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心靈的摧毀
外界對於天主教在美國犯下的各種醜聞的揭露還在繼續,有蓋爾•加朵盯著這方面的動態,墨菲非常放心,也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新項目的劇本編寫當中,這樣一部題材和目標很明確的影片,最後想要出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墨菲確定了項目的片名,就是新聞發佈會上面的《聚焦》。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部在特殊社會環境下,精心選擇的電影,而且早在計劃《迭戈•羅斯》這部電影的沖奧之旅時,就基本確定會拍攝《聚焦》。
電影深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沒有比現在更適合這部影片的社會形勢了。
不說被天主教的攻擊刺激到的好萊塢內部了,就連大部分媒體都在為這部影片叫好。
「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會將成為一部詮釋新聞自由和彰顯媒體力量的經典電影!」
以《紐約時報》為首的主流媒體,在影片還沒有正式立項的情況下,就開始為墨菲唱起了讚歌。
從很大層面上來說,主流媒體代表的基本就是主流社會的聲音,雖然天主教在美國有著相當大的勢力,但一系列被揭露的醜聞連續不斷的出現,已經讓他們觸犯到了美利堅主流社會不可能碰觸的敏感底線——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
就連一向不怎麼喜歡墨菲的《華盛頓郵報》這次都站在天主教的對立面,連續發文督促華盛頓當局對這一系列的醜聞展開徹底的調查。
當然,這些事真要走入司法程序並不容易,就像肯尼迪家族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代表著天主教利益一樣,天主教在美國的政治版圖中,還是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的。
在現今的社會形勢下,說墨菲的這部新片萬眾矚目或許有些誇張,但備受期待卻是事實。
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期待值越高,就代表著影片製作時的容錯率越低,尤其是對於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題材和內容都極其嚴肅的電影來說,低級錯誤是絕對不可以出現的!
所以,墨菲在撰寫劇本之前,首先要把當年《聚焦》欄目組報道天主教孌童醜聞事件的前前後後全都搞清楚。
他既然有計劃,肯定會提前做準備,比爾•羅西斯之前就搜集到了大量的資料,更是與羅比•羅賓遜這些當年實際主導和參與新聞調查的人,建立了流暢的溝通渠道,這些都有利於劇本的編寫,減少犯下錯誤的幾率。
雖然曾經的電影看過幾次,但墨菲在動手撰寫劇本大綱前,還是先飛去波士頓,與羅比•羅賓遜等人交流了幾天,回來後開始翻閱海量的資料。
事實是這部電影存在的基礎。
首先,墨菲專門查看了一份關於天主教會的調查統計,看到統計上面的數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為什麼那麼急於和強勢的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了。
因為根據調查統計,在如今的美國,超過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會在成年後遠離天主教!
這是什麼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隨天主教長大的人,最後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來還在不斷擴大。
至於什麼原因讓這些人脫離天主教會,有一個說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會長大的,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天主教的偽善和教條感到不寒而慄。
然後,墨菲開始查看當年新聞事件的具體資料,這次新聞調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2001年到2002年間,《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醜聞。
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比墨菲曾經在《迭戈•羅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強不到哪裡,但這種事放在洛杉磯和波士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勢力在這兩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係。
墨菲在寫作劇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隸屬於《紐約時報》集團的馬蒂•巴龍剛剛從集團旗下的《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捲入性侵醜聞」的報道,當他準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蒂•巴龍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他發動以羅比•羅賓遜為首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約翰•喬根進行調查。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聚焦」團隊把對約翰•喬根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天主教會允許牧師虐待兒童多年」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麻省,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冰山一角。
一開始,「聚焦」團隊的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
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羅納德•帕奎因的牧師在接受採訪時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
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羅納德•帕奎因神父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
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X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
此外,羅納德•帕奎因還透露,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X。
醜聞最終水落石出,《波士頓環球報》從2002年1月6日到當年12月14日,做了近600篇有關「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系列報道,獲得了2003年普利策新聞獎,報道觸動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波士頓大主教區最後有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開指控,活著的受害者人數超過了1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新聞源頭約翰•喬根神父,在三任紅衣主教、眾多教堂主教的包庇下,持續犯罪達34年之久,但2003年他在獄中被人圍毆暴斃。
「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來自宗教界朋友的勸阻,乃至是家庭的阻力……直到最後那篇舉世震驚的報道最終發出,《聚焦》在這個過程當中無疑展示著新聞工作者職業素養的堅韌力量。」
這是普利策獎當年對於這起新聞事件的評語。
墨菲從事過類似的職業,如今這個社會,絕大部分記者為了追逐新聞和爆炸性的消息,可以說跟當初的他一樣,毫無底線可言,但也不可否認,還是有一部分記者,頗具正義感和社會責任的。
無論怎麼說,這批記者都可以說勇氣可嘉,畢竟十多年前不是現在。
那時剛剛進入新世紀,教會勢力遠比現在強大,對於標榜「自由」的美國社會來說,輿論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環,你可以報道政府的醜聞,你可以批評官場的腐敗,你可以指責公眾人物的失態,但是挑戰教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聚焦」四人組挑戰的不僅是一個兩個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維護這些有污點的神父的整個教會制度,因此墨菲不難理解當年的報道刊登之後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響。
可惜的是,當初的教會勢力,尤其是在美國東北部地區,相當的強大,事件簡短的轟動之後,就被天主教方面想方設法壓了下去,到如今都漸漸被人淡忘了。
「肉體的摧毀,遠遠比不上心靈的摧毀。」
在劇本大綱的開頭,墨菲特意加上了一句話,準備用在電影的開端,「所謂傳媒,不應該成為歌功頌德的媒介,而應該成為正義的眼睛,洞察、披露這個世界的罪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