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什麼食物先吃,什麼食物後吃,其中可有不少學問。
所謂「飯後水果能助消化」,其實,這是我們經常吃錯的順序。
眾所皆知,水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無須通過口及胃來消化,而直接近入小腸就被吸收。
米飯等澱粉類食物以及含蛋白質成份的食物,則需要在胃裡停留一、兩個小時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待和消化液胃酸產生化學作用完全分解後,才能被小腸吸收。
如果進餐時先吃飯菜,再吃水果,消化慢的澱粉與蛋白質會阻塞著消化快的水果進入小腸,所有的食物一起攪和在胃裡,水果在體內攝氏36.7度的高溫下,容易腐爛產生毒素。故水果在餐後半小時吃為宜。
至於飯後甜點,最大害處是會中斷、阻礙體內的消化過程,胃內食物容易被細菌分解成酒精及醋一類的物質,產生胃氣,形成腸胃疾病。
飯後喝湯的最大問題,則在於沖淡食物消化所需要的胃酸。進餐時最忌一邊吃飯,一邊喝湯,或是以湯泡飯(以致食物不易充份咀嚼即吞嚥下去),或是吃過飯後,再來一大碗湯,這些都容易阻礙正常消化。 那麼,湯該在什麼時候喝呢?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洋人學習。
西餐的第一道菜總是湯,並且量不多,很合乎養生的原則。 因為適當的湯可在餐前用來潤喉(食道)暖胃,又可讓餓壞的肚子不至於一下子狼吞虎嚥而吃得太多太急。
第2篇
蛋白質不好消化(尤其是加工愈多次、煮的 愈久的蛋白質食物愈不好
消化)所以蛋白質的食物要放在最後吃.
吃東西的順序應該是先喝湯, 再吃水果,再吃生菜,再吃熟食的飯菜,最後才吃蛋白質的東西,理由是..
愈好消化的東西愈先吃,這樣那些好消化的食物在胃裡不會停留太久,然後就會到腸子去了,而蛋白質則最後留在胃裡慢慢消化。假如我們先吃蛋白質,那麼蛋白質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一到二小時才會消化完畢,而比較好消化的食物雖然已經消化完畢,但因蛋白質擋住去路,所以又停留在胃裡繼續 發酵、發酸,等到蛋白質消化完畢,到腸子去時,那些發酵、發酸的東西也才能到腸子去,而那些發酸的東西長久腐蝕胃壁、腸壁、腸黏膜的結果,很容易造成潰瘍或腸胃的不適。
聽老師這麼說,我對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消息恍然大悟,那就是飯後不要馬上吃水果,否則會產生毒素,最好飯後一小時再吃,隔愈久愈好。其所稱產生毒素應該就是指食物發酸吧!
體內酸化是生病之源,水果吃到肚子裡大多是鹼性的,可以用以中和酸性,但是如果吃的時機不對,有可能就會變成酸性,所以那則網路消息說吃水果要有效率,我現在有一點瞭解了。
還有老師說早餐的吸收效果最好,因為經過了一個晚上的休息,而且是空腹,吃下去的食物大概有90%會被吸收,中餐只能吸收30%左右,晚餐所吃的大概吸收不到10%,所以早餐要吃的最好,一天所需要的養分最好都能在早餐中吃下去,另外少量多餐也是不好的,因為這樣胃就不能休息; 胃不能休息,那麼肝就不能休息; 肝不能休息,人就容易累。 以上健康訊息提供給各位參考。
[ 本帖最後由 cougarlee 於 2006-5-9 08:56 A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