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自殺跟XX有關!看完Netflix《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網友:手機直接丟掉

微信娛樂 2020-9-24 16:51:55 發表於 戲劇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 26960


Netflix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就講述了網際網路演算法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綁架每個人。


不僅有可看性,內容也確實會讓人產生共鳴。

爲了在保證說服力的同時增加趣味性,這部紀錄片把內容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業界訪談,來自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世界知名網際網路大廠的前高級員工們,以自己的工作經歷和體驗談這些APP怎樣做到侵佔用戶注意力。


另一部分是穿插在訪談中的情境劇,用一家人的生活來展示普通人面對網際網路的焦慮。


整部紀錄片想傳達的核心觀點是,我們能迅速地找出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而它的負面作用,卻被每一個人低估了。這是一個烏托邦和地獄同時存在的世界,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獲得愉悅,也在陷入一種“監視資本主義”。


情境劇中的故事完全就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縮影。這是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一對夫妻養育着三個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除了大姐成熟一些,有意識不讓自己沉迷網絡外,其他兩個孩子都是網上重度愛好者。


吃飯時間,兩個孩子邊吃邊玩手機已經是常態。媽媽爲了找回餐桌氛圍,決定把手機鎖在盒子裏。


而聽到訊息提示音,小女兒忍不住,直接用砸碎盒子拿出手機,家裏人都震驚了。


沉迷並上癮,是網際網路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爲了搶奪“注意力經濟”所有的網際網路網產品都研究過心理機制,並據此推出相應功能。Facebook一位前高級總裁直接表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心理操縱研究,讓所有網際網路產品可以利用人的脆弱來賺錢。



每一次刷新、下拉,利用的正是人對未知愉悅的強大好奇。這是一種難以用意志力去抵抗的感受,正如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們,產品都是自己設計的,也防止不了自己沉迷。


在我們通過這樣的機制獲得愉悅的同時,算法機制正在幕後悄悄運行,進而加深這種依賴性。劇情中的男孩和媽媽打賭,自己堅持一個星期不用手機,媽媽就幫他換一塊手機螢幕。眼看就要成功,男孩突然接到一條APP推送:你的前女友有了新感情動態!很明顯,是前女友在社交網路上更新了自己的新情感狀況。

看到這條消息,男孩幾天的堅持都功虧一簣,立刻打開手機查看,一刷就是一整晚。


你以爲這是巧合,其實這都是一場預謀。每一次點擊和瀏覽,都被傳回後台,形成一種叫“數據”的東西。過去我們都以爲,數據單純等於每個人的海量隱私,網際網路公司最大的職責就是保存它們。但是,資本家們怎麼會放棄賺錢的機會呢。數據的作用,是把每個人在虛擬世界裏變成一個模型,一個可以用來預判我們喜好,和下一步想要做什麼的大型AI。


影片中用三個真實的人,來模擬表演大數據的計算過程。每個人盯着用戶在不同領域的動態,然後共同實現精準推送。


在數據的世界,我們不過是這樣的工具人,被餵各種符合口味的“飼料”所以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訊息,還是訊息選擇了我們?這已經不是一個玄學。

這種致癮性,也讓我們模糊了對“工具”的定義。

的確,我們在利用網路讓生活更加便利。但前谷歌員工提出了一個概念:真正的工具,一定是安靜待在一邊,等著人在需要的時候去使用它。而網際網路明顯是對使用者有所企圖,想盡辦法從人身上獲得更多利益。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直接給某個APP付錢,看起來是在通過這種媒介享受服務。但其實,我們自己本身就是被賣的產品,產品功能就是大量的注意力和時間用個流行點的詞說,我們就是“流量”,這樣網際網路公司就可以用流量去賣廣告。


另一個最近才被注意到的問題是,網際網路給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每次上網,就是平衡愉悅與痛苦的過程。劇情中的妹妹只是個剛上初中的小女孩,她的一大愛好就是發自拍。


發了一張自拍,沒人點讚,她開始懷疑是不是圖沒P好,又開始反反覆覆調整。


終於有好友回覆點讚,女孩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然而緊接着又有人評論:你耳朵是被P大的嗎?


焦慮再次湧上心頭。女孩在鏡子前反覆看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耳朵大?我是不是真的很醜?然後用頭髮把耳朵蓋住。


有的人可能想說,這就是太敏感了,承受力不行。問題是,普通人真的很難控制住完全不去在乎別人的想法。在真實生活場景中,或許只是一兩個人會罵你醜。但千千萬萬個賬號罵你醜,怎麼樣都會產生自我懷疑。收到點讚能立刻得到認同感,反面意見又讓人立刻感到焦慮和憤怒,這就是現在上網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精神分裂”。

Google前員工又再次提出一個靈魂疑問:做不到“人見人愛”,這本來就很正常啊!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密集又廣泛的認可,在意一下身邊重要的人的評價就好了。


但是社交網路就是這麼殘酷,它把你的受歡迎值變成一個公開的東西:粉絲量、轉發量、點讚互動....一旦做得比別人差,就像是在公開處刑。紀錄片開始時提出的諸多現象,正是由此導致的。年輕人們變得容易憂鬱,自殺率上升,想要整形變成美肌中的樣子,都是對被公開認可的迫切需求。


想通了這個問題,再去回憶一下現在常見的鍵盤網友們,其實也能明白他們的動機了。這些人發表意見最大的動力,無非也就是想讓自己獲得同類認可,再讓別人爲沒有獲得認同感到不愉快。

當然,鍵盤網友的誕生還有一個因素。很多網民往往不太會理解和辨別訊息,只抓住自己能明白的部分開始發表言論。這又是另一個網際網路困境,爲了追求情緒爽感而不對訊息加以分辨,導致判斷力越來越低。再加上前面說的算法對訊息的篩選,整個就是惡性循環:需要了解的不在興趣範圍內,於是瞭解不到,導致更不瞭解....看似每天在海量訊息裏遊走,其實越來越無知。

惡性循環的後果就是謠言更加容易傳播。紀錄片中給了一個驚人數據,現在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要比真新聞快六倍,可以說是非常嚇人了。


爲啥假新聞這麼吸引人?這就是算法的神奇,各種假新聞就是這麼恰好戳中焦慮和好奇心,然後精準放到你眼前。有判斷力的人還會自己想辦法驗證,更多的人直接深信不疑。
紀錄片依然給了一個十分諷刺的例子,上半年全球新冠陸續爆發的時候,有條謠言就稱吃中餐會感染新冠病毒,真的有大批人相信。


這些“爆款新聞”,無不經過了精心計算,以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人的喜好和焦慮情緒它們比真實的消息更容易傳播,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助長這股歪風邪氣,是他們不懂嗎?只是萬事都大不過金錢的力量罷了。


被虛擬世界說服的人類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可以初步感受到了。因爲訊息不對等,世界正在變得兩極化,許多搞政治的人正不斷利用這點來改變世界格局,引發各種混亂。
即使把眼光放回周遭,我們也會發現,周圍的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完全無法知曉。


甚至於,很多人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提出“放下手機”,顯然已經不現實了。沒有手機,將面對一個寸步難行的世界。但知道我們被什麼困住、被什麼監視,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適當保持清醒的自覺。


但令人沮喪的是,看看網際網路發展速度,要保持自省的確是一件更爲艱難的事。三年前,誰也沒有料到抖音會造成潮流,如今它已經是讓人上癮的APP之一,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大。


這是一個發展速度更快,一切更加便捷的社會,但危險也一直靠近。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2Fdmhm4Dlr46IrC6FKBTvw

已有(3)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5201 發表於 2020-11-27 07:08
超符合現在網路中毒的現代世界
網路為我們打開了眼界
卻也讓我們心甘情願地出賣自己的隱私
littleglin 發表於 2021-4-24 23:59
一聽到鈴聲,就忍不住要打開瓶子。
覺得這已經是病態了,我在用餐時也會看漫畫、小說。
但是如果家人有在聊天時,我會加入,至少想要去傾聽,想去知道家人想分享些什麼。
未登入用戶 發表於 2021-5-20 18:57
前陣子上課也有看到這部!覺得這部講的很貼切,現在幾乎人手一隻手機,搭捷運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人都在低頭
我現在很努力做到的是至少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會盡量不看手機,想說至少要好好享受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微信娛樂

LV:15 駐站作家

追蹤
  • 232

    主題

  • 232

    回文

  • 2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