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電影大師 作者:機器人瓦力(已完成)

 
BloomCaVod 2015-9-3 14:04:30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45 424599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15 23:11
第523章 保持神秘

    航班在9號這天凌晨5點抵達達拉斯機場,當下機在候機樓安頓好之後,葉惟第一時間就打給現在在亞洲製作新片《色戒》的李安,冒昧不冒昧不在考慮中,之前心態有些著跡了。

    長談了一通電話下來,葉惟得到很多的點撥。

    李安仍然沒弄懂《飲食男女》,他的鼓勵不多卻直中心頭「拍片要有精神,新鮮感,想像力,活力,有個鬥志,有個東西驅趕著你,你只要感覺你還有這個東西,你就沒有問題。」

    那當然是有的,太多東西想拍了,繼續吧!

    中轉停留3小時40分,葉惟躺在候機椅上睡回籠覺,7點半日出了去吃早餐,8點45分又在衝向高空的飛機上,這回沒有漂亮空姐可看,只有幾個健碩的大媽,還好一路順風在10點5分準時到達斯普林菲爾德。

    先回下榻酒店一趟後,當即乘房車前往w'sb片場,還是在羅傑斯維爾鎮那片山區,但「芮」開始走來走去,有時是她自己一個人,有時是和蓋爾或者眼淚叔叔等人一起。

    在路途中,吉婭給他講了今天和等會的工作安排,他講了些電影新心得,她豎了記中指。因為妒忌吧,他想。

    兩天間到了芝加哥、多倫多、洛杉磯、達拉斯又回到這裡,葉惟看著山坡上人來人往的熱鬧大本營,真是心感安定,歡迎回到電影世界,永無止境的創作號列車繼續上路!

    要說感覺和滋味,拍w'sb可比拍ss明確得太多,他完全知道自己要什麼、有沒有做到。【ㄨ】稍有困惑時想想之前的環遊世界就會感觸良多,越想越深就越明晰,孤冷的、貧險的質感。

    「嘿詹妮!」葉惟邊走邊與眾人打招呼,剛和副導演詹妮碰面,另一個詹妮弗也朝他走來,她還沒說什麼,他就笑道:「我已經知道了,感覺怎麼樣?」張望沒看見一道身影的周圍,「艾麗絲呢?」

    詹妮弗微怔的看看吉婭,由衷讚道:「棒極了,很感動很激動人心,艾瑪-羅伯茨演得很好。」

    「你覺得她那樣能提名奧斯卡嗎?」葉惟看了她一眼,拍拍她的腦袋,大步走去,「你最好覺得不能。」

    「呵呵。」詹妮弗一聲憨笑,等等…他說什麼?

    ……

    「失敗。妮娜-杜波夫是最大的錯誤,她似乎還凍結在茜茜-斯派塞克長長的陰影中。」d,詹姆斯-維尼爾,《波士頓先驅報》

    「德-帕爾馬的電影給了《嘉莉》故事這麼長久的後勁,是我們看到新版的真正原因。可惜這部擁有完美配置的新版只是毀了那股後勁,它既脫離生活的本質,也沒有絲毫的恐懼。」2/4,卡倫-索薩,《聖荷西水星報》

    「重拍本身並不邪惡,只要新版本讓人看到它有存在的理由。新版《嘉莉》的特效很好,但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奇怪的是,還有葉惟,那個幾乎拍什麼都能讓觀眾尖叫起來的電影天才,正如這部電影,他沒有保持他的底線。」15/4,丹尼爾-基梅爾,《科幻電影志》

    ……

    《魔女嘉莉》的首週末票房(十月6-8,2006)只收下1398萬排在第四位,排名延續開周首日的情況:《無間道風雲》以2688萬穩坐冠軍,《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以1850萬第二位,次周的《叢林大反攻》1562萬第三位。

    它在票房上的慘敗已成定局,不但自身口碑差和缺乏吸引力,下周還要承受《靈魂衝浪人》、《咒怨2》等5部新片的衝擊,下下周4部,而獅門的重頭戲《電鋸驚魂3》27號上映,年度開幕最大規模的3167家影院。

    同為恐怖片,等待這部連《德鋸前傳》都鬥不過的失敗作的將是上映週期4、5周的匆匆下畫。

    這個結果不會落斯蒂芬-金、德-帕爾瑪他們的面子,但對於參與新版的所有人都十分難堪。

    妮娜-杜波夫的星運因此遭到重大的打擊,本來憑偽紀錄恐怖片成名就有一層「運氣而已」、「登不了正式場合」的無形天花板擋在上空,這次沒有一飛衝天成功,掉到下坡路去了,再有什麼走不好那就是走向毀滅。

    今年葉惟公開承認的唯二兩個前女友都不怎麼好運,《海神號》的慘敗怪不到他頭上,媒體大眾最多是說他給艾米-羅森帶去了一股衰氣,還害得這個新一代玉女掌門人息影;《嘉莉》他則是難辭其咎,據說重拍的方案由他制定。

    人們已經把懷疑的目光對準他正經八百地力捧(lionize)的艾瑪-羅伯茨,埃裡克-羅伯茨的女兒、朱莉婭-羅伯茨的侄女、看上去無可限量的甜心少女、在葉惟住處把他打入院的緋聞女友。

    也把目光對準由她主演的那部《靈魂衝浪人》,它剛結束的首映禮佔據了一些娛樂版面,粉絲們看得到兩人舉止親密的走進褐熊影院,更多的在tmz狗仔在附近的baeys-beanery餐廳外拍到葉惟等人首映後的聚餐進出餐廳的情形,其中一張照片裡艾瑪望向葉惟的眼神詮釋了什麼叫小女生的愛慕。

    兩人的關係似乎依然不簡單。【ㄨ】

    葉惟的緋聞總是很多,因為ss和tlb的宣傳,他最近的新言論也有不少,對惟黑們是煩人,對惟密們是聽不夠。

    中立派人士通常也感興趣,個性、幽默、毒舌、年少輕狂都不是viy說了的最大招牌,不虛偽矯飾才是。早有媒體說這是新明星文化的趨勢,像安妮-海瑟薇那樣在信息時代裝只是掉人氣討人厭的行為,像葉惟這樣不裝的大大咧咧說穿一切的卻是爭議中人氣越來越高。

    他是天才是明星,卻一向以凡人自居,罵過不少事物和群體,但罵得最多的好像是他自己,傻子、混蛋、壞蛋、鼠輩等詞話一次接一次,有時候真讓惟密們頭痛:viy你就少罵兩句吧,又被惟黑拿去曲解攻擊了!

    近來又有這樣的viy說了,《娛樂週刊》在專訪中又一次問他為什麼熱衷於少女電影,算上《嘉莉》他參與的7部長片裡有5部是少女主角。葉惟沒有道貌岸然的說話,他表示:「不然呢?我可不想在青春的時候整天和一群男人或男孩工作,我看多了他們就討厭,如果非得那樣,我還是上學算了。」

    那也可以關注女人題材不是嗎?像和那些25歲-32歲的妙齡一代年輕女星合作?

    葉惟對此表示:「也許某一天,但我現在只有18歲,如果我懂得控制夢境,我每晚的夢都要與青春少女有關。」

    《娛樂週刊》又問起他和上一代女星的合作情況,lms有現年39歲朱莉婭-羅伯茨,ss有43歲的海倫-亨特,tlb有35歲的蕾切爾-薇姿,這三位90年代開始火紅的女星都是媽媽、也都演媽媽了。

    而葉惟現在力捧的這些未來少女的「未來」是指2010s-2020s,假如她們真的能行,就將閃耀於那個時代的大銀幕。

    面對「你怎麼評價她們?有沒有感到她們的成熟魅力?」這個問題,葉惟的回答被影迷粉絲贊為經典:

    「她們都非常專業、有才華,非常令人欽佩,很多時候你能從她們那學到東西,那甚至使你更美。

    而且我不覺得用成熟(mature)這種最簡單的詞彙可以定義她們的魅力,認為可以的那一定是瘋了,一個迷人的女人就是不管年齡多大了,依然有著小女孩的天真爛漫、少女的青春活力、女人的成熟智慧以及婦人的溫厚親和,你看看她們、看看梅麗爾-斯特裡普就知道怎麼回事,這些女人無論何時都風華正茂。

    我喜歡她們,還有朱迪-福斯特、莫利-林沃德、烏瑪-瑟曼、米婭-薩拉……很多很多,但如果我會和一位比自己年長很多的女人戀愛,我想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讓那發生,薇諾娜-瑞德,我簡直是愛她。」

    《娛樂週刊》大概沒想到這問題問中了葉惟的興趣,他一口氣說了那麼多,把自己喜愛的80-90年代女星都說了,頗有一種「可惜沒和她們生在同一個時代,不然」的浪子口吻。

    向薇諾娜-瑞德表白的致敬的人不計其數,不過相差17歲像葉惟這麼年少的名人他還是第一人,粉絲們這才知道viy最迷的不是羅伯茨、福斯特或者誰,而是《希德姐妹幫》、《剪刀手愛德華》、《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等的瑞德。

    但情路坎坷的瑞德都35歲了,viy顯然不會真去追求童年女神,他的感情生活到底是什麼狀況?

    正經、娛樂和八卦媒體都在關心這事,葉惟的戀情空窗期已經有半年之久了,期間有過確切的約會,有無數緋聞,就是沒有女朋友,而現在傳聞有。

    這次專訪中葉惟沒有回答這類問題,媒體公眾只能猜測,那些少女演員是舊聞了,就連ss的配曲歌手,貝瑟尼-迪琳這個非常低調的天才少女、曾經寫歌向viy告白的凱蒂-哈德森,都被列入可疑名單。

    這周最轟動的viy說了不是這些,是驚人的他宣佈要把ss的個人總收益全部用作慈善。

    媒體大眾對此是一片嘩然,四處都有稱讚聲,這樣為慈善揮金如土的18歲少年,這樣幫助千萬孩子的善舉,想黑他真不容易,但像《國家詢問者報》這種小報要黑的繼續黑:

    根據知情人的透露,葉惟對ss的成績很沒有信心,認為很有可能會像《嘉莉》那樣慘敗,所謂的「總收益」也沒幾個錢,還不如捐出去賺名聲,對他的形象進行修補經營,以換取更大的商業價值。

    惟密們聽了的都噴上這個可笑論調幾句,然而它一樣有市場,不只是惟黑,還有陰謀論愛好者們。

    viy的輕狂幾乎都能變為神一般的事蹟,像tet的「看到對手屍體」,lms的「北美票房13億美元」,人們盼望他說些「ss北美票房至少一億」、「我從ss的總收益能有三千萬美元」的狂話。

    但這回面對誣衊和質疑,直到10月13日星期五,ss在2757家北美影院拉開帷幕,除了公關發言人出面反駁,他並沒有親自在網絡或哪裡說過什麼。

    獅門給ss定的影評發佈日就是13號,沒有提前到週四,而且嚴禁任何的影評偷跑。都是為了排除一切意外,保持著viy新作的神秘、對他的信心和期待,最大化的兌現關注者們的票房。

    而這一天終於到來。

    ……

    「《嘉莉》沿著一條可預見的、讓人煩悶的直線,努力的擊中沿途所有的預期記憶,少得可憐的新靈感,懶惰的製作團隊。」25/5,內森-雷賓,the-dissolve

    「人們總是想知道為什麼經典都要重拍,但……真正的問題是電影攝製者們的狀態怎麼樣,為什麼《男孩別哭》的金伯莉-皮爾斯和《驅魔錄像》的葉惟在這裡搞砸得如此徹底,太糟糕了。」d,勞拉-克利福德,reeling-reviews

    「無聊的、悲哀的、意料之中的、根本一點不可怕的新《嘉莉》。」2/5,布魯斯-柯克蘭,jam!movies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2 13:34
第524章 一部勵志電影

    10月12日週四夜,《靈魂衝浪人》首映禮結束一週後就要公映了,w'sb劇組早已回到希爾頓花園酒店休息。

    葉惟到健身房出了一身大汗後,在套房待了一會,又到酒店戶外小花園散步。

    他有些心神不寧,每次新片上映多少都會這樣,但現在幾乎堪比《婚期將至》的時候,卻又很不同。那時他近乎於是個零,一旦失敗就可能是毀滅的結果,而現在不管怎樣他都有電影拍,只是……

    一週來,他清楚的想明白了,自己不想失敗!票房上、評價上都不想,這部電影值得那份榮耀,貝瑟尼、艾瑪、全劇組,也許他也值得。如果不,他希望能看到一些發人深省的評論,別像《嘉莉》那樣。

    想起《嘉莉》,這周在心中漸漸形成的一股憤怒暗流就在起伏,《嘉莉》承受了各方諸多的批評指責,大部分只是些人云亦云,有些根本就沒有道理,一些庸俗的所謂影評人胡扯一通後再用幾個簡單的負面形容詞就去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更是無端加害妮娜的表演,茜茜-斯派塞克當然是經典,但妮娜並不糟糕,《嘉莉》不是她的問題。

    他又憤怒,又對妮娜感到愧疚,不想還對貝瑟尼、艾瑪等人愧疚了。

    仰頭望著黑夜中的繁星,但願一切都好。

    ……

    當12日過去,6-12號的新一週北美票房周榜出爐,排名和週末排名沒有變化,《魔女嘉莉》只能以1486萬排在第四位,最終能否收下三千萬也成問題,極可能還不如舊版的3380萬,那可是30年前。

    1500萬製片預算的它處境非常艱難,回本只能寄望於長時間的各種版權收入。

    週五這天,5部大規模上映新電影登場!包括惟密們期待已久的ss,雖然lms和ss相隔還沒有一年,粉絲們卻真是有種「終於熬到了」的感覺,從午夜場開始,北美各地的鐵桿惟密紛紛湧進那2757家影院先睹為快。

    不只是普通觀眾,還有與葉惟關係密切的人們。

    這時在growing-pains的歌聲中,洛杉磯的一個放映廳內觀眾掌聲熱烈,麗茲也在起立地鼓掌,滿臉的笑容,太棒了!葉惟真的不會讓人失望,這拍得也太好了。

    心情澎湃中,她拿出手機給葉惟發去一條讚美短信:「剛剛看完你的《靈魂衝浪人》,還在放映廳!100分,它讓我的無神論產生了動搖,難以置信你是不可知論者而不是基督徒,難以置信的感動!另外一個小小的意見,為什麼沒有些美食鏡頭?生病恢復靠美食。這是我的信念,隨便啦。」

    還沒走出影廳就收到一條回覆短信:「不是有金吉嗎?」

    熱狗。麗茲哈哈的笑,貝瑟尼那隻狗叫ginger(生薑),薑是hot(辣)的,這個特別好笑。但真沒想到這麼晚他還回覆,斯普林菲爾德還晚兩小時啊,他是還沒睡還是失眠?因為緊張?

    她看看周圍滿意離去的觀眾們,肯定沒問題,她自己就是個挑剔的人,而她只想為ss唱福音讚歌!現在真好奇影評界會怎麼說,前幾天還在大罵著《嘉莉》,馬上又要為viy歡呼,哈哈,這個也特別好笑。

    更加期待《可愛的骨頭》了,伊麗莎白-奧爾森第一部電影!或者第二部?《粗話世界》也算的。

    ……

    對於ss的影評界評價,行業內外無數人都在關注,結果怎麼樣關係重大,頒獎季的形勢、葉惟的行業位置等。前三作86%、91%、97%新鮮度的天才,影評界和獨立電影界的寵兒,即將綻放什麼光芒?

    妮娜拉著父母去看了ss的午夜場,也許全世界只有她這麼書呆,有什麼關係,看了一部超棒的電影!被徹底治癒了。

    這周她沒怎麼再查看《嘉莉》的評價,在學校有遭到一些言語戲弄,她有點煩卻真的不在乎那些無聊青少年,他們懂什麼呢,惟格的信說得清楚,不是她的錯,她已經盡力了,失敗是倒霉沒辦法。

    ss給了她另一股鼓勵力量,她也是基督徒,不怎麼虔誠那種……大概是這個原因,她更喜歡那句諺語「如果生活給了你檸檬,那你就做檸檬汁吧!」這真是很好的生活態度。

    妮娜本想給葉惟發條觀影感受短信,但想想還是pm晚上再發,現在發顯得迫不及待的好像不適合。

    這一晚睡得不太踏實,不是因為短信,而是有些奇怪的「成績狂熱」,就像沿著tet、lms那時的心情還有一股慣性。朦朧的半夢半醒之間,她看到ss的爛番茄新鮮度95%!

    她不禁哇噢大叫,可以看得清楚那些摘錄的簡短影評怎麼大讚特讚:「葉惟又一次為我們帶來了不可思議的感動,妮娜-杜波夫演得棒極了。」、「葉惟和妮娜-杜波夫聯手為我們呈現2006年最好的電影。」……

    好像有什麼不對,我演的是嘉莉啊,演貝瑟尼的人是艾瑪-羅伯茨。

    就這麼一下,妮娜醒了過來,外面已經天亮了。

    心有牽掛不想賴床,她一骨碌起床走向電腦桌開機上網,瞅瞅有沒有影評發佈了,還真有一篇!權威影視雜誌variety打了3.5/4分!!羅伯特-克勒點評說:「葉惟的才華為故事中高興、悲傷、幽默等情感都提供了真誠的通道,《靈魂衝浪人》在真實故事和戲劇中取得平衡和昇華,一位令人信服的獨臂衝浪者,一部教人向善的可敬電影。」

    「沒錯,說得好!honorable,這個詞真好!」

    妮娜忍了一會的僵臉開心笑了,仰頭的舉起握緊的右手拳頭,和尤尼克在什麼電影看過這個歡慶動作來著?印象中是個穿得很隨意的男生結局時做的,不記得了。這篇影評真是開了個好頭,就是這樣!

    好評如ss中那個巨潮!

    雖然是意料中的事情了,不妨variety的影評帶來好心情。妮娜在好心情中晨運溜狗,好心情中開車去上學,好心情中和朋友們談論ss,看過的都說好,還沒看過的她極力推薦:「去看看吧,很精彩,還對人生有幫助。」

    到了中午午休,好心情中來到圖書館上網查看ss的最新評價,總體是什麼情況應該出來了。

    「我能行走在大海上,而不會被浪濤淹沒……」妮娜輕唱著歌,打開收藏的ss爛番茄頁面一看,歌聲頓時停下,杏眸頓時微瞪,腦袋條件反射的後仰了下,像被什麼擊中。

    什麼…有沒有搞錯…什麼!?

    開什麼玩笑!?

    為什麼!?

    妮娜深吸一口氣,一動不動的望著筆記本電腦屏幕,只有心臟在揪緊,整個人如同電腦宕機,他們瘋了嗎?

    四十多篇影評了,32%新鮮度,幾乎和26%的《嘉莉》一樣慘。

    她刷新了幾遍,這就是soul-surfer(2006)的頁面,這就是它的評論界反響……

    2/4分,柯克-霍尼克特,《好萊塢報導者》:

    【體育記者總是報導每個最後的英雄時刻和讓人難以置信的「好萊塢式結局」,然而在現實中,好萊塢通常是在基於一個真實的體育故事上做貧瘠的工作。——電影製作者把這種故事完全改編成電影劇本,從真實情節中耗盡所有顏料和奇人奇事,消除任何可能會分散觀眾對於他們決心傳達的「勵志」注意力的困難。

    《靈魂衝浪人》也大致發生了這些事情,一個關於勇氣的真實故事。

    誠實的說,葉惟交出一份漂亮的工作成果,這個眾所周知的18歲電影天才沒有戴上小孩手套,他用他的方式創造了一群並不完美的、遠離理想化的人物,跌宕起伏而合情合理的、頗有顛覆性的改編真實體育故事,他能得到每一位觀眾的眼淚。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將擊中其目標受眾,也能吸引更廣泛的非基督教信仰的觀眾,成為那種熱門影院消費。

    但是,如果電影的真人女主角,貝瑟尼-漢密爾頓,有著更深的足夠多的能提升電影的個人展現;如果電影的編劇、製片人、導演,葉惟,有著更專注的態度更大的追求,用一種更令人興奮的方式去傳達她的意志和勇氣,《靈魂衝浪人》就可能突破只給普通觀眾勵志的用途,它能到達偉大的範疇。

    葉惟做的一切都剛剛好,用他神秘的雙手牢牢控制著觀眾走在勵志的道路上,他一路告訴了我們早已被反覆告知的貝瑟尼故事:一個出生在夏威夷衝浪手家庭的衝浪手,2003年在她13歲時遭到鯊魚襲擊失去了她的左臂。僅僅一個月後,她戰勝痛苦和磨難回到大海繼續衝浪,遭受挫折但永不放棄,直至今天還在參加比賽。

    這個故事我們早就熟悉得失去了激動,但葉惟仍能講得那麼鼓舞人心,甚至有時候跳到了列車外面,遺憾的是他沒有勇氣離開這趟列車。他還是在背誦那些事實,為什麼貝瑟尼、她的家人和朋友,或者是什麼讓他們如此。

    電影中有些非凡的閃耀,又一次的,葉惟沒有讓我們完整的看到,他吝嗇於挖掘人物更深層次的掙扎,似乎是為了防止普通觀眾的勵志受到影響,對於宗教信仰的質疑也是淺嘗輒止,並迅速以一種戲劇化的滑稽去消解所有目標受眾的不悅。這要借助於梅麗莎-麥卡西驚人的表現,她扮演的教會青少年導師每次出場都讓其他演員彷彿不存在。

    但主要演員們都有好表現,尤其是飾演貝瑟尼的15歲年輕演員艾瑪-羅伯茨(朱莉婭-羅伯茨的侄女),以及演她父母的科林-費斯和海倫-亨特。作為一個初學者,羅伯茨優異的完成了她的衝浪場景,在那些戲劇性的時刻,如女主角自憐、受挫發怒、懷疑她的信仰、決心打破困難,她表現出青春和堅強的信服力。

    電影中她很少化妝,費斯和亨特同樣是這樣,他們曬在太陽底下,堅韌的皮膚、樸實的面孔、結實的身形,一看就是深愛戶外運動的人,特別是在海洋方面。總之這三人,還有演貝瑟尼的兩個哥哥的安德魯-加菲爾德和澤維爾-多蘭,演貝瑟尼的好友的謝琳-伍德蕾這些人,都給出了他們在可怕的生活折磨中過關的團結,還有競爭精神和對卓越的追求。

    從鯊魚襲擊到趕往附近醫院那一段是影片最好的段落,貝瑟尼從教會趕回家和結局畫面都是影片最好的鏡頭。此外,所有的夏威夷風景鏡頭、攝影機要在水上工作的鏡頭都拍得極好,貝瑟尼的比賽中有視覺和心理雙重震撼的時刻。

    影片儘可能的規避了好萊塢體育記者式的陳詞濫調,之如特麗莎-梅諾爾扮演的衝浪手,一個本該在賽場上抓住每個機會嘲笑貝瑟尼的對手,她是貝瑟尼的受道者。貝瑟尼沒有完成最後的英雄時刻,或者說換了一種新方式。

    但它也有為數不少的俗套,像瘋狂追逐貝瑟尼和她的家人的媒體記者們,貝瑟尼的好友拍攝寫真而獨臂的她只能在旁邊可憐的看著,像所有的角色都能講出一番大道理,他們多數在已知的故事情節中執行特定的功能,鮮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這和葉惟的代表作《陽光小美女》連他自己客串的龍套都能讓人耳目一新相比,你能看出分別。

    配樂師邁克-吉亞奇諾應該單獨挑出來,他出色地使用了夏威夷音樂風格和福音音樂歌曲。

    這部電影很難去評定,如果你想感動勵志一回掉些眼淚再笑著離開電影院,它是個極好的選擇。但如果你有更高的期望,它會讓你失望的,這僅僅是一部葉惟以其才華和手段輕鬆偽裝成偉大電影的勵志電影。你能說他不是天才嗎?】

    把《好萊塢報導者》這篇影評通讀下來,妮娜看得愕然,這影評人明明看到那麼多「好」,但是……ss很棒卻不夠偉大,只能給普通觀眾勵志用?所以只打2/4分?

    她瞪著那個「general-audiences」,就是說viy拍得淺顯了,普通觀眾們哭死也沒用,他們可能也落淚了,只是因為有著更高期望所以不滿意,32%新鮮度,他們要一部更讓影評人興奮的偉大電影……

    「我明白了,這些影評人有些是白痴!!!」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2 13:34
第525章 兩極化

    「《靈魂衝浪人》拿了那個故事的複雜情感、決心和信念,並把它們轉變得稍嫌有點簡單。導演兼編劇葉惟以聰明的、瀟灑的、令人愉悅的方式講了一番陳詞濫調,半立體的人物,良好的特效和優美的夏威夷風光。」——2/4,克里斯蒂-勒米爾,美聯社

    「對於一個13歲少女,貝瑟尼開始的自律乖巧很不真實,在她失去她的左臂後,儘管多次陷入掙扎,她的堅強樂觀還是近乎怪異。電影製作者葉惟應該明白,塑造如此強硬的福音書人物不保證會是一部好電影。」——1.5/4,大衛-希治布蘭德,《費城問詢報》

    「《靈魂衝浪人》似乎實在太過甜了。無論是誰,被鯊魚襲擊失去左臂都是可怕的事情,然而天才葉惟總是對那些可怕輕描淡寫,例如貝瑟尼在康復過程中身體方面的挑戰,我們只得到關於外貌和切水果的短暫痛苦就當即被甜得落淚,忘記了她應該會有更多的不適和轉變,這些不是一句『我相信上帝』就能解決的問題鮮見在影片中。」——b-,克里斯汀-錢普,

    「當貝瑟尼從『上帝為什麼要給我作這個安排?』到『無論如何,我相信他,戰勝困難是我唯一的選擇』,我停止眨動我的淚眼,說了聲『阿門』。當我回頭來想,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葉惟看來,一切難題其實都很容易,但《靈魂衝浪人》的人物們都比普通人類更聰明,那些非常閃耀的最好時刻是誇大的。」——2.5/4,韋斯利-莫里斯,《波士頓環球報》

    看著電腦屏幕中爛番茄上這些影評,艾瑪漲紅的臉滿是錯愕,怎麼都沒有想到影評界對ss會有這樣的看法,可以打人嗎?《美人魚》衰了她還能理解,它可還有51%新鮮度;這回,32%新鮮度?她完全無法認同!

    什麼見鬼的問題?簡單?假?太甜?

    「這!」艾瑪真像喝水嗆了一下,想解釋卻沒有言語權。

    從她接觸瞭解到的真人貝瑟尼、劇本上的貝瑟尼,都就是特別堅強的那類人,而且片中已經有很多的脆弱了,還要怎麼樣?貝絲不停的哭了又哭嗎?連她都不會吧,怎麼算真實,怎麼算不真實?

    對了,貝絲在最後的旁白中也說「我還在學習如何應對挫折感和每一天」,這不真實?

    她的康復並不容易,惟是沒有多拍那部分,不也有關於苦訓的蒙太奇表現了嗎?如果重點拍那部分,那是另一部電影了吧,不會像現在這樣把貝絲的人生各方面都照顧到。

    艾瑪不太懂,這些影評人好像是說ss用了一種不是更好/最好的方式,這種方式糟蹋了這個故事,所以就算以此拍得很棒也不行,因為方式就錯了?真是不可理喻!

    「上帝啊……」看著那刺目的32%新鮮度,心頭湧起一股巨大的失落,她知道有什麼不可能了,ss在頒獎季出局了。

    這不是70%多那種抓著邊緣,而是評論界罵的「爛片」,那些影評重鎮紛紛失守,它的金球獎和奧斯卡征程等於被判了死刑,什麼提名都成了妄想,她明年大概也沒機會去奧斯卡頒獎禮……

    青少年選擇獎、mtv電影大獎等倒很有可能,因為觀眾們的反響如首映禮那般好,現在觀眾喜愛度93%,imdb上7.7分。不是每個觀眾都喜歡,喜歡也不都是滿分,但是總體上和影評界產生了嚴重分歧。

    就正因為這樣!艾瑪真不服氣,還有點自憐,自己今年兩部電影都有這情況,《美人魚》是喜愛度61%和分,但在metacritic網,《美人魚》是評論家51/100分(27篇)和觀眾8.1/10分(80篇),也很大的分歧。

    不同於爛番茄和imdb,metacritic有它獨特的打分系統,基於一個複雜的過程。簡單說metacritic網審慎地選擇全球範圍內最可靠的評論家們,讓他們來評價電影,再把他們的影評轉換成適當的分數,並在這之中取一個相對平均值,評為一部電影的得分。

    所以雖然取樣不多,但metacritic的公正性、可信度也許更高,不過通常和爛番茄沒多大的出入。

    這是viy電影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ss還沒有metacritic的評測;而他的前三作,《婚期將至》75分和8.3分,《驅魔錄像》80分和7.1分,《陽光小美女》92分和8.7分。

    以現在的爛番茄指標換算就是30-40分和8-9分……這也是viy電影第一次收到這麼糟糕的影評界反響,彷彿有一幅偉大的畫作被潑上了亂七八糟的油漆,艾瑪深呼吸了下,只是越發地煩擾。

    怎麼會這樣?

    這麼好的電影……這周和姑媽談過,姑媽也很樂觀,也和貝瑟尼談過,貝瑟尼同樣期盼著好成績,每個人都是。不管影評界對票房的影響有多少,一定會有觀眾還沒看ss就因為糟糕的指標打消興趣,媒體們肯定要說什麼天才隕落的話了……

    這回還真的是「影評界炮轟viy」。

    惟怎麼想?

    ……

    「貝瑟尼故事值得一個更好的戲劇化的改編,雖然滿懷善意、才華閃爍,但製作者葉惟選擇了簡單的方案,諸多激動人心的時刻掩不住《靈魂衝浪人》傳教氣息過重的尷尬。相比一個勇敢的少女,貝瑟尼更像是布道者。」——2/4,克勞迪婭-普格,《今日美國》

    「無恥地迎合逃避現實的基督教家庭觀眾。在這幅噴漆肖像畫裡,電影唯一的決定人葉惟控制著這個獨臂少女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和每一個想法,當每個人都放棄了,只有她還在堅持,這是個神話。」——1.5/4,盧-拉姆尼克,《紐約郵報》

    「心靈雞湯(inspirational-storytelling)可以把一個真實勵志故事拉進沼澤的深底。我們想從《靈魂衝浪人》看到什麼呢?肯定不是貝瑟尼-漢密爾頓令人無法相信的堅韌。電影過於強調信仰,上帝也許會秘密地工作,但好萊塢和葉惟不會。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這部電影值得稱讚但不值得推崇。」——2/4,邁克爾-奧蘇利文,《華盛頓郵報》

    「鑑於英雄故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外表就像一盤看上去非常美味的讓人興奮的米飯布丁,當你真正去品味它,它內在的宗教情感過於濃重,而缺乏其它的味道。奇怪的是,導演葉惟並不是基督徒,但他確切地使用貝瑟尼的信仰把劇院的情緒掌控在手中,多希望他用的是一個13歲少女更真實的勇氣。」——2/4,琳達-巴納德,《多倫多星報》

    炸鍋了!

    因為ss開出的評價反響,無數人大跌眼鏡。

    獅門公司嚇了一大跳,滑進了驚慌的處境。之前做了很多公關工作還是沒能扭轉影評界的不安氣氛,羅傑-艾伯特因療養還沒有發聲,他可能豎大拇指可能豎小尾指,卻都影響不了大勢了。

    媒體們已經在洶湧,電影天才葉惟,拍出了他生平的第一部爛片!

    去年還把他捧在手心中親吻的影評人們最近對他一踩再踩,在策劃的《嘉莉》慘敗一週後,制導編的《靈魂衝浪人》首天只有35%新鮮度!!!四十多篇的主流影評定下它是爛片的基調。

    網絡新媒體早一步的進行報導,爛番茄說「《靈魂衝浪人》登場失利,值得稱讚的爛電影?」雅虎新聞說「葉惟新片《靈魂衝浪人》上映評價兩極化,天才搞砸一年三部電影?」filmcritic網說「解析花花公子葉惟傳教作《靈魂衝浪人》的失敗」……海外網媒也都作著轉載跟進。

    本週其它新片的影評界評價好不了哪裡去,《咒怨2》10%和40%,《年度人物》21%和45%,《海軍陸戰隊員》20%和60%,《與王一夜》19%和78%,但它們都不是沖獎電影,ss是不是?

    葉惟的少女三部曲,第一部在頒獎季直接出局。

    現在報導ss的慘敗大都還帶個問號,只要一等到它進一步地票房滑鐵盧,已經張著獠牙的惟黑們、熱鬧不嫌大的媒體們就要把不可一世很久的viy撕成碎片!

    一個情況是人們都能注意到的,票房滑鐵盧不一定會發生,ss在觀眾那得到了普遍的好評,不但各項指標都很高,在社交網絡和論壇留言板等地,網民們談論起來也是喝彩聲最大,說感動的、落淚的、振奮的……

    但也有一股不輕的聲音,像眾多影評人那樣批判ss有著基督教狂熱,這是它受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摩-門教)為主流宗教信仰的國家,1990年人口裡的基督徒高達86.4%,如今逐年在大幅下降,到2006年還能有77.6%,超過四成美國民眾受訪者稱他們每週或幾乎每週都會去教堂做禮拜。而其他25%人口中,16.4%屬於無宗教者(包括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簡單的無宗教信仰者」和大概5%的其他宗教。

    雖然基督教為主,但宗教自由才是美國的政治正確,非基督徒們的想法可是難以捉摸的。

    不管目標受眾和非受眾的感受如何,所有影評人面對一部持有宗教立場的電影都會保守穩健的行事,像前幾年爭議巨大的《耶穌受難記》49%新鮮度和80%喜愛度、分;而本週的《與王一夜》是猶太教史詩片,同樣遭遇這種境地。

    也許沒有人料到根本不是基督徒的葉惟,被期望能妥善地處理這個故事的宗教情感的人,竟然拍得貝瑟尼就像一位《聖經》裡的女英雄,這自然有些嚇著評論家們了,很多人就算自身是基督徒、就算看得落淚也要打低分。

    在這種「很難去判定」的時候,最終往往被群體心理所左右,獅門公司努力爭取3/4分卻沒有成功,很大原因在於《嘉莉》的失敗加劇了影評界對葉惟的負面情緒,它未能為影評界提供「我打了ss高分,什麼觀眾都會贊同」的勇氣。

    一部分是保守,一部分是真的過敏般反感,而現在評分一打就不可能集體更改。無論如何,影評人們只能堅持自己的「專業批判性」。

    獅門公司又知道葉惟的難處,貝瑟尼的故事就是基督徒英雄故事,她在無數地方無數次宣揚她的信念力量,這個改編方案的宗教批判已經達到漢密爾頓家的極限,而且非基督徒觀眾的反響非常好。

    「為什麼人們會抱怨《靈魂衝浪人》的宗教基調?」

    此時此刻,在網上就這方面支持ss的不只是基督徒,更多的反而是無神論者。在雅虎的新聞評論板,pnogro就說:「我是個無神論者,看這部電影前我對貝瑟尼-漢密爾頓一無所知,我不關心她的宗教,但這部電影非常的好極!」

    david81跟帖寫道:「我也是,我是個鐵桿無神論者,但我愛《靈魂衝浪人》,欣賞電影和真實的貝瑟尼。雖然我不同意基督徒和其它古老的思想,但我不能也不會怪她執著,信念的力量其實是人性中完全可以理解的部分。」

    cooljolie則寫道:「基督教題材電影很容易有個問題,好像無神論或其它宗教的人都是無知的人,這類電影的虛偽讓觀眾失去興趣。不過我很高興看到《靈魂衝浪人》沒有發生這種事,葉惟真的找到一種有趣的方式既做了宣傳,又讓無神論的我能接受,我想要那件鯊魚t恤!話說回來了,這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拍的,貝瑟尼的信仰就是那樣,我只是覺得我看到一個真實的基督徒少女,可能有一點傲慢,但我感覺不到。」

    nickmid嘆息般的寫道:「我早就發現了,有些人不願意聽到關於愛和信念,他們想要一部充滿謊言、偷盜、性-愛、瘋狂、沒有好人的電影,任何人向他們展示道德,那些好的東西,他們就『噢噢噢,你侵犯了我的人權,你個偽君子』……老天。」

    kigersuki長篇大論的寫道:「我是基督徒到無神論者,所以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基督教電影和書籍都很多。基督徒中大多數人,坦率的說,爛透了,他們看待不把他們的福音故事當回事的人就是壞人、要被拯救的人,多麼無聊的一群傻瓜。這是我的宗教信仰發生轉變的起因,我察覺到大多數信仰基督的人並不懂什麼是愛和包容,甚至包括我的教會牧師,就是個惡霸,我不能容忍他們侮辱其他人。

    《靈魂衝浪人》,我認為,這才是基督教電影應該的樣子。它真的做了超棒的示例,不道貌岸然,也不自以為是,葉惟還使信仰那麼顯眼,誰都看得到它是怎麼幫助貝瑟尼和她的家人在困難時獲取信心,它很明顯但不霸道,他們全都有扔掉它的時候,哇噢,光是這點我就佩服葉惟,他可真敢拍!

    但他能挽回來,而且過程中他把貝瑟尼轉化了,上帝不是唯一的理由,她從個人和上帝的單對單聯繫,變成她和全世界千萬的其他人之間的聯繫,他們不一定是基督徒。她的勇氣不只是來自上帝,還有那些人,事實上最後她還是持有疑惑,但依我看她只是放下了,順其自然。她絕對不傲慢,這部電影也不,它是坦誠真誠的。

    還有我愛青少年導師莎拉,她真是太有趣了!她簡直完美,如果我這裡的教會有這麼一號人,我也會每週都去的。」

    ……

    很多觀眾為viy發聲,而他的博客、臉譜等地還是一片詭異的寂靜。惟密們倒有些著急了,viy你就不說兩句?

    「與其拍一部女主角的手臂還要用數字特效刪掉的人造的劇情片,你想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不是一部紀錄片?我是說,應該讓觀眾看到更多真實的情節、坦誠的人物訪談和非宗教化的情感,但葉惟沒有表現出這種特質,他講了一個漂亮的故事,而不是真實的故事。」——2/4,莫伊拉-麥克唐納德,《西雅圖時報》

    「青少年電影人葉惟和青少年衝浪手貝瑟尼-漢密爾頓的勵志故事本是一個最佳組合,可惜viy好像忘記了什麼叫挫折,這部電影除了一些特別棒的衝突時刻,其餘時間都像一出多愁善感的傳奇劇,太過睿智的對白,太多的傳教。」——2.5/5,史提夫-拉莫斯,《票房雜誌》

    「太糟糕了,天才電影人葉惟把自己全部的天賦用在怎麼賺取觀眾眼淚上,為此不惜將《靈魂衝浪人》帶到了宗教洗腦電影般的境地,另外貝瑟尼的心態輕易轉變讓她像個意志不定的人,一會兒堅強一會兒脆弱,但要停留在堅強時她總能停留,還有那個搞笑的青少年導師……這部電影簡直是肥皂劇和情景喜劇混合物。」——1/5,凱瑟琳-墨菲,msn-movies

    「也許是時候承認,不管有什麼問題,《靈魂衝浪人》都是一部相當有趣的明亮的令人鼓舞的電影。它有著這麼真誠的精神,也不是全然的基督徒理想化表演,漢密爾頓家甚至有脫離宗教的意思。但作為一個評論家,我得看到更多,並去抱怨它的缺陷,葉惟沒有把這部電影置於上流高質量的追求行列。」——b-,史蒂夫-珀塞爾,《坦帕灣時報》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2 13:36
第526章 笑話兩則

    「《靈魂衝浪人》因為可信的改編、有效的表演和極其成功的導演而成為一部令人全神貫注的、親身經歷般的電影,它比我們通常看到的好萊塢流行體育電影更合理、高級、動人。」——3.5/4分,肯尼思-圖蘭,《洛杉磯時報》

    週五早上吃早餐的時候,莉莉從報紙讀到了ss的好評,看得不由喜笑,gangbusters這個詞更讓她笑出聲。

    gangbusters是gang(一幫罪犯)和busters(破壞者,剋星)的組合詞,壞人們的剋星,意思是極其成功有效、雷厲風行、果敢有力那些。這裡既讚了導演的成功,又喻意ss的正氣,但!導演是個小流氓。

    那個小流氓又成功了!

    她給他發了一條短信分享這個影評趣味,喜上心頭。這種心情不是lms是tet成功時的心情,不是多年前的《人猿泰山》,都不是,就像《婚期將至》那時的歡欣,確切實在的感覺「這是我的事情」。

    「嘟嗚,嘟嗚——p.s.:我在車子內……」他回了短信。

    是被抓進警車的吧,第幾回了?哈哈。

    愉悅的清晨後,莉莉沒有去著迷這件事,安心上學,倒有多想要送朵朵什麼生日禮物,還有萬聖夜要扮什麼。惟預計w'sb在30號能殺青,31號他能回來的話,這將是他們在戀愛*度的第一個萬聖節。

    這些日子眨眨眼就要到來,但她都還沒有想好計畫,週末得逛街買些新衣服為出席朵朵的生日派對做準備。

    中午時在學校食堂卻突然得知ss的新情況。viy的影響力在校內當然還在,時不時就成風雲人物,他的幫派分子一個沒少,她和幾個好友在取餐時就聽到另一夥人憤憤不平的談著ss的影評界評價。

    「你們說要有多麼鐵石心腸,才能說出『它太多愁善感』的話?」

    「我覺得最可笑的是還有人嫌viy把台詞寫得太聰明,難道是想聽些生活中的廢話?」

    「我打賭惟哥那麼寫了,那傢伙就會嫌台詞寫得太笨拙。」

    「不管他們說什麼,都改變不了它是一部經典的事實。」

    莉莉有些疑惑的望向取了餐走開的那伙男生,「他們」?怎麼說得好像有很多影評人打了差評?

    ……

    「不屈不撓地面對人生的挫折,這很好,但這部電影把故事講得稍微有點零碎了。」——2.5/4,塞爾瑪-亞當斯,《美國週刊》

    「像一部賺錢用的勵志電影,真實信息基本上都被構建了,卻感覺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蒙太奇。」——2/4,馬特-佩斯,redeye

    「這部電影本該有一顆奮鬥的心,結果依靠著一塊奶酪。」——2/4,亞歷山德拉-卡瓦洛,《波士頓鳳凰報》

    奶酪?指的是什麼?那些甜?

    午餐過後趁還在x時間,莉莉到了圖書館上網查看ss的影評情況,頓時懵了,在她心中ss是好電影毫無疑問,只是是不是對於評論界它有什麼不足?不確定是因為惟自己也不滿,他就是不滿這些?

    但又感覺,沒什麼道理……

    「《靈魂衝浪人》關於那次災難、基督徒的世界觀描述得太少,葉惟在害怕什麼?太膽怯了。」——2/5,馬克-索韋羅,《奧斯汀編年史》

    「這部電影的宗教情緒大於真實情感,導演葉惟是如此忙碌地設置感人時刻,但忘了把故事原有的痛苦給觀眾。」——2.5/4,傑森-赫克,《堪薩斯城星報》

    「陳詞濫調的流行體育電影,葉惟把大海和貝瑟尼與宗教的關係聯繫起來很虛假。」——1/4,小格蘭-希思,《偏鋒雜誌》

    ……

    葉惟白天在片場中忙碌度過,為了不影響拍攝狀態,他早已下令誰都不要在工作時間以任何方式向他說ss的成績。當然大小姐不是everyone,是onlyone,她喜歡就隨時說什麼都行,早上《洛杉磯時報》的好評也讓他高興,gangbusters是個好詞。

    他的運氣真不錯,雖然劇組明天週六還要開工,該玩的五美元星期五遊戲還是要玩。遊戲主持人吉婭從帽子的錢堆裡抽中了他的那張,因為他今天新片上映,為了留住運氣就不重新抽或者請客了。

    大家知道迷信的規矩,並沒有微詞。其實他不算迷信,體育也是個滋生各種迷信儀式的地方,他比賽前卻從來沒那麼多事。但有中獎錢誰不要?這還不算是ss的收益,用來給朵朵買生日禮物吧,好幾百塊呢。

    葉惟乘坐劇組車回的酒店,與化妝組談了很多。

    芮被暴揍的一場戲下周就拍了,這場戲在拍攝計畫裡是道分水嶺。取景地總範圍不大,演員的服裝造型和精氣神都有巨大不同,所以就算是同一個場景的戲,也分開芮被揍之前和被揍之後兩階段來拍。

    可是現在有個問題,化妝組對詹妮弗化鼻青臉腫的妝效果不怎麼樣,之前他就不滿意,到今天還沒解決,都不夠自然。

    他下了死命令這個週末內一定要搞定,不然他可能就要來真的,拳打腳踢暴揍詹妮弗一頓。那樣做不會不忍心,但她還能不能拍下去就不知道了,他應該也會真的被抓進警局。

    回到酒店後,先解決肚子餓的問題,葉惟叫上邁克-卡希爾和布麗特-馬靈這對副導情侶一起到餐廳吃晚餐。

    事情總是來得那麼突然,好好的晚餐才吃到一半,就見吉婭腳步匆匆的張望著走來。

    「你還不知道?」她走近就問道,嚴肅得可怕。

    「什麼?」葉惟心頭一驚,瞬間作了祈禱「拜託不要是關乎性命的噩耗」。馬靈和卡希爾也是疑問。

    「影評界都要把你罵臭了!」

    葉惟怔了怔,設想過影評界會不喜歡,最可能是情感和宗教方面的原因,「有多壞?」他還以為怎麼也能有個70%新鮮度,聽到吉婭說「35%」自然有股「你和我開玩笑?」的好笑驚訝。

    還有喜愛度93%,分,午夜場票房輸給《咒怨2》排第二位……這還好,這真的還好,以家庭觀眾為主的ss不是午夜場最好的最熱的選擇,今晚就不同了,它會贏的。

    但影評怎麼回事?

    「他們最好能說服我。」葉惟沉聲說了句,繼續對付那塊牛排,「我他馬受夠那些陳詞濫調(clichés)了。」

    ……

    「像預期中的勵志,我唯一的問題是,沒有比陳詞濫調更好的嗎?」——2/5,格瑞-德雷克,

    「如果說《靈魂衝浪人》不是陳詞濫調的體育電影,那會是一個謊言。」——2.5/5,大衛-懷特,

    「一系列激動人心的陳詞濫調。」——2/5,特雷弗-約翰斯頓,time-out

    ……

    吃完晚餐後,葉惟回到套房,因為到了非工作時間,兩部手機都有了一些新信息,好幾位密友的短信都在驚怒中安慰他。

    他拿著筆記本電腦到辦公桌前坐下,打開上網先搞清楚情況。還沒有羅傑-艾伯特的影評,有柯克-霍尼克特、克里斯蒂-勒米爾、克勞迪婭-普格、盧-拉姆尼克、莫伊拉-麥克唐納德……

    看了一篇又一篇的差評,看到一個又一個的clichés,葉惟突然暴笑了起來:「哈哈哈哈!還真是些陳詞濫調,哈哈哈!」

    幾乎是一瞬間,他心中釐清了很多東西,猶如是醍醐灌頂,想明白了:

    《靈魂衝浪人》是一部好電影,一部有著獨立電影精神的好電影!

    這些罵聲讓他明悟了另一個自己不滿不安的原因,不是做得不好,而是心底就怕發生眼前的情況,ss不符合影評界的審美標尺,並缺乏政治正確的護身,使得一大部分糊塗平庸的影評人如此的露出馬腳。

    不是確定自己的正確,而是確定他們的錯誤。

    這些他馬的很多就不是影評,只是純粹的個人情緒和外在因素混合產生的嘮叨。

    而這些嘮叨,已經一而再的冒犯著他、抵毀著原本的榮耀。

    「哈哈哈。」笑聲漸漸停下,葉惟望著那一列表的簡短影評,那股憤怒的暗流終於還是洶湧上來,不能就這樣算了。

    他拿起手機打給了莉莉,接通後說道:「嘿。」手機傳出她的回應:「嘿。」他十分認真的道:「莉莉,我們需要談談。」

    「關於影評的情況?」她問,顯然也知道了。

    「是的,正在看呢,我非常不滿,有些太扯了。莉莉,因為你不喜歡高調,我最近忍耐了一些事情,如果不我會為《嘉莉》辯護辯護的,只是它確實搞砸了,我又不想媒體編排我和妮娜,所以我忍了。但不是這回,這部電影沒有搞砸!gangbusters是對它很好的形容。」

    葉惟話音剛落,那頭的莉莉就說:「我知道經營愛情要互相遷就,可是,惟,我不想我們誰有忍受這種感覺,我不喜歡。還有,我想要的低調是私生活方面,不是受了委屈還不說話,你想說什麼,你就說。我可也非常不滿!」

    「哈哈!」他不禁大笑,心頭激活般生起很多想法,既然這樣,那就放開手腳吧。

    她微嗔的疑問:「有什麼有趣的?」

    「現在還沒什麼有趣的,很快就有了。」

    「不過你回應前要不要問問公關和電影發行方?我怕媒體會說你是氣急敗壞不認栽。」

    「我會交待好的,無論如何,我要還自己一個公道,還影評一個公道。別擔心,我打口水仗什麼時候輸過?事理還在我這邊。」

    莉莉頓時失笑:「那也是,看來我期待就好。」

    「還有笑啊。」葉惟冷哼幾聲,「我想到了兩則笑話。」

    「我已經在笑了怎麼辦?」

    「別,這是很嚴肅的。」

    「還在笑…唔……好了,來吧!」

    ※※

    【笑話兩則:

    從前有一天,葉惟的新電影上映了,一群影評人看完後紛紛發表了影評並互相欣賞,其中第二受歡迎的一篇只有兩個詞「oh,yeah」,最受歡迎的只有一個詞「what」

    未來有一天,葉惟的孩子問他:「爸爸,什麼是影評人?」他回答說:「孩子,影評人就是從誕生之初就有好有壞,一直被人罵你們是廢物、你們要被時代淘汰了、你們快要死了,但一直活得好好的活到現在的人。」孩子聽了又問:「那不就是爸爸你嗎?」他回答說:「不一樣,他們中還有女人。」

    如果想看到更多,請看10月16日星期一的《洛杉磯時報》的viy說了專欄文章《影評之死》】

    ——葉惟博客、facebook日誌《笑話兩則》,2006年10月14日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2 13:36
第527章 誰把狗放出來了

    好萊塢是一個沒人和天才過不去的地方,除非不想混了。

    1973年喬治-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以77.7萬預算收下1.40億全球票房,為環球影業帶來了5200萬的利潤。這個驚人的回報率直到1999年才被《女巫布萊爾》打破。其時29歲的天才電影人盧卡斯雄心壯志地開展他的新項目,認為環球會毫不猶豫的給他提供百分之百他要的資金和一切,環球票房部卻告訴他「你的新項目將是票房毒藥,這是有數據統計分析的」,環球一美仙都不給他。後來20世紀福克斯投資了這個1300萬預算的科幻項目(開拍前差點撤資),《星球大戰》。

    這種幼稚的滔天錯誤,每天都在好萊塢發生。

    雖然奧斯卡主辦方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事實上電影藝術和科學幾乎是反義。

    為了儘量避免錯誤,就有了一個行業信條「不要試圖理解或質疑天才,滿足他們。」

    週五晚接到葉惟的通知電話,喬恩-菲爾海默一點都不意外,如果viy這都沒有反應那還是viy嗎?

    獅門選擇投資viy,應該說全行業一旦誰和他合作,都早已把他的個性放進評估裡了。兩年前葉惟說「我要和影評界鬧一鬧」還會有人驚訝,現在是一種理所當然。

    真的是通知而已,不是商量。

    美國電影史上出現過兩次天才湧現浪潮,一次從30年代起發生,另一次從70年代起發生,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盧卡斯、澤米吉斯、德-帕爾瑪、馬力克、約翰-休斯、伍迪-艾倫、哈爾-阿什貝、鮑伯-拉菲爾森……這些改變了電影和好萊塢的電影小子,又稱為「作者導演」(作品高度體現個人意志的導演,通常兼任編劇和製片)。

    葉惟是個天才,是個作者導演,凡人和他作對是禍害自己。只要他保持著投資回報上的成功,基本上他想做什麼就什麼。好萊塢就是一個關著一群瘋子的瘋人院,你能指望瘋子不做什麼?

    是天才是瘋子也是大人物,很多人和金錢進入電影業就是為了認識這種世界上最獨特的、最有趣的、最魅力的人物。

    喬恩認識這個行業的無數凡人和天才,怎麼去形容葉惟?每個人有自己的說話方式,葉惟的說話方式不是每個人都有,他一半的話聰明睿智自信而富有哲理,讓人不知不覺間敬佩他,另一半的話風趣幽默親和,就像一位老朋友,讓人不知不覺間沒了戒心,對他說了自己很多,而他可能還沒有說一句他怎麼樣。

    喬恩印象中還認識兩三個能這樣說話的人,沃倫-比蒂、約翰-特拉沃爾塔,這些人大概是他見過最風趣、最沒有明星架子的巨星,還都是在有限的工作外的接觸中的認知。知道為什麼這些浪子泡妞無往而不利了吧,連他一個老男人都心服那種魅力,女人又怎麼抵擋?

    葉惟還有另一種說話方式,非常強硬的話語像在說「你不懂,我不想和你解釋,你就看著吧,你會懂的。」在這種時候,喬恩就會想起來「哦,對,他是個天才。」

    「惟格,你看著鬧。」喬恩回答說,就算說不最後還會被說服。

    他關心的是影片能不能收益,從這方面去考慮,支持viy鬧是更好的。

    因為ss的普通觀眾評價反響確保了葉惟不是無理取鬧,會有支持他的輿論去對抗批評他的聲音,不鬧就是失敗,鬧了至少是爭議之作,還博得大眾關注,甚至隨時間推移從爛片轉為經典。大概這就是葉惟的想法。

    關於影評對一部電影的票房業績影響,好萊塢一直都有在評估。早在80年代,就有多家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答案是「幾乎沒有影響」,相比檔期、宣傳、題材、卡司等方面,影評的影響最為薄弱,還比不過首週週末的天氣。

    一大原因在於從80年代起,影評人逐漸地氾濫成災,從每個城市發展到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當地的影評人,群體越大,平均水準就越低、商業行為就越多,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小。

    在80年代末,人們就開始說「影評死了」,說著說著說到現在,互聯網使得影評人更加的氾濫成災。

    喬恩聽葉惟說要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發表,葉惟笑說:「我知道罵不死這些人,沒有人能,他們只會好好的繼續活下去。但我還是要罵罵。」這是當然,影評界有它的地位和行業作用,不管影響不影響票房都不礙它的運轉。

    其實並不是毫無影響,只是不在大片和商業類型片那裡,而發生在藝術電影和小眾電影上。

    影評人的最大職責是以影評界這個宣傳渠道幫助觀眾尋找、欣賞和支持小眾藝術電影,使它們和好萊塢商業片分開,也使它們和獨立電影人們生生不息,經典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觀眾」是指藝術院線觀眾,因為絕大多數普通觀眾/非影迷觀眾不看影評去選擇電影,看了某部電影也不會特意去做評價,就不關心這些事情。通常是知識分子和潛在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才關心影評,而他們比較信賴主流紙媒的影評人,這些影評人本身就傾向於為他們寫作,並且水準和職業道德較高,也要顧慮聲譽。

    《紐約時報》的一篇好評可以為一部外國電影的小規模開幕週末增添一倍的票房,開幕10萬和20萬的差別可就大了。

    兩年前《婚期將至》怎麼一飛衝天的?它本身是好電影,被羅傑-艾伯特為首的影評界讚得像是史上最搞笑的惡搞電影,引起了大量觀眾的興趣,前兩週的平均單館票房高得嚇人,又有16歲天才的話題,觀眾的熱情被引爆。

    《驅魔錄像》同樣得益於影評界的好評,廣告裡如果沒有那些豎起的大拇指,效果也許就會差很多。《陽光小美女》不是近乎100%新鮮度的話,葉惟可能還會成為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人,但肯定不會勢不可擋。

    所以媒體常說viy是影評界的寵兒,他們是一夥的,現在突然翻臉了。

    葉惟要罵的不是什麼小鎮影評人或者網絡影評人,是這些人,有頭有面有影響力的影評家們。

    雖然鬧起來對ss有利,喬恩為了表示親密還是提醒說:「有些影評人是給了影片好評的,對你是讚美有加,你可不要誤傷他們,呵呵。你和影評界有著很好的關係,能保持多少是多少。」

    「我自己就是影評人,我怎麼可能仇視所有?」葉惟笑了幾聲,「老兄,我很憤怒但我沒有瘋,我只是想說些看法。」

    無論怎樣,喬恩可管不來。

    影評界的評價可以錦上添花也可以落井下石,說不定什麼時候突然起到不可預料的作用,它是個不可控的x因素,鬧起來就更失控了,真不知道ss這一次會是什麼。

    ……

    收到葉惟要大鬧一場的通知電話,朱莉婭-羅伯茨心說了句「果然」,當她看見那觸目驚心的35%新鮮度她就知道會這樣。以葉惟的輕狂驕傲,有點小成績時都敢「我永遠不會對這事道歉」,現在生平第一次遭受影評界的批罵,一定死都要站著死。

    她沒想到的是這個局面,還以為要大獲成功了,電影就是電影。

    「別把艾瑪扯進去,這是我唯一的要求。」

    「但艾瑪希望我把她扯進去。」

    「別聽她的!」

    「好吧,好吧。朱莉婭,等這部電影的事情全部結束後,我就不欠你什麼了,到時候我不再會聽從你,也許某個午後我們喝杯咖啡談談電影。現在說真的……就這樣,拜拜。」

    「臭小子,不說說你的計畫?」

    「不了,留點驚喜吧,你會看到的。」

    被他掛了電話,羅伯茨真有些惱,這臭小子翅膀長硬了,敢沒大沒小的,我還是二千萬片酬俱樂部的成員!

    明知道莫利-林沃德是她死對頭,之前還在《娛樂週刊》專訪中把她和林沃德放一起來說。

    羅伯茨一向不爽林沃德,回到80年代末那時候,大家都20出頭,還小她4個月的林沃德是青春校園片女王,而她還只是個初露頭角的新星。當時是這樣的,林沃德可以演任何電影的女主角,她不演了別人才有機會演。而林沃德是那種「追求藝術」的人,不想再演漂亮女孩,推演了包括《風月俏佳人》、《人鬼情未了》等片約,她要演能全部演的。

    因為林沃德不演,《風月俏佳人》紅了她,《人鬼情未了》紅了黛咪-摩爾,而林沃德到歐洲追求藝術去了,最後到現在別說巨星,連明星都不是,家庭婦女半息影狀態,雖然她現在也是。一直以來,她都美國甜心了,還整天被外界說「要不是林沃德不要,哪有羅伯茨的份」、「林沃德比羅伯茨好多了」、「羅伯茨不懂藝術」……她真的煩透任何她們的相提並論。

    當電影明星,煩人的評論可不只是影評。

    葉惟是不是故意的,她不知道,但這傢伙已經觸犯了她的禁忌。ss的票房成功了什麼都好說,如果連票房也失敗,她不會就這麼作罷。一開始她就不同意艾瑪演貝瑟尼,演了吧,ss整個製作期他都在胡來,這和當初說好的差遠了。

    只要票房成功,葉惟鬧翻天都是給艾瑪提高名氣,他惹什麼麻煩全是他的。當然,臭小子鬧贏了會是好事,是他們這個小集團的勝利,不過他差著些教訓……

    羅伯茨心情複雜。

    ……

    13日週五晚,麗茲收到葉惟一條群發短信:「我的朋友們,誰把狗放出來了?呵呵呵,ss影評的反擊開始!」猜中了!她興奮地以能夠的最快速度上網看看他的博客,看到他在斯普林菲爾德14日凌晨所發的《笑語兩則》,頓時哈哈大笑。

    「oh,yeah」像「哦,對了」又像叫他「噢,葉」,「what」是表示驚訝,那是在驚訝好還是壞呢?這影評寫得「真棒」。第二個笑話也很好懂,他被妻子整天罵,問題誰是他的孩子的媽媽?慢著…這也是笑點!

    the-death-of-film-criticism?

    聽著很嚴肅啊。

    有好戲看啦,哈哈!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2 13:37
第528章 口水戰

    葉惟的回應來得這麼快!

    媒體們還在忙著報導「葉惟新片上映遭影評界炮轟」,14日凌晨就要撰稿發表「新片被影評界批斥,葉惟嘲弄影評人是廢物」、「葉惟寫笑話回應影評界差評,口水戰一觸即發」,「事態升級!viy痛斥影評界不知所謂」……

    從凌晨到早上,從早上到中午,陸續得知的關注者們紛紛沸騰,此事成為一個個社交網站的熱門話題。

    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每年都會有一些電影人,導演、明星、製片人或其他人員與某個影評人或整個影評界起爭執。但這件事,前一天還沒人有所意料的這件事!

    前三部電影平均新鮮度91.3%的天才viy,竟然用「廢物(rubbishes)」來諷刺影評人們,而且聲明不是寫兩則笑話就拉倒,他還要寫長文,可能還要做些其它回擊。

    影評界vs葉惟

    一場可預期的史詩級口水對決!爆發!

    媒體們歡呼雀躍,惟密惟黑們都是振奮了精神。

    雙方陣營就怕葉惟不站出來,現在他捨得現身了,惟密們頓時有了主心骨,本來網上主要的聲勢就是支持ss,這下更可以駁斥那些差評了;而惟黑們就等著ss票房慘淡、葉惟出醜,然後……

    各方所有人緊張的10月13日票房情況,終於在這天下午,由權威的bom放出統計數據!

    排名————電影———————當天票房

    no.1——《靈魂衝浪人》,獅門,2,757——11,080,383—4,019

    no.2——《咒怨2》,索尼/哥倫比亞,3,211——10,018,039—3,120

    no.3——《無間行者》,華納兄弟,3,017——5,713,442—1,894

    沒有慘淡!沒有票房滑鐵盧!ss以絕對的優勢榮登冠軍寶座!

    從bom的新聞「《靈魂衝浪人》開幕天強勢登頂」開始,整個電影業又燃起了viy電影狂潮,除獅門外的片商們又想起了被viy電影統治的時分,僅僅時隔11個月,回到大收票房的冠軍位置!

    開幕日1108萬不多?要知道在這個檔期,以2757家影院的規模,這是十分強勁的成績。

    《無間行者》只不過是868萬;《藍色激情》是574萬(3002家,北美票房4039萬),而《驚爆點》以4321萬保持衝浪題材影史冠軍,它們的成績毫無疑問將被新冠軍ss打破。

    在有關體育的影片裡,《極限特工》1731萬(5,131,1.42億),《茶水男孩》1287萬(4,831,1.61億),《奔騰年代》638萬(3,210,1.2億),《光輝歲月》636萬(3,415,1.15億)……

    ss以華麗的開幕成績,展現出了北美票房上億的特質!而它的製片成本是區區的1000萬美元。

    儘管還有很多人置疑它的下降幅度,像同樣不差的《咒怨2》不被看好能延續下去,因為它是有粉絲基礎的,但評價口碑實在糟糕;而貝瑟尼故事粉絲和viy粉絲也是個加成,粉絲的熱情總在開始時洋溢,之後呢?

    同時又因為ss被影評界叫爛,頒獎季出局,它會有多少後勁真要打個問號。

    但是這一週末、這一週的票房冠軍歸屬已經失去懸念,繼tet、lms後,葉惟拿到第三個周票房冠軍。

    這樣怎麼談失敗?

    「你又成功了」是好萊塢首映禮後電影人們的客套話,而這一次,每個行業人員遇見那個天才小子,還真要說這句祝賀話:「你又成功了。」影評失敗不算失敗,否則好萊塢就是最大的失敗者。

    成功的人不只是viy,謝琳-伍德蕾成功了,特麗莎-梅諾爾成功了,梅麗莎-麥卡西、安德魯-加菲爾德……「貝瑟尼」艾瑪-羅伯茨!ss卡司中最大的贏家。

    好萊塢明星體系等級森嚴,電影明星,電視明星,歌手,模特。如果說後兩者的主場不在這裡,頂多是串串場;電影和電視卻確實有著一道關連的天塹,升和降,成功和失敗。

    以尼克頻道劇集《unfabulous》成名的艾瑪此前還在電視明星那一檔,現在無疑是電影明星一檔了!

    媒體大眾真正的開始把她當回事了,她不但出身不凡,已經還是新生代女演員中最耀眼、或許成績最好的那幾個之一,還不是大部分離開米老鼠就消失的「迪士尼孩子」,而是「未來女孩」暫時的大姐大。

    當人們說起「艾瑪」,都要說清楚是哪個艾瑪,沃特森?還是羅伯茨?

    形象健康陽光甜美但又會女生出拳的那個艾瑪。一直以來的裙帶關係質疑聲,再也無法阻擋這位新星的崛起,她不是新一代美國甜心,但她將是她的時代的閃耀一員!

    媒體們報導時紛紛寫上「朱莉婭-羅伯茨可以笑得開心了」、「朱莉婭為侄女艾瑪鋪設了一條完美的道路」、「艾瑪-羅伯茨在爭議中一路向前」、「葉惟和艾瑪-羅伯茨的住所內衝突再回顧」……

    不管是為什麼,成功和勝利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對於正發生的口水仗,則是一把重大的助力。

    幫助ss支持者們發動更猛烈的反擊!票房冠軍的93%喜愛度!很多惟黑已經悄然地散退。

    但這場口水仗才剛剛開始,ss的高票房也給了影評界助力,這不是驗證了他們的判斷嗎?沒人說這部電影會慘淡下畫,他們說的是「迎合觀眾的流行體育電影」,它濃重的商業氣息,正是他們不喜歡它的原因。

    媒體在報導葉惟的回應和預告的同時,也在採訪著影評界。經常挨罵的影評人們總體上沉默以對,事發時間太短,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這回事。

    而《好萊塢報導者》採訪了自家影評人柯克-霍尼克特,他不和小孩計較般的回應:「成名讓葉惟迷失了方向,我當然失望他接受不了批評,可他還只有18歲,我不會苛求這麼年輕又這麼成功的一個人,我相信他未來會認識到他今天的幼稚,那時候他就欠我一個道歉。」

    近乎是小報的《紐約郵報》的影評人盧-拉姆尼克則相當動氣:「葉惟的話反映了他的狂妄、驕傲、愚蠢!希望他不會再說什麼會讓他以後的孩子感到羞愧的無恥蠢話。」繼在影評中稱ss「無恥(shameless)」後,拉姆尼克第二度用這個詞。

    的克里斯汀-錢普的回應很簡短:「葉惟氣瘋了。」

    什麼都摻一腳的tmz採訪到一位不知真假的不透露姓名主流影評家:「影評界對他的態度非常厭惡和失望,今年來葉惟就是個問題人物,他什麼都好萊塢化了,好萊塢或許會捧著他,影評界不會。」

    雖然還沒有誰被指名道姓的說是廢物,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影評人發聲表態,viy實在是無法讓人忽視的人物。

    口水仗在升級,北美和海外都在看著這出熱鬧,期待著新一輪對決,就在14-15號間的凌晨,葉惟不負眾望的沒有停下!

    他繼續在社交網站上更新日誌,這篇《笑話五則》就像往火堆中澆了一桶汽油,轟起的是笑聲和嘩然聲!

    【笑話五則:

    從前有一天,葉惟的新電影上映了。大衛-曼寧、佩頓-曼寧、伊萊-曼寧一起到電影院觀看。他們只買了兩張電影票,一位路人得知後很奇怪,為什麼有人不用買票?大衛-曼寧說:「因為我是影評人。」

    從前有一天,葉惟的新電影上映了。影評界普遍打了差評,歐文-格雷伯曼又一次與眾不同,他抨擊葉惟上一部獲影評界高評價的電影是「次品」,這回他稱讚其新片「不可思議」。彷彿看到他父母在舞台通道口緊張擦汗的鏡頭。

    從前有一天,葉惟的新電影上映了。因為影評界惡評如潮,葉惟去請教大師:「大師,我的電影出了什麼問題?」大師指了指旁邊一個時尚的黑色手袋。葉惟疑問:「電影需要更好的服裝設計?」大師說:「需要一個黑人教練。」

    從前有一天,葉惟的新電影上映了。因為影評界惡評如潮,他憤怒極了,向上天詛咒說:「世界上的狗屁影評人都該死!」然後他死了,很多人都死了,全美國只剩下阿米什人和歐文-格雷伯曼。

    未來有一天,考古人員出土了一座神秘的人類雕像,一個人張著特別巨大的嘴巴,但裡面空空如也。一位專家研究後宣佈:「那是21世紀的影評人。」另一位學者研究後反對:「影評人的嘴巴不可能那麼幹淨。」世界上最長壽的老者看了表示:「那是大嘴猴,人類和影評人都不長那樣。」

    如果想看到更多,請看10月16日星期一的《洛杉磯時報》的viy說了專欄文章《影評之死》】

    ……

    這些笑話真是太損了!吉婭看了又看,笑了又笑,她知道自己今晚要在歡樂亢奮的心情中入夢,沒想到剛要睡著卻笑醒了過來,艾瑪那傢伙應該也高興得這樣。

    葉惟這次損得太狠,不只是損影評界,把電影、好萊塢、很多事物都損了。不過還真需要一些相應的瞭解,才知道最好笑的點是什麼,像「大衛-曼寧」是誰,不會有很多人知道。

    曼寧兄弟是橄欖球巨星,david-manning?這是個不存在的虛假影評人,是索尼市場營銷部主管馬太-克雷默的化名,從2000年下半年起對索尼/哥倫比亞旗下的多部電影給予一致吹噓式的好評。

    像是《聖戰騎士》(2001),影評界普通差評,曼寧吹成史上最好的電影,還稱讚男主角希斯-萊傑「this-year's-hottest-new-star!」,萊傑現在是火熱,但那時候當不上「年度最熱的新星」這頭銜,這電影的票房並不好。

    而且吹萊傑就算了,畢竟他那麼火辣!捆綁吹噓《人面獸心》(2001)的羅伯-施奈德是「another-winner!」,差到極點的各方評價,也不好的票房,另一個又熱又辣的贏家?笑掉人的大牙。

    還有《透明人》、《愛國者》、《垂直極限》……

    曼寧裝得像模像樣,自稱是康涅狄格州一家小週刊《裡奇菲爾德報導》的影評人,還用電腦合成聲音接受電視評論節目的採訪。他出現一年後,引起注意了,《新聞週刊》的記者調查發現那週刊根本沒這人,這事公佈出去,驚動了全美。

    大量觀眾狀告索尼虛假宣傳。終於在2005年8月,索尼提出庭外和解,同意退還曼寧評論過的那些電影的每一位不滿意觀眾5美元,雖然這樣賠不了多少,但聲譽和股價大受影響。

    請問「大衛-曼寧」看電影為什麼不用買票?

    第二個笑話很好理解,歐文-格雷伯曼也算是viy的老冤家了,他供職於《娛樂週刊》,影評寫得很扯,去年打了lms差評還引發影評界對他的一通批判,現在!他要是真上了《美國偶像》,肯定被西蒙-考威爾罵「再不閉嘴就縫住你的嘴巴。」

    第三個笑話是最損、最不政治正確、她覺得最搞笑的,不是因為她的出鏡,是「a-stylish-black-handbag」和「a-black-coach」,coach是教練的意思,也是一個時尚飾物品牌,最出名就是女士手袋。她沒有一個黑色蔻馳,艾瑪應該有。

    葉惟開這玩笑是真的看透了「流行體育電影」是什麼,她一想的確是這樣,太多這種電影了,隨便想就能想到《光輝歲月》、《卡特教練》,通常都又叫好又賣座。如果ss裡貝瑟尼有個黑人教練,不要莎拉導師,由黑人教練教貝瑟尼衝浪和振作,超越種族的師徒情白人黑人老一套,那別說影評界激讚了,隨時都是奧斯卡最佳影片。這才是好萊塢的陳詞濫調!

    第四個也精彩,嘲諷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誰都敢說自己是影評人,其實要帶個狗屁,包括葉惟自己,他這一詛咒全部人都死了,只有拒絕使用現代科技的阿米什人還存活,還有連狗屁影評人都不是的歐文-格雷伯曼。

    第五個如果看過《人猿星球》系列就想得到那畫面,大概是因為狗屁人類死光了,人猿崛起。

    《笑話五則》好笑,但作為代號「rc」的還擊行動中的成員,吉婭知道好玩的還沒登場呢。

    剛又要睡覺,床頭櫃上的手機響了起來,她拿過一看是葉惟的來電,難道是讓她深夜去買避孕套?按了接通。

    「大師要先提醒你,下班了,今天休息。」

    「我有了另一個行動的想法,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哎你不感興趣,我找別人吧。」

    「起床中!」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7 17:18
第529章 怎麼回事

    口水戰升級!!!

    葉惟的《笑話五則》一出,媒體們關注者們的聲音紛紛雜雜,其中很多人嘆說:「可憐的歐文-格雷伯曼!」

    格雷伯曼在《娛樂週刊》供職16年了,貴為這家無聊但顯赫的雜誌社的首席影評人,大風大浪見過不少,但這麼被人公然嘲弄真的不多,而且他確實給ss打了a的高評價,贊說「這是一場不可思議的感人至深的人生衝浪。」

    天才電影人卻讓他閉上嘴巴並滾到一邊去,似乎得到他的稱讚是一種恥辱。

    人們期待著格雷伯曼的回應,先看到的是15號週日這天的戰況。

    幾乎所有紙媒的娛樂版面都有這場口水戰的新報導,葉惟那邊,七則笑話被大量轉載;影評界這邊,像《紐約郵報》這種類小報的影評人都炸了。《紐約郵報》的另一位影評人凱爾-史密斯就登出長文痛斥葉惟和類似現象:「正因為拍電影的這些人頑固自戀,爛片才充斥在我們的眼球。」

    史密斯在把葉惟分類,這小子拍了爛片被批評就罵影評人,最沒品行的那種!93%喜愛度自然不會出現在他的長文裡。

    不只是他,不只是類小報或小報,被群嘲的各界影評人越來越多地加入討伐葉惟的行列中。

    《今日美國》的克勞迪婭-普格發文表示「葉惟的幽默用錯地方,非理性的態度令人無話可說」;《奧勒岡人報》的邁克爾-羅素以「葉惟嘲諷影評界突顯其危險的膨脹」為題回擊;《西雅圖時報》的莫伊拉-麥克唐納德之前有惟密的形象,這次駁斥他「現實的善好不是讚頌一部電影的理由」……

    火力強大!主流影評家們合力聲討一個人,話語權的缺失讓當事人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但現今有了互聯網,一切更加複雜,而紙媒的速度實在跟不上變化快,還好有網絡媒體更緊密的注視著事態!

    兩度罵葉惟「無恥」的盧-拉姆尼克在他剛開通的facebook上更新日誌稱「葉惟向我贈送禮物,讓我為他的新電影說好話!」他曬出一組照片,只見是一支售價350英磅的百利金鋼筆,包裝盒的標識牌都還沒有撕,附有一張精美的禮卡,上面果然有葉惟的筆跡寫著的:「致親愛的盧,請用這支筆為我寫一篇華麗的影評!謝謝。你的朋友viy。」

    雖然「geous」不一定就是指好評,這卻無庸置疑是一樁行賄……

    似乎有人在推動,這篇日誌早上一出就在網絡迅速傳開,頓時間一片嘩然。aol、雅虎新聞等網站爭先恐後的搶頭條,像fox新聞這種歷來不喜歡葉惟的站點也第一時間報導和抨擊,葉惟這回丟臉大了!

    這種行業醜聞不多見但不是第一次發生,但發生在天才電影人和知名影評家那就極少了,或許就沒有。

    通常是某個小演員試圖收買影評人,懇求「就算罵電影,也請認同我的表演」、「多讚我幾句」之類。沒有明星會這樣做,只有那些沒有公關、經紀團隊,不懂生態又緊張成績的無腦小演員才會自作主張這麼做,希望事業上升卻總是葬送自己。

    因為對於影評人來說,這是個當英雄彰顯正義的難得機會,不管出於真心或名利,總會曝光出去並痛罵行賄者。

    對行賄者是醜聞,對拒不受賄者是佳聞!

    葉惟什麼身份?什麼腦子?竟然做這種蠢事!

    太棒了!剛要撤離的惟黑們立即洶湧出動,在各個新聞評論板,在社交網站,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數落著葉惟無恥、骯髒、虛偽的行為:「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了原因,小東西是惱羞成怒。」、「viy你可以閉嘴了,你就是個白痴。」、「一邊罵影評界,一邊送禮物,真是個偽君子,呵呵。」、「如果葉惟是個笑話,那也是個根本不好笑的失敗笑話。」……

    什麼!?剛要宣示勝利的惟密們很震驚尷尬,那就是viy的筆跡和簽名,這點公眾不陌生,因為他很多的原畫、手稿都曝光過。但這是為什麼?什麼時候的事情?這在正常的公關範圍內嗎?

    面對確鑿的證據,viy陣營的每一位都很難去辯駁,很多人也無法接受,尤其ss是一部陽光勵志的電影。

    這事讓網上的風向來了個急轉,聲討葉惟的、嘲笑的、質疑他不是第一回做而所以天才名頭有水分的、表示失望的……viy陣營突然地陷入崩裂,只盼望發言人有個好解釋,別讓這個污點那麼難看。

    網媒們在爭相報導,可以預見明天的紙媒肯定也會這麼報導:「葉惟試圖賄賂《紐約時報》影評人盧-拉姆尼克!」

    《影評之死》還登不登了?活生生的第八則笑話!

    開什麼玩笑!?這無疑是葉惟的親朋好友們得知消息後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模仿的筆跡,可是拉姆尼克敢這樣說又不太可能是誣陷,怎麼回事?惟不知情的發行公關?

    獅門公司同樣的驚訝,哪有這回事?公關都不是這麼公關的,哪怕是那些金球獎評委影評人,送禮物、請旅遊都早已不行,去年因幾瓶啤酒鬧出了人命。

    而因為商業片的票房和影評界的評價沒什麼關係,花錢在那裡除了花錢沒別的用處,還不如一個電視廣告管用,所以商業片特別是大片從來不管贊罵,只管收票房;文藝片則是影評界的立足之本,他們的讀者和行業都不是傻子,那些臭名昭著的「影評人」只會被影迷唾棄、被影評界除名。

    比如肖恩-愛德華(shawn-edwards),他是fox4頻道新聞節目kansas-city的影評人,但在爛番茄上是找不到他的任何言論的,他也沒有出現在metacritic的影評人條目下。人們指責他是電影發行商的公關,甚至可能連那些短評句子都不是他寫的。為此,愛德華多次加冕efilmcritic評選的「年度廣告機器獎」,別說影評家了,影評人生涯其實已經結束。

    肖恩-愛德華、大衛-曼寧之流只能騙騙壓根不熟悉影評界、平時很少看影評,偶爾碰見好評廣告增加了興趣的普通觀眾。

    相反歐文-格雷伯曼是整天被人吐槽,被葉惟取笑和影評人無關,他還是個被認可其合法性的影評人。

    什麼是一部電影對影評界的公關?那是輿論導向。一部獨立電影通常從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就開始運作,成功的話在上映前早就有了一股聲勢,像《半個尼爾森》今年做的,通過在多個電影節揚威建立起威望,影評界不打好評、不把它送進頒獎季都不行了。

    所謂的影評界還分派系,洛杉磯、紐約、芝加哥等等,不同的協會、不同的風格,每年各個影評人協會獎都有一些分歧爭鬥。電影的評論公關不是靠收買一兩個影評人就可以搞定,收買一兩十個也不行,隨時成了醜聞而毀於一旦。

    葉惟清楚這些!清楚試看dvd的包裝連木盒都不能用了,送支百利金鋼筆?他抽大麻抽高了都不可能做出這種蠢事。

    正當獅門要出新聞發言人做危機公關,卻收到神秘的知會……

    這天下午,tmz就宣佈了一個驚人消息,它聯繫上盧-拉姆尼克要瞭解詳情,拉姆尼克卻對此事表示了驚疑:「那不是我,我還沒有開通過facebook。」臉譜網才公開一個月,不是學生去玩臉譜仍是件新鮮事。

    那不是盧-拉姆尼克?

    那是誰!?

    tmz記者留意到一點此前不被人注意的細節,「盧-拉姆尼克」的資料並沒有自稱為「《紐約郵報》的影評人」,而是goodandba的影評人,打開這個一聽就很可疑的網站,只有幾行文字信息:

    【soul-surfer-is-a-geous-filinal-score:4/4)

    ——lou-lumenick,goodandba】

    搞什麼鬼!「盧-拉姆尼克」是最明顯不過的惡作劇,背後可能是任何一個人,但他怎麼會有葉惟的親筆禮卡?模仿的?

    tmz驚愕、得知的媒體大眾也都驚愕,一篇篇打上問號的新聞被更新在各網站上。這事兒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晚上,很多人才知道就已經有了幾次變化,簡直像希區柯克的電影般迷霧重重。

    就在事情鬧得亂哄哄之際,事態驚天的反轉!

    「拉姆尼克」更了又一篇日誌「謝謝viy的禮物,你這個人和電影都很好!」,他曬出自己和葉惟的一張合照,不是那個中年人盧-拉姆尼克!一個笑容憨厚的年青人,他還曬出自己的駕照,還真的就叫lou-lumenick,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人……

    惟密惟黑們的腦子都嗡了聲……所以這整個就是葉惟的惡作劇?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7 17:19
第530章 多好的人

    「盧-拉姆尼克」是葉惟的惡作劇?!

    媒體大眾對此一片凌亂,葉惟和「拉姆尼克」的兩個facebook都喧嚷起了人們的笑聲、驚疑聲和罵聲。

    惟密們自然為只是虛驚而鬆了一口氣,有人享受到當中的好玩滋味,看看正罵得興起的惟黑們像被一拳打碎了門牙!他們真的都被viy耍慘了。也有人不滿,惟哥你這是在搞什麼?自己人都被耍了,而且這樣真的好嗎?

    而相比尷尬,惟黑們恍了恍神就繼續進攻,譏嘲這種行為無聊又幼稚,葉惟果然是個白痴!

    一些網絡媒體人也斥責葉惟這樣幾乎等同於造謠,今天不是愚人節,他這麼做是斷送他的正義性,把自己推向反面。所以一些惟黑媒體是出了醜,但也讓幫他的那部分媒體感到著急,別整得別人想幫都幫不了。

    各方都知道葉惟肯定會拿出一個說法。沒有等待多久,惡作劇大白幾小時後快凌晨,葉惟的社交網站就有了更新:

    【哇噢!今天「盧-拉姆尼克事件」是怎麼回事?事情很簡單,正如你們所見到的。

    盧真的是個影評人,事實上他經常去爛番茄點評電影,他只是沒有為一家八卦報紙打工。我真的有送他禮物,請他為我寫一篇好的影評。還要是半夜從黃頁裡找到他,再從酒店趕往盧的家,先看電影再評論。盧很喜歡我的新電影,沒有禮物他也會打滿分,但我毀了人家的好夢,怎麼能不作點補償?

    無論如何,這不是謊言,我們自始至終的每一句話都由真誠所組成,盧還在個人資料中介紹了自己。可是這份真誠似乎太過顯見了,反而使一些人往謊言去想,哪裡都沒有說的賄賂成了「真相」。

    這事兒關乎看待事物的態度,我非常贊同貝瑟尼-漢密爾頓的一句話:「當你十分靠近某些事物,你就很難看到它們曾經或現在真實的樣子。(when-you're-really-close-to-something,it's-hard-to-see-things-as-they-truly-were-or-are.)」你們知道,不要只看你們以乍眼間看到的外表,要以多個角度去看、用心去看,不然你很容易被自己欺騙,騙子叫陳詞濫調。

    或許有些人罵我「還不是你誤導!」,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誤導左右著觀念和認知,那麼好騙!這才是最可怕的。

    唔…好像有人問我是不是在指《靈魂衝浪人》的評價爭議。是的!沒錯!影評界對它普遍的差評正誤導著一部分觀眾,不是普遍高度好評的那大部分觀眾。一些影評人抱怨這部電影是個謊言,貝瑟尼虛假,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假。

    我不能同意半點。首先,為什麼?為什麼貝瑟尼的心態和行為假?那些差評中沒有一篇給出有信服力的理由,都只說因為「簡單」、「人物太聰明」、「缺乏真情實感」、「宗教情感過重」……

    不好意思?請容我打斷一下,貝瑟尼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宗教情感在她的內心世界起著支柱的力量。這部電影講的是她的故事,我不可能去探討因果,我只能也只想如實反映她的內心的面貌。

    我是個不可知論者,但你和我都知道宗教信仰對一些人來說就是一切,貝瑟尼從不否認這一點。

    「太多的宗教情感」不能是評它爛片的原因,因為這是貝瑟尼故事的原樣,這是真實。但不是我自誇,宗教背景不會影響一個觀眾從《靈魂衝浪人》獲取力量,它絕對不是講了個簡單故事。

    有另一部分影評人批評它是忽略現實痛苦的心靈雞湯。也許是因為影片的痛苦峰值沒有達到他們的需求吧——貝瑟尼痛哭著從海灘這頭打滾到海灘那頭,遍體鱗傷後再站起來——問題它不是那樣的一個故事,貝瑟尼也不是那樣的一個人。

    對於一位13-14歲的青春少女,堅強振作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過程,直達貝瑟尼的靈魂深處,她的黑暗也就那些了。沒有更多,更多的所謂「真實」的黑暗和難題是你們的,不是她的,她這樣就已經是真實的她了。

    說到這,我們就有了一個問題,是改編劇本階段就考慮過的問題,是要一個真實的貝瑟尼,還是要一個評論界眼中的真實貝瑟尼?如果選擇後者,就要把很多不屬於她的黑暗加諸於她,她想的、說的、做的將是個成人內心的假少女。

    我雖然無意拍一部青春電影,更不想拍一個假的貝瑟尼故事。所以我選擇了前者,一個遭到鯊魚襲擊失去左臂後醒來第一句話是「我什麼時候再能衝浪?」,一個月後重新訓練,兩個月後重返大海賽場,有痛苦,但更有堅強的真實的貝瑟尼。

    年歲的增長不代表讓人擁有更大的勇氣,通常是恰恰相反的讓人失去勇氣。

    「越多生活智慧,越少勇氣」、「初生的小熊不怕狼群」等這些諺語也告訴著我們這點,這正是發生在貝瑟尼那的一個情況,她的勇氣有多個來源,我敢說其中之一是她的年少。

    年老的你們覺得應該更痛苦、更多掙扎、心態轉變時更複雜,那是會發生在一個老了的人那裡,不是她!為什麼不願意放下成見地看看這個13歲少女?你們沒看到她那雙滿是純真希望的眼睛嗎?

    所謂的年少勇氣就是沒想那麼多,相信一切夢想都能成真,貝瑟尼相信了成年人不輕易甚至永遠不會相信的,所以她創造了奇蹟,而不是還在糾結要不要繼續衝浪。但她一樣有少女的善變(少男也會),她有受挫心、有過哭泣、想過放棄,她沒有的是鐵一般的決心或者從此以後不再有煩惱的電影式覺醒,就算她成為衝浪冠軍,她依然會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的挫折與沮喪。

    《靈魂衝浪人》已經呈現了最真實的貝瑟尼,我不明白這怎麼會是虛假?

    我更不明白「為什麼是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這種差評原因算是什麼,為什麼存在傳記電影?為什麼你是影評人?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日誌?我都想知道原因。

    話說回來了,你們要什麼,我還是懂一些的,一個黑人教練,或者一個老頭兒,最好的是,一個有著白羊毛般的發須的、在肖申克監獄坐過牢的黑人老頭教練。那我的電影就有了政治正確盾牌,這比上帝嚇人多了。

    但我們到底有多少部這樣的「教練—選手」電影了呢?好的壞的,被讚的被罵的,改編真實的虛構的?

    《紅粉聯盟》(1992),《冰上輕馳》(1993),《茶水男孩》(1998),《光輝歲月》(2000),《心靈投手》(2002),《卡特教練》(2005),《重振球風》(2006,還在上映),《我們是馬歇爾》(定檔今年12-22)……

    老天啊!太多了,根本就數不過來,只能說些具有代表性的,似乎世界離開教練就什麼都無法運轉(對不起,我的足球教練們,我愛你們!),不是的,我們還有gucci,不喜歡就prada好了,誰不喜歡熊貓呢?

    這是好萊塢體育電影最大的陳詞濫調,彷彿在這類影片中教育主角的唯一合法人是教練,其他人一旦那麼做了就是太聰明,即使是主角的父母。拜託,誰不會說幾句「一切都會好的」?

    大夥兒,一切都會好的!

    假的,這件事好不了了。首先我得說,我自己也是影評人,熟悉我的一些朋友大概也知道,無意冒犯,我要開始粗魯了,影評界存在著一些傻瓜!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意為傻瓜(fools)。不過我倒也相信,他們今年內又會讚我才華橫溢,兩次。

    另外今天這事不是我的首創,只不過是對大衛-梅裡克的模仿而已。也許有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簡單的告訴你吧。

    傳奇戲劇製作人david-merrick(1911-2000,《你好,多莉!》等作品共獲得過9個托尼獎,以及28項提名,個人2次榮譽獎)在1961年他的新劇《地鐵就是用來睡覺的》(subways-are-for-sleeping)開演前,他料定紐約七大劇評人霍華德-陶布曼、沃特-科爾、約翰-查普曼、約翰-麥克萊恩、小理查德-沃茨、諾爾曼-納達爾和羅伯特-科爾曼將會抨擊這部音樂劇,然後……

    梅裡克從紐約的黃頁裡找到和他們同名同姓的七個普通市民,邀請他們去看新劇的內部演出並獲得他們名字的使用權,再哄他們說出如「一部近三十年來最偉大的音樂喜劇」、「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劇」、「一部神話般的音樂劇,我愛它」等陳詞濫調好評,再在《紐約先驅報》刊登全頁廣告,把這七位劇評人的好評和姓名(用粗體字)都登了上去。

    這部「好評如潮」的音樂劇演了205場,幾乎持續六個月,觀眾們看得開心極了,沒有人在乎另一群劇評人說了些什麼。

    你要說觀眾受到誤導了嗎?這或許是名氣、評論怎麼影響觀眾的本質,當你帶著朝聖和包容的心理去看某個作品,那什麼都是好的,不好的也能容忍或者自找理由變為好的,你總是看到它的好;當你帶著懷疑和挑剔的心理去看,那什麼都是壞的,一點點不好就不能容忍,好的也能變為壞的,你總是看到它的壞。

    1961年是這樣,到現在還是這樣,不只是發生在怎麼看一部作品,而是發生在看待任何一件事物,客觀和主見很少露臉。

    不過事實證明在現今年代,你不可能用這招欺瞞世人六個月那麼久了,狗仔隊真的無處不在。

    談起大衛-梅裡克這事,當年的人們有稱讚他機智,有罵他假宣傳,現在則大都是說美事一樁。很多事情需要時間去做評判,我把話放在這裡了,45年之後當人們再談起「盧-拉姆尼克事件」,只會報以歡笑並且稱讚我這人有趣,可能還會說「你看看,你看看,葉惟當年為了警醒世人,連自己的聲譽都肯犧牲,多好的人啊!我愛他。」

    謝謝!說真的,這太好玩了,哈哈哈。

    什麼……還有更好玩的?歐文-格雷伯曼又出了風頭?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3-27 17:19
第531章 簡直是一場狂歡

    媒體大眾真有些料想不到葉惟的回應長文能這麼犀利,他似乎句句在理,還多了個擋箭牌,大衛-梅裡克。

    教過葉惟的格瑞絲-艾西老師聽了笑嘆,典型的viy惡作劇!被捉弄的對象都快氣瘋了,他還能理直氣壯的開脫:「我這是讓你們瞧瞧什麼叫誤導!而且既然50歲的大衛-梅裡克這樣做被傳頌為經典,那還是確實欺騙了觀眾六個月,18歲的我沒騙任何人,只是在一天之內自黑了一把,順便看你們出醜,怎麼就不好了?」這下子誰想罵他還得先給他理由。

    眾人自然注意到他行文中的幽默,最耐人尋味的無疑是調侃流行體育電影那幾段話,影迷們紛紛在評論板為他註解:

    「一個老頭兒」顯然是指《百萬美元寶貝》,那同樣是「教練—選手」類電影,這類電影的教練一般都是落魄的問題失敗者,「在肖申克監獄坐過牢的黑人老頭教練」不是摩根-弗裡曼還能是誰,他在奇幻喜劇《冒牌天神》裡就演上帝,笑眯眯的,一點不嚇人。

    弗裡曼還是《百萬美元寶貝》裡教女主角打拳的兩位拳擊教練之一(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另一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白羊毛般的發須」應該是指他。葉惟把他們這對教練組合稱為「熊貓」,一半黑一半白。

    拿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代表氾濫成災的政治正確體育片,這個從coach到gucci、prada再到panda的諧音笑話真是諷刺到極點。很多影迷粉絲打上lol,不只是幽默,文章中針對影評界的主要幾點質疑做了睿智的回擊,不能說沒有道理。

    還有自信的「影評界年內又會讚我兩次」,媒體們知道這就是了,可以拿來做新聞的言論!今天剛有聲音批疑葉惟沒有好好拍《冬天的骨頭》,心思時間都花在搞事上,他就這樣搞砸的《靈魂衝浪人》,還敢說這種狂話。

    但葉惟這麼搞像是有意擴大關注度,一出自導自演的惡作劇後,這場口水戰把更多人捲進來了,還上了谷歌新聞熱搜榜。之前是普通的影評爭議,現在往娛樂八卦發展去了。

    被涮了一把的影評界估計正氣得發顫。盧-拉姆尼克不知道別人,他自己就真的氣得不輕,罵過那麼多電影人,第一次被整蠱,整得好像他真有犯過什麼蠢,無恥的小子!

    被屢次戲弄的歐文-格雷伯曼心情不可能好到哪裡去,47歲的人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的重要一員(30多個紐約主流刊物的影評人),他開始寫影評的時候葉惟還沒有出生呢。

    還不等影評界有什麼反應,葉惟同步更新了一篇名為《是時候評測影評人們了》的文章,標明了歡迎媒體轉載。

    影迷們一看就興奮地哈哈大笑,這才是viy的殺著!媒體們也是嘩然,這回出醜的可不只是格雷伯曼一個:

    【一直以來,電影人只有被影評人打分的份,觀眾則只能看著他們是豎起大拇指還是中指。

    那我們應該相信哪位影評人?誰的影評最可靠?誰的最差?誰是廣告機器,誰是平庸分子,誰最「電影冷淡」,誰最熱情似火,誰最毒舌,誰最陳詞濫調,又是誰最公正嚴明,其影評仍然堅守著影評人的榮譽?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團隊在這個週末日夜不停地求知,通過基於metacritic和爛番茄上真實的數據統計,並對影評人們加以解析,我們有了一些有趣的結果。由於影評界勞苦功高卻很少有人問津,我們準備了一些獎盃嘉獎他們。誰會榮獲最傻瓜影評人獎?是時候評測他們了!】

    葉惟團隊瞄準了50位最有影響力的、目前還正活躍在大眾視線的影評家,全是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成員(bfca獎是近年最主要的奧斯卡風向標之一),肖恩-愛德華之流被如常的忽略了。

    那怎麼評測?團隊以metacritic的60分為界,粗暴地劃分一部電影是good或bad,以此找出1996-2006年即最近十年的200部好片和200部爛片,50位影評人全都看過其中好壞各50部的,只多不少。

    再根據他們在metacritic的個人平均評分,去與metacritic的影評界平均評分、觀眾平均評分,爛番茄觀眾喜愛度平均評分作比較,分為好、爛、綜合三項,這就得出他們的影評寫得如何的參考結果。

    比如某位影評人評過100部好電影,平均分是80分,評過100部爛電影,平均分是65分,綜合是72.5分。而三個比較項分別是65分、68分和70分,那意味著比最狂熱的爛番茄用戶還高了2.5分的這位影評人,每天都在胡說八道,要不就是習慣打分寫評前先嗨起來,總之隨便一位爛番茄用戶都比他更懂得分辨一部電影的好爛,隨便一句話都比他的影評更具有客觀的批判性。

    葉惟在文中寫明:「取樣電影數量越多越能說明問題,本想每人至少統計500部,時間緊張只能100部了,但已經符合科學,以後有需要再補全。」他還說羅傑-艾伯特不在50位影評人之中,因為拿過普利策獎的艾伯特就不要和同行們爭這些獎了,不過仍會公佈艾伯特的評測情況。

    橫向柱形圖把評測結果一目瞭然的列出,媒體大眾每一個都赫然看到歐文-格雷伯曼排在了高高的第一位,他的每項平均評分都比同行和普通觀眾高,而且不是高一點點……好評分90.6,差評分73.09,綜合分81.45,比同行高了16.3%(差評分甚至高了24.3%)!比爛番茄觀眾高了9%!全是最高。

    葉惟點評說:【歐文,又是你!但為什麼我們一點都不意外?大概這就是《娛樂週刊》風格吧,雖然我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也許因為缺乏競爭的環境磨盡了歐文腦子的靈光,在統計過程中,我們發現他給《正義前鋒》打了b+,「如果辛普森把她的超短褲掛起來後,還能繼續星運上升,這不會讓人驚訝」,傑西卡-辛普森,看好你的超短褲了,有人在打主意。歐文還評了《狗鎮之主》a,「罕見的青春反叛神話」,更大的神話其實是它們的評分都高於《好傢伙》的b。評了c的《陽光小美女》我們就忽略不計了,畢竟這種例子在歐文這裡不會讓人驚訝。歐文,拿著吧,最傻瓜影評人獎,非你莫屬。】

    影迷們笑翻之際有人去查看,還真是這樣,《好傢伙》和lms這兩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在爛番茄上各96%和97%、97%和95%的評分,格雷伯曼給了b和c。而葉惟引用他的影評句子「it-will-be-no-surprise-if-simpson's-star-keeps-rising-long-after-she-has-hung-up-her-short-shorts.」就在那裡,格雷伯曼本意是稱讚辛普森演得好,不必賣弄性感也能當演員,被viy一解釋就笑死人。

    很多人忽然明白葉惟為什麼抓著格雷伯曼編笑話,原來早已有內情,怪不得嫌棄他給《靈魂衝浪人》a的好評。

    這個獎不只是點評冠軍,把所有高得出奇的影評人都揪出來了。葉惟繼續以其毒辣的言語進行頒獎,最傻瓜第二名是《坦帕灣時報》的史蒂夫-珀塞爾,僅以微弱的劣勢落敗,高出同行16%,高出觀眾7.8%。

    【擁有最高的差評分74,沒有人比得過史蒂夫讚美爛片的堅持不懈,他讚歎《藍色激情》「簡直是一場狂歡!」考慮到他住在酷熱的坦帕灣,那的確是一場狂歡。有時候他又會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他評論《人類之子》「這是一部深思熟慮的槍戰冒險片,拍得不錯。」然後評為b-。頭腦不清醒可能不是他的錯,只是天氣太熱了。】

    珀塞爾對ss也給了b-,儘管他大讚了它一番「相當有趣的明亮的令人鼓舞的」,但他「作為評論家要去抱怨它的缺陷」。

    第三名是麗莎-施瓦茨鮑姆,《娛樂週刊》的另一位影評人,打分高於同行12.7%。

    【正因為有麗莎的存在,歐文在他的工作單位才不顯得那麼尷尬,他們就像青蜂俠和加藤。在歐文的帶領下,麗莎在《娛樂週刊》已經盡力挑剔了,不過人總有點喜愛,麗莎絕對是布蘭妮-斯皮爾斯的鐵粉,她以b+讚美內容和評論都慘不忍睹的《穿越鄉間路》為「布蘭妮被安然無恙的送上大銀幕,我們所喜愛的這位20歲超級巨星女孩正在成名的高速公路上前進。」這部2002年的青少年電影本想把布蘭妮捧成電影明星,然而至今我們沒看到布蘭妮的第二部電影,也許是出車禍了吧。(別誤會,我也是布蘭妮的鐵粉,噢寶貝寶貝。)】

    關注者們被葉惟的跑調笑話逗得啞然失笑,連小甜甜都調侃了,真夠嘴賤的!傳言他和賈斯汀-汀布萊克是好朋友……

    果然是史詩級的口水戰!viy鐵粉們可不管他開誰玩笑,這才真的是一場狂歡!

    viy以一張嘴巴有理有據的群攻幾乎所有主流影評人,爆烈的火力讓人完全無法招架。

    評測無差別,《洛杉磯時報》兩個影評人,稱讚ss「gangbusters」的肯尼思-圖蘭排在沒什麼危險的中游,只比同行高4.1%;還沒評過ss但有罵過《嘉莉》是「奇恥大辱」的貝琪-夏基,她排在第五名,評分特點是高於同行很多達10.7%、低於觀眾一小些的4.3%,可信度有限的表現。

    【貝琪-夏基是個謎一般的人物,在她還在為《芝加哥論壇報》寫稿的歲月裡,她就誇獎過不少的爛片,像把連歐文-格雷伯曼都以c級批評「這部電影唯一殺死的是你的時間」的《驚聲尖叫3》稱為傑作。我們都不知道貝琪具體為什麼尖叫,可以肯定的是與驚恐無關。對了,她還經常把一些低評的浪漫愛情喜劇捧上天。】

    誰都看出葉惟在諷刺夏基不懂恐怖片,抓著機會為《嘉莉》出氣。

    在評完這些出色的傻瓜影評人後,就是平庸影評人們了。斯蒂芬-金2004年就發文炮轟過理查德-科利斯等一群影評人的平庸,好爛的電影都穩當評價了事。這次獲得最平庸影評人的人還正是《時代週刊》的科利斯,統計表明他的評分是最接近大眾的,幾項數值都相差不足0.1。

    【難以置信的精確,說的是科利斯對於普通觀眾的心理把握,他就是全美民眾的一面鏡子。所以科利斯的影評和你在電影院聽到的陌生人談論,甚至在幼兒園隨便問一位小朋友的看法,都沒有分別,像我5歲大的妹妹,她也會說《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很棒的電影」。如果讓歐文來點評,「讀科利斯的文章唯一得到的是浪費時間」,還有浪費紙張。】

    《今日美國》的克勞迪婭-普格以0.2%、《好萊塢報導者》的柯克-霍尼克特以0.3%的微弱對比差距緊隨其後拿下亞軍和季軍。他們的影評也都是穩妥第一的風格,幾乎都是廢話。

    兩人都給了ss中間值的2/4分,一邊說很好,一邊說但應該更好,它的宗教基調阻礙了他們打好評。

    【「葉惟的幽默用錯地方,非理性的態度令人無話可說。」在一場影評爭端中,普格如是說。現在面對冷冰冰的數據,不知道普格作何感想?她似乎把理性理解為平庸,想從她的影評中找到超短褲是很難的,並不是沒有,她好評《瘋狂農場》「一部熱情招待年輕觀眾的甜美、溫和、有趣的電影」,我正好看過這部被影評界罵臭的喜劇,怎麼說呢……普格還給高評的《聖誕精靈》兩星評分,「不惹人討厭但像糖漿般太甜了。」】

    【當霍尼克特給像《紅磨坊》、《鋼琴家》、《弗裡達》、《牙醫的秘密生活》都打了差評,他真的沒有出問題?「這部電影缺乏讓觀眾進入故事並認同角色的具體個人時刻。」他這麼評說《鋼琴家》。但霍尼克特擁有從爛片堆把評分平均回來的本事,看完施瓦茨鮑姆評為d、普格打了1.5/4分的《麻辣寶貝》後,「這也許是高血糖的垃圾食品,但由不斷上升的年輕女演員布蘭妮-墨菲和人小鬼大的達科塔-范寧組成的勵志團隊,讓你忘記了那些危險的甜味劑。」難怪不喜歡牙醫。】
BloomCaVod 發表於 2016-4-3 15:56
第532章 影評之死

    「哈哈哈!」

    因為葉惟這篇《是時候評測影評人們了》,麗茲連番的樂笑,真可惜沒能參與,這可是歷史性的時刻啊!看著普格、霍尼克特等這些之前罵他的人都在上演現形記,感覺真爽,為好朋友驕傲嘛。

    真想看到他們的表情!會不會很尷尬?還有什麼?最挑剔影評人獎?它的評選取決於影評人平均評分排行榜的最低者,一部電影想得到他們的好評是最困難的。

    獲獎者沒有讓媒體大眾意外,有著「全美脾氣最壞的影評人」之稱的《華爾街日報》的喬-摩根斯頓,比同行低了11%,這位74歲的老頭歷盡了影評界的滄桑變化,是現存不多的老資歷。

    【我們才知道喬也已經獲得普利策獎了!繼羅傑-艾伯特和史蒂芬-亨特後的第三位,就在去年,恭喜恭喜。喬並沒有被我們豁免,因為我們也發現了他另一秘密。喬是那個最暴脾氣的老頭鄰居,如果他有兩張嘴巴,他一整天都會在互罵中度過。他給公認的經典差評實在太多,評說《殺死比爾》「虐待演員和觀眾」那都不是事,但他也是《警犬追殺令》在唯一的好評影評人(70分)「我為它的滑稽感到高興」,等等…歐文打了0分「點綴著奇怪的丟臉感覺」。這其實真是一個極好的廣告「《警犬追殺令》!它能讓最狂熱的影評人嘔吐,讓最挑剔的影評人喝彩!」回頭我就要看看這部電影。】

    亞軍是《紐約客》的安東尼-萊恩,他還沒有評過ss,自然就缺乏話題,人們的目光已經被季軍牢牢吸引住了,《紐約郵報》的首席影評人盧-拉姆尼克!最挑剔的獎項被紐約幫所包攬,東海岸的風格如此,但拉姆尼克和viy的恩怨才是焦點。

    【我的朋友盧很親切和善,而這個盧是曾經在電影節和其他影評人爭座位幾乎打架的人,一直都覺得喬蒙受了很多冤屈。也許紐約影評人特別喜歡狗狗電影,盧以高於平均40分的75分稱讚《102斑點狗》「這是那種超脫了評論的電影。」但當了全世界唯一好評者(75分)的《小丑殺手》是怎麼回事,「首先這部黑色喜劇有一個男性強姦的場景,那比《激流四勇士》裡的那個似乎溫柔得多了。」無論你怎麼想,我只是有個真誠建議,約會的時候千萬別去看電影。】

    葉惟對拉姆尼克的點評笑抽了很多人,可那就是拉姆尼克的評語,這能怪誰呢。

    最挑剔之後是最中立,排行榜上同行差值最不高不低的那些人。冠軍是《芝加哥讀者》的j.r.瓊斯,亞軍是《沙龍》的斯蒂芬妮-扎克拉克,季軍是《舊金山紀事報》的邁克-拉薩爾。他們的差值都不足1%,基本上每次的評分都是主流影評界的綜合意見。

    【瓊斯的59分和採樣電影的平均得分幾乎一樣,你可以稱他為「影評界的瑞士」,如果非要從50位影評人中選出一位來評估一部電影,他將是最穩定、最可信的那個。他就像媽媽織的毛衣,不寬大也不挑剔,不花哨也不醜陋,實用。他還像《十二怒漢》裡面的亨利-方達,當大家吵得面紅耳赤時,不妨聽聽他怎麼說。】

    文章中沒有如何打趣這些中立影評人,緊接著公佈了羅傑-艾伯特的評測,非常驚人的結果!

    艾伯特竟然比同行們高了11.5%,能排在最傻瓜影評人第四位。文中試圖作出分析,這和艾伯特的風格有關,他喜歡對好電影打高分,對壞電影打超低分遠比其他人少,而且一些影評界爛片他則認為是高分好電影。

    【天啊!羅傑,你怎麼會排在這裡?這讓我們的工作成果簡直全部毀了,羅傑是世界上最好的影評人之一。數據顯示羅傑並不是最刻薄的嘴巴,相反他待人寬厚,還要極有主見……(歐文:他的主見是主見,我的主見就是犯傻?小子你給我說清楚!)好了好了,我們這個評測真的僅供參考,數據能說一些話,但還說不了全部。每部電影和每篇影評都要做具體的每次評估才能知道好壞。你知道有什麼是科學搞不定的嗎?對的,女人和電影。】

    啊?麗茲看到最後怔了怔,噢!有點兒失落。不過想想的確是這樣,比如ss現在和《102斑點狗》的新鮮度差不多,那麼如果艾伯特打了ss高分,他和拉姆尼克在數據上是做了同樣的事情,實際上並不一樣。

    太多新聞話題了!媒體們足以的興奮,第一次有電影人以這種方式炮轟影評界,葉惟還在文章附錄放出統計數據文件,任何人想要詳細瞭解都能免費下載,以他的身份敢這麼做,就不會做假。

    影迷粉絲們真高興,viy說了就是新奇幽默,就算這玩意僅供參考,卻絕對狠狠的耍了影評界一把!不知道j.r.瓊斯等那些最中立影評人的評價是什麼?

    葉惟似乎為了避嫌而沒有提及,但很快就有影迷整理傳播這些獲獎影評人們的態度,萊恩、扎克拉克都還未作評,邁克-拉薩爾打了b-的差評……

    一些影評人好像打定主意要無視ss或者看定了形勢再評,不願意參與進來,其實影迷都知道是由於ss敏感的宗教基調。而最傻、最平庸、最挑剔和最中立四位冠軍,格雷伯曼打了a,理查德-科利斯還未作評,摩根斯頓和瓊斯都打了好評!

    「很難不喜歡它的感動。」3/4,喬-摩根斯頓

    「因為導演葉惟成熟的發揮、故事真實的勇氣、無可挑剔的對話,這部可信的、疼痛和樂觀的電影將永遠留在記憶中。」3.5/4,j.r.瓊斯

    能讓冠軍們全都亂了陣腳,這樣的ss已經必定是觀眾擁護、影評爭議的電影,就看會到哪樣的爭議程度了。

    ……

    16號星期一如期到來,一個個新事態讓這場口水戰進入到白熱化,被全球娛樂媒體所報導。 s延續了首天的強勢表現拿下週末北美票房冠軍。《是時候評測影評人們了》引發影迷圈的網絡熱議,網發言人表示早一步已和葉惟團隊合作,網站將會完善這些評論家數據統計系統,像「平均評分(average-review-score)」,與同行均分的對比,又像評論分組,所有評論中有多少比同行更高,多少一樣,多少更低,讓他們的風格和最新排名隨時可以查到。

    在療養中的羅傑-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陽報》和他的影評官網發表了ss的影評,以大拇指做出評分:★★★★

    艾伯特參加過無數的口水戰,而這次他決心支持ss,四星的滿分影評,字裡行間流露著他的心情。

    【《靈魂衝浪人》基於貝瑟尼-漢密爾頓的真實故事,一個現年16歲的少女在三年前遇到鯊魚襲擊而失去幾乎整條左手臂。一個月後,她回到了衝浪板上,現在她已經贏下錦標賽冠軍,剛剛成為專業衝浪者。所有這些都是了不起的事實。

    這是部沒有問題的電影,儘管它有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設定。

    貝瑟尼(艾瑪-羅伯茨)有一個和樂融融的專業衝浪運動員家庭,和一隻又大又友善的狗,她有交心的好朋友,衝浪的天賦,生活於就在海灘邊的地方。她是個忠堅虔誠的基督徒,還從她的精神領袖們那裡得到了極大的支持,她是個有著強烈的競爭精神的永不言敗的樂觀主義者。這女孩幾乎就活在夢幻中。

    但影片裡還有著更多。一個13歲的女孩失去一條手臂能繼續微笑嗎?不能,能也是裝著沒事。製片人、編劇和導演葉惟向觀眾展示了完整的貝瑟尼,靈魂的黑夜,悲傷和憤怒的時刻,虛無主義的誘惑,絕望的引誘,以及被憎恨的心摧毀。

    葉惟講故事的策略並沒有控制貝瑟尼而不讓她意識到這些痛苦,這部電影一次次讓她直面自己故事的悲慘,像惡魔般不斷引誘她懷疑她的宗教信仰,覺得一切糟糕透頂,她不可能完成一些鼓舞人心的事情,她是個悲劇。

    正基於這種策略,《靈魂衝浪人》有很多特別令人信服的場景和台詞。故事發生後,貝瑟尼在醫院醒來就問她的青少年導師為什麼上天要這樣對待她?她回家後獨自躲在衛生間哭泣。她裝上無用的假肢後拒絕再使用它,並發怒說自己什麼都沒得到。她怒吼一直支持她的家人和摯友。她對她的狗吐露心聲。

    還有很多,最讓我動容的時刻是貝瑟尼半夜惡夢醒來後哭著哀求上帝顯靈,給她堅持勇氣和信仰的理由。這是在電影史中都少有的如此有力的時刻,把崩潰的樂天派的憂鬱、懷疑、在命運面前的卑微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正在抗癌的我來說,我明白當中的黑暗,從那裡開始我就有點止不住我的眼淚。

    貝瑟尼完全有放棄的理由,她和她的家庭也一度放棄了,但她最終繼續頑強。即使電影對她的康復過程稍顯敷衍,什麼都沒有消失,真真實實的全在其中,這讓我能毫不保留地為她的信念和精神喝彩,為她的痛苦而痛心,給她的決心充分的信任,認同她是一個偉大的運動員,這個13歲的女孩。

    這部電影始終沒有沉溺悲痛,它有很多細節讓我歡笑,特別是貝瑟尼一家那件《創造亞當》改圖版t恤,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但我真的是拍掌大笑。這個細節也讓那些用樂觀掩蓋壓抑的家人那麼真實,你能實質般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們如何互相支持,如何把悲傷轉化為溫暖和愛,真是不可思議。

    葉惟對細節的處理事實上非常周到,他清楚電影必須要告訴觀眾什麼,例如貝瑟尼的醫療信息,一個月後就回歸大海對傷口有什麼風險,在醫生給她建議和她父母的談話中,我們得以瞭解她的康復是個困難和複雜的過程。而電影通過蒙太奇手法快速表達了這個過程,對一部分觀眾也許感覺有什麼缺失,但如果你留意場景的細節,她是不容易的。有幾個場景的貝瑟尼甚至有明顯的失眠黑眼圈,那正是她靈魂掙扎的時刻。

    艾瑪-羅伯茨是個討喜的、讓人信服的女主角,相比她在她今年的另一部電影《美人魚》中演的另一個13歲女孩,她就像被葉惟施放了什麼奇幻魔法。演貝瑟尼父母的科林-費斯和海倫-亨特都有出色的演繹,雖然除了支持女兒,劇本的確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選擇,但他們抓住每個機會表現他們的複雜並在一次爭吵中爆發。

    哦,我怎麼會忘記莎拉導師(梅麗莎-麥卡西),了不起的表演,了不起的人物,她是這部電影非常有效的緩衝帶。貝瑟尼的摯友阿蘭娜(謝琳-伍德蕾)忠實地發揮作用,另一位年輕女演員特麗莎-梅諾爾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衝浪手角色戲份不多,貝瑟尼的競爭對手,不是那種惡毒的金發女郎,這電影沒有一個惡棍。

    《靈魂衝浪人》告訴我,葉惟保持了水準,這個18歲的電影天才是個年少輕狂的問題人物,但他真的很會拍電影。

    這是不是一部有益的勵志影片?毫無疑問它是,不只是。】

    ……

    也是在這天早上,隨著新一天的《洛杉磯時報》發售和官網更新,整個週末被葉惟熱炒的《影評之死》終於面世。

    如果說艾伯特的參戰令人激動,寫出的上乘影評卻不讓人驚訝。葉惟這篇長文就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這不是典型的viy說了,更不是他在社交網站的嬉笑怒罵,哪有什麼笑話?

    看著報紙和網頁的很多人突然驚醒,那些笑話是誘餌!因為這根本一點都不輕鬆,這都不知道是給誰看的……

    但有些人,感到了震撼。

    【影評之死葉惟,2006-10-16

    要談影評的死亡,有四個領域不得不先釐清,電影人界,學術界,影評界,觀眾界。四者之間怎麼先後排序,起什麼樣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核心問題在於他們怎麼看待電影,他們又是怎麼看電影。

    觀眾界是最好介紹的了。電影絕對是最沒有藝術架子的藝術創作品之一,對於其它大部分的藝術品,人們都默契的認同觀者和評論者需要該藝術領域的一定學識,你要欣賞一幅梵高的畫作就要有油畫認知,你要評論一首肖邦的鋼琴曲也得有樂理基礎。懂得美學,兼備史學也是需要的,正如當你閱讀一部托爾斯泰的小說。

    但對電影這一領域,大眾的默契則似乎是你不需要任何的學識,就可以觀看、看懂並評論任意一部電影。

    這自然是因為電影從誕生之初就被作為一種大眾商品進行販賣,它當商品比當藝術品的時間還長。後來好萊塢把這種商品變成了暢銷商品,它多數時候就是在討好觀眾。這使得日子一長,你走進藝術展館總會帶著尊重的心,你走進電影院卻多半是想「我今天能不能有個樂子就看這些拍電影的了,他們最好能。」

    電影不只是商品,電影還是一門藝術,不管是大眾藝術或是什麼。我不確定是從來如此還是時至今日才如此,多數觀眾已經遺忘甚至是不屑這一點。

    回溯到1960s-1970s年代,觀眾界還不是現在這樣,那也可能是美國影評界最好和最有影響力的一段歲月。一切開始於1955年著名影評家詹姆斯-艾吉去世,1958年他的影評文集出版,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本影評文集,它意味影評人正式獲得知識分子的頭銜,他們寫的東西會被嚴肅對待。然後,英雄人物們應運而生。

    在那個年代,《紐約客》的影評家寶琳-凱爾的一篇影評就能把一部電影推舉為偉大作品。很多新好萊塢電影因為得到她那激情銳利的吶喊,還未上映就轟動全美,又或是一夜間從無人問津變得場場爆滿。

    不過別誤會,寶琳-凱爾是真正把影評推向大眾化的人之一,她的理念初衷是「我擔心某一天電影不再是唯一一種每個人都能自由享受並發表意見的藝術,我擔心它變成像音樂、美術一樣,成為只允許學術界研究和鑑賞的東西。」

    羅傑-艾伯特也擔心這點,他還擔心電影藝術的平民化會使藝術電影失去地位和生存空間,因為大眾最熱衷的肯定是他們所能理解的那部分。所以他在《芝加哥太陽極》和影評電視節目中大力推薦經典藝術片和「被遺忘的電影」。

    安德魯-薩裡斯是另一派的重要人物,你也許聽說過「作者論」電影是導演的作品。它源於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是薩裡斯在美國帶頭極力傳播作者論,用作者論寫影評,發掘默默無聞的新導演,平反被人忽視的老導演。那時候法國新浪潮運動也開始了,隨後是新好萊塢運動,導演的聲望地位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薩裡斯和凱爾是一生的死敵,兩人從60年代起的論戰奠定了美國影評界的派系。

    凱爾不同意作者論和薩裡斯其它那些理論,像是建立一個影評新體系「導演萬神殿」(pantheon,把導演們分層排序)的想法。她認為作者論是通過犧牲製片人、編劇和演員等主創來抬高導演,以其審美方式更會把一些垃圾(trash是凱爾最喜歡的影評用詞之一)視為藝術,它是反智和反藝術的,如同某種邪教儀式。

    而薩裡斯對主流紙媒上的影評中的陳詞濫調十分不屑。引用同時期另一位影評家以斯拉-古德曼諷刺的「決定性評語表」可以說明情況:

    「人們說很多時候影評人們的影評比他們評論著的電影還要陳詞濫調,樣本評論語句有:『絕對能火、令人震驚的、扣人心弦的、奢侈的和令人激動的、豪華的、迷人的想像力、前進、偉大的戲劇、絕對的銀幕藝術、非常不錯的表現、激動人心的緊張、巨大的動人、壯觀的結局、無能的導演、異常的笨拙、驚掉下巴、腎上腺素狂飆、令人費解的、地獄般的、非常好的、引起共鳴、讓人迷醉、黑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烈的自我、完美的程度、驚人的、了不起的。』聽上去我們所有時間都在大驚小怪。」

    薩裡斯認為這些影評人沒有激情,不敢冒險,他說「缺失批評理論使美國影評界喜怒無常,每部電影的好壞都只是因為看得開心或不開心。」他提出影評人一定要熱愛電影,以電影藝術為呼吸,言之就要有物,應當結合理論、歷史和電影本身的調度,解釋清楚為什麼一部電影是好電影或壞電影。

    對於凱爾的論調,薩裡斯承認影片的原始故事通常不是導演想出來的,但導演的工作主要就是以個人的風格把劇本文字轉化為影像,而因為影評又是把影像轉化為文字,所以傳統影評人很少關注到影片純粹的美學,只是複述了影片內容。而他的作者論影評,必須把形式放在比內容更高的位置來看待,這才能幫助影迷真正認識到導演的風格。

    不滿薩裡斯的還有很多人,像德懷特-麥克唐納,這位紐約的精英知識分子、文化評論家最不滿的是薩裡斯把屬於大眾文化的電影高雅化,如使用一些高雅藝術領域的評論術語去寫影評,混淆了先鋒藝術和主流藝術的界限。

    他的批評逼迫評論家們紛紛選擇陣營。電影藝術算是什麼。

    相比麥克唐納那幫輕視電影的人,凱爾和薩裡斯實屬著同一個熱愛電影、與觀眾緊密聯繫的陣營。但凱爾是那種誰都罵的毒舌獨行俠,她同時批評輕視和過於重視大眾文化的評論家,也同時批判好萊塢和先鋒派的電影人,她說「拒絕好萊塢,你是矯情;拒絕先鋒電影,你是腦子有病。」薩裡斯同樣不認為他和凱爾有什麼關連,抨擊她不想把電影提升到主流藝術層次,其實是因為她老派保守的思想作祟。

    兩人及其陣營分子都認為自己那一套是藝術、正確的看待電影的態度、影評的未來。

    你也看得到,影評界實在有過一個輝煌的百家爭鳴時代,他們影響著人們今天如何看待電影和看電影。

    不過在學術界的大部分學者們看來,他們都是白痴。電影的學術和媒體評論同出一源、互相交織、爭鬥已久,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曾說:「在70年代,我開始讀研究生時,我驚訝的發現新認識的朋友們對我給《電影評論》等媒體寫的影評嗤之以鼻,學者們還對影迷們十分不感冒。而即使是有著學術教育背景的影評人們也會對學術界懷有敵意。」

    歸納而言,學者認為影評人是靠著評論電影寫稿賺錢、急匆匆地以一些特點詞彙對一部電影下定論的狂熱門外漢。一種是學術影評,另一種是新聞媒體影評,它們意見不合且沒有彌合的前景。

    波德維爾承認過兩者的裂痕多歸咎於學術派,還肯定了一些公眾懷疑:

    盛推「宏大理論(grand-theory)」的學術界既拒絕電影大眾化,也拒絕作者論,不屑大眾流行電影,遠離電影製作,不關心好萊塢的運轉,連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也怠慢對待。學術界更看重那些由艱深的理論、晦澀的術語拍成的沉悶作品,這正好符合以逐個逐個鏡頭鑑析研究電影的方式。他還透露其實有一批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學者是仰慕一些有才華、愛電影的影評人的,而且從他們那獲益匪淺,影評人們反之亦然。

    波德維爾是個有很多美好願望的人,像相比宏大理論,更推崇「中層研究(迷d-level-re色arch)」,一種既不在學術界的空中閣樓,也不在影評界的地面報社的研究電影方式,「感性上的賞析和理性上的分析可以相得益彰」、「結合評論分析和帶有理論反思的學術闡釋」,兩群人相互尊重、攜手共進。

    可惜波德維爾對中層研究至今還未作出詳盡的闡釋,大概學者和影評人的本質對立問題難以解決:寫影評首先要說什麼?如他所言,典型的媒體影評是回答了類似這些問題:「這部電影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怎麼加強我們對其價值的認識?」而典型的學術影評則是回答類似:「如何把我的理論框架應用和解析在這部電影的哪個方面?」

    學術界不注重對電影的評價,不少宏大理論學者認為所有形式的藝術都是一種用以實現社會控制的手段,電影體現了意識-形態。比如說,一個觀眾在看一部老式西部片時其實已經接受了西部片裡種族主義的假定。而能以某種方式逃離、對抗、最終戰勝意識-形態的導演才是好導演。

    說了這麼多,你也算認識學術界和影評界這對冤家了吧。但在談其它之前,我還要說說另一位影評家,大名鼎鼎的「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這位偉大的女文人也參與過60年代那場評論界論戰,是的,也被寶琳-凱爾罵過。

    那時候,桑塔格正以兩篇開創性的文章《反對闡釋》和《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在知識圈聲名鵲起。她的理念是西方文化迷戀於對藝術作品進行闡釋,迫使評論家非得從中尋找意義,壓迫了感官體驗,削弱了因感受藝術產生的樂趣。並認為老派的文化權威成了社會欣賞大眾文化的絆腳石,應當拋除偏見,在傳統外重新定義人文藝術。

    在《反對闡釋》中,對於哪種批評、哪種藝術評論最可取的問題,她主張更多地關注形式,以消除對內容過度強調引起的闡釋自大。她也肯定了那些精確、細緻的學術論文的價值。但是「現在重要的是恢復我們的感覺。我們必須學會去更多的看,更多的聽,更多的感覺。」即觀者要通徹藝術作品的內容、事物的外在,看到真實的本身、心靈的感受。評論是為了訴說它為什麼,而不是它是什麼。

    凱爾極不贊同《反對闡釋》,不喜歡桑塔格這些人給了一些「垃圾電影」尊重。她抨擊桑塔格的影評「一視同仁、沒有主見」、「既然什麼都行得通,那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什麼都不起作用。」批評先鋒文化圈「要是我們拒絕評論的標準,接受每個人都說自己是藝術家,把反商業作品就奉為藝術,如果讓桑塔格繼續做她正在做的事情,評論的末日就到了。」

    要電影坐穩大眾文化的位子,影評大眾化但保持影評人權威的寶琳-凱爾,影評風格輕蔑理論、主觀、毒辣、重內容和主創們的表現(時至今天的主流媒體影評風格)。

    要推行作者論,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每個人都是影評人,每位電影工作者都是藝術家,尊重所有人,但要給他們劃分好才能等級的安德魯-薩裡斯,影評風格重形式、深奧難明。

    反對簡單化的闡釋,要每個人見得人心,藝術批評民主化的蘇珊-桑塔格,影評風格中立、關注形式、明晰的感知。

    你支持誰?

    在那場論戰之後不久,好事都沒有發生,壞事全來了。

    也許所有事物都會這樣,從低到高,從盛轉衰。80年代起影評人開始氾濫成災,其中多數人不懂電影製作、不懂學術理論、不懂藝術美學、不懂何為理性,也不懂何為感性、不懂怎麼毒舌,也不懂怎麼抒情……什麼都不懂。只要你能弄清楚自己看了某部電影後是喜歡或者不喜歡,你有一份陳詞濫調評語表,你剛好還會投稿,你就是影評人。

    應該說每個人都有喜歡和討厭一件作品的權利,無論主觀客觀,任何影評人也都會受喜好的影響。但在當時,以前還從未達到那麼嚴峻的程度,於是從那時候起,影評漸漸失去影響力,到80年代末,人們就開始說「影評已死」。

    與此同時,美國電影在大眾流行娛樂的道路上一路狂飆,對行業中所有的大人物來說,藝術空間都越來越小。似乎被寶琳-凱爾不幸言中,膚淺的流行文化鋪天蓋地,本該獨立自愛的藝術文化又在墮落,最終爛成一團。

    為什麼?1996年,桑塔格在《紐約時報》發表了《電影的沒落》,她在文章中表示,相比電影質量本身,她更注意到觀眾素質的倒退:「走向末路的也許不是電影,而是迷影(cinephilia)這樣一種用來專門描述因電影而生的愛。」

    我完全同意。好萊塢全部時間、獨立電影圈多數時間都在為觀眾拍電影,賺不了錢的人只有死路一條,如弗朗西斯-科波拉所說:「我走出學校後,就再沒有自由地拍過電影了。」竊以為桑塔格本可以省個「也許」,銀幕的面貌是觀眾需求的大體寫照。

    迷影這種愛,很多電影人都還有,但很多觀眾已經沒有了,很多影評人也沒有了,況且在寫影評這件事上,只是有愛並不夠,因為愛可以產生其它許多情感,包括恨。

    你很喜歡一部爛電影,你很討厭一部好電影,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如何去作出評論?

    影評人不同於普通觀眾。這是評論界爭執各方的共識之一,衝突的則是標準的高低、影評的寫法。媒體影評是一部電影和觀眾之間的橋樑,影評界公告天下這道橋怎麼樣,在這點未發生徹底改變前,影評人應當有高於普通觀眾的水平。

    回到之前的問題,我不知道你支持誰,但我認為他們都各有可取和不可取,我還十分贊同波德維爾說的影評最好能做到「描述劇情、再現情景、評價賞析」的三者合一。

    在我看來,一個理想的影評人,要摯愛電影,卻不再狂熱。他觀影時記得自己是自己,所有的那些情感和生活,但他還要有另一雙眼睛和另一顆心影評人的眼睛和心。這使他可以同時從主觀和客觀對待銀幕中的一切。

    而他之後寫的影評,會有著廣闊而又細膩的審美趣味,不會提及太多的理論,對形式的關注已經轉化為心靈感知,通過語言巧妙的運用重現電影激發的效果,並傳達電影的內容和剖析電影的特點,當需要的時候能以淺顯的道理說出高深的理論,上通下達,對電影的全局和細節都瞭然心中。

    我在這裡嘗試以2005年彼得-傑克遜導演版的《金剛》寫一個舉例影評段落:

    「人生總有些時候感覺進入了一個新世界,那是讓人心潮澎湃的夢想發生之地,似乎一直要尋找的東西都在這了。那些你渴望的美麗觸手可及,指日可待。然而當你轉頭看看自己腳下,你還正處於一個隨時萬劫不復、摔得粉身碎骨的境地。當金剛攀在帝國大廈的頂端,它看到了什麼,它又在想著什麼?」

    我不是說這一段落寫得多好,只是我已經不記得有多久沒在媒體那讀過有這種企圖的影評段落了。

    你可以說多數日報週刊影評人不屬於這個派別,緊張的截稿日期和字數限制也束縛著他們的深入發揮。這都是事實,另一事實是影評界的水平一路下滑,古德曼40多年前的諷刺越來越煥發出新活力。

    有人會說「不對,現在好多了」,因為如果某個影評人說了些侮辱性的話語,或對政治正確越線,或搞私怨或腐敗,他的名聲將一塌糊塗,沒有人再願意讀他寫的文章。諷刺的是,這個時代進步反而成了影評人的掣肘,這些要顧慮的尺度實際上傷害了影評人對電影作出最公正的評論。在容易爭議的時候,與其冒險賠上事業,一大部分影評人通常選擇使用陳詞濫調評語表了事。

    無論是為什麼,那些影評人回歸到陳詞濫調這一道路上,漸漸在沒有爭議時也那麼賺飛來的稿費。而有時候他們和觀眾刻意保持距離,以彰顯他們是專業人士;有時候他們則在討好觀眾,以維護和提升專欄人氣。他們變得不分青紅皂白,又被寶琳-凱爾不幸言中,很多偽裝成藝術品的電影被大吹特吹,很多良好的商業片被踩得什麼都不是。

    至於在網絡影評人之中,多數人還沒有區分清楚一個問題,這是自己的口味好壞還是標準上的好壞?

    現在紙媒和網絡的界限正越來越模糊,某程度上你可以把他們歸為一群人,都差不多。願意思考的影評人已經是稀有物種,影評已經淪為種種掣肘下的個人口味展現,最終集合為大眾口味的展現。電影就這樣被劃分好或壞,這也許意味無論在商業或藝術領域,電影都在市場化、規範化、同質化、平庸化。

    互聯網把影評界攪了個透,有人說這是一場變革,其實有些情況在網絡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影評人是每個人的第二職業,每個人看了一部電影後都會有自己的意見:「天啊,他們拍得太棒了。」、「天啊,他們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爛片?」

    人們有權這麼做,但我認為可笑的是,人們把這個就視為「評論(criticism/ment)」,不,那些只是談論。

    什麼是電影談論(movie-talk)?它正如你談論其它一切日常生活的事物,你到某家餐廳吃了一頓飯,當你吃得高興,你就告訴你的朋友們「那裡有一家很棒的餐廳,你們都去試試吧。」當你吃得不高興,你可能只是抱怨一句「真他馬的見鬼。」或者還會告訴朋友們「那裡有一家很爛的餐廳,千萬不要去,太噁心了。」這就是本來,是現在,也是未來。觀眾們觀影后還沒有走齣電影院,使用手機等無線通信設備上網登陸社交網站,打上一兩句話發出去,就給一部電影下了定義。

    糟糕的網絡影評人和80年代開始氾濫的糟糕影評人沒有分別,如果有,那就是評語更短。同樣,優秀的網絡影評人就是優秀的影評人。但可悲的現實是網絡產生的優秀影評人數量微乎其微,同時產生了大量大量大量的只懂得、只願意、只在乎「談論」的糟糕影評人,然後網絡把他們的力量扭在了一起。這就形成了非常可怕的局面,你上網登陸到任何一個影評網站或者社交網站就可以看見,糟糕影評人無處不在,並且以他們的談論佔據著公眾眼球,並影響電影的命運。

    更可怕的是沒有淘汰機制,或者說不管用。那些在出版物上寫影評的影評人們至少都在一條水準底線之上,而且他們有信用紀錄,當他們的信用差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被淘汰和遺忘。而互聯網提供了無窮無盡無限的糟糕新血,並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糟糕影評人成為主流,迷影走到了末路,有的是對待電影的一股浮躁暴戾。

    互聯網給了人們一個錯覺,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得一切,權威在崩潰,反智在咆哮,人們變得不再相信除自己的判斷之外的影評,不再需要影評。這種轉變不只是發生在如何對於影評,而幾乎是一切。

    有人可能會問「惟哥,你到底是站在哪邊的,你不是要抨擊影評界嗎?」你還沒看到嗎?現在這就是影評界了!你、每個人都是影評人,無論一個人看電影是否思考,是否研究,是否喜愛電影,全是影評人,或者準確點,影談人。

    評論的末日到了!

    拿破崙曾有言「什麼是歷史?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謊言罷了。」這句話可以用於今天和未來的影評上:什麼是影評?只不過是意見一致的談論罷了。

    其實在網絡評論潮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抱有很多美好的祈望,波德維爾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網絡可以幫助如他這些專業人士去啟蒙受眾對電影藝術的理解力。多年過去,事實證明那只是他一廂情願。一開始,爭當網絡影評人的網友多數是迷影人,對電影和電影評論都有著尊重;很快的,他們都被淹沒了。

    我不確定在這種時代大潮下,影評界將會走向何方。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80年代的重現,時代給了我錯覺,以後影評界依然會生生不息,找到它的出路。畢竟互聯網確實也造就了很多好事,更多普通觀眾能成為影迷,而影迷則能接觸到更多的影評文章和學術文章。往樂觀去想,總會有一些英雄人物應運而生。

    但我持悲觀態度,雖然我希望它會越來越好。

    佛教有句話叫「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桑塔格將其理解為:「佛教中最美的觀點之一就是,如果你其實身處人生某個沒有痛苦折磨的時刻,那麼,你就有義務去發現一些磨難,讓自己與之接觸。」

    如今的影評界已經是妖魔鬼怪橫行霸道的最苦難時刻,是生或死的問題,也祈願優秀影評人們不畏變革,讓我「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人心的緊張、腎上腺素狂飆、驚掉下巴、壯觀的結局、完美的程度。」

    最後還要告訴專欄讀者們一個消息,這就是本專欄的最後一期文章了。

    從2004年4月5日第1期的《膠片之死》到本期2006年10月16日的第133期的《影評之死》,結束得很美不是嗎?這幾天我意識到是該結束的時候了。如你們所知,我15歲起至今拍了三年電影,「非常不錯的表現」,在《靈魂衝浪人》之前我一直都被各個評論界捧著,如果誰跟我說「影評界出了問題」我多半隻是聳聳肩,「令人費解的」。

    但最近從《魔女嘉莉》起影評界就給了我巨大的批判衝擊,我看到了更多,對於電影、影評、影評界,以及對於自己。

    這幾天我抨擊了很多的糟糕影評人,這件事卻也讓我變成糟糕影評人,或者我一直都是。總之當嘗到自己的作品被他們無理地批罵後,我感到出離的憤怒,這也意味我看待影評的態度已經改變,電影人的那部分在我腦子中瞬間佔據更大地位,我開始同意一種論調,世界上沒有哪怕一部的用心爛片,無論好壞,我會給所有用心製作的電影打滿分,我清楚它們背後的榮譽。

    但那不是影評,而我只會越來越這樣,我不可能真正客觀地看待一些不盡人意的用心爛片了,我無法寫出我理想中的影評。這是一道選擇題,當一個評論電影的人,還是當一個製作電影的人?我沒有猶豫的作出選擇。

    我既然寫不了影評,如果只寫些心情日誌、行業見聞也不如就順應時代放在社交網站上,偶爾想發紙媒文章就投稿吧。

    所以就是這樣了,「viy說了」專欄正式關閉。

    不過,我當然仍是個影談人,誰不是呢?現在是2006-10-16,影評還沒有死,正被互聯網掐住了喉嚨,處於瀕死的邊緣;很快,進入2010s年代,影評就會死去,死在傳統媒體上,死在互聯網上,也許這一次就真的死了。

    再見,詹姆斯-艾吉,再見,寶琳-凱爾,再見,羅傑-艾伯特,再見,安德魯-薩裡斯,再見,以斯拉-古德曼,再見,蘇珊-桑塔格,再見,大衛-波德維爾,再見,迷影英雄們,再見,電影評論。

    你好,電影談論。】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loomCaVod

LV:9 元老

追蹤
  • 984

    主題

  • 1008918

    回文

  • 35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