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蒙.史瓦菲爾德
翻譯:廖桂賢
當普遍性的地景建築知識和方法已經明顯的跟不上社會文化和經濟上的腳步時,對於其理論本質的新思維就會開始浮現出來。
在過去五十年間,這種情況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在1940年代,當「現代主義」開始崛起對抗當時極盛的布雜藝術傳統,新的地景理論思維也擠身當時的革命行列之中;第二次是在1980年代晚期,洶湧的後結構主義思潮對地景建築所產生的衝擊。而在這兩個年代間,學者對地景建築理論本質的思考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理論的課題比較是集中在發展理論的實質內容。第一部份包含了發生在上述兩個變動年代的文章,以及一篇經典的實質理論文章。艾克伯的「生活地景」揭開了這部分的序幕,他在此文中首先將地景建築置於二十世紀主流文化科技的行列中,然後主張採用科學方法來作為地景理論的基礎,以對抗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同時艾克伯也進一步以演繹法的基本工具:分析、假設、和實驗來說明他所提倡的科學的理論推導方式。第二篇是傑克森的「如何學習地景」,傑克森在此文中闡釋如何從某個特定情況的敘述中整理出大致的原則的理論歸納法,這篇文章幾乎是全文收錄的,因為本文體現了一個瞭解美國地景全貌的方法論,而這個方法論是二十世紀下半業地景建築專業發展所仰賴的重要基礎。以上兩篇文章總結了地景建築教育在1960及70年代的主要理論方法。
到了1980年代,即使艾克伯堅信地景建築可以也必須與藝術和科學結合,在實務上,卻難以達到這樣的訴求,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地景建築教育者開始由人文科學、藝術學門、和社會科學的領域中汲取理論來挑戰地景建築的傳統立場,主張理論應扮演更為積極批判的角色。接下來取自詹姆斯.寇納探討理論源起文章的兩篇摘錄,則開始反省現代科學的工具性觀點的基本限制,並主張採取比較詩意、能夠反映現況的理論模式,緊接者,依莉莎白.邁爾認為地景建築理論應依不同情況而建立的論述,則正式開啟了批判性理論的先河。收錄依莉莎白.邁爾的這篇文章的原因,不但是因為本文是批判性理論觀點的典型,也因為她的論點是基於對地景建築美學最具長遠影響力之一的風景派理論的歷史探討。
Posted by http://www.ohlandscape.com/版友-kueihsien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