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大」就不配叫澳洲雕像?

微信新奇 2020-9-7 18:35:59 發表於 新奇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7 4099


澳洲人們什麼都喜歡大。


2個月前,有人弄了一隻13英尺(約4公尺)高的巨型笑翠鳥,這隻鳥還會模仿真實翠鳥的聲音和動作。這麼好的東西肯定要分享,這位兄弟就這樣用汽車一路載着它,給鄰居們看看......

△鳥:我當時害怕極了

千萬別以爲這是什麼澳洲人偶爾突發奇想的幽默精神,他們只是在把「big things」文化發揚光大。在澳洲,人人都愛「big things」。只要你開車在澳洲,來趟公路旅行,不到一個小時,肯定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big things,口瞪目呆。

△在澳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big things / Wander Lusters

顧名思義,big things就是指「大的物件」。維基是這樣解釋的:「big things,就是一些鬆散相關的大型結構,或是新奇建築,或是雕塑。」在澳洲,你可以嘲笑路上打架的袋鼠,或者總是溼答答的天氣,但如果你嫌他們不夠大,那麼總有一記重拳等著你。

1.澳洲人,只喜歡「大」


澳洲人從不掩飾自己對大型物體的癡迷。去年巴黎聖母院被燒的消息出來後,有人在reddit上提問:「你生活的國家失去什麼等同於巴黎失去聖母院?」澳洲人的答案竟然是,大香蕉(The Big Banana)。


△澳洲人回答:最怕失去「大香蕉」。

「大香蕉」是建於60年代的巨型雕塑,見證著路邊的香蕉攤發展成遊樂園,是澳洲人最早建的大型物之一,自從它出現後,澳洲人就對「big things」上頭了,控制不住地越建越多。據不完全統計,「big things」遍佈澳洲全國,多達159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在澳洲,你轉角不一定遇到愛,但一定會遇到big things。

△澳洲最具標誌性的big things,大香蕉。/ Wander Lusters

除了從數量上見證澳洲人對big things的熱愛,「夠不夠大」也是他們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地廣人稀的澳洲,要讓big things被人看見,那就一定要夠big。在建築材料的用量上,澳洲人從來毫不吝嗇。

就以老外200公分的身高來計算,他們的香蕉有2.5人高,小鳥是4人高,龍蝦3.5人高,至於馬鈴薯,足足有5個人高......

△是的,他們的big things大到這個程度。/《衛報》

大是大了,但有時候太大,也會略顯笨重,讓人看上去啼笑皆非。不過,這種憨憨又直率的感覺,倒也是符合澳洲的一貫風格。

水果什麼的先來一打。新南威爾斯州有大香蕉、大鱷梨、大草莓,那昆士蘭洲還有大菠蘿、大芒果和大橘呢,他們還把一個巨大的果盤放在馬路邊,老藝術家尋思着這就是「望梅止渴」的用意吧。

△大菠蘿,昆士蘭州標誌性的big things。/ ABC


△或許,這就是「望梅止渴」的最高境界吧。/ pinterest

澳洲人愛吃的海鮮當然也不能少。新南威爾士的大蝦、南澳的龍蝦,昆士蘭的大螃蟹在屋頂、在地上各領風騷,誰也不讓誰。這些也都能理解,但放個大牡蠣和大馬林魚在路邊,對不起我真沒憋住,魚眼珠直把人盯得渾身一顫。

△大螃蟹:來了,老弟?/ tripadvisor


△大鮭魚:旋轉,跳躍,我睜著眼。/midcanterburynz

但要數big things的靈魂,還是澳洲的特產-動物比較有代表性。看這大美利奴羊,眼神迷離又曖昧,嘴角半含笑,身高15公尺,一看就是生活優越富足,旁邊還有澳洲的羊毛歷史博物館,順道可以看看擼羊毛歷史。

△在新南威爾斯州古爾本的大美利奴羊。/《衛報》

這隻位於維多利亞州的巨型無尾熊更是不得了,銳利的眼睛,雜亂的毛髮,還有那敷衍的嘴角,比起迎接客人,老藝術家更相信它在趕客。

△別模我,我只是一隻沒有感情的巨型無尾熊。/mat-hay

而諸如巨型蟑螂、大螞蟻、大蜘蛛、毒蛇等雕像,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人在澳洲。

△澳洲有點可愛的毒蛇。/thesacredcave

而人物,也是澳洲雕塑家的靈感來源。大礦工、庫克船長、叢林遊牧者內德·凱利(Ned Kelly)都得擁有姓名,在北領地,還豎立著一個大原住民獵人雕像,身高17公尺的他,看起來威風凜凜。

△大原住民獵人雕像。/mat-hay

說起對巨型物體的癡迷,恐怕全世界人們來到澳洲面前,也得低頭。這就奇怪了,澳洲人是怎麼沉迷在這些龐然大物裡,且無法自拔的?

2.他們爲何癡迷於「大」?

要探討這個問題,真是一門玄學。連澳洲人自己也說不上來爲什麼:「啊,就是好看啊。」「或許是習慣吧,從小就看到有。」但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當大量的big things在特定時間出現在澳洲人的生活裡,肯定和腳下的土地有所關聯。抽絲剝繭後,還真給老藝術家發現一絲端倪——公路旅行。

△澳洲公路旅行。/unsplash

兩者看似毫無關聯,實則背後早有交纏。從60年代出現的第一座巨型雕像開始,到80年代數量達到巔峰,正好對應了澳洲整個公路旅行的發展歷史。雖然汽車早就進入澳洲,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澳洲的汽車保有量(一個地區擁有汽車的數量)才蓬勃發展,到了80年代,澳洲的汽車數量已經超過了住房。

△80年代,澳洲的汽車數量達到巔峰。/unsplash

而這個時期,正是澳洲公路旅行發展的巔峰。在假日裡進行一場公路旅行,幾乎是當時80%澳洲中產家庭的典型做法。但衆所周知,澳洲地廣人稀,2522萬的人口,坐擁76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個人還能分到0.3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這讓那些開在公路邊或郊區的酒吧旅館很頭痛:在茫茫公路上,自己的店渺小得可憐,怎麼才能讓那些開車經過的路人發現自己,並進來喝一杯呢?

△澳洲的汽車旅館怎麼能在廣大土地上脫穎而出?/unsplash

這時,就要「以大治大」。地大,我標誌更大就好了啊。所以,你會發現前期的絕大多數big things都會出現在澳洲公路旁的餐旅館上。比如建於1963年,被認爲傳統意義上在澳洲誕生的第一個big things——大蘇格蘭人雕像史卡提(Scotty)。

它的出現,就是因爲位於阿得雷德(Adelaide)市郊的史卡提汽車旅館需要招攬顧客。而且,效果還真很好,不少人爲Scotty特意趕來,還有小孩因爲住不到史卡提汽車旅館,不能在大蘇格蘭人雕像下入睡而哭鬧。

△史卡提旅館 / blipfoto

據統計,有60%的公路旅行者在看見big things時會停下來,而61%的人會在逛這些巨型景點的時候會購買食物或紀念品。嚐到「大」甜頭的澳洲人,開始瘋狂建造巨物。如果說,前期是爲了招攬遊客,那麼到了後來,不管是爲了紀念當地的人事物,還是展現當地的產業,或者甚至不需要一個理由,澳洲人已經陷入了對「big things」的狂熱。

△澳洲人對big things有種謎之狂熱 / Weekend notes

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澳洲人對「big things」的迷戀,已經類似於一種邪教現象。但經營跨文化培訓公司的Patti McCarthy就持不同的觀點,她認爲這些big things很好地反映了澳洲人淘氣或拉里·金(美國老牌主持人)精神。「可能每個人都會覺得它們笨拙、廉價、味道大,但我們就是喜歡‘big things’」她說,「這說明澳洲人有幽默感,還有一種休閒的自嘲風格。」

無論如何,澳洲人已經把「big things」當成一種文化。

3.公路回憶big things的衰落

大衛·普里爾(David Prior)在《GO BIG, YOUNG MAN》一文中寫下了自己對「big things」的回憶:「在80年代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很討厭公路旅行,悶熱的天氣,被困在車裡幾個小時,毫無生氣的沿途風景,但只要當我遇上big things,我就會顯得無比興奮,叫嚷著˙下車。」

在夏日旅途裡,big things永遠是澳洲人的驚喜。

△hey,來加個油吧夥伴 / wiki

但如今,big things的近況並不好。某種程度上,big things見證了澳洲一些鄉郊地區由盛轉衰的過程。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有些遠郊地區憑藉礦業或者種植業打出自己一片天,紛紛樹立big things以展示自豪感,但隨著人口的遷出,小鎮已經開始和big things一並凋零下來。

△Big things,見證著澳洲小鎮的興衰 / Wonderslist

比如,「大香蕉」所在的城鎮巴納納,在昆士蘭州是中央城鎮,但人口也從1940年的7000多人銳減到2011年的300人左右,人口流失率高達95%。這些龐然大物,見證了人們的歡騰,也見證了人們的離去。

△城鎮和Big things逐漸凋零 / The Travel Tart

而另一方面,巨型的雕像也意味著鉅額的維修費用。陽光海岸大學歷史系講師 Amy Clake 博士指出,「這些陳舊的‘big things’已經變成了某些地區的金融負債。」由於這些big things大多建造於70-90年代,年久失修,廉價的混凝土和玻璃纖維無可避免地腐爛或者褪色,而要翻新它們,價格不菲。

△南澳的大龍蝦經過多次修補 / Atlas Obscura

比如,在新南威爾斯州的大蝦雕像,政府就曾拿出40萬美元(約新台幣1173萬元)翻新它,還配了一條尾巴;而南澳的大龍蝦自80年代末以來一直修修補補,在2015年末,州政府還提供了10000澳元(約新台幣21萬元)的補助。

然而地方政府越來越意識到,要維護這些big things,後期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多,如今這些big things帶來的旅遊經濟效益已經大大不如從前,所以紛紛選擇閒置。

△南澳的大龍蝦經過多次修補 / Atlas Obscura

但是,big things和澳洲人們的情感連結依舊很深。比如,大菠蘿見證著1983年被查爾斯和戴安娜夫婦參觀,2009年又被列入遺產名錄;又比如,爲各種破破爛爛的big things奔走呼籲,四處籌款,聯合簽名。或許,big things會變破,但澳洲人們對其的感情永遠也不會變。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ZjTZ6N9pKAg14GiE50lgvQ

已有(17)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callmini 發表於 2020-9-7 19:35
可能是因為地廣人稀
所以變成偏好大的東西
deepfish 發表於 2020-9-7 21:22
真是厲害啊~果然是要夠大才能堪稱雕像的耶
fhd01 發表於 2020-9-7 21:37
callmini 發表於 2020-9-7 19:35
可能是因為地廣人稀
所以變成偏好大的東西

我也是這樣想
地方大 自然就可以把雕像做得大一點啊
catgh 發表於 2020-9-7 22:07
哈哈~這就是澳洲阿,資源這麼多,花不完啦。
陳懋薇 發表於 2020-9-7 22:43
看起來真的很壯觀啊~
但是若這些地方都人口衰退,那人到底去哪裡了呢?
吳小波 發表於 2020-9-7 22:44
這些雕像好有趣~公路旅行也有很多打卡點
s3129155 發表於 2020-9-8 00:16
有些雕像的造型也還真是特別0.0
jeff1042526 發表於 2020-9-8 01:39
其實台灣也沒那麼好說!!!!

看看台灣的佛像們!!!!
fbb 發表於 2020-9-8 07:54
這個台灣也很多,像麻豆就有大柚子,台東有大釋迦等
12下一頁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微信新奇

LV:15 駐站作家

追蹤
  • 297

    主題

  • 297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