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永遠的瑰寶──雲岡石窟

LuciferPan 發表於 2006-3-7 22:42:2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 2391
雲岡石窟位于在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石窟依山開鑿,東西延綿1公里。現存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尊。與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它的特點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雕刻細膩、品位高雅,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北魏王朝的建立, 使佛教進入中國佛教史上的極盛時期。西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攻克涼州(今甘肅黃河以西地區), 盡徙涼州百姓、僧侶、工匠于首都平城(今大同市),遂形成沙門佛事東移的局面。 460年,文成帝大肆興佛, 命高僧曇曜在武周山主持開鑿石窟五所,現今編號的16-20窟就是開鑿最早的洞窟,史稱“曇曜五窟”。此后六十多年間,完成了東西櫛比三十余裡的龐大的雲岡石窟群建造。
       今天的雲岡石窟東西延綿一公里,主要洞窟45所,有大小石窟佛龕一千一百多個,石刻造像五萬多尊,。這批精美的雕塑,融匯中外藝術于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座世界級的藝術寶庫。第十六至二十窟, 即曇曜五窟。 窟中主佛雕像分別高達13.5~16.8米,形象各異,氣勢非凡。據研究,這五尊巨佛是依照北魏前期五位皇帝為楷模的刻製。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洞窟,內室北壁高公丈的大佛及兩旁侍從菩薩,體態敦濃,形象精美絕倫,為唐初作品。第五窟中央坐佛高達17米,是雲崗最大的雕像,僅它的雙膝上即可容納百余人。第六窟是雲岡石窟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洞窟。后室四壁和中央方形雙層塔柱上雕刻著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這組連環浮雕,主題突出,形象生動,集中展示了北魏佛教石雕藝術的高度水準。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因清代施以彩繪而異常華麗,俗稱“五華洞”,題材豐富,藝術價值較高。
        雲岡石窟作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相比較,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1、由於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以後,第一次由國家主持經營的大規模營造工程,投入力量強大,開鑿所用時間(60多年)較短,表現了高度的統一性、完整性和系統性;2、由於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而成為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先驅;3、由於主要洞窟全部由北魏國家政權倡導開鑿,不僅洞窟規模顯示了宏偉壯觀、氣勢非凡的實際,還體現了強烈的皇家政治色彩。
       早期石窟位于石窟群西部,由五個主要洞窟組成,即現編號的16、17、18、19、20窟。它氣勢恢宏,壯觀古朴,是雲岡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由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和尚主持開鑿,故俗稱“曇曜五窟”。其開鑿年代當在西元五世紀中葉(約西元460?/FONT>465年間)。
        曇曜五窟的開鑿揭開了大規模營造雲岡石窟的序幕,同時也標誌著當時中國的佛教中心已由涼州(現中國甘肅武威一帶)轉到平城(現中國山西大同市)。在石窟的格局上選擇了氣勢磅因礡的大窟高像,平面皆作馬蹄形,穹窿頂,大體上摹仿古印度草廬形式,一門一窗,外壁滿雕千佛。主像形體高碩,佔據窟內主要位置,這是中國石窟雕刻史上十分罕見的現象。題材以三世佛和千佛為主。佛像高肉髻,面相豐頤,高鼻深目且眉眼細長,蓄八字須,雙肩齊挺,身軀健壯,著袒右肩式袈裟或通肩衣。菩薩像圓臉,短身,頭戴寶冠,寶僧翻飛,身著瓔珞,臂上帶釧,衣紋雕刻疏密適當。這些挺秀勁健、渾濃質樸的造像風格,反映了涼州石窟以及犍陀羅、笈多造像的一些特點,具有濃郁的西方風味。其最具典型性的是,佛像沿襲了西方舊有佛像服飾的外觀,容顏卻摹擬當時天子的風貌,既而形成新的佛像模式。
         第20窟是雲岡石窟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前立壁、頂部及西壁局部在石窟開鑿后不久即已崩毀,使主像顯露在外,成為著名的露天大佛。它高13.8米,高鼻深目,眉眼細長,嘴角微微上翹,面部流露出慈祥和藹的神情;挺拔碩健的身軀,顯示出北疆游牧民族的膘悍與強大。粗獷豪放的表現手法,使造像充滿活力。該像作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品,以其博大、恢弘的氣勢和撼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使無數游人為之傾倒。.
     中期石窟位于石窟群的東、中部,大型洞窟較為集中。主要有1、2窟,5、6窟, 7、8窟,9、10窟四組雙窟和11、12、13窟一組三窟。此外,雲岡最大的洞窟3窟,主要工程(除三尊唐代造像外)也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的。約開鑿于西元465至494年,是雲岡石窟中的精髓。其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雕刻型式追求工整華麗。出現許多新的題材及造像組合,早期造像融進的西方原素,這時已漸削弱,側重于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淵源于西方的佛教石窟藝術東方化──即中國化、世俗化、即由這一期開始。
       石窟形製上的特點是︰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有的窟中部雕中心塔柱,還有的在后壁開鑿隧道式禮拜道。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的佈局,窟頂多雕有平綦藻井。整體構思、排列有序,規整統一,層次分明。造像內容方面,大像的數量銳減取而代之的是題材內容的多樣化,突出了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佛、佛裝交腳彌勒,維摩文殊等造像,出現佛傳故事龕、供養人行列,伎樂天行列以及佛本生、本行故事,門拱兩側始雕護法天神等,極大地豐富了石窟造像內容。在造像特點上,佛像面相豐圓適中,較清秀。太和十三年(西元489年)前后出褒衣博帶式服裝。同時菩薩的服飾亦有所變化,頭戴花蔓冠,身披帔帛,下著羊腸大裙,下擺飛揚。這些變化,不是簡單的石窟形製造像內容的變化,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徵,從側面折射出北魏社會的變革潮流。
       雲岡晚期的主要洞窟集中在雲岡石窟群西部的第21至45窟,第4窟及4、5窟間龍王廟溝區域的中小窟龕和中部地區第11至13窟崖面小龕以及第14、15窟。開鑿時間約為西元494年至525年。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共計開鑿中、小型洞窟200余座。
       該期石窟多為中小型洞窟。類型繁雜,式樣變化迅速。石窟形製更加方正整齊,流行千佛洞、塔洞、四壁三龕式或四壁重龕式洞窟。窟門外崖面上出現了雕飾,這種雕飾越晚越繁縟。造像內容趨于簡單化,形式日趨程式化。中期石窟雕刻中少恢宏、華麗的風格,呈現出一派清秀俊逸的新風貌,人稱“秀骨清像”。對龍門石窟早期洞窟的開鑿,產生了直接、深遠的影響。
        在主像和造像組合方面,都日益繁縟。主像除坐佛外,釋迦多寶對坐佛像普遍增多。窟口外兩側流行雕鑿力士各一身。此期較晚階段主像兩側出現了弟子、菩薩並列像。佛像一律著褒衣博帶,面相削瘦,細頸、削肩、衣紋下擺密集;菩薩體態修長,帔帛交叉,下垂的衣襞愈來愈複雜。較晚階段,披帛流行交叉穿壁的作法。
        晚期石窟中一些窟龕,規模很小,但處理得主次有序。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誇張中有收斂,清瘦中透秀雅。這種典雅、清新的藝術風格與曇曜五窟中渾濃、純樸的西域情調和中期石窟中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太和格調,各異其趣,共同構成了雲岡石窟絢麗多彩的藝術特色。

[ 本帖最後由 lcyun 於 2006-3-9 12:58 AM 編輯 ]

已有(1)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catdrama1985 發表於 2006-3-18 15:15
:smile::smile::smile:真的是人間仙境阿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