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再現地獄梗「模仿納粹屠猶倖存者」

微信新聞 2020-8-25 12:55:41 發表於 國際新聞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5942

話說,最近外網的年輕人中,流行起了一種奇怪的風潮——扮作死於二戰猶太人屠殺中的受害者。
在Tik Tok上,許多年輕人假裝自己是來自天堂的大屠殺受害者,拍攝了各種令人不適的影片。

比如,有的人在臉上畫上類似於淤青的妝容,對著鏡頭闡述“自己是如何在集中營中被殺死的”。
自問:“你是怎麼死的?你為什麼看起來這樣?”

自答:“我是在奧斯維辛的集中營被殺死的。”

有的模仿了二戰時期猶太人的穿著,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被納粹抓起來”的。
“然後納粹來了,闖入了我的家門。”

“他們把我們和鎮子裡的其他人一起推上了一輛火車。”

有人扮作穿著條紋襯衫的猶太人,模擬了被納粹抓住時的畫面。
“抓住那個猶太人!”

“請不要帶走她!她是我的全部!”

又比如,有人做了反轉對比。
前幾秒是現代裝扮的自己在自由生活,後幾秒就是戴著大衛之星做著40年代裝扮的自己在倉皇地躲藏。
“還有2秒回到現實。”

“猶太人!”

“美夢還有四秒結束。”

夢醒時分:“我想念爸爸媽媽。”

還有人故意使用了集中營的圖片或者當時的照片作為背景,表現了自己在那個年代的“悲慘生活”。


這些影片全都是第一人稱視角,滿臉是傷的妝容,充滿時代感的服裝,柔弱的表演讓觀眾充滿了代入感。
創作者們還打了#大屠殺 #天堂 #死亡 #猶太人之類的標籤,配了非常悲傷的音樂,讓人看著頭皮發麻。
類似的影片,還有很多很多,

都是差不多的特效,差不多的話語講述“生前經歷”,模仿著大屠殺的受害者,內容千篇一律。
觀看量少則幾百幾千,多則幾百萬,有的甚至能獲得幾十萬的點讚。

這種影片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已經不可考,
但是每個創作者拍攝影片的原因並不完全一樣。
根據標籤來看,不少創作者除了大屠殺相關標籤,還使用了#特效 #化妝 #演繹 之類的標籤,因此可能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化妝或者表演能力。

也有人表示,拍攝這些影片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大屠殺的認識,並向其他人傳授關於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
來自新澤西州的17歲的Rachel(化名)在接受採訪時說,她也發佈了類似的影片——自己一家子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然後全部慘死於毒氣室。
她表示,拍攝這樣的影片是為了“教育人們”,因為她認為“有必要傳播這些故事。”
“我一直對大屠殺的歷史感興趣,只是想製作一個創意影片,在TikTok上向人們介紹這個事件。這從來都不是冒犯性的。”
她目前已經刪除了自己的影片。


但是這樣的理由並不能說服所有人,
大量網友對這種流行表達了反感,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提高人們對二戰的意識”,認為這種方式根本就是在消費災難!
“我很難過,這居然能成為人們認為可以用來練習自己化妝和表演能力的東西。這明明是百萬人的痛苦。”



“好吧。我們現在能不要再在Tiktok上流行大屠殺了嘛?這簡直就是反猶太主義,你們全都跑偏了。”

一些TikTok的猶太用戶也對這種流行表示震驚,特別是真正的大屠殺受害者後裔,表示看了之後很難受。
來自洛杉磯的Ashkenazi Jew Briana今年19歲,她的祖先有人死於猶太人大屠殺。
她在推特上嚴厲抨擊了這些影片,認為感到非常冒犯,非常噁心,同時她也分析了這些影片流行的原因:

“大多數創作者做這些影片是為了追熱點,這樣他們就能獲得更多的點贊和曝光量。但是他們都很可悲,孤陋寡聞又無知。”
“這些流行如今很常見,屬於衝擊價值觀的創作內容,但我認為它們過時又沒品。這種內容進一步使觀眾對這種冒犯行為不敏感,從而讓有害內容變得正常化。”
“大家需要通過正常的渠道接受大屠殺的教育,而不是通過噁心人的社交媒體熱搜。“
“但對於那些真正有家人在戰爭中倖存或去世的人來說,這些影片可能會觸發他們的傷痛。”

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倖存者事務的負責人Diane Saltzman也表示這種內容實際上起不到什麼“教育作用”,還會對人產生誤導,
“模仿大屠殺的經歷是對受害者的一種羞辱,對倖存者非常冒犯,也讓歷史看起來如同兒戲。”
她還表示要學歷史就好好學,“博物館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大屠殺,理解它帶給我們的教訓。”
也有一些猶太人表示,大家制作影片的態度可能是好的,但是製作影片的方向不對。

21歲的Taylor Hillman是一位猶太人,她也發佈了自己的影片,她表示,“我個人覺得在大屠殺的背景下,應該仔細考慮製作相關影片。”
“有許多年輕的創作者(約12至16歲)跟風追大屠殺的熱點。因為他們知道拍出來會有觀看量,也會讓他們變得受歡迎。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是猶太人,而且拍出來的感覺好像他們在嘲笑大屠殺的倖存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讓人不適,卻又打著“教育”旗號的流行了。
在今年四月,還流行過“家暴妝容”,創作者們辦成了遭到家暴的女性,或者充滿暴力的男性。



在當時也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為這是在關愛受家暴的女性,有人認為這是美化家暴的行為……
現在這個“大屠殺受害者”的流行情況如出一轍……

大多數影片拍攝者沒有經歷過這樣傷痛的人,通過蹩腳,誇張,或者充滿腦洞的表演,來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最後把大屠殺這樣沉重又嚴肅的事情變成幾秒鐘的戲劇表演,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

歸根究底,這兩個事件之所以能流行起來,
其實是因為它們都屬於最近幾年在互聯網世界非常火的,“創傷色情(trauma porn)”。


和傳統意義上的“色情”沒什麼關係,
反而有點像之前流行的“美食色情”——故意發很多好吃的東西的影片以引起人們的食慾一樣。
創傷色情,指的是“對他人不幸的迷戀”。
比如,飽受飢餓折磨的人痛苦的樣子,地中海沿岸偷渡難民的屍體圖片,某人被謀殺的影片等等……


大家會對這種事情好奇,會為這種事情共情。
因此許多人利用這一點,讓包裹著苦難的內容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被商品化,被瘋狂的消費。
“創傷色情”這個詞應運而生,它常被反對這種潮流的人所使用。但是也有很多人捍衛這種潮流,認為發佈這些內容是為了“提高人們的意識”。

只是,當許多人做著相同的裝扮,重複著相同的誇張表演,拍攝者相同的套路,事情真的就變味了……
它沖淡這個事件最原始的痛苦,消費了觀看者的憐憫與共情,也會讓受害者被一次次觸發傷痛,
至於那個被拍攝者們當作擋箭牌的“教育作用”,反而消失殆盡了……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h3b6FoM63nC29NO5wLQ4aA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ssdn 發表於 2021-1-11 11:15
什麼時候來個六四天安門的坦克人吧
反正共產黨都說那是假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微信新聞

LV:15 駐站作家

追蹤
  • 234

    主題

  • 234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