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

貪婪殺手 發表於 2006-8-28 21:09:51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 2704
(一)
以色列與黎巴嫩正開打,我聽新聞說:世界盃已打完了

(二)
一點一點屬於白晝的紀念,腐蝕湖畔的柔光

(三)
消化的竟是我血淋淋的頭顱,在遍野杜鵑下,嚷嚷著:
做愛及其美好

(四)
那黑點,阻塞生命線的去活,終點的極限,擴散又失魂在軌道上
醉舞。

(五)
嘟嘟嘟~~煙雲乘著火車來了
-273.15°C

已有(7)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barrier 發表於 2006-8-28 21:33
不知道版大的""天鵝湖"" 本意是什麼
但我看第一句~在聯想到"天鵝湖"的曲子~~不知為什麼,竟然會心一笑
但是看著後面的文字,卻又覺得有種嘲諷般的對比

版大的文字真有些深奧~~
<<繼續反覆品嘗中
貪婪殺手 發表於 2006-8-28 23:04
天鵝湖只是假柴可夫斯基之名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他的1812序曲

那種感覺

但是又想調和其剛硬所以用天鵝湖

不知是否太過牽強=="
roger_owl6688 發表於 2006-8-29 17:46

補充說明-背景資料-1812序曲

為了幫助大家能更欣賞版大這篇作品,茲從網上找了篇關於《1812序曲》的介紹。
資料來源: http://www.review33.com/event/200107/1812.php
摘錄部份如下:

[徹底研究]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文/Jackie
一、前言:

        在八十年代初,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香港發燒友試機指定曲目之一。如果你自稱發燒友,而又未聽過這首序曲,有兩個可能,一是你很年輕,可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二是你並不怎麼發燒,極其量只是感冒罷了。

        「序曲」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序曲即屬於獨立、有內容的管弦樂曲。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嘩,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二、《1812》序曲的創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夠長吧!如果你去唱片店買碟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

 

 
三、《1812》序曲的內容。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年》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四、分析《1812》序曲
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古典音樂的入門朋友,故此我盡可能不使用音響用語,實在不能不用時,請網友見諒,這些術語並不難理解。希望完全不懂古典音樂的朋友查查書籍,再不然運用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吧,寫得不夠專業和準確的地方,也請方家雅正和見諒。(唉!免費午餐,寫得唔好都不要罵我!)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贊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台灣譯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到了(1:18)左右,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1:53)左右的一聲定音鼓,你會聽到低聲部出現一種驚惶不安的節奏,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2:46)聲部輪流傳遞。(2:53)和(3:01)左右,你會聽到鼓鈸對擊的聲音,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你會聽到急促的軍鼓聲(3:26),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復,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4:25)左右,音樂轉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彿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在(5:02)左右你會聽到擊鼓聲,到了(5:08)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6:04),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主題。(6:20)出現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留意這時樂團打三角鐵的聲音,你應該聽到足夠的泛音,如果你只能聽到暗啞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錄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勁。

        另一個在(7:35)出現的主題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會聽到鈴鼓的聲音,它應該是澄清的。這投歌曲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隨後一段(8:36)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9:08)開始,你會聽到多次擊鼓和擊鈸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調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10:06)又出現我們熟知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主題,留意三角鐵的聲音。這段再一次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10:52)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緊接在《馬賽曲》(11:13)主題之後,樂聲的速度加快和加強,到了(11:47)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至(12:36)停止,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12:37)左右,進入樂曲的尾聲,從引子的贊美歌調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隊和臨時添加進來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你會聽到加入來的鐘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但是這首贊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13:40),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13:52)左右,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roger_owl6688 發表於 2006-8-29 18:17

試聽曲

俄羅斯管絃樂名曲集 (1812序曲, 韃靼舞曲)
葛濟夫 (指揮) / 基洛夫歌劇管弦樂團

《一八一二序曲》這首著名的經典作品,多年來被許多樂團以最慎重的方式處理,灌錄了不少令人心動的錄音出版,然而從來沒有一次像本輯如此考究。所有的演出者、指揮家全部都是俄羅斯人,錄音地點是在聖彼得堡的基洛夫劇院。人、事、地完全符合合作曲背景,這張「正宗俄羅斯原音大砲篇」更顯得與眾不同。

曲目:
1. Glinka : Russlan and Ludmilla: Overture 「盧斯蘭與盧密拉」序曲
2. Khachaturian : Gayaneh - Sabre Dance(刀舞)
3. Khachaturian : Spartacus: Adagio(史巴達(慢版))
4. Borodin : Prince Igor - Polovtsian Dance (伊戈王子韃靼舞曲)
5. Borodin : Prince Igor - Polovtsian March  (伊戈王子韃靼進行曲)
6. Liadov : Baba-Yaga, Op. 56 (8+
7. Liadov : Kikimora, Op. 63 Jmp
8.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Op. 49 1812序曲

下載網址: http://storeandserve.com/download/220341/VGKO.rar.html

因找不到王國論壇有相關的分享,所以從網上找了一篇供有興趣的網友們試聽
本人的56k網路下載中,所以下載連結仍是有效的

下載方式:
1.進入網頁後,選擇右方框架中最下一個選項『Download This file Now』
2.進入第二個頁面後,捲到網頁下方,即可見到載點。
3.按滑鼠右鍵『另存新檔』或用FlashGet下載等工具。
roger_owl6688 發表於 2006-8-29 20:22

試讀

雖然檔案仍在下載中 = ="
但仍忍不住想先試讀版大的這篇作品
有誤之處還請版大及各位先進不吝指教並見諒

「天鵝湖」是一首柔和而優雅的曲子,講述的是一場嫉妒、陰謀與淒美愛情間的浪漫幻想故事。
作者以此為名來表述這篇以反戰思想為基礎的剛硬諷刺論調,乍看之下確實令人突兀且牽強。但是
就整篇作者一貫的反諷手法而言,這篇題名,又何嘗不是另含一種更深層發人意味的省思呢!
的確,現在的台灣雖充斥政治與社會上的亂象,但是仍有夜夜笙歌的繁華與和平景象。對於國際上遠在天邊的戰爭與災難,大都數的人仍是默不關心,事不關已。而可笑的是,台灣本身亦是身處東亞火藥庫上的一個引爆點上,政府雖積極地吸引國際上的目光與關注,但自已的子民對於國際大事與動態的冷漠,卻也不得不令人懷疑它是否是一個已開發的國際化島國。此篇名『天鵝湖』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亦正反應著「1812序曲」開端,人們對和平假象的熱衷、浪漫及對即將到來的危險的無知與不覺。

句一即以一個極不搭嘎的足球來和戰爭作對比,即辛辣又強烈。世足熱的熱鬧繁華對比人們對中東戰爭的冷漠,前者以汗水、狂歡、令人羨慕的經濟效益結尾,後者則以鮮血、殺戮、仇恨作為開端。一者人所欲,一者人所懼。

句二,隱現心中不安的節奏和氣氛。一股風雨欲來前的寧靜。
句三,這是否是在表示著人們對於戰爭的無力抵抗和長期身處浸淫於安逸環境中對於繁華舒適的貪戀。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此句則是露骨的表露出其中人們的鴕鳥心態。夢居朱門中不見凍死骨。
句四,似是承接句三情感的延續。
句五,『嘟嘟嘟~~煙雲乘著火車來了』節奏轉為輕快,似在說明勝利的到來,但此處不明的是,這勝利的果實是否如「1812序曲」中那般,由守護者光榮地擊退來犯?亦或暗藏著,科技與交通的發展所帶來的禍害呢?


路過試讀,誤解之處還請海涵。祝  文安
貪婪殺手 發表於 2006-8-30 17:38
大大你真是神阿

可以給你個精華嘛==?

哈哈.............
frankput 發表於 2006-9-3 16:54
雖然不是很懂~但嫉妒、陰謀與淒美愛情間的浪漫幻想故事
我大致上可以想像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貪婪殺手

LV:5 騎士

追蹤
  • 96

    主題

  • 651

    回文

  • 1

    粉絲

記憶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