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關閉
cupidlee 發表於 2006-11-18 16:23:27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 10027
本帖最後由 crihy 於 2009-12-17 20:32 編輯

http://w3.cpami.gov.tw/design/dir.htm

內容包括

目 錄
第一章 總論
1.1 本章概要
1.2 法源依據與規範內容
1.2.1 法源依據
1.2.2 規範目的
1.2.3 規範內容
1.2.4 適用範圍
1.3 規範章節架構
1.4 市區道路功能分類
1.4.1 交通功能分類
1.4.2 道路空間使用分類
1.5 都市特性與道路系統關係
1.6 名詞定義
第二章 市區道路規劃原則
2.1 本章概要
2.2 通則
2.2.1 道路規劃考慮因素
2.2.2 道路規劃目標
2.3 安全性之規劃原則
2.4 效率性之規劃原則
2.5 經濟性之規劃原則
2.6 環境品質之規劃準則
2.7 永續性之規劃原則
第三章 交通需求分析
3.1 本章概要
3.2 主要計畫運輸需求考量項目
3.3 主要計畫之路網規劃原則
3.4 細部計畫道路規劃流程
3.5 旅次發生率建立項目與交通需求計算方法
第四章 路段與路口車道數量規劃
4.1 本章概要
4.2 車道數量規劃原則
4.3 道路容量分析
4.3.1 容量分析方法之原則
4.3.2 車道基本容量標準
4.4 道路服務水準標準
4.5 路段車道數計算方法
4.5.1 汽車道與混合車道之車道數計算方法
4.5.2 機車專用道之車道數計算方法
4.6 臨近號誌化路口車道數計算方法
第五章 道路路權寬度與橫斷面劃設
5.1 本章概要
5.2 道路橫斷面規劃單元
5.3 道路路權寬度之決定程序
5.4 市區道路路權規劃原則
5.5 道路設計依據
5.5.1 設計速率
5.5.2 最短停車視距
5.5.3 設計車輛
5.6 規劃單元寬度
5.6.1 汽車道寬度
5.6.2 機車道寬度
5.6.3 腳踏車道寬度
5.6.4 混合車道寬度
5.6.5 公車專用道寬度
5.6.6 人行道寬度
5.6.7 有效車道寬
5.6.8 道路規劃單元與標準
5.7 路權寬度縮減與拓寬
5.7.1 路權寬度縮減原則
5.7.2 路權寬度加寬原則
5.8 道路橫斷面佈設類型
第六章 路線線形設計
6.1 本章概要
6.2 通則
6.3 平面線形設計
6.3.1 平曲線最小半徑
6.3.2 緩和曲線設計
6.3.3 平曲線路面加寬
6.3.4 平曲線超高
6.3.5 車道橫坡度
6.4 縱坡度設計
6.4.1 最小縱坡度
6.4.2 最大縱坡度
6.4.3 縱坡長度限制
6.4.4 合成坡度
6.4.5 緩和區間
6.5 豎曲線設計
6.6 平曲線與豎曲線配置組合注意事項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設計
7.1 本章概要
7.2 通則
7.2.1 平面交叉種類及其形狀
7.2.2 交叉口設計原則
7.3 平面交叉處視距
7.4 平面交叉處之轉彎半徑與轉向彎道設計
7.4.1 平面交叉處之轉彎半徑
7.4.2 轉向彎道之平曲線路寬
7.4.3 轉向彎道之最小長度
7.4.4 轉向彎道之超高
7.5 平面交叉之截角長度
7.6 平面交叉左右轉專用車道設計
7.6.1 左右轉專用車道設置條件
7.6.2 左右轉專用車道寬度
7.6.3 左右轉專用車道長度
7.7 平面交叉之槽化設計
7.8 圓環交叉路口設計
第八章 道路立體交叉、快速道路與匝道設計
8.1 本章概要
8.2 通則
8.2.1 採用道路立體交叉之原則
8.2.2 立體交叉之型式
8.2.3 立體交叉處與匝道上視距
8.3 立體交叉之淨空
8.3.1 立體交叉與建築物間距
8.3.2 立體交叉側車道寬度
8.3.3 立體交叉之縱向淨空
8.4 道路與軌道運輸系統交叉設計
8.4.1 道路與軌道運輸系統交叉型式
8.4.2 道路與軌道運輸系統平面交叉型式8
8.4.3 道路與軌道運輸系統立體交叉設計
8.5 快速道路設計原則
8.6 快速道路匝道設計
8.6.1 匝道線形設計
8.6.2 出口匝道端點設計
8.6.3 入口匝道端點設計
8.6.4 加減速車道長度修正係數
8.6.5 連續匝道鼻端間距離
第九章 公車專用道
9.1 本章概要
9.2 通則 
9.2.1 公車專用道定義與目的
9.2.2 公車專用道設置條件
9.2.3 公車專用道起迄點選擇
9.3 公車專用道寬度與線形
9.3.1 設計車輛
9.3.2 車道寬度
9.3.3 車道線形
9.3.4 平面交叉轉角設計規定
9.3.5 中央分隔帶開口設計
9.4 公車專用道設置
9.4.1 公車專用道型式
9.4.2 公車專用道標誌標線
9.5 站台設計規範
9.5.1 站台位置
9.5.2 站台長度及寬度
9.5.3 站台交通工程設施
9.6 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分析
9.6.1 公車專用道容量分析
9.6.2 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
9.7 公車專用道路面
9.7.1 站台路段路面
9.7.2 路段路面
9.7.3 彩色路面
第十章 機車行駛空間
10.1 本章概要
10.2 通則
10.2.1 機車行駛空間定義與目的
10.2.2 名詞定義
10.2.3 機車行駛特性
10.3 機車道寬度與線形
10.3.1 設計車輛
10.3.2 側向之行車安全間距
10.3.3 機車行駛車道寬度
10.3.4 車道線形
10.4 機車道種類
10.5 機車停等區
10.5.1 停等區設置方式
10.5.2 機車停等區佈設方式
10.6 機車左轉待轉區
10.6.1 左轉待轉區尺寸
10.6.2 左轉待轉區佈設位置
10.6.3 兩段式左轉標誌
第十一章 腳踏車道
11.1 本章概要
11.2 通則
11.2.1 腳踏車道定義與目的
11.2.2 腳踏車行駛特性考慮因素
11.2.3 腳踏車道設置條件
11.3 腳踏車道寬度與線形
11.3.1 車道寬度
11.3.2 車道線形
11.4 腳踏車道型式
11.4.1 車道上之腳踏車車道
11.4.2 人行腳踏車混合道
11.4.3 腳踏車道組合
11.5 交叉口處理方式
第十二章 平面路權式輕軌運輸系統
12.1 本章概要
12.2 通則
12.2.1 輕軌運輸系統定義
12.2.2 輕軌運輸系統路權定義
12.2.3 輕軌運輸系統特性
12.3 輕軌運輸系統道路寬度與線形
12.3.1 輕軌運輸系統設計車輛
12.3.2 車道寬度
12.3.3 輕軌道路線形
12.4 輕軌設置方式
12.4.1 輕軌佈設位置
12.4.2 輕軌運輸系統基本路型
12.5 輕軌站台
12.5.1 站台設施
12.5.2 站台基本型式
12.5.3 輕軌運輸車站設計
12.6 輕軌運輸標誌、標線、號誌
12.6.1 標誌
12.6.2 標線
12.7 輕軌軌道柵欄
第十三章 公車停靠設施與路邊停車
13.1 本章概要
13.2 公車停靠設施設計
13.2.1 公車停靠設施之設置
13.2.2 公車候車亭及站名牌設計
13.3 汽車路邊停車設計
13.3.1 汽車路邊停車設置準則
13.3.2 汽車路邊停車設置限制
13.3.3 汽車路邊停車格位設計
13.4 機車停車格位
13.5 腳踏車停車型式
13.5.1腳踏車停車空間設置原則
13.5.2 腳踏車停車設備
第十四章 人行道與無障礙設施
14.1 本章概要
14.2 通則
14.2.1 人行道之定義
14.2.2 行人活動空間
14.3 人行設施基本寬度
14.3.1 行人行走寬度
14.3.2 行動不便者行走寬度
14.3.3 坐輪椅者基本尺寸
14.3.4 嬰兒車之基本尺寸
14.4 人行道寬度設計
14.4.1 人行道規劃原則
14.4.2 人行道寬度
14.4.3 人行道線形設計
14.4.4 人行道防護設計
14.5 人行道路面種類
14.6 無障礙設施
14.6.1 設置考慮因素
14.6.2 導引設施
14.6.3 淨寬度與垂直淨空
14.6.4 無障礙坡道與樓梯防護
14.7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計
14.7.1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條件
14.7.2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位置
14.7.3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設計
14.8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之評估
14.8.1 服務水準之定義
14.8.2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之評估
14.9 人行道景觀設計
第十五章 交通島、緣石與標誌、標線、號誌
15.1 本章概要
15.2 通則
15.2.1 交通島定義
15.2.2 分隔帶之功能
15.2.3 槽化島之功能
15.2.4 緣石之功能
15.3 分隔帶
15.3.1 分隔帶尺寸
15.3.2 中央分隔帶長度及開口
15.4 槽化島
15.4.1 槽化設計基本原則
15.4.2交叉角度範圍
15.4.3 槽化島大小及設計型式
15.4.4 槽化島漸近端
15.4.5 槽化功能之設計圖例
15.5 行人庇護島
15.5.1行人庇護島尺寸
15.5.2 公車站台、行人庇護島端點防護
15.6 緣石
15.6.1 緣石設計型式
15.7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
 
第十六章 公共設施帶設置
16.1 本章概要
16.2 公共設施帶
16.2.1公共設施帶寬度
16.2.2 公共設施帶佈設公共設施之限制
16.2.3 公共設施帶之移用
16.3 輔助交通安全設施
第十七章 道路景觀與植栽設計
17.1 本章概要
17.2 通則
17.3 道路景觀規劃佈設原則
17.4 植栽功能與選種
17.4.1 分隔帶植栽之功能
17.4.2 分隔帶植栽之選種
17.4.3 行道樹種類
17.5 行道樹植穴設計
17.5.1行道樹植穴面積
17.5.2 人行道寬度與植穴配置
17.6 行道樹栽植方法
17.6.1 行道樹植穴原則
17.6.2 行道樹植栽間距
17.6.3 行道樹高度與淨距
17.7 隔音牆設置
17.7.1 設置目的
17.7.2 設置要點
第十八章 交通寧靜區
18.1 本章概要
18.2 通則
18.2.1交通寧靜區定義
18.2.2 交通寧靜區規劃流程
18.2.3 規劃原則
18.3 設計內容
18.3.1 交叉口改變設計
18.3.2 路段降速措施
18.3.3 交通寧靜區入口設計
18.3.4 交叉口整合設計
18.3.5 交叉口安全視距改善措施
18.3.6 交通寧靜區規劃策略
18.4 設計範例
18.4.1 路網改變
18.4.2 路段空間的調整
18.4.3交叉口的設計
18.4.4出入口的設計
第十九章 市區道路照明設計
19.1 本章概要
19.2 通則
19.2.1 道路照明之目的
19.2.2 照明的功能
19.2.3 名詞定義
19.3 照明設計原則
19.3.1 照明設計基本要求
19.3.2 照明輝度及照度
19.3.3 照明之明暗均勻度規定
19.3.4 光色
19.3.5 人行道之照度
19.3.6 燈具之型式與使用
19.4 照明設施之佈設方式
19.4.1 設置位置
19.4.2 排列方式
19.4.3 排列方式之選擇原則
19.4.4 燈具光度分佈
19.4.5 市區道路路燈高度與桿距間隔標準
第二十章 路面排水工程設計
20.1 本章概要
20.2 通則
20.2.1 路面排水目的
20.2.2 排水系統規劃
20.2.3 基本原則
20.3 雨量記錄設計逕流量
20.3.1 逕流係數
20.3.2 預估降雨率
20.3.3 排水面積
20.4 渠道設計
20.4.1 溝(管)渠水力計算
20.4.2 粗糙係數
20.4.3 設計流速限制
20.4.4 U型溝坡度
20.4.5 雨水下水道之最小斷面
20.4.6 家庭排水管最小管徑
20.5 L型側溝之設計
20.5.1 L型溝之計算公式
20.5.2 L型溝坡度
20.5.3 L型溝進水口設計
20.5.4 位置及間距
20.5.5 進水口流量
20.6 地下排水
20.7 雨水下水道人孔
20.7.1 人孔間距
20.7.2 人孔佈設
20.8 地下道排水設計原則
第二十一章 路基工程設計
21.1 本章概要
21.2 路基土壤取樣
21.2.1 路基土壤取樣原則
21.2.2 取樣位置選定
21.2.3 取樣深度
21.2.4 土壤取樣數
21.3 土壤分類及壓實
21.3.1 路基土壤分類
21.3.2 路基土壤壓實標準
第二十二章 路面工程設計
22.1 本章概要
22.2 市區道路路面種類
22.3 基層材料
22.3.1 基層材料之級配
22.3.2 基層材料之品質
22.4 底層材料
22.4.1 底層材料之級配
22.4.2 底層粒料之材料品質
22.5 瀝青混凝土面層材料及其配合設計
22.5.1 瀝青混凝土面層種類
22.5.2 瀝青混凝土面層之瀝青材料
22.5.3 瀝青混凝土面層粒料
22.6 瀝青混凝土路面厚度設計
22.6.1 CBR法及R值法
22.6.2 設計柔性路面交通量估計法
22.6.3 AASHTO 柔性路面設計法
22.7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設計
22.7.1 水泥混凝土路面種類
22.7.2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設計方法
22.7.3 鋼筋放置
22.7.4 水泥混凝土面版尺寸設計
22.8 水泥混凝土路面之接縫
22.8.1 縱向接縫
22.8.2 橫向接縫
第二十三章 橋梁設計
23.1 本章概要
23.2 通則
23.3 車道佈設
23.4 橋梁緣石
23.5 欄杆
23.5.1 車道欄杆
23.5.2 人行道欄杆
23.5.3 機車、腳踏車欄杆
23.6 公共設施附屬物
23.7 機車專用道
第二十四章 隧道設計
24.1 本章概要
24.2 隧道淨空斷面設計原則
24.2.1 隧道之淨空寬度
24.2.2 隧道安全走道
24.2.3 隧道兩緣石間之垂直淨高
24.2.4 隧道之縱坡及排水設施之設置
24.3 隧道通風
24.4 隧道噪音
24.5 隧道照明
24.5.1 長隧道
24.5.2 短隧道
24.6 隧道安全附屬設施
參考文獻
相關文獻

附錄一(歷次會議審查意見)

附錄二(各章審查意見)



--------------------------------------------------------------------------------
表 目 錄
表1.1 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章節架構
表1.2 各級道路空間分類特性表
表1.3 ITE道路功能分類與規劃準則

表3.1 台灣地區各都市旅次發生特性分群對照表
表3.2 群一群二第一、第二住宅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3 群一群二第三、第四住宅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4 群一群二第一、第二商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5 群一群二第三、第四商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6 群一群二第一、第二、第三工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7 群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8 群四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9 群五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10 行政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11 行政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續)
表3.12 文教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13 風景區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14 其它旅次發生率統計值
表3.15 群一交通工具與平均乘載率
表3.16 群二交通工具與平均乘載率
表3.17 群三群四群五交通工具與平均乘載率
表3.18 行政區文教區交通工具與平均乘載率
表3.19 風景區及物流中心交通工具與平均乘載率

表4.1 路段汽車車道數
表4.2 機車專用道之車道數
表4.3 臨近號誌化路口車道數

表5.1 市區道路設計速率
表5.2 市區道路停車視距
表5.3 市區各類道路採用之設計車輛標準
表5.4 市區道路規劃單元設置尺寸表
表5.5 基本路型範例

表6.1 平曲線最小半徑
表6.2 側向摩擦係數
表6.3 免設超高曲線半徑
表6.4 緩和曲線設置條件
表6.5 圓曲線最短長度
表6.6 同向曲線最短長度
表6.7 設計車輛尺寸係數
表6.8 超高漸變設置
表6.9 超高漸變率
表6.10 最大縱坡度
表6.11 縱坡長度限制
表6.12 合成坡度
表6.13 豎曲線最短長度

表7.1 路面縱向摩擦係數
表7.2 最短應變視距
表7.3 最小轉彎半徑
表7.4 轉向彎道設計交通狀況
表7.5 轉向彎道平曲線最小全寬
表7.6 轉向彎道圓曲線最短長度
表7.7 轉向彎道超高
表7.8 車道寬度漸變比例
表7.9 圓環交叉之交織距離

表8.1 道路與軌道運輸交叉型式
表8.2 減速車道長度
表8.3 平行式出口匝道車道漸變段與平行段長度
表8.4 直接式出口匝道岔出長度
表8.5 入口匝道長度
表8.6 加減速車道長度坡度修正係數
表8.7 連續匝道鼻端間距離

表9.1 主次要道路上之公車專用道設置條件
表9.2 公車專用道設計車輛標準
表9.3 公車專用道車道寬度
表9.4 公車專用道車道線形設計標準
表9.5 最小轉彎半徑
表9.6 中央分隔帶開口長度
表9.7 公車專用道型式分類表
表9.8 站台設計要表
表9.9 公車專用道車站之有效車位數
表9.10 公車專用道服務水準

表10.1 機車設計車輛標準
表10.2 機車行駛車道之單一車道寬度建議值
表10.3 機車道型式分類表

表11.1 腳踏車車輛橫向寬度淨空
表11.2 腳踏車道寬度建議值
表11.3 腳踏車道轉彎半徑與速度之關係
表11.4 腳踏車道坡度與坡長限制表

表13.1 汽車停車格位設計尺寸

表14.1 無障礙設施高低差及坡度之限制
表14.2 路段設置「Ⅰ」型
表14.3 路段設置「L」型
表14.4 路段設置「ㄇ」型
表14.5 路段設置「口」型
表14.6 人行陸橋寬度與行人流量對照表
表14.7 行人通道服務水準分級

表16.1 公共設施所需空間寬度舉例

表17.1 步道之景觀設計
表17.2 行道樹與電力線之最小淨距
表17.3 行道樹樹幹與車道之最小淨距

表18.1 交叉口交通寧靜區設施設計型式
表18.2 路段交通寧靜區設施設計型式
表18.3 巷道交叉口視距改善措施
表18.4 交通寧靜區規劃策略

表19.1 市區道路照明輝度
表19.2 巷道照度
表19.3 平均輝度與平均照度之關係
表19.4 明暗均勻度
表19.5 人行道照度
表19.6 燈具之型式
表19.7 路燈高度與桿距間隔關係

表20.1 逕流係數表(依據透水與否)
表20.2 逕流係數表(依據區域型態)
表20.3 地區暴雨強度公式表
表20.4 溝(管)渠粗糙係數表

表21.1 AASHTO路基土壤分類表
表21.2 路基土壤之優劣比較表
表21.3 美國統一土壤法分類表

表22.1 基層材料之級配
表22.2 基層材料之品質
表22.3 底層材料之級配
表22.4 底層土壤料料之品質
表22.5 瀝青混凝土材料級配規格表
表22.6 密級配瀝青混合料之容許誤差規格表
表22.7 馬歇爾(Marshall)配合設計法之品質規定
表22.8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級配
表22.9 美國採用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時之土質纖維品質規定
表22.10 美國採用石膠泥瀝青混凝土時之礦物纖維品質規定
表22.11 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之品質規定
表22.12 刨除混合料之瀝青含量及針入度規定
表22.13 刨除混合料之洛杉磯磨損試驗各層之磨損率規定
表22.14 瀝青混凝土面層填縫料之級配
表22.15 大型貨車之百分數表
表22.16 初期設計交通當量(ITN)調整係數表
表22.17 排水品質與相對應之飽和積水排除時間對照表
表22.18 基層與底層排水係數值查表
表22.19 綴縫筋尺寸及間距相關表
表22.20 綴縫筋尺寸及間距與面版厚度相關表
表22.21 繫筋尺寸及間距與面版厚度相關表

表24.1 PIARC建議之一氧化碳濃度值
表24.2 PIARC建議之容許能見度極值K值
表24.3 基本照明之平均路面輝度
表24.4 隧道內輝度與照度換算係數
表24.5 短隧道照明輝度



--------------------------------------------------------------------------------

圖 目 錄
圖1.1 道路交通功能分類
圖1.2 都市規模與路網配置示意圖

圖3.1 細部計畫道路規劃作業流程

圖5.1 主要道路(型一)
圖5.2 主要道路(型二)
圖5.3 主要道路(型三)
圖5.4 主要道路(型四)
圖5.5 次要道路(型一)
圖5.6 次要道路(型二)
圖5.7 次要道路(型三)
圖5.8 集散道路(型一)
圖5.9 集散道路(型二)
圖5.10 巷道(型一)
圖5.11 巷道(型二)
圖5.12 巷道(型三)

圖7.1 三叉路口
圖7.2 四叉路口
圖7.3 多叉路口
圖7.4 非槽化式路口
圖7.5 槽化路路口
圖7.6 加寬式路口

圖8.1 出口匝道終端設計
圖8.2 入口匝道終端設計

圖10.1 路緣型機車道佈設圖
圖10.2 中央型機車道佈設圖
圖10.3 未配合機車專用道之機車停等區
圖10.4 配合路緣型機車道之機車停等區
圖10.5 配合中央型機車道之機車停等區
圖10.6 機車兩段式左轉待轉區佈設位置及指示標誌

圖11.1 腳踏車行駛空間寬度及淨空需求示意圖
圖11.2 在車道上配置腳踏車之配置方式示意圖
圖11.3 行人腳踏車混合道空間尺寸示意圖

圖12.1 電桿設於車道外
圖12.2 電桿設於兩車道間
圖12.3 中央分隔帶型之輕軌運輸車道
圖12.4 快慢車道分隔帶型之輕軌運輸車道
圖12.5 路緣型之輕軌運輸車道
圖12.6 輕軌運輸B型隔離路權車道範例一
圖12.7 輕軌運輸B型隔離路權車道範例二
圖12.8 輕軌運輸C型混合路權車道範例一
圖12.9 輕軌運輸C型混合路權車道範例二
圖12.10 中央分隔帶型之島式站台
圖12.11 中央分隔帶型之側式站台
圖12.12 中央分隔帶型側式站台交錯式佈設平面圖
圖12.13 中央分隔帶型側式站台路口交錯佈設斷面圖
圖12.14 車道分隔帶型之站台設計
圖12.15 路緣型站台佈設方式
圖12.16 混合路權下中央分隔帶型車站設計
圖12.17 輕軌運輸系統優先路權標誌建議
圖12.18 輕軌運輸系統車站引導標誌建議
圖12.19 輕軌運輸列車通過標誌建議
圖12.20 輕軌運輸系統之安合間距標線
圖12.21 輕軌運輸系統軌道與道路之分隔標線

圖13.1 公車路邊停靠設計
圖13.2 公車彎設計
圖13.3 公車岬設計
圖13.4 候車亭設計
圖13.5 各種汽車停車格位設計圖
圖13.6 直角式機車停車格
圖13.7 斜角式機車停車格
圖13.8 腳踏車停車棚之型式
圖13.9 腳踏車停車架之型式

圖14.1 行人於空間中所佔面積之示意
圖14.2 行人空間之寬度基本需求
圖14.3 行動不便者之行人空間寬度基本需求
圖14.4 乘坐輪椅者空間基本需求
圖14.5 考慮人推輪椅及人推嬰兒車之長度需求
圖14.6 輪椅轉彎及迴轉所需寬度需求
圖14.7 緣石提醒空間示意圖
圖14.8 A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圖14.9 B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圖14.10 C型斜坡道平面示意圖
圖14.11(a) 人行道進出口配置平面示意圖
圖14.11(b) 人行道進出口配置剖面示意圖
圖14.12 地下道樓梯出入口示意圖
圖14.13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Ⅰ型設置示意圖
圖14.14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L型設置示意圖
圖14.15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ㄇ型設置示意圖
圖14.16 人行陸橋與地下道口型設置示意圖

圖15.1 人行道穿越分隔帶示意圖
圖15.2 槽化島範例一
圖15.3 槽化島範例二
圖15.4 槽化島範例三
圖15.5 槽化島範例四
圖15.6 槽化島範例五
圖15.7 槽化島範例六
圖15.8 槽化島範例七
圖15.9 槽化島範例八
圖15.10 行人庇護島
圖15.11 緣石坡道示意圖

圖16.1 高壓變電箱

圖18.1 交通寧靜區規劃與分析流程圖
圖18.2 路網改變範例
圖18.3 斜障礙佈設範例
圖18.4 車道終止範例
圖18.5 駝峰路面
圖18.6 不平坦路面
圖18.7 雙向彎道
圖18.8 單向彎道
圖18.9 路寬縮減
圖18.10 狹路
圖18.11 圓環
圖18.12 路面改變
圖18.13 路口駝峰平台
圖18.14 路口駝峰
圖18.15 不對稱交叉路口
圖18.16 不對稱丁字路口
圖18.17 路口縮短
圖18.18 路口圓形駝峰
圖18.19 路口圓環
圖18.20 出入口變換路面
圖18.21 出入口駝峰
圖18.22 大門出入口
圖18.23 出入口退縮

圖19.1 單側排列
圖19.2 交錯排列
圖19.3 相對排列
圖19.4 中央分隔帶排列

圖20.1 排水面積劃分法
圖20.2 L型溝進水口設置位置示例

圖22.1 路基土壤CBR值之瀝青路面厚度設計圖
圖22.2 路基土壤R值之瀝青路面厚度設計圖
圖22.3 初期交通當量(ITN)分析圖
圖22.4 小客車及小貨車每日交通當量(ITN)小於10時
圖22.5 AASHTO柔性路面設計諾莫圖
圖22.6 MR值推求對照表格
圖22.7 AASHTO設計a1值之推估圖
圖22.8 AASHTO設計a值之推估圖
圖22.9 AASHTO設計a3值之推估圖
圖22.10 AASHTO水泥處理底層層係數建議值查詢圖
圖22.11 AASHTO瀝青處理底層層係數建議值查詢圖
圖22.12 AASHTO厚度設計示意圖

圖24.1 隧道之垂直淨高

無效資源,停止回復

已有(2)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混混一族 發表於 2007-1-10 00:41
謝ㄌ!!!!!!!!!!!!!!!!!!!!!!!!
陳世玲 發表於 2009-12-17 11:36
工作需要阿~~~
感謝救星!!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cupidlee

LV:6 爵士

追蹤
  • 347

    主題

  • 705

    回文

  • 4

    粉絲

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