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EnterBox Thunderbolt Dock 橫向評測|選購指南、優缺點分析|六款 TBT Dock 規格評比

EnterBox 2022-5-27 22:32:40 發表於 科技話題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0 18693

01.jpeg

Thunderbolt 是有點貴的東西,這個貴是包含我自己的消費經驗和大眾觀感。像手上這幾台,每台價格都是一萬上下,這六台粗算大概就六萬了。也因為有點貴,中文開箱評測這類產品的影片、文章都很少,全世界少有內容一次比較這麼多台 Thunderbolt Dock。因此我覺得這樣的內容很珍貴,一直很想用中文介紹這些內容,並且分享自己的觀察。

02.jpeg

除了這次評測的這六個常見的品牌,我也有玩過、用過 ATEN、Belkin、Dell、Kensington、Opro9、Razer、UGREEN……等,這些牌子的 Thunderbolt Dock,有的廠商推出也不只一款。但有些沒有在台灣賣,那你就不要問我怎麼拿到的了 XD 因為手上沒有每一台 Sample,所以重點還是會放在手上有實機而且我使用很久的這六台,以我用過十幾台的經驗,來比較他們彼此的優缺點。

03.jpeg

剛好一個品牌手上都有一款,我們就以品牌名稱來簡稱。在這之中,大家也可以先了解一個品牌前提。例如 AKiTiO 原本是獨立的品牌,後來被 OWC 買下,屬於旗下的品牌。而 Elgato 也是類似,後來是變成 CORSAIR 旗下的品牌。而且 CORSAIR 是在收購 Elgato 後才推出 TBT100,兩者在設計上的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卻也避免了規格過近的定位模糊,我猜測兩者可能是不同團隊開發的,但是有些地方也有傳承。

04.png

這集就是以介紹 Thunderbolt Dock 為主,有些人可能會問 Dock 和 Hub 的定義、差異是什麼?這個答案有很多,提供我自己第一直覺的看法和常見的觀察。Dock 通常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也可以提供電力給主機端。此外 Dock 可以自行更換連接主機端的線,但 Hub 通常就是固定不可更換。Hub 價格通常比較便宜,更容易攜帶,但他的電力取用於電腦本身。

05.jpeg

嚴謹地從字義的觀點來說,Hub 是從單一種接頭、協議分出更多相同連接埠。例如常見的 USB Hub、HDMI Hub。而 Dock 則是會分出更多功能,例如很多筆電只有 USB-C 接頭的人,會買 Dock 來轉接出 SD 卡、HDMI、網路孔、USB-A。從這個角度來說 Dock 有沒有額外供電就不是參考的依據和重點。那至於廠商要把產品命名、歸納成 Hub 還是 Dock,通常也有他們的邏輯跟系列命名需求。剛好這次評論的這六台,他們的產品名稱也明確告訴我們,廠商把他們定位在 Dock。所以跟本篇文章讀者有個共識,這篇是討論 Dock,不是 Hub,閱讀和留言互相討論時會比較流暢。

06.jpeg

很多人會覺得很扯,一個沒有計算能力的外接設備要賣一萬多,這價格我買個中階手機不香嗎?的確,從這個角度我也覺得 Thunderbolt Dock 很貴。

07.jpeg

三不五時也會在論壇、ptt、facebook 社團看到這些討論。感覺不少像我這樣有明確需求、用得到的人來說,雖然也覺得不便宜,但用得到還是會買。對於用不到的人來說,Thunderbolt 價格通常高的誇張又沒有用途,的確不是大多數人會去消費的品項,我都覺得都很合理。

08.png

以我這樣的前者來說,個人目前手上在用的電腦,不包括 Thunderbolt、Thunderbolt 2,具備 Thunderbolt 3、Thunderbolt 4 的電腦大約是 5 台,工作上有時也會用到 Thunderbolt 筆電、桌機,大概會到 7 台。



以 iMac、iMac Pro 十幾萬一台來說,只有兩個 Thunderbolt、四個 USB、一個 RJ45、一個 3.5 AUX、一個讀卡機,沒了!這時就會覺得一萬多的 Dock 相較十幾萬的 iMac 其實也還好啦~可以買下去。我身邊很少人知道 Thunderbolt,你也可以想像,把 Thunderbolt 講給你的家人、和不做科技業的朋友聽,大部分人也聽不懂,覺得這東西貴得超乎認知。但真的能讓我的工作更方便、I/O 更多。像是 iMac 27 2019 上面的 SD 讀卡機是 USH-I 的規格,是到 iMac 27 2020 才升級到 UHS-II。但是這邊六台 Dock,全部都是 UHS-II 的規格。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六台 Dock 的特色。


Elgato Thunderbolt 3 Pro Dock

09.png

Elgato 這款我前後拿過三台,前面兩台算是我退貨,退貨的原因是 microSD 使用後會卡住抽不出來,我認為是卡到公差沒抓好。使用完要拔出 microSD 的時候,記憶卡會從內卡到外面這層 I/O 擋板,需要花一點心思和指甲的力道,才能把 microSD 拿出來。

10.png

聽說在這之前是沒有人反應過這個問題,不過我拿到的第二台也還是有一樣狀況。好在 Elgato 非常誠懇、耐心的協助解決,第三台就是正常的。第三台可能由於批次與前兩款不一樣,我有發現前後 I/O 塑膠擋板的材質有改變,新款的表面顆粒紋理比較明顯,比較不容易有刮傷和指紋,但平常使用還是看得出些微手油。microSD 公差問題也有解決,現在新買的應該都沒問題,畢竟這已經是兩年前我去反應的。很特別的是,他是唯一配備 microSD 讀卡機的款式,而且還是 UHS-II 的規格哦。此外他採用彈簧卡座,是我比較喜歡的手感。

11.png

當初我會選這台,很大一個因素是,他有超級多 USB-C,這很重要。因為在 USB-C 推出前幾年,我的 USB-C 線、USB-C 外接儲存裝置,就已經跟 USB-A,包括 USB3.0、USB2.0 黃金交叉了,後續更呈現懸殊的比例,現在 USB-A 更多是為了基本需求量而準備的。但是大多數廠商在設計需求或是選擇公板時,可能都想說消費者需要 USB-A,但對我來說真的不是如此,我需要的是更多速度可以更快、通用性更高、不需要考慮正反面的 USB-C。所以 Elgato 四個 USB-C 一字排開,可別以為他是 TB4,其中兩個 USB-C 是 10Gbps 的規格,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設計。


CORSAIR TBT100 Thunderbolt 3 Dock

12.png

Elgato 的近親 CORSAIR 這台,同樣也有 USB-C 10Gbps,不過他就沒有 Thunderbolt downstream,往下無法繼續串接。

13.png

這台特別之處在於,他具有兩個 HDMI 輸出,而且可以同時支援 HDMI2.0 4K 60Hz HDR,這是絕無僅有的。

14.png

其他台如果有給影像輸出都是配標準尺寸 DisplayPort,或是像 OWC 這台是唯一沒有其他影像輸出,只能靠 Thunderbolt。當然其他台,如果你要同時輸出兩個螢幕還是可以,就是一個透過 Thunderbolt 用 DP 協議,當然你的螢幕也要支援 Thunderbolt 或是 USB-C DP alt mode。不過目前 HDMI 的確是更加通用,像是螢幕可能只有一個 DP,但 HDMI 通常會有兩三個。

15.png

換個說法,CORSAIR 特別的就是他沒有 Thunderbolt downstream,但是他的影像輸出直接變成兩個 HDMI2.0。因為我只有一個 4K 螢幕,沒有實測過兩個,但以官網規格的意思,是可以同時輸出兩個 HDMI 沒問題。

16.jpeg

通常如果你想單買一個 Thunderbolt 轉雙 HDMI 輸出,以 OWC 來說價格大概是三千出頭,那你就可以反回去評估 CORSAIR 這台的價值和用途,雙 HDMI 就是他與眾不同的特色。


noda Halo Thunderbolt 3 Dock

17.png

noda 這台是採用代號 Titan Ridge 這代的晶片,所以規格上來說他的 DP 是有支援到 8K 60Hz,但我們沒有 8K 螢幕所以沒有實證過。且現在很多人都還沒用上 4K,8K 螢幕要進入到我買得起的價位,恐怕還有一段時間。

18.png

此外 noda 的 I/O 我覺得特別適合給筆電、攜帶裝置使用,特別是跟 Thunderbolt 3 時代的機型來比較。因為其他家在 Thunderbolt 3 時代都把 TBT upstream,也就是上行接電腦那端的 I/O 做在背面,加上 Thunderbolt Cable 本身長度都不長,變成最後實際使用你都在看 Dock 的背面一堆線。而 NODA 把 I/O 做在前面這點,一方面是符合他們 Thunderbolt Module 設計的方面性,也讓實際使用時更方便。Thunderbolt Module 跟一般消費者使用上比較無關,但對廠商來說,可以用一個模組去做更多可能性。

19.png

回到剛剛說的,那你可能覺得,I/O 都在後面,不就又跟 iMac 一樣嗎?沒錯,但基本固定不變的 DP、LAN 都是固定接著不動,USB 則可以透過線材預插好,將線往前拉。唯一動不了的,只剩兩個記憶卡讀卡機還是得到後面。但整體來說,的確是當時比較特別的設計。

20.png

類似的大概就是比較新推出的 OWC 那台。他的 Thunderbolt upstream 是在前面,讀卡機、耳機接孔也都在前面,對於筆電使用場景來說的確是比較合理。其他很多品牌在 TB4 這代,也採用類似的佈局,就呼應了我過去開箱評測這些 Dock 給出的建議。而 TB4 速度雖然沒變,但是現在新的 Thunderbolt 4 可以做到一個 upstream、三個 downstream。以前在 Thunderbolt 3 時代,Thunderbolt 只能有一個 downstream。而因為 Thunderbolt 3、Thunderbolt 4 都有支援 USB,所以直接用 USB-C 線接出來不管是插 Thunderbolt SSD 還是 USB SSD 都會方便很多。


CalDigit TS3 Plus

21.png

CalDigit 這台是唯一有光纖輸出音訊功能的,其他五台都沒有。想想 DIY 桌機上,但凡你組裝到一定等級的主機板,光纖輸出基本上都是標配了。而且以前有一段時期,Mac Pro、iMac、Mac mini、MacBook Pro 都是有光纖的,只有 MacBook Air 沒有,但那段幾年的時代過後,就漸漸取消了,所以我覺得光纖還是有一定使用族群。

22.png

此外 CalDigit 他的 USB 多到一個誇張,居然達到 7 個,5 個 USB-A 加上 2 個 USB-C。雖然我平常也會強調,Thunderbolt 頻寬也就這樣,I/O 一堆最後也是要考慮會不會卡到頻寬瓶頸。但對於需要一堆 USB-A 的人來說,可能也不是速度很快的裝置,例如無線鍵盤、無線滑鼠、麥克風、掛燈、接 iPhone,這個就相當適合。


AKiTiO Thunder3 Dock Pro

23.png

AKiTiO 的長處和短處是非常極端的。超厲害的就是,他直接內建了 10GbE 的網路,這是我使用率很高的功能,就跟 SD UHS-II 一樣。

24.jpeg

早期 Thunderbolt 轉 10GbE 一顆都要賣到萬元,後來才逐漸降低到一顆 $5,000。但你想,光這功能也就值五千了。

25.png

而且他還內建了一顆風扇,也有開關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打開。之前很多留言詢問,不開風扇會不會過熱?以我的使用經驗,同時跑 10GbE 和 Display 輸出 4K 60Hz,不開風扇也不會熱當。開風扇有一點噪音,但是整台機器溫度顯著下降。

26.png

此外他還有 eSATA,以前這個 I/O 有流行過很短的時間,當時甚至連筆電、外接硬碟都有 eSATA。但我個人當時就比較不看好這個規格,沒有投資在這個 I/O 上,現在比較多我覺得是在 NAS 擴充機櫃還可以看到。所以 AKiTiO 這台真的有一些比較小眾、冷門的 I/O。而他最大的短處,就是所有 USB、eSATA、CF2.0 由於受到轉接 PCIe 頻寬的限制,所以都只有 370MB/s。對於想要跑滿 USB3.0 的人來說,本身就有一點打折了,更何況同類 Dock 很多都有 10Gbps。


OWC Thunderbolt Dock

27.png

最後一台 OWC 這款,是這幾台中唯一 Thunderbolt 4 的 Dock。

28.png

雖然 TB3 到 TB4 的頻寬沒有變,依舊還是宣傳的 40Gbps,但是在一些規格和功能上有進步,所以我自己會戲稱他是 Thunderbolt 3.1。其中我覺得最棒的就是具有更多 downstream,這樣我一次接多顆 USB-C SSD 時會更加方便。

29.png

而關於相容性,我們後面選購建議會提到,這是 OWC 相較其他五款的優勢。此外標示支援給電腦端 96W 的電力,也是所有機種之冠。

30.png

而且 OWC 的機種在 Thunderbolt 上面都有一個螺絲孔,可以搭配 ClingOn 來固定住線頭,比較不會因為扯到而讓資料傳輸中斷。

31.png

以上我們花了 10 分鐘對每一台 Dock 都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跟概念。接下來我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從各個面向去考慮這六台他們有什麼特色,跟他們做得好做得不好的地方。

32.png

首先我想先講講記憶卡。目前手上只有 AKiTiO 這台的 SD 卡插的時候要反面插,稍微小扣分,其他款都是正面朝上的設計。

33.png

而 CalDigit 因為它可以直立,按照預設的橫躺模式也是正面安裝,且他是唯一有用彈簧 SD 卡座的設計,就像上面說 Elgato 的 microSD 一樣。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有彈簧卡座的設計,所以算是小加分。

34.png

另外就是 SD 讀卡機的高度,如果設計得太靠近桌面,這樣要插拔記憶卡時,就一定要從側面捏著記憶卡插拔,例如 NODA 和 AKiTiO 這兩台的 SD 都做超低。而另外四台,都有足夠空間讓我從記憶卡正反面用手指夾著做插拔。

35.png

這邊六台所有的 SD 讀卡機都是支援 UHS-II,理論上可以達到 312MB/s,實際大概 300MB/s 左右。不管是買萬元的 Thunderbolt Dock,還是幾千元的 USB Dock、Hub,因為我的工作流是以 UHS-II 為主,因此不管是買一哪種或是個人推薦,我都會以 UHS-II 優先。大家如果對其使用的讀卡機晶片有興趣,可以從我們過往單獨開箱、拆解這些 Dock 的文章中找到。

36.png

另外大家未來幾年可能會看到 SD Express 規格,其實目前已經有相關的方案,我們也有寫文章測試過,不過我還沒有看過實際上市、量產的產品,這東西恐怕比 Thunderbolt 還冷門。

37.png

講到 SD Express,其實目前 CF Express 是更多專業工作者和專業設備的規格,不過目前我還沒有用過帶有 CF Express 的 TBT Dock,通常都是單獨出一個讀卡機。

38.png

這六台中有兩台,AKiTiO 和 NODA 是具有 CF2.0。不過我個人沒有建立在 CF2.0 的需求,一次都沒用過,所以這個 I/O 對我來說是不加分也不扣分。但對於有明確需要的人來說,這兩台就可以優先考慮。經過上面一輪功能特色介紹,下面各個參數規格,我們不會每台分析,就是挑極端值和特殊品項來講解。


尺寸體積

39.jpeg

首先看到寬度,或是你可以理解成長度。雖然體積看起來最大的就是 AKiTiO,但他 211mm 並不是最寬的,比他寬的還有 Elgato 220mm,以及 CORSAIR 以 227mm 是為最寬。

40.png

那麼最窄的呢?一定就是 CalDigit。當然對於窄邊要以哪一邊定義可能有不同想法,但不管是採用 98mm 還是 40mm 他都會是最窄的。

41.png

在深度部分,AKiTiO 以 108mm 超越所有競品城為最寬的存在。而最窄的則是 OWC 推出的 TB4 Dock,僅有 74mm。

42.jpeg

以不計算周圍圓角的投影面積來說,這個項目主要是讓你判斷 Dock 放在桌上會佔用的空間。其中 AKiTiO 是唯一超過 20,000mm²,以 22,788mm² 位列第一,並比第二名高了 20% 左右。CalDigit 直立模式下只有 3,920mm²,即便是橫躺模式也只有 12,858mm²,是最不佔桌上面積。

43.jpeg

高度、厚度就比較有意思了。這邊我採取包含腳墊,且是實際從桌面到產品高度的測試方式。最高的當然是 CalDigit,因為他預設就是直立的。如果將他躺下,最高的也還是他 41.14mm,我們表格小數點就不算到這麼後面。次高的是 AKiTiO,最薄的是 noda。

44.png

而且 noda 19.10mm 還是因為他本身是個斜面,如果是在較薄的那端,厚度只有 16.00mm。

45.jpeg

而相對剛剛的投影面積,有了高度數據我們直接乘上,簡單抓個體積數據。其中 AKiTiO 同樣以 788,465mm³ 成為最大體積。CalDigit 雖然看起來很小,但他的體積不管是直立或橫躺,都是位列第二。noda 不到 AKiTiO 體積一半的 339,331mm³ 是為體積最小的 Dock。


重量

46.jpeg

淨重來說,的確跟體積有一點正相關。最輕的依舊是 noda,最重的也還是 AKiTiO,但中間幾名的排名就有變化。不過因為他們的體積、重量差異其實也沒那麼大,所以實際使用的感受還好。

47.png

而這類產品由於需要額外的供電,像是 CORSAIR、Elgato、noda 這三台,電源都比主機本體還重了。這邊加總了主機以及電源的重量,但不計算電源供應器到市電中間這條線的重量。

48.jpeg

AKiTiO 已經將近 1.5kg 了,其他競品都在 1kg 以下。最輕的依舊是 noda,整套只有 884g。

49.jpeg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將電源供應器的重量單獨拉出來看,並且配合上電源供應器標示的瓦數,將瓦數除以電源的重量得到每顆的瓦數。其中的這 CalDigit 的瓦數是最高的,達到 0.43,甚至是有些品項的兩倍以上了。


外觀造型

50.jpeg

我覺得這邊也是每台都可以拿出來講講,首先 OWC 這台跟他上一代很像,只是這個頂部和底部採用塑膠材質,真的很容易有刮傷和手油。刮傷遠看是看不出來,但近看真的可以看到非常多正常使用下的刮痕,是我比較不喜歡的。

51.png

此外很有趣的是,似乎是為了讓整體拿起來更有份量感和手感,之前我拆過這台機器,發現頂部內側有兩片金屬塊配重。雖然看起來他是多了一點重量,但是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得出來,設計團隊在考慮重量還有手感的時候,是有更細微的考量。

52.jpeg

noda 這台表面處理的顆粒感是比較粗糙的手感,加上外殼比較薄,整體會缺少一點紮實感。但也因此他能夠做到最輕、最薄。此外在一眾灰黑色的 Dock 中,他是目前唯一銀色的選擇。

53.jpeg

Elgato 這台外觀我非常喜歡。乍看之下會覺得他有點像 Belkin 那款,但我覺得 Elgato 這台更優雅,正反面視角看過去,左右兩側的圓角比 Belkin 更有動感。

54.jpeg

加上他的金屬殼不是簡單的鋁擠型,底部是挖空橫跨的,整體金屬外殼除了你找不到造型的直角,非常圓潤。金屬與塑膠搭配得非常巧妙,外觀的長寬比例也抓得很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工業設計是真的厲害。

55.jpeg

CORAIR 這台也是很有特色,表面處理是最平滑的,我滿喜歡的。而且相較其他機殼是用鋁擠型居多,原本我想說他四周這個圓角用 CNC 也太搞剛了吧。拆開嚇一跳,原來機殼跟底蓋都是鑄造的耶,不過其實。

56.png

另外他也是唯一一個有實體開關的機種,我一直很想要這個方便的功能,而且他的按鍵有內凹,所以不太容易誤觸,但是按鍵的手感可以再改良一下。

57.jpeg

CalDigit 這台造型上的特色就是可以直立也可以平躺。

58.png

剛好外接螢幕 ASUS ProArt PA279CV 的下邊框夠窄,所以這個高度還塞得下直立的 CalDigit,只是面板顯示區域基準線大概比 iMac 27 高個的 5mm,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但後來我嘗試用了隨附的腳墊,轉為橫躺模式我覺得這個方向也很方便,現在使用以這個模式居多。

59.png

機身主體是鋁擠型工藝,上面有許多散熱鰭片,是這個系列的特色,當然這樣設計可能是散熱上的考量,但我個人覺得審美上是沒那麼好看,我更喜歡全平面的設計。而且不管怎麼擺,這個溝槽放幾個禮拜就很容易累積灰塵,好在清潔上也算方便。

60.jpeg

每次拿 AKiTiO 這台,我都在想他是不是高科技磚頭,這尺寸真的很像。他頂面是髮絲紋處理,紋路比較深的,但通常我喜歡淺一點的做法。手上這些 Dock 在使用時,機身外殼都有一定溫度,我就不敢將充電的手機、記憶卡、SSD 放在上面。但是 AKiTiO 如果有開風扇的話,屋頂這片是涼的,整台機器溫度也明顯下降。而相較之前我在評測影片當中有提到,我覺得形容他就很像一個精緻的悍馬車。所以對我來說我喜歡他精緻的部分,但是我比較不喜歡他作為一個悍馬車的形象。

61.png

以做工來說,這個價位的產品其實都差不到哪裡去,但也因為各家廠商做工都不會太差,NODA 這台就顯得有點掉隊了。例如鋁殼的邊緣不太整齊,也沒什麼修飾,應該是可以做個倒角的。外殼在 I/O 的開孔也有一些斷面沒修飾,平常使用看到會有點不舒服,是有點扣分。

62.png

其他同樣是金屬 I/O 開孔的 OWC、AKiTiO 也有類似的狀況但非常輕微,基本上一般人可能留意不到。而 CalDigit 很有趣,前後面板採用不同工藝,金屬前面板 CNC 把 I/O 開孔做得很完美,而後金屬面板可以看到一些合模線,但基本上藏得滿好的,一般人應該也看不出來。


小結

63.jpeg

Thunderbolt 3 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東西貴到離譜。至於二代跟一代就更少人知道了,我覺得除了 Mac 使用者,根本很少人知道這東西。除了 Mac,大概十幾年前華碩頂規的 ROG 筆電十幾萬,很多 Windows 品牌也推出搭載 Thunderbolt 功能,有第一代也有第二代,但也沒那麼多人批評。我認為是因為少到會買的人,也不會嫌它貴,而更多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這東西。



就像我自己的 iMac 27 2012 薄款,大家可以看之前的改裝影片。他上面有第一代 Thunderbolt,但是即便到後來我的 MacBook 每一台都有 Thunderbolt 2,我也只買過一條 Thunderbolt 2 Cable,但卻有一坨拉股的 miniDP 轉 HDMI、miniDP 轉 VGA。主要是通用性太低,所以在 Thunderbolt 2 時代我沒有投資在 Dock 上,直到 Thunderbolt 3 我才開始投入。


選購建議

64.jpeg

其實這類產品的眉角很多,這部影片我已經盡量將重點、明顯的缺點、明顯的優點都講出來讓大家知道。當然我開箱過的這幾台,都是業界有一定水準的產品。實際上購買,我建議大家首先留意自己的電腦是哪一台、支援 Thunderbolt 4 還是 Thunderbolt 3。

65.jpeg

其中 Mac 又比較有趣,以 OWC 這台來說,如果你是 Intel CPU 且支援 Thunderbolt 3 的款式,將作業系統升到 macOS 11.1 以上,也可以使用 Thunderbolt 4,三個下行也可以正常運作。而 Apple M1 的電腦則是都可以直接使用,OWC 官方已經確認沒問題。先前製作影片時,我們訂了一台 M1 Pro 的 Mac Studio 還沒到貨,現在到貨也簡單測試了一下,是可以正常運作,沒有發現問題。

66.jpeg

而在 Windows,以 MSI Prestige 14 Evo 為例,當使用的連接線是 TB4 時,外接和所有功能都可以正常運作。當連接線是 TB3 時,只有充電功能可以運作。當連接線是 USB 時,充電和 USB 傳輸都是正常的,只有 Thunderbolt 功能無法啟用。

67.jpeg

接著你可以進一步思考 I/O 的需求性,例如是不是一定要兩個 HDMI 4K 60Hz、10GbE、超多 USB-A 還是對充電瓦數有所要求。

68.jpeg

當然對我來說,我希望有外觀足夠好看,後續維護清潔也方便的機器。在功能上,我平常用 Dock 搭配 Mac 桌機的場景較高,所以我希望可以有專門 for iMac 的 Dock。



例如桌機因為不需要 Thunderbolt 供電,所以可以盡量壓低這個充電瓦數,或是受限於協議要求的話也希望盡量壓低瓦數。而省下來的供電需求,就可以將電源供應器變小,且我希望電源供應器可以跟 Dock 合而為一,不要分成兩個主體。但是你看這些電源供應器很多都比 Dock 主機板身還大、還重了,對於桌面規劃真的是很麻煩。當然這可能也會有散熱和認證規範的考量,一定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的,還請多指教。

暫無任何回文,期待你打破沉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EnterBox

LV:5 騎士

追蹤
  • 426

    主題

  • 596

    回文

  • 2

    粉絲

EnterBox 從多面向的角度,穿梭於理感之間。深入淺出各項規格數據,分享箱裡箱外的各種面貌,和你一起閱讀科技產品。Enter the Box & Explore more! youtube.com/channel/UCUtWeyRsl_38OlaZDDadX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