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掛的由來~~丁掛就是一橫一豎而為丁,重疊掛上的原意解釋
就這麼簡單,這問題回答的太簡單反而顯的太沒意思
那就來研究一下吧,說到尺寸,其實各家都不太一樣,這種標準不用太在意,去上網找建築材料公司看看型錄,喜歡就好...
<<清式營造則例>>中,丁字錦是一種多以切活技法"切"出似漢字"丁"字形的多單元連續圖案.~~~
故名為丁,而掛就是重複的產生出"丁"字,一而再的掛在上面的動作,所以稱為丁掛,....
所以我個人覺得丁不是一種單位,而是一種大概的計量型式,所以並不需要把他制式化,以大約的方式會比較ok
^^c c c
為什麼會有二丁掛這種瓷磚,這就要去了解歷史了,而且要從瓷磚市場和建築風格的演變討論起了,二丁掛這種磚其實就是仿磚,仿清水磚(紅磚)等等的磚塊外形,這種資料網路上也很多,日治時代因為明治維新的關係,台灣也受到影響,當時想要大量吸收西方的建築風格,加上與各國風的融合產生了許多特別的材料和特色.
以下參考字見證台灣總督府網站
在公共建築方面,依其形式風格的演變,大致可分作三類:
一、式樣建築
流行於明治末年與大正年間(廿世紀初),特別是大正年間(1912-1925),出現了許多式樣建築代表性作品,例如:總督府(今之總統府)、省立博物館、濟南教會、監察院、土地銀行、台南市政府舊舍等。所謂式樣建築係指模仿西方建築各時期風格的建築形式,但主要還是受到文藝復興建築形式的影響,仿希臘、羅馬的列柱,三角形的山頭,也有摻雜拜占庭、印度等其他風格者。此類建築極富裝飾趣味,牆身常滾繞著仿石條的橫帶,而形成顏色的變化,台基、拱形門窗、牛眼窗、老虎窗亦時常出現,屋頂的形狀也很多變化,給予人富麗堂皇的感覺。
二、折衷建築
此為過渡時期的建築,流行於西元1930年左右。因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風格漸趨簡單明朗化,此時面磚大為流行,造成仿磚的效果,用以遮蓋混凝土,但拱窗、對稱的形式依然存在,裝飾部份則逐漸簡化,如台北郵局、中山堂、台灣大學等即屬之。
三、現代建築
西元1937年後的建築形式更為簡潔。矩窗、水平線條頻頻出現,表現了現代主義的秩序與理性。典型建築有台北廳舍(今之行政院)、台南市農田水利會、台中彰化銀行、台灣銀行總行、菊元百貨(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同一時期另外有一類建築形式值得一提,即日本冠式建築,其特點是將神社的屋頂形式置於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上,像高雄車站、澎湖廳舍、高雄州廳等。
再去研究一些台灣近代瓷磚的資訊你會更了解二丁掛這種瓷磚的意義^^
但就其緣由,建議還是要從中國傳統建築專業術語裡面去研究,所以"丁"和"掛"算是古建築牆體砌築方法之一,當然我們也常聽工字切法和一順一丁還有人字切什麼的一堆,如果要比喻工程質量可嘉還會稱為一塊玉兒,比喻師傅很厲害,這些都是比較傳統的意義,可以去問一些老師傅們,他們都身藏不露喔,千萬別小看這些老古董^^b,
什麼叫做丁頭,這是瓦作術語,條磚有兩個大面和四個小面,而那小面中的兩個較短的為丁頭面,如果砌牆體時以丁頭面露明,就教作丁頭.....^^
還有很多,不過我想應該已經回答你的問題粉多拉>..<,我累了,又熬夜寫文章,希望這對你有用,有喜歡的話再po文來討論吧^^b.........
[ 本帖最後由 cupidlee 於 2006-3-26 09:46 AM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