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和一朋友因為一種涼菜是否應該先焯水這個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他的認知中,涼拌菜必須要焯水,不然有細菌。而我的認知是,涼拌肯定要生的才算涼拌。
我們之所以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因為,我們的認知限制了頭腦中的想法和思維,做任何事都跳不出這個圈子,這就形成了認知差別。
30歲以前,我並不知道自己的認知不夠。總以為,怎麼努力也不成功,是能力不強。
其實,能力來源於我們的認知。
由認知帶給人的思維和判斷,決定了能力的行動方式。
1
認知,比能力更重要
獵豹掌門人傅盛曾提出,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別就是認知差別。
他認為,人的認知一般有4種情況,95%的人都處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狀態。
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知
這就非常合理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總是一副自己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做事專橫、固執。
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自己的認知是不夠的,需要不斷學習。
傅盛說,曾經有一次跟馬雲喝茶,發現馬雲總是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中找關鍵切入點,找資源跟人配合。
大家都知道,馬雲非常厲害,能力卓越。其實,馬雲與普通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他持續學習,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資源儲備,用以開闊思路,到最後就形成了不止能力這一種優勢。
馬雲第一次高考失敗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路遙的《人生》。
看完書,馬雲懂得了:“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卻往往只有幾步。”這本書讓馬雲的認知瞬間提升,於是下定決心第二次參加高考。
再後來,互聯網剛興起,馬雲創建了黃頁,又開創性建立了電子商務,一次次的遠見和創新,與馬雲持續提升自己的認知,保持開闊的視野,不斷吸收新鮮事物的習慣分不開。
因為認知的差別,別人能看見的,我們看不見。就算能力再強,也無處發揮。
正如隧道視野效應說的,一個人如果處在狹窄的隧道內,他眼中看不見的,他就無法知道。
所以,決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認知比能力更重要。
2
認知,習慣用經驗做標籤
《人民的名義》就是一部有關認知的大戲。
大風廠的工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飯碗,不惜用身體對抗拆遷,結果工人被燒傷。在他們的認知中,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寧願用生命去阻擋暴力。
小老闆蔡成功自幼家貧,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終於當上老闆,為了維持經營,他不惜向高小琴借高利貸,卻不知他早已是別人的獵物。
男主角侯亮平為了反腐,公正嚴明,不畏權勢,是因為在他的認知中,為了事業,為了正義,其他都不重要。
高育良位高權重,好不威風。可是他卻為了紅顏知己做出違背原則的事。那是因為,他以為自己已經無所不能,世界盡在他的掌握中。
這些人,他們的層次不同,眼中所看到的就不一樣,由此帶給他們的認知也就千差萬別。
不管他們現在做什麼,為了什麼,都源於他們曾經的經歷和眼界所帶給他們的判斷力。
這種判斷力,就是認知最重要的一種外界體現,表現為我們怎麼樣看待事物,做出決定。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經提出過“個人構念論”的觀點。
他認為,每個人都像是個科學家,用自己知道的種種理論、認知來預測周圍的世界,人際環境等。並且,這些曾經的經歷和判斷中得出的理論,會指引我們對現在觀察到的行為做標記。
一個人看任何事物、作出判斷,都受限於過去的經驗,這樣不僅簡單快速,也是一種本能。
因為,認知作用於我們的思維,得出的觀點又刻畫了頭腦中的認知。如果長期處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中,思維就會越來越僵化。
看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要看他的經驗是否總是一成不變,經驗越固化,認知越狹窄,受限。
3
認知,決定思維和行動方式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
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
老人家便說:“這裡也是同樣的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在這個故事中,為什麼兩位青年得到的答案不一樣,原因就是他們的認知。
通常情況下,判斷了某樣事情,思維方式就這樣被固定。那麼,就會做出相應的選擇和行動,這一連串的過程,看似普普通通,但最核心的本質來源於認知。
有些人認為讀書無用,當小老闆掙的錢也比大學生多。
有人覺得天天努力,拚命工作,也得不到高收入,不如打打醬油,混混日子樂得逍遙。
還有人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再怎麼樣也幹不出啥名堂,所以就算有再大的夢想,也不去追,只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在這些人的意識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知侷限、片面,只看見了事物的一個方面。
這樣的認知,作用了思維,決定了一個人的行動,也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成就。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讓自己的眼光侷限在思維中。而是,時刻探索尋求,並看見各種變化,以及不斷吸收新的東西。
沒有天生厲害的本領,只有不斷提升的認知;沒有能力不行,只有認知不夠。
持續改變認知,你會發現,不知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
4
拼到最後的,還是認知
稻盛和夫說:“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裡說的思維方式,就是認知,是做事和行動的基礎。
想要成就一件事,除了要具備極大的熱情,強大的能力,從外界持續獲取的認知更是最關鍵的要素。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這個世界保持一種堅固的認知,這樣的經驗可以讓人少走彎路,也會形成禁錮。
要知道,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過去的見解和判斷只能是過去,未來是新的,我們就要用新的認知去理解和看待。
不停留在過去,除了用行動往前走,更應該讓腦子走在前面,學習的重要內容就是認知的持續提升。
能力,可以做成一件事;認知,卻可以成就一個人。
30歲以後,最大的本事不是能力有多厲害,而是認知有多強大。
不要讓你的認知,困住你的世界。
你持續擴大自己的認知,認知才會讓你緊跟上這個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