讀了很多藝術方面的書籍,涉及美術、建築、音樂、文學、電影等等。他對各種藝術書籍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英國劇作家、詩人王爾德的作品,記住了他曾經說過的話:“一步步遵從內心的呼喚,寫書就是在體驗創造。”
讀了這些話他為之一振,感到這些話就是憋在他心裡很久的話,王爾德就是住在他心裡的一個人。從此之後,他開始專注研究王爾德。很多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去食堂吃飯,一邊吃飯,一邊看王爾德的作品。時間長了,王爾德的很多話,他已經能夠倒背如流了。
考入人民大學後,他開始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帶著這些思索,他推掉了一些課程,用9個月的時間寫書,既對自己走過人生的總結,也是個人創作的一次嘗試,同時也是對王爾德的致敬。
他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這條路不可避免地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只有那些遵從自己內心並一直堅持下去的人,才會在這條路上烙上自己的標記。後來,他認識到,中學讓人懷念的,不是那漫天的卷子,而是在卷子底下埋藏的屬於自己的理想。於是,他一步步跟隨著心靈的呼喚,得出了一個結論:要做最好的自己。
就這樣,他的名字連同他創作的作品《我不原諒》突然闖入了公眾的視線,這是一部對我國教育進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由著名學者易中天作序,在我國文學出版、教育、社會等領域引起反響。
看到這本書,聽到這本書的作者,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書的作者一定桀驁不馴、離經叛道、長著反骨,事實上,他卻是一個皮膚白淨,梳著蓬鬆“鍋蓋頭”,時常面帶微笑,在稍顯怪異中透出一絲頑皮的90後大學生。
他叫鐘道然。一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三年級的在校生。他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它跟LadyGaga穿的衣服似的——每個都不同,每個都很特別。你沒有資格拿自己的漏斗度量別人的大腦,拿自己那桿兒秤衡量別人的價值。”
有人說過,成長就是不斷尋找妥協點,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訣就是在關鍵的時間點上做了關鍵的事。的確,一個人只有執著堅守,把握好人生的關鍵環節,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才可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