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傑:別再奢望讓利
2014年04月06日00:00
劉寶傑
這些年來,只要與對岸交往,就不斷聽到「讓利」二字,彷彿台灣的未來,台灣的前景,都只能寄望於中國大陸的善意與施捨,連服貿為何不能重簽,經濟部的官員都回答,重新議約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條件,好像我們在這個服貿協議中得了天大的好處,機會稍縱即失。那我們要問,大陸為什麼要給台灣好處?大陸願意給台灣好處的原因會因為再拖個十天半個月而隨時改變嗎?如果大陸對台灣的善意可以說變就變,趙孟能貴之,趙孟能賤之,當善意沒了,台灣怎麼辦?
自從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台灣建構亞太營運中心的夢想成為空中樓閣,十多年來,台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不斷外流,台灣本身不斷內耗、淘空,經濟上的困境加上對未來的焦慮,社會上慢慢出現一種強烈的主流聲音,台灣不能再鎖國了,台灣不能再繼續與中國大陸老死不相往來,台灣人要勇敢的面對中國,打開僵局,引進活水,台灣才有未來。彷彿台灣最大的死結就是兩岸關係,只要打開兩岸大門,台灣的棋局就活了。
在這樣的思維之下,馬英九總統才能在2008年以7,658,724票 ,58.45% 的超高得票率當選。甚至國民黨在立委選舉大勝掌握3/4的國會。但兩岸的門打開了,活水進來了,台灣多數的人民有認為經濟改善了嗎?有覺得日子好過了嗎?有對未來充滿希望嗎?答案應該是沒有,否則也不會一個服貿議題就引爆那麼大的民怨,甚至對持續與中國大陸密切往來焦慮不安。
這時候也讓台灣更看清問題,台灣經濟上的困境只是單一的未能中國大陸往來嗎?台灣的困境只是關稅的問題嗎?台灣的困境只是全球化的程度不夠嗎?這些原本的理解一一被否定?台灣開始反思,經濟上的困頓究竟是不夠開放,還是不夠努力於自身的建設?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建構強大的產業鍊,我們的體質不夠強健,當我們與其他國家加深貿易往來時,我們將更壯大,還是更萎縮,馬英九總統當選之後,我們只看到他努力打開兩岸的大門,只看到他努力幫企業家節稅,他在建構台灣的產業實力究竟做了什麼?
以新加坡為例,李顯龍要建構金融中心,建構展場中心,要吸引一流人才到新加坡,他排除眾議,引進賭場,然後以賭場為核心建構休閒娛樂的龐大產業,引進環球影城,闢建全世界唯一的F1賽車場,甚至大膽的建構石化工業。試想如果新加坡沒有做這樣的基本功,只是一味的追求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對新加坡會有助益嗎?韓國更不用說,如果他沒有強大的影視產業,沒有強大的遊戲產業,沒有強大的三星與現代汽車,韓國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有什麼好處?這時我們必須反問,台灣這些年究竟做了什麼建設可以吸引投資,強化國力?光是一個航空城,就令人極度失望,只看到炒地皮,只看到圖利少數人,看不到這樣的建設可以帶給台灣有競爭力的未來。
服貿的爭議剛好給台灣一個機會去思考台灣的處境,我們是應該開放,但我們更應該強化體質,我們要爭取更大的市場,但更要反問我們要賣什麼,怎麼賣到這個市場,我們希望走出去,但這應該要建基在台灣本身的實力之上,建立在別人對台灣也有所求的基礎之上,台灣怎麼可能只是期待別人的善意,期待別人的讓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應該是要到我們合理應該要的東西,不該我們的,總有一天會被討回去的。面板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大陸高喊讓利,每年到台灣採購1350億台幣的面板,但大陸一面買面板,一面了解面板廠,再一面的挖人,現在中國面板廠蓋好了,要投產了,還能再讓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