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業者趨向年輕化 2005/12/22中國時報 【陳一姍/台北報導】
台灣失業問題出現新面貌!主計處最新統計顯示,找工作1年以上長期失業者達8萬3千人,初次尋職者近兩成,創下近5年新高。而且,有工作能力的潛在勞動力中,非從事家務、非求學、無意願工作的比重竄高到10.51%。日本尼特族是否在台灣出現,值得關注。
所謂尼特族 ( NEET ),是英文「沒有在工作,沒有在念書,沒有準備念書升學 (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or training)」的縮寫。在日本,有別於前幾年以兼職打工為主的「飛特族 (freeters) 」,尼特族專指,完全沒有找工作或做任何事意願的族群。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此的定義是「15歲到34歲的人口中,已從學校畢業,既沒工作 、未婚、沒有從事家事也未繼續進修者」。
每年五月,主計處均會大規模進行的年度人力運用調查統計,近日公布。各項傳統就業指標均呈現好轉趨勢,獨獨長期失業結構呈現與以往不同的情形。主計處指出,今年5月失業人口42萬4千人,失業者平均周數為29.6周,失業期間達1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占全體失業者比例19.61%,都較前兩年改善。外界關心的隱藏性失業,也就是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人數34萬1千人,也較去年減少。顯示今年,整體就業市場的確好轉。
然而,長期失業者結構卻出現改變。民國94年5月,8萬3千人長期失業者中,初次尋職者比例高達18.22%,比去年多了5個百分點。換言之,有2萬左右社會新鮮人,剛踏出社會就遭遇尋職無著的打擊。主計處官員分析,這群人很可能是高中職學歷的社會新鮮人,只好被逼著回頭升學。
從教育程度來看,長期失業族群中,大專以上占了30.39%,也比去年多了5個百分點。主計處官員分析,從職缺創造來看,去年與今年,由於營造業、製造業復甦需要技術工,中低學歷者的工作機會增加較多,因此比重下降。相反的,近幾年廣設大學院校後,社會已經把大學當高中念,整個社會結構大學生比重增加,但白領職缺卻沒有等步成長。大學生一把,工作難找,所以長期失業族群中,大專以上比重由90年的17.84%,5年竄升近13個百分點。
更需防止的是,年輕族群的尼特族現象。主計處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有工作能力的潛在勞動力有551萬6千人。沒有去工作的理由,45. 75%是料理家務,40.08%是求學及準備升學,3.66%想工作未找工作,其他理由的比重高達10.51%,比五年前高了兩個百分點。
日本厚生省在2004年首度正式調查「尼特族」人數時,特別將尼特族列為值得憂慮的問題,擔心衝擊日本的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經濟。對台灣而言,長期失業族群裡,初次尋職者、高學歷、年輕人比重攀高,無原因就不想找工作的數值顯現,尼特族隱憂似乎也越來越盛。
[ 本帖最後由 夕陽武士 於 2005-12-24 07:10 A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