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隱私新政一整年,用戶擺脫數據追蹤了嗎?

apple_privacy-day_privacy-logo_01282021.jpg.landing-big_2x.jpg

一年前,蘋果更新備受期待的隱私新政時,還特意投放了一則廣告,通過視頻直觀說明這項功能的作用。

這則廣告描述了一個普通人一天的經歷:每當他與一家企業互動時,這家企業都會有一名員工纏住他,形影不離、隨時隨地收集和傳播他的個人信息。正當此人困擾不已時,iPhone上出現了一個提示,提供了「禁止應用追蹤」(Ask App Not to Track)的選項。他點擊這個按鈕後,所有的不速之客都化為灰燼,消失在眼前。

雖然這則廣告很容易引髮用戶的共鳴,但它其實並不准確。這項名為「應用追蹤透明度」(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的功能不會徹底封殺企業在互聯網和移動應用中對用戶的所有追蹤行為,因為蘋果做不到,也不想做到。用戶數據仍會被收集,只是收集的種類和方式會發生變化。然而,最終的結果幾乎相同:你仍會被廣告精准定位。

這不是因為ATT不起作用。它真正發揮的作用不僅有限,也很難被多數iPhone用戶所理解,這是因為整個過程都是通過在廣告技術這個不透明的世界中插入幾行代碼來實現的。對許多人而言,唯一顯而易見的變化就是當打開App時,有時會提示「禁止應用追蹤」。

082056306253.png

但在這個表象之下,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數據是移動廣告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而ATT卻突然切斷了它的一條數據流,顛覆了整個行業。過去一年,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企業都在苦苦探尋各種替代措施,重新謀劃戰略。相較而言,不依賴這些數據的企業卻比以往更加強大。

從用戶隱私角度來看,推出ATT似乎是件好事。只是,沒有蘋果描繪得那麼好。

一、隱私政策調整,蘋果帶來的得與失

推出ATT,目的是解決隱私問題。但這個問題之所以會成問題,蘋果「難辭其咎」。早在iPhone誕生前,網上就充斥著各種用戶信息追蹤機制,但iPhone及其第三方應用卻令用戶數據呈現井噴式增長。人們隨時隨地攜帶手機,幾乎所有事情都能用手機來處理,而且還會隨時在線。這種技術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移動應用更容易把用戶數據收集和變現。

如今,移動廣告行業的規模已十分龐大,首先要通過移動設備收集用戶信息,然後基於這些信息繪製用戶畫像,再根據畫像投放精準廣告,最後對廣告效果進行衡量。許多追蹤活動都是在用戶渾然不覺的情況下發生的。

073656978167.jpeg

例如,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就在數以百萬的第三方應用和網站中植入了追蹤程序,將一台設備在某款App中的行為與該設備在Meta追蹤的其它App中的行為關聯起來,甚至與該設備持有者的Facebook或Instagram帳號結合起來。這樣一來,企業就能在嵌入了Meta追蹤程序的應用和網站上向該用戶投放精準廣告。

但很少有人願意被監視。蘋果也不希望其它公司利用蘋果設備監視蘋果用戶,更不希望用自己的數據為第三方的業務做大做強鋪路。鑑於蘋果一直都在努力塑造重視隱私的企業形象,這種局面對其顯然不利。更何況,同為科技巨頭的Meta還是數據收集的重大受益者之一。ATT是可以阻止眾多追蹤方法中的一項,且不會對蘋果構成絲毫傷害。

ATT將設備的唯一序列號,也就是廣告商識別符(IDFA)的控制權交給用戶。當使用不同App時,追蹤者可以藉助IDFA來識別設備,從而將用戶在不同App中的活動與特定設備關聯起來。從2021年4月更新iOS 14.5系統開始,蘋果設備將不再對外發送IDFA,除非用戶同意被追蹤。目前看來,這項功能完全按照蘋果的承諾運行。

「用戶數據屬於用戶,應該讓用戶自己決定是否分享、與誰分享(數據)。」蘋果發言人說,「在iOS和iPad OS操作系統中,蘋果可讓用戶自行決定是否允許App通過其它公司的App或網站追蹤他們。」

二、違規繞過ATT的方式

ATT有兩大局限。用戶選擇禁止追蹤,意味著禁止對外發送IDFA。但企業仍可通過其它手段對其進行跨應用追蹤。蘋果只是限制了IDFA這條路,並沒有限制其它方式,而且蘋果自己的廣告業務也會用到其它方式。

比如,「指紋識別」。這就需要盡可能多收集看似無害的設備信息,包括設備名稱、機型、用戶設置、IP地址和運營商。將這些細節結合起來或許就足以區分不同設備,從而有效替代IDFA。雖然蘋果App Store的政策禁止這種行為,但卻無法從技術上阻止。用戶只能依賴蘋果的政策執行力度,但有報導稱蘋果的執行並不嚴格。

「這有點像貓鼠遊戲。」有研究人員表示,有些App仍可收集設備信息,並將其作為區分用戶的依據,「蘋果頂多能控制發生在用戶設備上的追蹤,但管不了數據公司內部的行為。」

歷史證明,無論如何封堵,專業用戶數據收集公司總能找到突破方式,繼續收集用戶數據。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者稱,「瀏覽器試圖增加更多隱私保護,比如屏蔽第三方追蹤cookie,而想要追蹤用戶的人則會設計新的追蹤機制,避免繼續依賴已經被淘汰或屏蔽的技術。就好像是在軍備競賽。」

用戶從中得到的教訓是:不要單純因為蘋果推出屏蔽功能,就認為能擺脫數據追蹤。

三、合規繞過ATT的方式

理解蘋果反追蹤功能如何影響用戶隱私,還要看它會對依賴數據追蹤的企業產生何種影響。答案很簡單:這類企業普遍抵制蘋果隱私新政。

蘋果表示,並不知有多少用戶拒絕被追蹤。不同機構的測算結果也大相徑庭,但多數機構都認為,絕大多數用戶(數億)都拒絕被追蹤。所以,追蹤者雖然仍能從沒有拒絕的蘋果用戶以及Android用戶(至少在谷歌推出自己的禁止追蹤功能之前)那裡獲得設備級數據,他們依然面臨巨大損失。

有資深從業者表示,「這顛覆了移動營銷領域。營銷人員現在必須打破對用戶數據的依賴。」

有些公司甚至慌不擇路地轉向郵件營銷,而且是傳統的紙質郵件。因為蘋果也在打擊基於電子郵件的追蹤行為。有些企業削減了分配給Meta的廣告預算,因為旗下平台廣告投放效果在變差。

Doctors Internet付費廣告總監Zachary Ehrilich表示,正鼓勵客戶使用谷歌搜索廣告。對於堅持使用Facebook的客戶,他會在廣告中嵌入電話號碼,以此判斷是否通過這些廣告獲得了回報,因為Meta的反饋已經無法像從前那樣精確。男性護膚品牌Stryx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銷官Jon Shanahan表示,原先將廣告預算分配到Meta和TikTok兩個平台。但從去年8月開始,他將所有預算都分配給了TikTok。

「以前在Facebook上投入一美元,能夠獲得五六美元的回報。」Shanahan說,「現在呢?能有一比一的回報率就算不錯了。」

Meta並非唯一一家受到衝擊的數字廣告公司(Snap等公司同樣如此),但它確實最引入關注,不僅因其規模龐大,還因它對蘋果隱私政策的調整頗有微詞。

Meta堅稱ATT會對其業務構成破壞。但它主要宣稱此舉會對通過Meta購買廣告的小企業構成傷害,實際情況……眾人皆知。結果也的確如此,雖然Meta廣告業務仍在增長,仍在創造巨額利潤,但增速卻放緩了。對Meta這艘極依賴廣告的巨輪來說,這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Meta表示,「儘管蘋果出台了不利政策,但我們還會繼續調整系統,幫助企業取得成功,同時尊重隱私,並分享他們可以採取的措施,優化我們平台上的廣告表現和衡量方法。」

所幸,在遵守蘋果政策的情況下,還是有其它追蹤用戶的方法。蘋果不允許企業在具體設備層面對用戶繼續進行跨應用追蹤和定位,但仍可在整體上追蹤和定位用戶。換言之,企業雖然無法繼續針對某個具體用戶進行定位,但依然可以對一群用戶進行匿名定位。(谷歌曾經利用FLoC嘗試過類似的方式,希望取代基於網絡的追蹤程序,但並未成功。)

還可以投放「情境」廣告,這種模式雖並不新鮮,但在相對缺乏用戶級數據的情況下,它卻重獲青睞。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並不僅僅是因為ATT,隱私法律的出台和網站cookie的消亡也發揮了作用。情境廣告會基於用戶正在查看的內容投放相應廣告,比如你在使用健身手環應用,就可能會看到健身器材廣告。

四、「圍牆花園」愈發堅固

有些追蹤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促進。蘋果沒有禁止企業在自家平台上追蹤用戶(即「第一方數據」),也沒有禁止企業在自家平台上使用這些數據精準投放廣告。就連蘋果自己也在這麼做。許多還沒有自己的第一方數據來源的企業現在都在加緊建設數據庫,或者通過與其它公司合併來獲取這類數據。正因如此,越來越多企業強烈建議甚至強制用戶先創建帳戶,才能使用其服務。

20220515_628054f27debb.png

分析師稱,「一家零售公司可以直接在亞馬遜上做廣告。因為所有人都會登錄,所以他們擁有足夠的數據……這其實不會受到(ATT的)影響。這些圍牆花園只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大。」

身為用戶,如果你知道誰在收集你的數據、收集哪些數據、用途是什麼,或許就不太在意第一方追蹤行為。如果你知道對方是誰,也知道你與對方達成的交易是什麼,你甚至會很願意用自己的數據換取免費服務,但卻不希望自己的應用數據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給背後的公司。

但這種模式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從第一方數據的崛起和第三方數據的衰落中獲益最大的是擁有最多第一方數據的公司,往往都是全球頂尖企業,比如穀歌和亞馬遜。

快速增長的蘋果廣告業務,也是用的第一方數據。受到蘋果隱私政策影響的企業對此怨氣頗深,作為回應,蘋果委託製作的一份報告指出,ATT不是對這些企業造成影響的唯一因素。

還有人擔心,隨著第一方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大,原本就已經十分強大的圍牆花園將獲得更大的權勢。大品牌和大企業擁有足夠的資源來適應變化,小企業則不然。廣告科技公司Constellation首席執行官Diana Lee認為,這就意味著他們會比以往更加依賴圍牆花園,會被優勢更明顯的巨頭們甩在身後。

「整體來看,這會創造更多的壟斷,壟斷者可能是科技巨頭,也可能是大型品牌。」她說。

現有的壟斷地位也有可能得到強化。蘋果本身也面臨著反壟斷壓力,有多個國家都將出台針對App Store的法律(但蘋果否認違反競爭原則)。

如今,蘋果只是稍稍調整了政策,就顛覆了整個行業,徹底扭轉了許多企業的命運。誠然,這些企業或許從一開始就不該採取這種消費者厭惡的行為,但蘋果的權勢和控制力,在這場隱私政策調整中得以鮮明體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書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虎嗅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patritech

LV:2 村民

追蹤
  • 586

    主題

  • 586

    回文

  • 5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