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右)、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左)合影。(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即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展出。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本屆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拉圖和圭納指出:「人們對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這不僅因為彼此政治意見相左,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地球現況的認知似乎毫無共識。甚至有些人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平的!人們彷彿各自立足於擁有不同特性和負載力的星球上,造成個人在感受、行動,以及預測未來時的歧異。」 美術館變身「星象廳」! 本屆雙年展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每個星球都體現了不僅在外觀且在物質上都相異的世界: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帕馬(Fernando Palma)的機械獸裝置將為展覽揭開序幕,在大廳中穿梭移動,誘使觀者面對這些由電子材料與現成物所組成,在電力引動下呈現旺盛生命力的納瓦文化(Nahuas,墨西哥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塑像,體現納瓦人的傳統觀點:當體認到萬事萬物皆為具自我意識的個體,人類便能與周遭環境建立互惠共生的關係。 「全球化星球」 由現代化夢想塑造而成,儘管這個世界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日益加劇,仍然持續吸引著人們。踏進藝術家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作品《宇宙生成器(AP)》就如同走入一座萬花筒:影像從地球上的一點移向另一點,來回往復。彷彿魔法般,取道一條長長黑洞,從世界的一處到另一處:這條「全球化」的捷徑。
藝術家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的作品「預兆」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水族箱裡,創造出這座五彩繽紛的洞室。他接著錄下這些化學物質在水中緩緩凝固的過程,再投影至一百八十度的全景銀幕上。透過這個沉浸式的體驗,我們在觀察景像的同時,也為其所包圍。如同藝術家所言:「所謂的汙染,其實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過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像是一些實驗室生成物,例如百分之九十九的純硫酸銅(所有的硫酸銅生成物至少都達到百分之九十八的純度,通常可以近乎百分之百)。
▲伊山.貝哈達,《預兆》,2020,錄像裝置,10分11秒。(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 約翰・梅(Zeina Koreitem & John May))的全新委託創作《建築的鬼田》(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藉由呈現20世紀最具指標性的建築之一——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the Seagram Building in Manhattan)案例,探討建築如何以最具創造性的方式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