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師與九章 的場景試探口白原出處

仙澐 發表於 2006-9-23 21:27:08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 3208
在看了28集前場景中人形師與九章 的場景試探口白內容 讓我不禁找資料的慾望 於是我先介紹人形師的口白引用作者是隋朝時代的人
    蕭 吉
    蕭 吉 字 文 休 , 梁 武 帝 兄 長 沙 宣 武 王 懿 之 孫 也 。 博 學多 通 , 尤 精 陰 陽 算 術 。 江 陵 陷 , 遂 歸 于 周 , 為 儀 同 。 宣帝 時 , 吉 以 朝 政 日 亂 , 上 書 切 諫 , 帝 不 納 。 及 隋 受 禪 ,進 上 儀 同 , 以 本 官 太 常 考 定 古 今 陰 陽 書 。
    吉 性 孤 峭 , 不 與 公 卿 相 沉 浮 , 又 與 楊 素 不 協 , 由是 擯 落 於 世 , 鬱 鬱 不 得 志 。 見 上 好 徵 祥 之 說 , 欲 乾 沒 自進 , 遂 矯 其 跡 為 悅 媚 焉 。 開 皇 十 四 年 上 書 曰 : 「 今 年 歲在 甲 寅 , 十 一 月 朔 旦 , 以 辛 酉 為 冬 至 。 來 年 乙 卯 , 正 月朔 旦 , 以 庚 申 為 元 日 , 冬 至 之 日 , 即 在 朔 旦 。 樂 汁 圖 徵云 : 『 天 元 十 一 月 朔 旦 冬 至 , 聖 王 受 享 祚 。 』 今 聖 主 在位 , 居 天 元 之 首 , 而 朔 旦 冬 至 , 此 慶 一 也 。 辛 酉 之 日 ,即 是 至 尊 本 命 , 辛 德 在 丙 , 此 十 一 月 建 丙 子 。 酉 德 在 寅, 正 月 建 寅 為 本 命 , 與 月 德 合 , 而 居 元 朔 之 首 , 此 慶 二也 。 庚 申 之 日 , 即 是 行 年 , 乙 德 在 庚 , 卯 德 在 申 , 來 年乙 卯 , 是 行 年 與 歲 合 德 , 而 在 元 旦 之 朝 , 此 慶 三 也 。 陰陽 書 云 : 『 年 命 與 歲 月 合 德 者 , 必 有 福 慶 。 』 洪 範 傳 云: 『 歲 之 朝 , 月 之 朝 , 日 之 朝 , 主 王 者 。 』 經 書 並 謂 三長 應 之 者 , 延 年 福 吉 。 況 乃 甲 寅 蔀 首 , 十 一 月 陽 之 始 ,朔 旦 冬 至 , 是 聖 王 上 元 。 正 月 是 正 陽 之 月 , 歲 之 首 , 月之 先 。 朔 旦 是 歲 之 元 , 月 之 朝 , 日 之 先 , 嘉 辰 之 會 。 而本 命 為 九 元 之 先 , 行 年 為 三 長 之 首 , 並 與 歲 月 合 德 。 所以 靈 寶 經 云 : 『 角 音 龍 精 , 其 祚 日 強 。 』 來 歲 年 命 納 音俱 角 , 曆 之 與 經 , 如 合 符 契 。 又 甲 寅 、 乙 卯 , 天 地 合 也, 甲 寅 之 年 , 以 辛 酉 冬 至 , 來 年 乙 卯 , 以 甲 子 夏 至 。 冬至 陽 始 , 郊 天 之 日 , 即 是 至 尊 本 命 , 此 慶 四 也 。 夏 至 陰始 , 祀 地 之 辰 , 即 是 皇 后 本 命 , 此 慶 五 也 。 至 尊 德 並 乾之 覆 育 , 皇 后 仁 同 地 之 載 養 , 所 以 二 儀 元 氣 , 並 會 本 辰。 」 上 覽 之 大 悅 , 賜 物 五 百 段 。
    房 陵 王 時 為 太 子 , 言 東 宮 多 鬼 , 鼠 妖 數 見 。 上令 吉 詣 東 宮 , 禳 邪 氣 。 於 宣 慈 殿 設 神 坐 , 有 迴 風 從 艮 地鬼 門 來 , 掃 太 子 坐 。 吉 以 桃 湯 葦 火 驅 逐 之 , 風 出 宮 門 而止 。 又 謝 土 , 於 未 地 設 壇 , 為 四 門 , 置 五 帝 坐 。 于 時 至寒 , 有 蝦 蟆 從 西 南 來 , 入 人 門 , 升 赤 帝 坐 , 還 從 人 門 而出 。 行 數 步 , 忽 然 不 見 。 上 大 異 之 , 賞 賜 優 洽 。 又 上 言, 太 子 當 不 安 位 , 時 上 陰 欲 廢 立 , 得 其 言 是 之 。 由 此 每被 顧 問 。
    及 獻 皇 后 崩 , 上 令 吉 卜 擇 葬 所 , 吉 歷 筮 山 原 , 至一 處 , 云 「 卜 年 二 千 , 卜 世 二 百 」 , 具 圖 而 奏 之 。 上 曰: 「 吉 凶 由 人 , 不 在 於 地 。 高 緯 父 葬 , 豈 不 卜 乎 ? 國 尋滅 亡 。 正 如 我 家 墓 田 , 若 云 不 吉 , 朕 不 當 為 天 子 ; 若 云不 凶 , 我 弟 不 當 戰 沒 。 」 然 竟 從 吉 言 。 吉 表 曰 : 「 去 月十 六 日 , 皇 后 山 陵 西 北 , 雞 未 鳴 前 , 有 黑 雲 方 圓 五 六 百步 , 從 地 屬 天 。 東 南 又 有 旌 旗 車 馬 帳 幕 , 布 滿 七 八 里 ,并 有 人 往 來 檢 校 , 部 伍 甚 整 , 日 出 乃 滅 , 同 見 者 十 餘 人。 謹 案 葬 書 云 : 『 氣 王 與 姓 相 生 , 大 吉 。 』 今 黑 氣 當 冬王 , 與 姓 相 生 , 是 大 吉 利 , 子 孫 無 疆 之 候 也 。 」 上 大 悅。 其 後 上 將 親 臨 發 殯 , 吉 復 奏 上 曰 : 「 至 尊 本 命 辛 酉 ,今 歲 斗 魁 及 天 岡 , 臨 卯 酉 , 謹 按 陰 陽 書 , 不 得 臨 喪 。 」上 不 納 。 退 而 告 族 人 蕭 平 仲 曰 : 「 皇 太 子 遣 宇 文 左 率 深謝 余 云 : 『 公 前 稱 我 當 為 太 子 , 竟 有 其 驗 , 終 不 忘 也 。今 卜 山 陵 , 務 令 我 早 立 。 我 立 之 後 , 當 以 富 貴 相 報 。 』吾 記 之 曰 : 『 後 四 載 , 太 子 御 天 下 。 』 今 山 陵 氣 應 , 上又 臨 喪 , 兆 益 見 矣 。 且 太 子 得 政 , 隋 其 亡 乎 ! 當 有 真 人出 治 之 矣 。 吾 前 紿 云 卜 年 二 千 者 , 是 三 十 字 也 ; 卜 世 二百 者 , 取 三 十 二 運 也 。 吾 言 信 矣 , 汝 其 誌 之 。 」
    及 煬 帝 嗣 位 , 拜 太 府 少 卿 , 加 位 開 府 。 嘗 行 經 華陰 , 見 楊 素 冢 上 有 白 氣 屬 天 , 密 言 於 帝 。 帝 問 其 故 , 吉曰 : 「 其 候 素 家 當 有 兵 禍 , 滅 門 之 象 。 改 葬 者 , 庶 可 免乎 ! 」 帝 後 從 容 謂 楊 玄 感 曰 : 「 公 家 宜 早 改 葬 。 」 玄 感亦 微 知 其 故 , 以 為 吉 祥 , 託 以 遼 東 未 滅 , 不 遑 私 門 之 事。 未 幾 而 玄 感 以 反 族 滅 , 帝 彌 信 之 。 後 歲 餘 , 卒 官 。 著金 海 三 十 卷 , 相 經 要 錄 一 卷 , 宅 經 八 卷 , 葬 經 六 卷 , 樂譜 二 十 卷 及 帝 王 養 生 方 二 卷 , 相 手 版 要 決 一 卷 , 太 一 立成 一 卷 , 並 行 於 世 。
    時 有 楊 伯 醜 、 臨 孝 恭 、 劉 祐 , 俱 以 陰 陽 術 數 知 名。
十四__第二論配聲音
子產曰.章為五聲.蔡伯喈云.通於耳者為聲.青作角聲.白作商聲.黑作羽聲.赤作徵聲.黃作宮聲.律歷志云.角者.觸也.陽氣蠢動.萬物觸地而生也.徵者.祉也.萬物大盛蕃祉也.宮者.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之經.商者.章也.物成章明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覆之也.樂緯云.春氣和.則角聲調.夏氣和.則徵聲調.季夏氣和.則宮聲調.秋氣和.則商聲調.冬氣和.則羽聲調.樂記曰.宮為君.故宮亂則荒.其君驕.商為臣.商亂則陂.其臣壞.徵為事.徵亂則哀.其事勤.羽為物.羽亂則危.其財匱.角為民.角亂則憂.其民怨.五者不亂.則天下和平.無弊敗之音.素問云.木音角.在聲為呼.火音徴.在聲為笑.土音宮.在聲為歌.金音商.在聲為哭.水音羽.在聲為呻.樂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貞心感者.其聲直以廉.愛心感者.其聲和以婉.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故詩序曰.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大戴禮.觀人篇云.[九章伏藏]= 誠在其中.必見諸外.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聲象其實.氣初生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柔清濁.好惡鹹發於聲.故心氣嘩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腥丑.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和.故聖人聽其聲.觀其色.知其善惡.夫獨發者謂之聲.合和者謂之音.毛詩序云.聲成文謂之音.故因五聲而有八音.樂緯云. 物以三成.以五立.三與五如八.故音以八.八音.金.石.絲.竹.土.木.匏.革.以發宮.商.角.徵.羽也.金為鍾.石為磬.絲為絃.竹為管.土為塤.木為柷圄.匏為笙.革為鼓.鼓主震.笙主巽.柷圄主乾.塤主艮.管主坎.絃主離.磬主坤.鍾主兌.樂緯.汁圖徵篇云.坎主冬至.宮者.君之象.人有君.然後萬物成.氣有黃鍾之宮.然後萬物調.所以始正天下也.能與天地同儀.神明合德者.則七始八終.各得其宜.而天子穆穆.四方取始.故樂用管.艮主立春.陽氣始出.言雷動百里.聖人授民田.亦不過百畝.此天地之分.黃鍾之度九.而調八音.故聖人以九頃成八家.上農夫食九口.中者七口.下者五口.是為富者不足以奢.貧者無飢餒之憂.三年餘一年之蓄.九年餘三年之蓄.此黃鍾之所成.以消息之和.故樂用塤.震主春分.天地陰陽分均.故聖王法承天.以立五均.五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音至眾也.聲不過五.物至蕃也.均不過五.為富者慮貧.強者不侵弱.智者不詐愚.市無二價.萬物同均.四時當得.公家有餘.恩及天下.與天地同徳.故樂用鼓.巽主立夏.自萬物長短各有差.故聖王法承天.以法授事焉.尊卑各有等.於士則義讓有禮.君臣有差.上下皆次.治道行.故樂用笙.離主夏至.陽始下陰.又成物.故聖王法承天.以法授衣服制度.所以明禮義.顯貴賤.明燭其徳.率之以度.則女功有差.男行有禮.故樂用絃.坤主立秋.陽氣方入.陰氣用事.昆蟲首穴欲蟄.故聖王法之.授宮室度量.又章制有宜.大小有法.貴賤有差.上下有順.故樂用磬.兌主秋分.天地萬物人功皆以定.故聖王法承天.以定爵祿.爵祿者不過其能.宮為君.商為臣.商.章也.言臣章明君之功徳.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爵賞.功敗者刑罰.故樂用鍾.乾主立冬.陰陽終而復始.萬物死而復.蘇.故聖王法承天.以制刑法.誅一動千.殺一感萬.使死者不恨.生者不怨.故樂用柷梧.國語曰.瓦絲琴瑟尚宮.鍾金尚羽.石尚角.匏竹尚徵.革木尚商.呂以和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所奪曰擊.相保曰和.細大不踰曰平.瓦絲皆大也.故尚宮.子母相應之道.鍾金尚羽.亦然.石尚角者.石.金也.與角為牝杜相和之義.匏.土也.竹.木也.尚徵.亦子母相應也.革木俱角.尚商.亦以牝杜相和也.宮聲.和以舒.其和博以柔.動脾.商聲散以明.其和溫以虛.動肺.角聲防以約.其和靜以清.動肝.徵聲敗以疾.其和平以均.動心.羽聲疾以虛.其和短以散.動腎.黃帝兵決云.兩敵相當.使人去敵營一百二十步.以管注耳聽之.聞隆隆如車.如雷.如鼓聲者.宮也.其將寬和有信.聞金石相和.轟轟擊攻.如鍾磬霹靂聲者.商也.其將威怒好殺.宜數忿之.聞如奔馬炎炮掣裂聲者.徵也.其將猛烈勇敢.難與爭鋒.聞肅肅習習.如動樹木.如人呼愁愁聲者.角也.其將仁恕不可欺.聞滔滔如流水揚波.激氣相笑聲者.羽也.其將貪冒多姧謀.審此五音.以知敵性.候風之聲.亦皆如之.此竝論音聲之狀.故以備釋.

已有(6)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仙澐 發表於 2006-9-23 21:27
九章口白出處作者中華聖人——「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歷和黃老之學,所著《論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的評論。司馬遷幼年在思想、人格及治學態度上,無疑均受到了父親的很大影響。
司馬遷將近十歲時,隨就任太史令的父親遷居長安,先後師從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春秋》,師從古文家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學問的基礎。
  
二十歲那年,司馬遷開始廣泛的漫遊。據《史記‧太史公自序》,這一次遊歷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蹟;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嚐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漫遊回來以後,仕為郎中,又奉使到過四川、雲南一帶。以後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而遊歷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幾次漫遊,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漫遊開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觸到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並且蒐集到許多歷史人物的資料和傳說。這一切,對他後來寫作《史記》起了很大作用。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去世。臨終前,把著述歷史的未竟之業作為一項遺願囑托給司馬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這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此後,他孜孜不倦地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潛心於著史,並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太初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也是中國曆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在主持改歷工作後,司馬遷致力於蒐集整理史料,並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歲。不料,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擊匈奴,力戰之後,兵敗投降。消息傳來,武帝大為震怒,朝臣也紛紛附隨斥罵李陵。司馬遷憤怒於安享富貴的朝臣對冒死涉險的將領如此毫無同情心,便陳說李陵投降乃出於無奈,以後必將伺機報答漢朝。李陵兵敗,實由武帝任用無能的外戚李廣利為主帥所致,司馬遷的辯護,也就觸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懲罰。對於司馬遷來說,這是人生的奇恥大辱,遠比死刑更為痛苦。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述尚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 ,於是「隱忍苟活」,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在著述歷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實現。司馬遷曾撰有《報任安書》,這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己發憤著書、創作《史記》的決心,而為歷代傳頌。
  
兩年後,司馬遷出獄,遷為中書令,但無心仕進,積極著述,大約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終於寫成。此後,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改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所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曆史的發展,共一百三十篇,共計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包括: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份,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其中《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
  
《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現代、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寫了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也寫了下層社會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於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
  
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青、霍祛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於髡、優旃等等。所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律以求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也是前無古人的。《史記》語言生動抒情,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遊俠列傳》等。而《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於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於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
  
《史記》的出現,確定了中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中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人物范型,以及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創了先河。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佚散,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焦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 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誌.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怙懣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
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
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製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 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製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愛以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鑰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 簋俎豆.製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製.過製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製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頌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製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製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雲.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以賞諸侯.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生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誌微.瞧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闢.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製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誌.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闢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製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誌.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

 

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複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誌.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莫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胹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而卵生者不 .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製於天下也.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複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非.。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烘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雲.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問溺音.何從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誌.宋音燕女溺誌.衛音趨數煩誌.齊音敖闢喬誌.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詩雲.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雲.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為 .鼓.椌.楬.塤.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誌.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誌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熝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詠嘆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對曰.及時事也.武坐致右憲左.何也.對曰.非武坐也.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誌荒矣.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摠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借.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摠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 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

 

先王恥其亂.故製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裡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聽其雅頌之聲.誌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榥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儕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貢問樂.
yml1106 發表於 2006-9-29 23:57
大大的國學造詣真是太強啦!!!連這種引用的對白都可以找出來。
homea 發表於 2006-9-30 10:30
謝謝大大分享這些知識讓我們知道..讓我對這些的出處有更多的了解
天痕無心 發表於 2006-10-1 23:41
好厲害!
居然可以找出出處
而且非常的詳細
看到我都眼花了(汗)
國學常識真的要夠豐富才行啊!
..00.. 發表於 2006-11-30 22:56
我承認我沒有仔細看   但大大你實在是太厲害啦~   給你鞠躬!!
lovemaking 發表於 2006-12-1 11:46
看得我頭昏腦漲。眼花瞭亂。。。。
大大真是用心。。。
謝謝大大的分享~~~~~~~~~~~~~~~~~~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仙澐

LV:4 遊俠

追蹤
  • 61

    主題

  • 193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