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半來,全台最爆炸性成長的城市,非高雄莫屬。市長陳其邁快馬加鞭、鍥而不捨,努力讓這座城市和產業轉型,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因應全球環境的快速變動。 12月15日舉行的「迎接2022智慧城市展在高雄」活動中,除了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和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等政府官員、資策會執行長卓政宏、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等法人與學術界人士之外,中保科技副董事長林建涵、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一卡通票證董事長李懷仁、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台灣IBM總經理高璐華、亞馬遜網路服務總經理王定愷、台灣西門子總裁艾偉等企業界領袖,也齊聚高雄。 台積電磁吸 投資額破千億 龔明鑫指出,2021年10月底,陳其邁才剛說1年來為高雄帶動民間投資800億元,不到1個月的時間,英特格宣布未來3年共投資140億元、默克也投資170億元,使得投資額突破1000億元。「一年半前大家還在討論要不要蓋摩天輪,沒人想到台積電現在竟然要來高雄了」。台積電來了之後,半導體設備、零件、材料等廠商也會跟進,形成群聚效果;加上政府要對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投資100億元預算,高雄的翻轉可期。 龔明鑫說:「我上個月帶團去中歐,這些國家各有優勢,但他們最想和台灣合作兩件事,一件是半導體,另一件就是智慧城市,我們過去智慧城市的成果,讓他們感到驚豔」。政府對高雄挹資,也期待高雄積極扮演前鋒的角色,將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輸出到全世界。 陳其邁用一個小故事描述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融入人民的日常中。「大家現在都知道亞灣區就是在做5G AIoT,也知道電腦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2018年我到岡山參觀一家螺絲工廠,老闆得意地對我說:『員工經過3年訓練,可以用顯微鏡檢查螺絲的良率』。兩年後我再去看他,他說:『我現在用智慧製程,良率和效率都提高了』。」不論醫療、交通、農漁業、教育等領域,現實中已經習慣各種新科技的應用。 重症送醫 資料比病患先到 為了推動智慧城市,高雄市特別成立了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由來自產、官、學、研界重量級人士和高雄市府團隊共同組成,還有顧問協助。身為府外委員之一的唐鳳指出合作的重要。他說陳其邁先前建議要有一個全國通用的條碼,之後透過相關廠商及不惜成本支持的電信商等,一起完成了現在的簡訊實聯制,展示了共創的力量。 同樣的模式也適用於高雄,不只市府同仁努力,委員們也認養專案,大家像在組大拼圖一樣,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執行力強,因此做出了一站式疫調服務平台等成績。他認為智慧城市的重點在於有智慧的市民,而智慧市民來自各界,但落地時必須把握共創的精神。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也認為,高雄市智慧城市有成效的最關鍵因素,是團隊合作。除了推動委員會外,高雄市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也盡全力推動,另外33個局處,從醫療到農漁業,沒有一個局處不知道智慧城市對它們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性。 從上百項智慧城市的成果中,他舉出幾個例子。透過「救急救難一站通」,到院前心跳停止、急性腦中風等急重症患者,在送到醫院前就將資料傳輸到醫院,提高救助效率;「智慧水利監測密網」依土石流警戒應變資訊系統提出預警,即時掌握資訊並做出因應措施。 林欽榮說:「短期間內能超越的第1個關鍵是,一定要有公開資料。政府有資料,但技術在民間;第2是一定要把公開資料轉變成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大力歡迎民間進場;第3是不論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大小,一定要往國際輸出。」 陳其邁指出,事實上國外城市或產業不一定要大型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高雄也有很多小農的智慧農業應用,例如挑選咖啡豆。微氣候監測方案等,正可以符合它們的需求。 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向來在台北舉辦,2022年也決定要在高雄和台北雙主場舉行。在中央加持、官民全力支援下,智慧城市以前看台北,以後就看高雄了。
鄉親你怎麼看高雄亞灣區智慧城市的成效?這個議題在國內還是第一次看到,感覺亞灣區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