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功的秘訣是失敗,情況會如何?”
十幾年來,淺薄的專家們總是告訴家長,培養後代過程中他們唯一允許做的就是誇獎,批評會毀掉自尊心,而自尊心是我們應該傳給後代的最重要價值。要讓他們感覺良好,這樣他們才會快樂知足。不要用他們沒達到目標這樣的說法增加他們的負擔,不要說他們沒能做得更好這樣的話摧毀他們的精神。褒獎而不是批評或懲罰才是孩子們成長為負責任成年人所需要的。
教育這個職業也被慢慢拖入“不惜一切代價”、不提示任何失敗、僅僅是表揚的哲學。分數膨脹把所有人都變成了學者,因為“他盡了最大努力,不給優秀分數他有可能感到不快。”有的學校取消了優秀畢業生代表致辭制度,因為不能獲得此項榮譽的人會覺得有失自尊,而且承認某些人好於其他人似乎是不對的。更加激進的學校甚至取消了競爭性體育運動,即使開展這樣的運動也不會記分~這樣就不會有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
可是,要進步、成為想要成為的人,我們就有必要承認自己的弱點和失敗。保羅·塔夫用如下評論總結了他的長篇分析:“裡弗代爾高中的大多數學生都能預見自己的成功之路。上大學、畢業、找到高薪工作——如果在這條路上跌倒,家人會幫扶他們直到二三十歲。但儘管有這些優勢,這所富人學校的校長倫道夫卻認為他們在這裡接受的教育和從家庭得到的支持並不足以給他們提供走向更高層次的成功和幸福,有意義而又能充實人生的技巧。倫道夫當然希望他的學生成功,他堅信的是為了成功,首先要學會如何失敗。”
學會失敗要求我們成熟得足以直面善意的父母、師長和朋友竭力不讓我們承認的失敗,要求我們承認自身並非完美無缺。因為我們真正願意接受會使自己變得完美無缺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按照人類行為終極真理的概念塑造自己。我們喜歡把人分門別類,經常利用截然不同的特點將他們劃分為胖瘦、內向外向、樂觀悲觀、嚴肅幽默,所有這一切導致並不準確的墨守成規和一概而論,而將人分類其實只有一種最為重要和正確的方法。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言:“我不把世人分為弱者、強者、成功者和失敗者,而分為學習者和不學習者——前者承認失敗、從中吸取教訓。因此可以繼續前進而後者不承認做過任何錯事、從不向錯誤學習從而注定重複他們的錯誤。”
向上帝和自己承認犯過錯誤不會貶低自己,相反,卻會賦予我們成長和改進的力量。來自加州的早川參議員提醒我們注意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沒什麼不同的兩個英語表達,“一個人敘述有事發生時的不同之處:‘我失敗了三次’和‘我是個失敗者。’”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就創造了一個長期失敗者的形象,而如果你能從過去的經歷中學習、如果受失敗的啟迪你能超越自己、如果你明白失敗不過是暫時的並不能說明你的一切,失敗不過為你的最終成功交了學費。
我們意識到這樣一個真理——承認失敗、向失敗學習、從中站立起來,這就是成功的真正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