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 1 從小開始,小物不囤積 之前有個紐約環保女孩的新聞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她在4年期間,只有一罐500ML梅森罐容量的垃圾,她很自豪的向世人說:「我在過去的4年中幾乎沒有製造過一點垃圾」。
進一步觀察她的生活模式,發現即便她的東西很少,但生活品質依然非常好,家中只留下最實用的物品,享受簡單帶來的舒適,不製造多餘的垃圾,看完這個報導讓我更確信簡單生活能帶來的美好。 平時我們能從小地方開始著手的部分就例如:隨身攜帶帆布包、水瓶、免洗筷、吸管等,只要自己習慣攜帶環保用具,一來可以避免餐廳浪費,為環保盡一份心力,也可以避免將這些多餘的小物帶回家。也要時時刻刻淘汰舊物,像是便條紙、收據、舊報紙、舊襪子等等,這些小東西一定要保持隨時看到就順手整理的習慣,讓家裡保持清爽。
Point 2 自訂「有效期限」,過期品請裝箱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檢視自己的所有物品,然後可以將每一樣東西設定一個「有效期限」,像是我覺得衣服如果一年都沒穿過,那是不是代表其實你平常根本不會穿到?依照每個東西的實用性、功能、自己的生活習慣等等,訂出一個有效期限,發現都沒在使用的,就可以先裝箱。
▲整理前。
▲以紙箱作為單位分類整理。
▲大功告成!
Point 3 物品數量超過就丟 我很享受掌握自己所有物品的成就感,我會知道我的衣服、小孩的衣服有幾件?放在哪裡?當所有的一切都能在我的掌控之內、物品數量可以被清楚量化,更能讓我感到踏實安心,因為生活節奏會變得穩定,即便是忙碌的媽媽也能過得從容優雅。
我會嚴格控制每樣物品的數量,舉凡小孩的衣物、餐具、甚至是家中衛生紙、牙膏等等,不讓自己不必要的囤貨,需要時再買。而在衣櫃、收納櫃等等,我也會制定出一個空間量,盡量只擺放定量的物件,只要超過可收納的數量就要馬上決定哪些東西必須被汰換掉,強制自己淘汰舊的、無用的物品,才能落實簡單生活。 Point 4 強迫自己有進有出
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該如何幫空間設定數量,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建立「有進有出」的原則,例如家中的床套我就會維持每一床兩套,一套是備用著,如果要買新的,就必須捨棄髒舊的床套。將這個購物原則建立起來,除了可避免物品無止盡的囤積,同時可以讓自己在購物時能更冷靜判斷真實需求,免除不必要的浪費。 Point 5 沒用完、沒用過都要丟
有一次我要將李先生的一個精品名片夾送給了別人,因為我覺得他根本不會用。當下李先生表示:「我會用!我一定會用到。」但過了一年後,那個精品名片夾還是躺在家裡的某一角,並沒有被拿起來使用。 我知道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斷開物品,都是因為有過類似這樣的想法,認為「先留著,反正總有一天我會用!」如果你也被這樣的想法困住,請轉念為:「買來卻用不到,還得悉心照顧它,那真是自找麻煩。」或「反正我至少用過一次了,丟掉也無所謂啊!」轉個念,戰勝心中那個無法斷捨離的魔咒吧!
Point 6 紀念品、裝飾性的擺飾,根本不需要存在 買東西誰都會,最難的反而是「捨棄」。很多囤積控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生日以及節慶收到的各種禮物、或是旅行紀念品、甚至是比賽獎品等,不小心就讓自己多出很多新的物件。
我相信每個物品,都有屬於它們的故事,但是「家」並不是博物館,而是休息放鬆的空間,我們一進家門通常只想要好好休息,不會隨時隨地想要翻出某年、某月、某日獲得的紀念品來翻一翻、看一看。很多回憶最美的是當下,當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這些美好放在心裡的某個位置才是最踏實有意義的存在。如果需要透過某些物品才能喚起當時的回憶,代表著那既不重要也不夠深刻。我們不需要把滿滿的回憶變成實體帶回家,然後再把這些充滿「回憶」的物品滿滿地塞住了我們現實生活空間,變成了日後的負擔,產生更多「取捨」的為難。 就像我和李先生結婚時,是有拍婚紗照的,但是結完婚我就把這些照片送給需要的粉絲,所以家中並沒有放任何一張婚紗照。也許很多人會訝異我的減法生活為什麼可以徹底到連婚紗照都捨棄?但是,對我來說,我和李先生都不可能忘記當時的那份甜蜜美好,我覺得那才是最珍貴的,並不需要留下婚紗照、手環來證明走過的痕跡。雖然我很愛我的兩個小孩,但家裡也沒有所謂的成長照片、胎毛筆、擠帶章這類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我知道自己完全不會去使用它,所以留存在家中就會變成多餘的物品,不如一開始就不特別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