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電影講述傳奇英雄切格瓦拉在發起革命之前的壯遊歷程故事,劇情取材切格瓦拉的同名日記,切格瓦拉(原名埃內斯托格瓦拉)與生化學家好友阿爾貝托,騎著一輛中古的「諾頓500」打檔重機,滿載行李與滿腔熱血,從老家出發,途中經過智利、祕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中南美洲國家,旅程超過一萬兩千公里,費時八個月;這八個月的見聞,影響切格瓦拉甚鉅,窮愁潦倒的人民與資源分配的不均,點燃他心中重新建構社會秩序的火苗,這火苗最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熊熊大火,燒向南美大陸。歷經相同旅程的兩人,為何選擇革命的是切格瓦拉,而非阿爾貝托,其肇因在於性格。
電影前半段,展示了旅途的風光明媚,草原、高山、大河,一望無際,是何等的遼闊,令人心胸為之開闊,也展示了旅途險阻不斷,機車報銷後,改由徒步、搭公車、便車、搭船、划木筏、騎馬等交通方式,繼續這場壯遊。就在前半段的旅程中,電影安排了一個不甚明顯的橋段,描述兩人性格的差異,埋下切格瓦拉走上革命之路的伏筆,正當他們飢腸轆轆想尋找一個棲身之所時,詢問一戶人家,此人家的男主人脖子長有異物,切格瓦拉直言罹患癌症的機率很高,惹得該戶人家十分不悅,阿爾貝托則說未必是癌症,希望能緩和對方情緒,藉此寄住該戶人家,最終在切格瓦拉的堅持之下,他們被拒於千里之外。問診一事,兩人性格一覽無遺,切格瓦拉天生骨鯁,遇到問題毫不閃躲,認為有狀況就須改善,反觀阿爾貝托為了寄宿與果腹,則可以妥協,迴避問題,試圖讓雙方取得和諧的局面,講白話一點,就是可以「喬」,由此可知,切格瓦拉最終走上革命一途,也就不意外了,一切皆因......,全文詳見→https://reurl.cc/V5p3p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