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鋼鐵人後,第三季電動車大爆發!】

股市小助手 發表於 2021-7-9 14:18:32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4541
內資上半年重點在【航海王】,搭配鋼鐵、塑化、紡織等,創造出傳產大驚奇!確實這些產業在營運上也繳出了亮眼的成績,萬海(2615-TW)、長榮(2603-TW)、陽明(2609-TW)今年獲利都估30元以上,本益比6~9倍也並不高,那麼進場追價真的適合嗎?
  股市的投資金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證券新開戶數一年來增加150萬人,其中60%拚當沖,大量散戶在其中進進出出,今年航運己漲230%,鋼鐵也漲60%下,投資朋友或許有其它更好選擇!
      產業的生命週期歷經四階段:導入、成長、成熟、衰退期,其中成長期發展速度最快,此時往往也是企業最繁華時,就像股王大立光(3008-TW)曾創下6020天價,對比目前3000元價位,驗證了產業的興衰。
     仔細觀察大立光的獲利,最高峰落於前年210元,去年182元,今年第一季39元,季減24%,但原本第一季就為產業淡季,倒也不意外,甚至優於法人預期,那問題出在哪裏呢?
    今年普遍預估大立光獲利為170元附近,這個數字若成真,則是近五年低點,18倍的本益比和2017高峰31倍相比可謂天差地遠,反應的是市場對企業成長前景的期待。
    當產業處於成熟期,獲利己經很難再突破,縱使穩定但也無法得到較高本益比評價,此現象普遍落在許多成熟產業中,最典型例子即為代工,和碩(4968-TW)去年獲利7.73元,最高價84.5元,本益比11倍後上不去,仁寶(2324-TW)去年獲利大好,本益比最高爬到13倍就無力,其中最一枝獨秀的是鴻海(2317-TW),去年獲利7.34元,年減12%,股價最高卻來到134元,18倍本益展現和以往不同格局,透露著產業有著新轉機出現。
    去年Tesla股價狂飆,市值一度來到八千億美元以上,達到豐田的四倍,Tesla的成功嚇壞一堆車廠,紛紛在去年第三季開始推出自家電動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各家車廠有意搶進,遠距,宅商機及5G及終端消費品搶走產能下,使得車用晶片短缺,直到英飛凌,恩智浦及瑞薩陸續恢復產能,加上台積電(2330-TW)助援下,讓車市猶如天降甘霖,也帶動相關概念股強茂(2481- TW),康普(4739-TW),聚和(6509-TW),健和興(3223-TW),胡連(6279-TW)及朋程(8255-TW)等的走勢。
  電動車與一般傳統汽車最明顯的差別除電池外,另一個重點為自動駕駛,在完全達到自駕前,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為其前身,而汽車如何警告、提示、協助駕駛人呢?就是用車載鏡頭來搜集資訊,如果說電池為電動車心臟,鏡頭則為電動車眼睛,兩者為重要關鍵。
  佳凌(4976-TW)由單眼相機轉型車用ADAS光達鏡頭,經過二年努力後,目前光學鏡頭比重己達99.8%,由於光達由光波感測,比起雷達的毫米波精準度要來的高,為自駕車主流及關鍵,佳凌己和全球前五大光達廠合作,由於產品毛利較好,也帶動獲利連三季轉正,股價也尚在整理區等待突破.
  【3019亞光】車用鏡頭深耕多年,產品己包含高階車種、VR、VR 及 3D LIDAR 等,順利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後,能縮短其它車廠認證時程,今年第一季獲利就達到去年全年75%水準,今年獲利也是拚倍增,股價尚未突破前波高點,仍有向上空間!
更多資訊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gushi1688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股市小助手

LV:1 旅人

追蹤
  • 78

    主題

  • 78

    回文

  • 0

    粉絲

有興趣賴社羣交流的可以加:gushi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