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好萊塢之路 作者:白色十三號(已完結)

 
穆離鳶 2017-4-24 02:07:14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68 192484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0章 沒落

  八月份的威尼斯的天空明淨迷人,水面平穩如鏡,連太陽的倒影也不會有絲毫震動,抬頭看去,一片碧藍寧靜,堪稱水天一色,此時的麗都島到了每年最為繁忙的時刻,大名鼎鼎的威尼斯電影節在8月27日這天拉開了大幕。

  長長的紅毯從遠處一直鋪到碼頭上面,迎接乘船而來的貴賓們。

  今天乘船而來的嘉賓,除了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團成員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聚焦》劇組的成員,《聚焦》不但將要參與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的角逐,還比較少見的被選為了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作為開幕影片劇組,墨菲和其他斯坦頓黨徒是最後走上紅地毯的人。

  這段紅地毯給墨菲的感覺很冷清,媒體記者的數量很多,但影迷卻很少。

  按照之前他從報紙上看到的消息,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媒體記者比過往幾屆多出了最少三分之一,很多記者都是沖著《聚焦》和斯坦頓黨徒們而來。

  墨菲也不會妄自菲薄,三月初的時候,他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斯坦頓黨徒的詹姆斯•弗蘭科和瑪格特•羅比分別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這些都是相當多媒體關注的本錢,尤其是他與天主教會的矛盾,已經上升到了好萊塢電影的層面,二十世紀福克斯為《聚焦》做足了宣傳炒作,想不吸引媒體關注都難。

  紅地毯不遠處那密密麻麻的抗議人群就是最好的證明。

  《聚焦》劇組到達之前,第七十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就在一片抗議和口哨聲中開幕,各種口哨聲和口號聲正是來自紅地毯一旁的天主教信徒示威隊伍,他們人數眾多,高舉著支持天主教的標語,數量完全壓過了圍觀紅地毯的影迷……

  缺乏影迷關注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這是威尼斯電影節最近十幾年經常遇到的問題。

  不過,墨菲來這裡有著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距離天主教會最近的地方製造聲勢,當初的那個劇組同樣這麼做過,而且最後的結果也證明實際效果非常不錯。

  「看這邊!」

  威尼斯電影宮前面的媒體區裡,墨菲和蓋爾•加朵與所有斯坦頓黨徒站成一排,任憑媒體記者拍照。

  這也是斯坦頓黨徒們的一次大聚會。

  「記者不少。」

  合影結束,小羅伯特•唐尼看了看周圍,「影迷少得可憐。」

  詹姆斯•弗蘭科聳了聳肩,「威尼斯電影節沒落了。」

  墨菲等人都微微點頭,完全認可詹姆斯•弗蘭科的說法。

  確實,作為開幕影片的劇組,這樣評價威尼斯電影節有些不太地道,但實際情況就擺在這裡,不是墨菲等人不說,它就能夠好轉。

  「如果沒有抗議的那些傢伙。」喬納•希爾看了看抗議人群聚集的地方,「這屆威尼斯電影節就太冷清了。」

  瑪格特•羅比顯得滿不在乎,「抗議的人越多越好,這樣才有話題。」

  幾個人走到威尼斯電影宮前面,與以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為首的電影節的評委團成員們打過招呼,然後在主辦方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了電影宮的正門。

  「你和加朵看起來精神不太好。」

  塞斯•羅根發現墨菲和蓋爾•加朵今天話特別少,「是不是時差沒倒好?」

  「別提了。」墨菲搖了搖頭,「昨晚簡直就是噩夢。」

  相比于威尼斯的赫赫名聲,這裡的酒店行業的服務簡直太差了。

  昨天晚上,他入住威尼斯某酒店的遭遇堪稱恐怖,半夜兩點多種,一陣尖叫聲把他和蓋爾•加朵從睡夢中驚醒,然後巨大的摔門聲,窗戶在風中嘎吱嘎吱的叫,不停的挪動家具的聲音,此起彼伏猶如一首詭異的奏鳴曲……

  折騰了接近兩個小時,墨菲不得不更換了房間。

  來到威尼斯的這兩天,如果不是別有目的,要為影片製造聲勢,讓曾經攻擊過他的人好看,墨菲或許早就帶著《聚焦》劇組撤離了。

  這兩天裡,包括今天的開幕式,給人的觀感非常直接——威尼斯電影節真的沒落了。

  不止是墨菲,很多來到電影節的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市場萎縮、來賓縮減、星光黯淡……這個世界上歷史最久遠的電影節遇到了又一次困境,之前也有幾次打擊讓威尼斯電影節陷入僵局甚至停辦,但最近幾年的痛尤其真切。

  所有在電影節期間首映或者公映的影片,電影票賣出最多的也就是作為開幕影片的《聚焦》,十個放映場次的平均預售接近了五分之一,在這個年代,這樣的預售實在是夠低的,但其他影片的預售更差,平均連十五分之一的預售都沒有。

  墨菲接觸過幾個記者,他們感歎看片不那麼擁擠,這本是好事,但恰恰又說明了電影節的人氣不足,未來肯定沒有什麼場次可以坐滿,永遠留著一排排的空位,相比起座無虛席的戛納,這場景有點心酸。

  威尼斯電影節最近幾年遇到了不少麻煩,馬可•穆勒卸任,留下了一個電影宮爛尾樓,新掌門人巴貝拉偏愛電影的藝術性和純粹性,卻碰巧趕上了多倫多電影節的興起和歐洲的經濟危機餘波,他本想振興電影節市場,但是發現根本沒人買帳,內憂外患。

  在這屆電影節前,就有各種傳言,有消息稱威尼斯可能會改期,以避多倫多的鋒芒,甚至意大利主流媒體《晚郵報》撰文指出電影節註冊人數銳減……

  萎縮的歐洲市場和不爭氣的意大利電影工業,不能挽救威尼斯的頹勢,在開幕式上就可以看到,人氣最高的永遠是好萊塢的明星。

  好萊塢電影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化令各大電影節「天仙下凡」,無論是威尼斯、戛納還是柏林,都未能葆有上世紀的青春態勢。

  「金獅」的褪色是顯而易見的,在過去的20年,威尼斯電影節曾是奧斯卡種子選手最偏愛的始發站,也是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尤其是擁有沖奧影片的公司所最為注重的戰場,很多奧斯卡獲獎影片都曾將這裡作為它們的漫漫沖奧路的起點。

  但今非昔比,以今年的電影節為例,除了很具有話題性的《聚焦》備受關注之外,其他看起來相當「高冷」的片單被無數人抱怨無聊。

  在各國媒體的文章中,「星光黯淡」,「虎頭蛇尾」,「獎項爆冷」成為近年來威尼斯電影節的標簽,雖有些苛刻,倒也算貼切。

  如今威尼斯電影節的掌門人巴貝拉將挖掘世界邊緣地區和沒有電影製造歷史的國家的電影作為這個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的首要任務,在其上任之初,意大利國內媒體曾稱,「巴貝拉正試圖將威尼斯電影節與好萊塢割裂開,獨立藝術或將成為威尼斯電影節新的特色。」

  這也是之前墨菲根本不瞭解的,他對威尼斯電影節太陌生了。

  所以,看到最近幾年威尼斯電影節與好萊塢越來越遠,擁有好萊塢背景的電影在威尼斯數量在減少,已經數年都沒有問鼎威尼斯電影節的幾大重要獎項之後,墨菲也對《聚焦》是否能拿到金獅獎抱有極大的懷疑。

  像是這種電影節,掌控者的個人意志對於最後評獎結果的影響非常明顯。

  墨菲在過來的這兩天裡面,已經看明白了,威尼斯電影節之所以同意《聚焦》參加競賽單元,還被選為開幕影片,一方面是天主教勢力在現代社會衰退的結果,另一方面就是威尼斯電影節需要他與《聚焦》帶來的話題和吸引力。

  說白了,就是電影節的主辦方想利用墨菲的名氣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不過,墨菲也需要威尼斯電影節這個舞臺讓近在咫尺的梵蒂岡教廷看看他們的所作所為。

  用瑪格特•羅比的話來說,無數好萊塢的同行,都在翹首以待墨菲給妄圖再一次入侵好萊塢的天主教好看!

  進入電影宮,墨菲帶著劇組人員很快到了放映大廳,現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聚焦》即將開始放映。

  梵蒂岡,一間向陽的辦公室裡面,年邁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忽然放下了手中的筆,問旁邊站著的人,「威尼斯電影節是不是今天開幕?」

  「是的,閣下。」那位中年牧師看了看手錶,「開幕影片應該開始放映了。」

  本篤十六世站起來,走到窗邊,看著外面的小廣場,說道,「你是梵蒂岡的公共關係專家,我問你,這會不會是一部經過很多虛高篡改或者製作很差的影片?」

  「不會。」中年牧師很誠實,「影片的導演是墨菲•斯坦頓,這個人向來只製作精品電影,成名後每一部電影的影響力都是世界級的,我們……」

  他搖了搖頭,「我們不應該有奢望,我覺得要做好對最壞情況的應對。」

  「我已經在樞機主教會議上面,提議拿掉馬爾克斯•科斯特洛的地區大主教職位。」本篤十六世的眼睛看起來有些渾濁,「把他調回梵蒂岡看圖書館。」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1章 衝擊太大

  威尼斯麗都島的電影宮裡面,《聚焦》已經開始了放映,所有人的眼睛緊緊盯著大銀幕,想要看看這部極具話題性的影片究竟是什麼模樣!

  影片的故事開始於2001年《波士頓環球報》迎來了新的主編馬蒂•巴龍,新官上任,馬蒂•巴龍就建議「聚焦」小組重新開始調查此前已經報道過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子,因為在外表冷靜沉穩的馬蒂•巴龍蒂看來,這個案件還沒有結束。

  於是,「聚焦」小組的四位記者就開始重新掃去這件塵封案件的灰塵,重新開始調查這起案件背後的更深真相。

  結果當然是驚人的,涉案神父從幾個到幾十個,民間的受害人團體,法庭解封的重要證據,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

  梵蒂岡,教宗本篤十六世依然站在窗前,似乎在用俯視芸芸眾生的眼光,看著下面小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群,面對好萊塢這個產值數千億美元的利益共同體,面對現代媒體和無孔不入的互聯網病毒式炒作,哪怕是天主教會,哪怕是作為現任的教宗,他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個社會終究不再是屬￿天主教的社會了。

  「閣下……」

  後面的中年牧師忽然說道,「如果墨菲•斯坦頓的這部影片影響極其廣泛,一個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是很難讓教會所有人滿意的。」

  本篤十六世站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似乎陷入了思考當中。

  「之前美國媒體報道的那些事情,有些已經流到了世界各地。」

  現今這個社會,想要封鎖新聞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西方,因此中年牧師又說道,「影響非常壞!如果這部影片獲得成功,恐怕……」

  「我知道。」本篤十六世歎了口氣。

  中年牧師繼續說道,「閣下,一個美國加州中南教區的大主教,到時恐怕難以平復信徒和教會內部出現的各種情緒。」

  本篤十六世沒有說話,知道中年牧師說的是實情,只是對後面擺了擺手,讓中年牧師自行離開,等到開關門的聲音響起之後,他才轉過身,看著這間教宗專用辦公室,再一次陷入了思考當中。

  麗都島,威尼斯電影宮裡面,《聚焦》的放映已經接近了尾聲。

  放映大廳裡一直都很平靜,兩個小時的時間當中,既沒有掌聲,也沒有笑聲,更沒有討論聲,所有人都只是有些震驚的看著影片。

  其中,就包括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眾多評委們。

  他們早就知道天主教會從去年冬天開始,就在美利堅遇到了一系列的非議,到現在都沒有平息下來,被美利堅的媒體揭露出來的醜聞一樁接著一樁的出現,似乎永遠都沒有盡頭,不過他們也只是當做了一場好戲在看。

  但看到這部影片,他們都有些沉默,有些不知道改說什麼,還有些慶倖。

  評委中很多人都有了小孩,信仰的同樣是天主教……

  擔任評委會主席的法國人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就是這樣一位。

  「或許該給孩子們提個醒了。」他心裡面在嘀咕,「教堂可以去,但一定不能單獨與那些神父相處!」

  相比於那些文字報道,影視畫面給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帶來的衝擊太大了!

  作為本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團的主席,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很快就把天主教和孩子放到了一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到了電影本身上面。

  毫無疑問,墨菲•斯坦頓帶來了一部傑作!哪怕他是一個不怎麼喜歡好萊塢的法國電影從業者,卻也承認這一點。

  《聚焦》給他的第一感覺是一部古典的影片,這種觀感一部分來自墨菲•斯坦頓平靜的敘事風格,一部分來自不追求戲劇化的節奏,但是更多的,或許來自這個故事本身飽含的,對於傳統紙媒的懷緬之情。

  這種感情一方面體現在對於報社日常工作的展現和表達上,在整個調查過程當中,「聚焦」小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採訪當事人、收集資料、篩查新聞,影片不厭其煩的展示著這個重複單調的過程,大量剪成小塊保存的剪報,堆積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筆記,一遍遍的電話聯繫,讓人幾乎懷疑這樣的工作離真正的案件核心還有多遠。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調查小組發現了地區神父的任職名錄,從中發現有過性侵行為的神父都被教會以各種藉口調離了原來的教區,而到新的教區任職的細節,面對卷帙浩繁的資料,要從中找出那些有過違法行為的神父,無異于大海撈針。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聚焦》,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發現,墨菲•斯坦頓讓影片在驚世駭俗的故事本身和簡單樸素的風格所試圖展現的職業精神之間所實現的微妙平衡,實在是太難得了。

  即使他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來自真實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惡最終都會昭告天下,但是當涉案神父從報道中的個案,到受害者團體統計中的13個,到民間研究者預估的90個,直到「聚焦」小組最終確定名單時電腦熒屏上顯示的87個,依舊感到震驚。

  這部既無好萊塢模式、沒有動作戲、沒有愛情和性、沒有大場面影片必然會成為一部上佳的作品,乃至是經典!

  無論是墨菲•斯坦頓,還是從喜劇和商業片中華麗轉身的斯坦頓黨徒們,在戲裡戲外反復給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最好捷徑,或許就是保持初心的執著和堅定。

  大銀幕突然變黑,字幕落了下來,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第一個從座位上面站起,用最大的力氣拍響手掌,哪怕拍的生疼,都沒想過要停下來!

  緊接著,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兩邊所有評委團的成員都站了起來,紛紛熱烈鼓掌。

  後面的所有人的起立鼓掌,包括坐在後面的數以百計的記者和普通觀眾!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聽到後面傳來的山崩地裂般的掌聲,一點都沒有意外,那些記者面對這樣一部稱讚媒體力量的影片,會有什麼樣的態度,完全可以想像的出來。

  至於那些普通的影迷……

  對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聚焦》來說,面對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義憤填膺的觀眾們早就在連篇累牘的報道當中看清了整個故事的發展,他們在買票走進影院的同時,或許就已經在心目中預設好了再次揭露教會黑暗的戲碼,從而與影片的主人公們站在了同一條陣線上。

  就在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左手邊,著名的華裔女導演瓊•陳邊鼓掌邊在心中感慨,墨菲•斯坦頓的這部《聚焦》,簡直就是最好的一本電影教科書!

  以她多年的導演眼光看來,要學習最為基本和通用的電影視聽手段,這部《聚焦》非常合適不過,墨菲•斯坦頓選擇了用豐富場景、強調對話的方式來完成敘述。

  整部影片由一個精心設計、場面簡單的劇本構成;巨大的臺詞量、豐富的場景切換、強烈的人物主動性讓本片的節奏進行毫無阻礙,非常順利——讓觀看者共同跟著《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一起調查,基本沒有特別突出和強調的場景,所有的創作情緒都緊緊壓制在故事講述之下,讓情緒的洪流在敘事之中得到釋放。

  所以,這部電影中所有角色不斷的在談話,他們在辦公室談,在家裡談,在家門外談,在辦公室走廊談,在廚房談,在棒球場談,在高爾夫球場談,在馬路邊談,在咖啡館談,在派對上談……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不就是媒體工作者的一個常態嗎?

  她在美國生活和工作過很長時間,知道墨菲•斯坦頓不是一個學院派的導演,但這次用的手法卻非常學院派,拍攝技法非常的傳統,把每一個談話場景都做到緊湊、精緻、穩當、平實,沒有一個場景有特別強烈的衝突,沒有人的表演過火,沒有鏡頭特別出格。

  就是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手法,卻完成了一個表面平靜無波、內在波瀾起伏的漂亮故事;墨菲•斯坦頓在電影技巧上毫無新意,但正是因為如此卻更顯得非常扎實,整部影片非常精彩,矛盾突出,節奏緊湊,人物鮮明。

  其實瓊•陳很清楚,做一部這樣的幾乎把導演個人風格掩飾到最深處的影片,比表面上有強烈的風格更具有某種意義上的難度。

  怎樣把一個精彩故事老老實實地講好?這需要墨菲•斯坦頓有很強的自信心和穩當的掌控能力。

  現在,她回頭去想一想這部影片的故事,恐怕也不可能用別的方式去拍好。

  墨菲•斯坦頓使用的這種扎實、穩當的學院派方式,也是最適合《聚焦》的方式。

  掌聲還在繼續,一直持續了數分鐘還沒有平息的勢頭,這部影片或許有些沉悶,但這裡是威尼斯電影節,不是北美的暑期檔。

  墨菲和劇組的主要成員們,也在掌聲中走上銀幕前面的舞臺謝幕。

  後面,還有一場很重要的新聞發佈會,《聚焦》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2章 撒旦吻過的土地

  數以百計的記者,將威尼斯電影宮巨大的新聞廳擠得爆滿,似乎所有來報道威尼斯電影節的記者都參加了這場新聞發佈會,不僅主辦方準備的座位遠遠不夠,連過道和走廊裡面,也站滿了記者。

  「除了這部電影……」

  新聞會提問進行中,來自英國的一個記者私底下對另一個法國記者的話,最能體現媒體的觀點,「除了墨菲•斯坦頓和他帶領的赫赫有名的斯坦頓黨徒,還有其他電影和明星值得採訪嗎?誰能擁有他們這樣的超級影響力?誰能站在媒體的立場上面拍攝電影?」

  聽到他的話時,周圍的記者都在用力點頭,剛剛放映的《聚焦》,簡直就是在為他們這些媒體記者彰顯力量!

  問題一個接一個問出,斯坦頓黨徒的隨便一個人,都是媒體記者提問的重點,問題更是從電影到生活再到八卦,可謂五花八門。

  墨菲倒是顯得很輕鬆,似乎他這個導演被記者遺忘了一般,不過從媒體記者問出的一個個問題上,他能夠很清晰的聽出來,不敢說百分之百,但最起碼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記者,完全站在了《聚焦》的陣營當中。

  這也是他敢於選擇拍攝這部影片,並且堂而皇之的在天主教的大本營意大利搞首映的原因之一,媒體記者天然就會對影片產生好感!

  記者的問題一個個問出,開始的時候,基本都是在向小羅伯特•唐尼、詹姆斯•弗蘭科、瑪格特•羅比、塞斯•羅根和喬納•希爾提。

  「斯坦頓導演……」

  那個來自英國的記者,站起來把問題扔向墨菲,「這是一部基於真實事件的電影,拍攝《聚焦》對你來說算是一個挑戰嗎?」

  墨菲很清楚,記者不可能放過他,之前的忽視只是為了最後集中火力,因此早就做好了準備。

  「是的,這種嚴肅的題材對任何人都是良知的考驗和嚴峻的挑戰!」墨菲一臉嚴肅,他知道該怎麼說對自己和影片最有利,「前幾年的一天,我偶爾看到了當年《聚焦》的報道,發現如此嚴峻的事件竟然漸漸被人淡忘,而相似的孌童事件還在不斷發生,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改編成電影,這或許不能幫助太多人,但總能讓很多孩子的家長,提高對一些人的警覺!」

  一個來自法國的記者站了起來,「聽說這部影片在籌備和拍攝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你是怎麼完成創作的?」

  「這部電影三次頻臨死亡——我的意思是,差點死在外來勢力的干預下。就算是這樣的演員陣容和非常出色的劇本,以及所有的製片人和工作室都充滿激情,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依然非常難以將其搬上銀幕。」

  墨菲想了想,又說道,「這是外界的因素,我們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能克服。」

  「拍攝過程是你計劃的情況嗎?有遇到意外嗎?」又一個記者問道,「你的團隊給了多少幫助?」

  「導演最理想的場景是這樣的……」墨菲笑了笑,說道,「劇本的每個場景描述清晰簡潔,故事板繪製的完美,不多花力氣就能搞定分鏡頭和拍攝,剪輯時能立即說出如何拼接場景。在片場大家都睡眠充足,工資也都很豐厚。」

  他話音一轉,「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這從某方面來說,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電影拍攝的過程存在著混亂,很多麻煩讓人處理的很崩潰,但也是因為這些,拍電影才有了一種魅力。」

  「我離不開我的團隊。」墨菲很直接地說道,「電影是合作的藝術,只有導演或者只有演員,永遠無法成就一部戲。只有通過演員、拍攝團隊、後期製作等多方合作,才能將一個劇本場景繪製成故事板,然後到分鏡頭,然後拍成一場戲,再通過剪輯,才能形成我們想要的影片。也是有了這些階段,很多人說電影是在做減法,從一個想法,到實現出來,總是差了很多。」

  一位來自美國的站著起來問道,「斯坦頓導演,這部電影是在為網絡時代消逝的老派調查報道正名嗎?」

  「當然!」墨菲毫不猶豫的點頭承認,「過去10年,新聞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不是很確定公眾們知不知道他們到底失去了什麼。《波士頓環球報》是一份本地報紙,而非《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全國性報紙。我覺得很多故事只有在本地報紙上才有價值。雖然這個故事最後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轟動,但它最開始發源於一份地方性報紙。我不確定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會說‘哇哦!這已經不存在了!’冰山已經開始融化。這些報紙都已經消失了,他們已經被這個新媒體的時代蠶食。」

  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道,「還有一點,我想讓電影提醒大家,很多罪惡其實就發生在身邊,觸動罪惡的人往往還披著天使的外衣!」

  「您很憤怒?」

  提問的是一個中年女記者,「對於天主教的那些行為,您非常憤怒?」

  「是的,非常憤怒!」墨菲痛心疾首,拿出了這一刻最該有的態度,演技指數直接爆表,「這些罪惡來自天主教會!他們不但不正視問題,還到處遮掩,尤其對待想要揭開這些罪惡、提醒社會的人,進行層層的逼迫!」

  他露出一個苦笑,「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親身感受過這些!」

  新聞廳裡面響起一些記者的笑聲,他們知道墨菲與天主教之間發生過什麼。

  墨菲卻沒有笑,繼續說道,「那畢竟是天主教會,信徒眾多,揭開這一毒瘤的過程極為痛苦,就像砍斷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之大,會讓人崩潰!」

  他舒了口氣,「慶倖的是,我挺過來了!」

  一名來自《洛杉磯時報》的記者站了起來,這是美國最有名的自由派報紙之一,立場也很傾向於墨菲這個擁有洛杉磯人身份的導演。

  「墨菲……」記者問道,「影片中那些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給了你什麼樣的觸動?」

  所有記者都豎起了耳朵,想聽聽墨菲會說出怎樣驚人的話。

  「2002年一整年,從1月到12月,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團隊做了一件事,就是報道波士頓地區神父性侵未成年兒童事件。從最初涉案的13名神父,到最後揭發的249人,它後來擴展到全球,澳洲與歐洲也相繼爆發類似醜聞,引起極大反響,因此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墨菲並沒有正面回答,有些問題也不需要正面給出答案,「這些神父專挑貧寒人家的男孩下手,令人怒極攻心的是,他們可以做到對一家人中的七個男孩進行猥褻的同時,讓他們的媽媽一聲不吭,面對如此痛苦獨自承受多年。一家七個!稱為魔鬼也算是恭維了。事情敗露後,神父只是被輕描淡寫的調去另外一個教區,而這只是波士頓教區249個神父當中的一個。據調查,被這些神父性侵過的兒童約在1000人左右,他們長大後,把自己叫做倖存者。」

  新聞廳裡異常安靜,除了墨菲的話語,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倖存者啊!」墨菲突然拔高聲音,嚴厲地說道,「請問,我們待過的是被撒旦吻過的土地嗎?」

  這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讓無數記者為之側目!

  墨菲的語調開始變得沉重,「人們在得知一件事的全部真相前,只會傾向於相信已知或最膚淺的一層,而他們頭腦中固有的社會觀念,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下,獲知信息的多少,則會阻礙他們的判斷力和對真相的感知。」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墨菲說出的話,也令人信服,「比如,神父代表了上帝的權威,同樣的過錯,於別人可能是犯罪,於他卻是傳播福音。而作為性侵受害者,神父是道德主宰,反抗他就是對抗權威,告發神父的性侵行為,對於平常人來講往往需要更大勇氣,以至於這樣的可怕事件竟無人舉發,或不受重視。」

  「電影拍攝中,有一幕讓我深受震動,新聞發佈前夕的那個平安夜,偌大的教堂中,一對小小的合唱團在指揮下唱著聖歌,孩子臉上透著寧靜的光。‘多少慈祥,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聖善夜,牧羊人,在曠野,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在需要的時候,墨菲總能爆發出遠超平常的能量,哪怕是他不怎麼擅長的表演,「他們可能不知道,在這個教堂之外有多少無邊黑暗,幾乎將他們吞沒,有多少大人,拼出性命正是為保全他們平安。也許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正與邪,卻有胡作非為的強,和逆來順受的弱。」

  最後,墨菲對著無數記者說道,「正是媒體如此艱苦卓絕,才能讓我們感覺到,這世界終於是亮了起來!」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新聞廳中陷入絕對的沉靜,這種沉靜維持了不到三秒鐘的時間,掌聲沒有任何預兆的響起,所有記者都放下手中的筆、本子、錄音機和攝像機,紛紛用力鼓掌!

  前面的那個重視媒體和記者的導演,絕對當得起這樣的掌聲!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3章 媒體立場

  新聞發佈會結束後,記者們紛紛以最快的速度離開電影宮,整理手頭的素材,儘快傳遞到各自所在的報紙、網站或者電視臺,在這個信息時代,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線,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費。

  來自《意大利新聞報》的記者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幾乎是一路跑著上了自己的汽車,上車後沒有發動汽車離開,反而儘量把座位往後調,從副駕駛上面的包裡取出一個蘋果筆記本,就這麼放在腿上,開機準備自己的新聞稿。

  《意大利新聞報》在意大利及其周邊地區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不過受到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衝擊,也創建了能第一時間發表時事新聞的網絡版本。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跑回來的路上,已經跟報社的總編通過電話,簡單的描述過新聞發佈會的情況,總編讓他馬上準備一篇新聞稿,發到報社的互聯網客戶端上面,並且會在第二天的實體報紙上面見報。

  電影宮附近的停車場,像是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這樣的記者還有不少,剛剛墨菲•斯坦頓在新聞發佈會上面的話太過震撼人心,他們根本等不及回到酒店或者其他地方,就在汽車上面開始了忙碌。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絲毫不受外界的打攪,用雙腿支柱筆記本,兩隻手飛快的在鍵盤上飛舞,之前已經有了腹稿的一篇文章,漸漸出現在電腦屏幕上面。

  「報道《聚焦》這樣的故事,就是我們選擇這一行業的原因!」

  單看標題也知道,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借助剛剛參加的這部新聞發佈會,來讚美自己從事的工作以及《聚焦》這部電影。

  無論是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看到的電影的內容,還是墨菲•斯坦頓說出的那些話,這兩方面絲毫都不衝突!

  「著名導演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改編自真實事件,本世紀初《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專題報道組,用一整年時間連續發表了70篇報道,揭露了波士頓地區90名牧師涉嫌對男童性侵。這組報道不僅榮獲次年美國的普利策獎,更推動了社會對教會孌童的重視。事件本身具有相當的話題性,但電影講故事的節奏風格卻極其沉穩冷靜,影片對《波士頓環球報》記者工作的再現,猶如記者們當初對事件的報道過程一樣,嚴謹、理性、克制,卻充滿了激情。」

  「嚴肅新聞的魅力在於不強行販賣觀點,避免情緒左右判斷,嚴密取材、小心求證,最終是摧毀一個系統,而不是打垮一個敵人。與之相應的,《聚焦》劇作也工整得幾乎無懈可擊,比如片中調查取證的受害對象,一個外向彎、一個內斂直,採訪層次不同,對話真實可信,儘管受傷害呈現的方式各異,對觀眾情緒引導效果卻殊途同歸。深處兩個陣營律師的對比刻畫也是簡練生動,一句‘你們早幹嘛去了’讓影片不止於對教會的詰問,彰顯了媒體該有的自省原則。」

  「除了墨菲•斯坦頓本人的劇作,《聚焦》的攝影、剪輯都有如教科書般經典,長鏡頭沉著穩健不搶內容,多線敘事卻剪輯明快,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表演,本片大腕雲集但無絕對男女主角,斯坦頓黨徒各個出彩,群戲緊張激烈又無人突兀搶戲,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協作,正像一個出色的新聞報道小組所需要的那樣。」

  「為了演好片中的記者,五位主要演員和聚焦報道組原型都有過密切接觸,瞭解他們的工作習慣。當然了,我們已經太習慣把演員敬業體驗生活當做宣傳手段,但表演本身是不會說謊的。我喜歡喬納•希爾扮演的邁克爾在採訪受害人時一個細節:隔桌對坐,邁克爾沒有把筆記本放在桌面上,而是問話同時兩手悄悄在桌下記錄,眼睛始終盯著受訪人。這種細節恐怕只有當過記者才能會心領會,當面記錄更像庭審,受訪者容易被冒犯也容易分心。」

  「《聚焦》部是最平民化又最職業化的電影,墨菲•斯坦頓作為導演,最高明的處理,是在故事後半段呈現報道效果時,幾乎對‘獲普利策獎’隻字未提,結尾收在讀者打爆熱線,忙碌的新聞人一如既往冷靜回答:‘你好,這裡是聚焦’。媒體記者是所有‘英雄’屬性行業裡,最需要自覺與光環保持距離的職業,這個簡練的結尾雋永得體。」

  「儘管《聚焦》從內容到呈現都是最好的電影教科書垯本的經典手法,個人卻不看好它在威尼斯的得獎前景,導演墨菲•斯坦頓大概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影片對教會的抨擊毫不留情,直指教會是全世界最藏汙納垢的組織,看完對宗教本身的敬畏也土崩瓦解。這種‘冒犯’顯然會讓有神論者不舒服。」

  「個人看來,故事其實是把在世俗世界擁有強大力量的教會當做了強權控制的設定,《聚焦》所呈現的還是普通人挑戰權威的勇氣和努力。在不同社會,強權以什麼樣的面目出現,這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報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監督職責,這正是媒體‘第四權力’的核心價值。」

  「儘量用冷靜的目光來觀看這部電影,但聽到‘報道這樣的故事,就是我們選擇這一行業的原因’的臺詞時,我還是被燃得不行,在‘紙媒寒冬’的年代,《聚焦》的出現帶有某種悲壯色彩,它如實刻畫的新聞操守與執行典範,仿佛昨日還是熱聊的理想,如今已經成為對黃金歲月的致敬。」

  「不是因為報紙和電視的出現,產生了有理想有擔當的新聞從業人員,而是因為‘善意’本身導致了有理想有擔當的人投身傳統媒體行業,做出了出色的新聞報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義感,是永遠值得書寫的,而這大概就是珍視《聚焦》這樣的電影、珍視報紙‘閃亮的日子’的意義。」

  寫完之後,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又檢查校對了一遍,然後登陸報社網絡客戶端的後臺,將自己的文章傳了上去,短短兩分鐘的內部審核過後,這篇文章就出現在了客戶端最為醒目的新聞頭條上面。

  做完這些,靠在汽車座椅上面,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松了口氣,卻沒有立即發動汽車離開,反而掏出手機,登陸了推特,隨便翻找了一下,推特上面已經滿是關於《聚焦》的消息了,很多以推特等社交平臺為基礎的自媒體,反應明顯比他們這些傳統的媒體記者要快上不少。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沒有發動汽車,而是盯著手機,翻看了起關於《聚焦》的一些評論。

  作為一個意大利人,他也是個天主教信徒,不過因為所從事的行業的關係,在信仰上帝的同時,也對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保持著兩分警惕。

  妻子曾經為此指責過他不夠虔誠,還會帶壞孩子,但今天這部反應事實的電影證明,他的警惕並沒有錯,說不準還在某些方面讓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傷害。

  推特上面,那些剛剛看過首映的自媒體人,也堅定的站在了《聚焦》和墨菲•斯坦頓的立場上。

  「《聚焦》屬￿那種慢熱的電影,開頭二十分鐘都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無聊,但一旦觀眾跟隨演員們進入了影片之中,就會被深深的吸引,開始感到抽絲剝繭的劇情裡巨大的震撼力。」

  「本片講述的這個故事,震撼就震撼在了真實上,導演墨菲•斯坦頓並沒有進行煽情,也沒有狠狠的鞭笞那些禽獸神父和知情不管的主教。但這種克制的手法反而給本片帶來了更加強大的震撼力,我們知道現實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知道即使被揭穿那個主教依然不會受到什麼懲罰,但我們被這群記者感染了,我們開始思索整個宗教體系的問題了,我們開始對這個社會有所思考了,這部電影也就成功了。」

  阿爾貝托•埃斯波西托點了點頭,又翻開了一篇。

  「墨菲•斯坦頓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的走到了終點。」

  「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的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繃,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于眾的瞬間……」

  就像去年美國的主流媒體對天主教的抨擊一樣,隨著《聚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歐洲乃至西方所有國家的主流媒體,也站在了墨菲這一邊。

  不過,作為影片的導演,墨菲卻在首映當晚,帶著小羅伯特•唐尼等演員,離開了威尼斯。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4章 亞裔記者

  離開威尼斯,墨菲沒有回洛杉磯,而是帶著整個劇組奔赴加拿大,參加在9月1日開幕的多倫多電影節。

  雖然《聚焦》不可能再參與電影節的競賽單元,去角逐人民選擇獎,但多倫多電影節向來是美國電影的後基地,這裡口碑大爆的影片對北美觀眾和即將到來的頒獎季的影響更加巨大。

  如果說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是為了針對天主教的話,那墨菲帶著影片來到多倫多電影節,則是真真正正為影片的宣傳和口碑製造聲勢。

  《聚焦》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贏得一片讚譽,在如今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爆炸的口碑早就傳到了北美。

  作為影片的發行方,二十世紀福克斯總共為《聚焦》在多倫多電影節安排了十個場次的放映,從放映的第一場起,就場場爆滿,即便墨菲和斯坦頓黨徒沒有出現的後面幾場,上座率也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影院行業,這樣的上座率也可以劃歸到百分之百的行列中。

  多倫多電影節的第一天,《聚焦》總計放映了三個場次,即便是開幕影片《模仿遊戲》也在同期放映,口碑似乎也很不錯,但是媒體、專業和觀眾的口碑上面,都完全被壓了下去。

  尤其是北美的主流媒體,剛剛與天主教打完一輪嘴仗,新仇舊恨還在心間,現在一部質量相當不錯的揭露天主教醜聞的影片問世,一個個的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興奮,爭先恐後的站出來力捧這部影片。

  「《聚焦》如果換一個導演,這個故事也許會被拍成英雄主義高大的背影,但在導演墨菲•斯坦頓手中,偉業被做了減法,這是一部沒有主演的影片,故事才是真正的主角,這是一部沒有炫技的影片,剔除繁雜的拍攝技巧,配樂也基本只有鋼琴曲,就連此類型常有的激烈戲劇衝突,也少之又少。這種冷峻克制的表達,更具有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洛杉磯時報》

  「能出產這樣的電影,我覺得是好萊塢的幸事,因為如果遇見庸俗的導演,整部電影必會增加許多戲劇性橋段,電影也恐怕已是另外一種基調。所幸這是一部墨菲•斯坦頓刻意做了減法的電影,沒有過分的煽情,沒有激烈的節奏,沒有用力過猛的音樂。只有真實的事和低調的場景處理手法,一切都是中肯地將整個事件陳述出來,讓觀眾思考媒體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何為新聞價值等一系列問題。」

  「導演墨菲•斯坦頓所選的命題是宏大的,也許我們還不能體會其中的利害,對於有著宗教信仰的國家來說,單個神父侵童事件不足以聯繫起信仰這個沉重的命題,可想想最後統計出來的數字以及可以推論的範圍,這一件件駭人聽聞的事足以摧毀信仰。」

  ——《紐約時報》

  「《聚焦》很棒,不是那種浮華,誇誇其談的片子,裡面的記者們也是這樣,他們是能把腦袋紮進水中去幹實事的人,這部片子又是那麼自信、精巧、令人滿足,導演墨菲•斯坦頓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複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

  「墨菲•斯坦頓製作了一部層次清晰、立意深遠的難得的好片,他讓我們能一窺一線媒體人的工作狀態,闡述了一個公正、自由的媒體如何應對社會的不公,表達了媒體之於社會的存在價值。」

  ——《華盛頓郵報》

  這些媒體上面的評論報道,吸引了北美很多影迷的關注,尤其是一些有條件的影迷,甚至專門跑來多倫多電影節,提前觀看這部影片。

  畢竟真正的放映要到11月份,才會在少數影院開始點映。

  作為墨菲的鐵杆影迷,賈斯汀專門搭乘飛機來到多倫多,想要提前一睹《聚焦》的真容,影片雖然看起來有些平淡,但真實又震撼人心……

  「我真搞不明白,你這個墨菲狂熱的支持者……」

  電影放映結束,賈斯汀站在影院門口的臺階上,撥通了黛西的電話,「為什麼突然轉了性子?怎麼不關心墨菲的新片了呢?」

  「我只是覺得這部影片不是我的菜。」聽筒裡傳來黛西略微有些冷淡的聲音,「而且最近也有事要做。」

  賈斯汀搖了搖頭,「好吧,這部影片很不錯,可能會是明年奧斯卡的種子選手,等在洛杉磯上映了,我們再去看。」

  那邊的黛西的回答有些出乎預料,「還是到時候再說吧。」

  到時再說?賈斯汀愣了一下,這怎麼看都不是黛西的風格啊。

  如果不是對這聲音無比熟悉,他都懷疑電話對面的人是不是那個黛西。

  「好了,賈斯汀,我還有事。」那邊的黛西準備掛斷電話,「我最近比較忙,可能沒有時間看電影。」

  「那好吧。」賈斯汀也不可能勉強黛西,「我回去再聯繫你。」

  賈斯汀掛斷電話,站在影院門口的臺階上面,皺起眉頭,從幾個月前開始,他就覺得黛西怪怪的,做事總是神秘兮兮,似乎不是以前那個黛西了。

  「可能每個人都會變成熟吧。」賈斯汀歎了口氣,「畢竟誰都會慢慢長大。」

  他不再停留,轉身向著下面走去,大概是腦袋裡面還在想黛西的事情,走得有些太快了,蹭了一個似乎在採訪別人的傢伙的肩膀。

  「不好意思。」賈斯汀不是那種不講理的人,立即停下來說道,「非常抱歉。」

  被他蹭了一下的那個人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看起來是個亞裔,這個亞裔擺了擺手,用略帶生硬的英語說道,「沒關係。」

  兩人客氣了幾句,賈斯汀剛剛要離開,那個亞裔突然喊住了他,問道,「這位先生,你是剛剛看了墨菲•斯坦頓導演的《聚焦》嗎?」

  「是啊。」賈斯汀點了點頭,「我是墨菲的影迷。」

  「能說一下你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嗎?」那個亞裔趕緊自我介紹,「我是來自太平洋對岸的記者……」

  雖然搞不懂對方到底來自大洋另一邊哪家報社,賈斯汀還是說道,「可以。」

  那個亞裔記者立即掏出了一個小錄音機,按下了錄音鍵,賈斯汀笑了笑,一本正經地說道,「影片真實性震撼人心!對天主教教會系統的拷問,對記者工作的刻畫,對事件進展本身的關注而不是沉溺於廉價的抒情,對幾位主要記者不同角度不同態度的有節制的描繪,墨菲為此類社會傳記劇情片的最高標準做出了表率。」

  作為IMDB討論組的一個重要成員,賈斯汀評論電影還是有些水平的,「墨菲通過這部電影,展示了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社會責任感!」

  亞裔記者沒想到一個普通的影迷竟然有如此獨到的看法,想了想之後,又問道,「這部電影以及作為電影起源的報道,都嚴重觸犯了教會的利益,他們沒有遭受教會的打壓嗎?」

  「據我所知,肯定有!」賈斯汀對這方面有些瞭解,「但墨菲和那些記者都抗住了,天主教會能做什嗎?好萊塢和媒體都言論自由,難道他們還會拿槍威逼墨菲不去拍這部電影?別說是教會了,就是白宮裡面的那群豬也做不到……」

  聽到一個美國人如此形容自己國家的領導人,亞裔記者有些無語,之前他一直跑國內的電影新聞,對國際電影尤其好萊塢電影的關注並不多,這次出來竟然見到了這樣一部挑動強權的電影……

  他記得沒錯的話,天主教可是美國人的主體信仰啊!

  「還有事嗎?」賈斯汀見那個記者突然沉默,指了指遠處,「沒事的話我走了。」

  亞裔記者趕緊回過神來,「沒事了,謝謝你,你的話對我很有幫助。」

  賈斯汀又裂開嘴笑了一下,「你太客氣了。再見!」

  「再見!」

  亞裔記者跟賈斯汀揮手作別,然後找上了其他過來的影迷,繼續收集他們對於超級大導演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的看法。

  回到酒店,賈斯汀立即掏出手機,在自己的臉書上將剛剛對記者說的話發了上去,接著翻看了不少看了《聚焦》的影迷的評論。

  雖然影片不是商業片,但基本一片好評。

  「題材太震撼,劇本很扎實;開戲略溫吞,逐步入佳境;抽絲剝繭型,群戲很精彩;不刻意煽情,結尾驚呆了。」

  「墨菲的創作于平靜中爆發,平緩的敘事背後是可怕的真相,我跟著影片和記者一起發掘事實的時候,想到這是真事事件的時候,都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但最終,看到有些一群人在衝破所有障礙發掘真相,維護正義的時候,感到了希望,另外片子很真實,很感人。」

  「題材為王!墨菲的這部《聚焦》,沒有絲毫特效,卻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如有千軍萬馬般心潮澎湃。」

  就在賈斯汀為《聚焦》又贏得爆棚的口碑興奮的時候,那個亞裔記者帶著收集到的一眾資料,也回到了這家酒店。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5章 一語天下驚

  回到酒店的房間,那名亞裔記者找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開始整理今天收集的影迷評論,將錄音機記錄的內容單獨存儲到一個文件夾中,率先發給了遠在萬里之外的編輯部,然後又打開文檔,邊回憶今天下午看過的那部電影的內容,邊敲擊著鍵盤,準備一篇屬￿自己的評論。

  這名記者雖然剛剛開始跑好萊塢這條線,但之前在國內就是專業的電影記者,對於電影有著相當高的鑒賞水準。

  「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是一部相當有深度和值得人們不斷反思的電影。宗教團體如今在西方社會依然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因此這樣一部敢於直面抨擊天主教內部體制的作品,從它一出生起就帶著令人敬畏的勇氣和力量。就像電影中那些為真相而戰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向全社會的發聲表明了輿論的積極態度。這種態度對於那些還在默默忍受的人是鼓舞,對那些無知縱容者是警醒的刺痛,對借上帝之名犯罪的人是直面的鞭撻。媒體顯然有影響輿論導向的作用,因此媒體的正義良知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希望。因而影片裡焦點團隊的記者不畏艱難取得最終勝利的畫面最讓我熱血沸騰……」

  當然,作為就職於國內某著名的自由派報社的記者,他的評論還是很有針對性的。

  「宗教信仰於國人的聯繫可能並不那麼緊密,但在西方社會卻有著源遠流長的背景和根基。即使進入現代社會,宗教團體雖不再像中世紀那般掌控著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響卻無處不在。就像美國這種極為開放文明的社會,它的宗教影響也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我最近在讀英國著名無神論者理查德•道金斯的一本書《上帝的迷思》,裡面有一小節內容專門談及了當今美國社會主流文化對於無神論者的一些偏見和不公,尤其談到了信仰對於美國人政治生命的重要性,他說:對於任何總統候選人來說,公認的事實是,信奉無神論的自白不折不扣是一種政治自殺。」

  「影片裡遭到神父侵害的孩子有很多相似點:低收入家庭、沒有父親、離異家庭等。一名受害者說:‘如果你是一名窮人家的孩子,宗教十分重要。而當一名神父留意到你時,那可是件大事。他叫你收拾一下詩歌本,或者倒下垃圾,你會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就好像主在請求你的幫助。’這些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天主教中,神父主持彌撒,施行洗禮,聽人告解懺悔,甚至為人治病等等。在信徒眼中,神父這樣的神職人員仿佛自帶上帝的榮光。因而被神父看重,那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令人憤怒的是,也正是借著這層神聖外衣,一些神職人員卻屢屢向未成年兒童伸出魔爪。」

  「電影中涉及醜聞的天主教的龐大的數據證明人們對此類事情不可能一無所聞,更別提教會內部。可是為什麼少有人公開指責呢?電影提供了好幾個觀點:一是受害者羞于開口;二是教會自上而下的庇護,對犯案神職人員不予處置,繼續任用。即使有受害者開口,面對勢力強大的教會,他們也往往處於弱勢,很多案例會被私下解決;三、偶有正義者替受害者發聲,也很快會被無所不在的教會勢力施壓和諧。警察包庇神父,律師與教會合謀,法院替教會封存關鍵證據……」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大眾對此事的沉默和縱容。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對權威會有種自然的懼怕和自卑;另有一部分信徒,會出於捍衛教會和領袖的聖名而為尊者諱;更有極端者甚至會不相信鼓起勇氣揭露肮髒行徑的人。我忘記了在哪裡看過的一則事例,是說女兒告訴母親教會裡平日受人尊敬的牧者對她有不軌行為,母親在聽到女兒的不幸後不為女兒鳴不平,反而氣憤地認為是女兒在污蔑那個在她眼中堪稱聖潔的人……」

  「對於權威人和權力的質疑與挑戰需要極大勇氣,對於媒體行業尤其如此……」

  寫到這裡,這名亞裔記者忽然停下了敲擊鍵盤的十根手指,不知道為什麼,思緒突然飛到了他生活和工作的那個國度,尤其是權力與媒體之間的關係。

  他最大的感慨就是美國的媒體到底姓什麼呢?

  《聚焦》是一部極度寫實的電影,他看過相當多北美媒體的報道,有自由派的、有右翼的、有保守派的等等,都非常承認這一點。

  電影留給他最深印象的還是媒體對於強權的抗擊……

  作為一個南方自由派報社的記者,這位亞裔的大腦不可避免的被一些腐朽的東西侵蝕過。

  亞裔記者坐在筆記本電腦前,一些被這部彰顯媒體自由和力量的電影刺激的膽大妄為的念頭,不停的往外跳,跳著跳著他就腦袋發熱,雙手十指不自覺的落在鍵盤上面,敲擊成了一篇文章。

  「每年一度的某台過後,某個新聞節目總是說這台晚會:在和諧、歡樂的氛圍裡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和濃濃的家國情懷,獲得主流媒體和廣大網民的點贊。某主流報紙總會在頭版發表文章《傳遞正能量》,並配發評論《向著夢想或者理想進發》;某評論社發表評論員文章《普天同慶》……」

  「但是,在普通人為主體組成的社交平臺中,大家對晚會的評論卻是別樣的,吐糟不斷。眼看著晚會被搗鼓成了加長版的聯播新聞,估計絕大多數人在觀看的過程中,心頭上的草泥馬都一再跑過吧。那麼,為什麼大家所看到的與主流媒體上所評價的是兩樣的?兩者難道不是同一台晚會?難道是一個分裂的社會嗎?」

  「主流媒體姓什麼,一目了然,而那些不想改姓的媒體,只有一個下場!廣電部門要求外資企業不能在境內提供視頻服務,將全面封禁!」

  「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不接受也得接受。更何況,更高的指示還說了,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統治層意志、反映XX主張,至於評價,還是不說為好。」

  「忽然想想,某規劃局前副局長好冤。當年因為違規建設,他向過來採訪的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是準備替我家老大說話,還是準備替公眾說話?’結果,一語天下驚。這番話被當成雷語,迅速傳遍全國,副局長一下就成為了網絡紅人。現在看,副局長才是真正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家,他早早就預見到了一些事情……」

  「不得不感慨,時局變化太快,快到目不暇接,快接不住一直往下狂跌的眼鏡。很好,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都應該高呼萬歲,謝主隆恩!」

  寫到這裡,亞裔記者之前的正兒八經的影評忽然寫不下去了,最大的無力感出來了,他覺得自己就像太監評論皇帝的X生活一樣,自己不行,卻對別人說三道四……

  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他,歷史總是在往前發展的,今勝於古,後勝於今。但是,眼下的現實,卻讓他這個媒體從業者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媒體和輿論方面,今天還不如昨天,甚至不如前天。

  長長的歎了口氣,亞裔記者將後面的內容單獨劃出來,保存到了一個掩藏文件夾裡面,剛才腦袋一熱寫下來的這些東西,絕對不能發表出去,否則肯定會丟掉飯碗,說不定終身都無法再從事記者這個行業。

  亞裔記者連做了幾次深呼吸,終於逐漸冷靜下來,繼續撰寫開始時的那篇正兒八經的影評。

  他雙手十指如飛,又有文字出現在了文檔之中。

  「墨菲•斯坦頓的這部影片非常現實,也非常具有警示意義——腐敗的滋生正是基於這樣的土壤:作惡被自上而下的包庇,所謂的權威名譽又被錯誤的尊崇維護……」

  《聚焦》自從在多倫多電影節開始展映來一直受到不同尋常的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影片取材自一樁真實的醜聞,更因為醜聞涉及了諸多神職人員。

  或許,本不該對神職人員的道德墮落過於吃驚。

  理性的思考下,很多人應該知道,神職人員也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其中有人犯錯,再正常不過了。

  一個人不會因為加入教會,就會瞬間成為道德完人,畢竟加入教會距離真正的靈魂皈依還有相當漫長的過程,社會長久以來對於這一過程的忽略,導致大眾對神職人員抱以過高的期望,甚至常常將其等同於信仰,因此醜聞的爆發,就變成了信仰的破滅,對於虔誠者來說,吃驚都不足以概括其內心的崩潰,隨之而來還有憤怒和失望,一如影片中記者邁克在拿到鐵證之後的發狂和薩莎奶奶閱讀報道後的落淚。

  在多倫多待了幾天,參加過幾場宣傳活動之後,墨菲也準備返回洛杉磯。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6章 體制之惡高於個人

  由於「加朵」號在洛杉磯進行例行的保養,墨菲和蓋爾•加朵只好乘坐航班返回洛杉磯,好在飛機頭等艙的條件也不錯,可以保證足夠的舒適度。

  小羅伯特•唐尼和詹姆斯•弗蘭科等人,還繼續留在多倫多電影節為《聚焦》這部影片造勢,有台前的這些明星,再加上影片良好的口碑和天然攜帶的話題性,也可以繼續吸引媒體和影迷的關注。

  「CAA那邊得到的消息……」

  頭等艙裡人很少,蓋爾•加朵就和墨菲坐在相鄰的座位上面,她一直在說關於影片和天主教方面的話題,「梵蒂岡方面已經就這部影片召開過幾次樞機大主教會議了。」

  這些雜事一向都是蓋爾•加朵在負責,墨菲聽到後,不禁問道,「他們在商討應對策略?」

  「不是!」蓋爾•加朵直接搖頭,「CAA歐洲分部隱約得到過一點關於會議的消息,梵蒂岡方面在討論誰最應該為天主教從去年開始爆發的一系列醜聞負責。」

  墨菲馬上明白了過來,「這是有人想要借勢上位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教會也不會是例外,歷史上各大教會因為內鬥分裂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蓋爾•加朵拿到的也不是很確定的消息,「可能是吧,據說以方濟各紅衣大主教為首的一批人,與教宗本篤十六世不是一個派系,想要謀奪……」

  她聳了聳肩,沒有繼續說下去,不過墨菲能夠聽明白。

  「信仰啊!」墨菲歎了口氣。

  蓋爾•加朵接了一句,「信仰不是形式上對一個神的崇拜,不是行為上對一個教會的忠誠,而是來自內心的真、善、美,這才是信仰的本質!」

  戀上墨菲之前,蓋爾•加朵也是一個信徒,不過信仰的是猶太教,後來在墨菲的影響下,雖然還掛著猶太教徒的名,但實際上早就脫離這種信仰了。

  她又說道,「如果理解信仰的本質,知情人員就不會認為揭露教會醜聞,是對信仰的挑釁,恰恰相反,這是對信仰的堅持。」

  「可惜……」墨菲搖搖頭,「我做不到內心的真、善、美。」

  「所以啊,你是個沒有信仰的人。」蓋爾•加朵頗為無奈地說道,「還影響到了我,我也快變成了沒有信仰的人。」

  墨菲不禁笑了起來,蓋爾•加朵剛才說得確實有些道理,如果理解信仰的本質,那位勞主教就不會認為用《聖經》語錄、主的名義來攻擊調查醜聞的人員,是對信仰的維護,恰恰相反,這是對信仰的褻瀆;至於那些涉案的神職人員,更是與信仰不沾邊的一群人,在褻瀆兒童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背叛了信仰,儘管他們仍然穿著牧師的外衣,仍然能把《聖經》倒背如流,仍然狂熱崇拜上帝,但都無濟於事了。

  對信仰認知的集體扭曲,無形中構建起了一個滋生和縱容犯罪的體系,從牧師到主教,從律師到警察,誰都不能免責,這就是醜聞遲遲未被揭露的真正原因。

  由於信仰認知的扭曲,教會喪失了自我糾正的能力,而必須依仗外力來更正,也就是一群被認為沒有「信仰」的人,來幫助一群號稱有「信仰」的人重回正途,誰才是真正的信仰守護者,一目了然。

  而這樁醜聞中的受害者,何嘗不是信仰認知扭曲的群體?他們是如此輕易的就被牧師們性侵,就因為他們神職人員的過分信任,其中一個受害者的母親,甚至還拿蛋糕來招待性侵自己兒子的牧師,這是對信仰尊重嗎?這是愚昧啊!

  信仰是一種道德共識,而教會只是一個以崇拜神為名義的人類組織,它不能替代信仰,事實上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一個人有沒有信仰,決計不能以他是否加入教會來判定!整個社會對於神職人員的道德敗壞如此反應劇烈,歸根結底,也是對信仰認知的偏差啊!大部分人輕易的就將他們看作了信仰標杆。

  當信仰成為一種職業,一種利益集合體,裡面什麼肮髒的東西都會有,掩飾它就是為了維護利益,聽說過佛教徒之間互不攻擊的理論麼,理由差不多,都是在外人面前維持該宗教信仰高大全的形象,以吸引更多人膜拜,自然遇到醜聞要掩蓋了。

  這個世界,終究不是想像的那麼奇妙,更不是某些人描述的那麼美好,在如今這個時代,不但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容易的,連孩子們的生活都過得不易……

  墨菲也算是比較看的開那種人,這些只要不落到他的頭上,他也懶得去管,畢竟他精力有限,也不是曠古爍今的聖人。

  更為確切點來說,曾經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已經讓他麻木不仁了。

  即便因為職業的關係,無論是現在,還是曾經,墨菲都不怎麼喜歡媒體記者,但也非常清楚,很多包裹嚴實、想方設法拼命掩蓋、讓人不忍直視的醜惡真相,都要依靠敢於掙脫體制的壓迫和限制的媒體平臺,報以公正、真實、嚴肅的態度全面曝光,才能讓蒙在鼓裡的民眾認清事實,在充斥著腐敗和欺騙的社會不良現象和風氣中,看到一絲正義的曙光。

  而一件被忽視和低估的事件背後,往往會隱藏著持續潰爛變質壯大的現實問題,猖獗囂張的惡勢力會不斷的蔓延和侵蝕,造成不可估量、後悔莫及的慘痛結果。

  「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靠得是整個村莊的支持,那毀掉一個孩子整個村莊也脫不了干係。」這句原版影片就有的臺詞,被墨菲原封不動的再次運用到電影中,「控訴和揭露」之外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體制之惡高於個人之惡」。

  一些事件不單是少數人的個體犯罪,很多大規模的罪行完全是體制包庇和縱容的惡果,比如在一個有著深厚天主教傳統的城市,一聽說要與教會為敵,所有人都望而卻步。

  天主教會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所起的作用巨大,哪怕是在現代社會,教會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人們提供很多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

  但是,當教會越來越壯大的時候,隨著勢力的擴大,不可避免地會想要維護自己的權威;教會也有害群之馬,去損害這個組織的神聖威嚴。

  面對這些危害,教會的選擇是什嗎?

  無論如何,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都應該有勇氣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可惜,很少會有導演有動力將類似的事件搬上銀幕,因為這還是個有違主流觀影趨向和政治需求且吃力不討好的活。

  現在想想,還是活在某些新聞的世界裡面更加幸福,因為所處的社會永遠都是美好的,根本不用為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而煩惱。

  回到洛杉磯,墨菲開始為又一個即將到來的北美頒獎季奔走,蓋爾•加朵則準備開始籌備《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曾經拍過大尺度劇集的保羅•威爾森已經答應出任這部影片的導演,女主角方面,傑西卡•阿爾芭也在與斯坦頓工作室商談,問題不大的話,應該會接下安娜那個角色。

  當然,傑西卡•阿爾芭的膚色有點問題,不過這些更改下人物的設定好了,也不是什麼大的麻煩。

  相比於籌備新片的蓋爾•加朵,墨菲則是四處跑,頻繁的與學院內的一些大佬會面,這些所謂的大佬,如今的能力未必大,但確實很老,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學院的內部。

  換句話來說,他們就是那些能影響部分奧斯卡評委的評委。

  任何人,哪怕是一些技術類獎項的得主,想要連續兩屆問鼎奧斯卡小金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墨菲三月份剛剛拿到第二個奧斯卡最佳導演,想要在明年的奧斯卡上也有所斬獲,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此期間,他還去見了卡拉•費斯一趟,討論的除了新電影的事宜,還有《黑暗之城》的一些情況。

  這部影片早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一個月之後,就在北美下線了,北美票房最終借助十三個奧斯卡小金人的光環效應,一舉突破7億4000萬美元,最後累計達到7億4670萬美元。

  雖然距離《阿凡達》的北美票房紀錄只有1500多萬美元,以斯坦頓工作室的財力,分分鐘就可以通過私下購買票房的方式,拿到這個北美票房總冠軍,但墨菲並沒有這麼做,為了一個北美票房冠軍的名頭,讓自己成為全世界的笑柄,這種事只有那些傻子才會做。

  海外的放映持續的時間更長,由於影片的奧斯卡光環和超級票房效應,後續又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加入到了放映的行列當中,連一些非洲小國的影院裡面,都能見到《黑暗之城》的身影。

  一直到九月初,《黑暗之城》才在所有的海外地區下映。

  《黑暗之城》也結束了所有的院線放映,最終的全球票房也沒有超過《阿凡達》,但25億1620萬美元的數字,足以帶給墨菲巨大的收益!

  當二十世紀福克斯將第一筆4億美元的導演分成交付的時候,墨菲得到了一個消息,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閣下要離開美國了。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3
第757章 再也不見

  清晨的太陽剛剛爬上洛杉磯的地平線,連西邊的海水還沒有映紅,聖莫妮卡海灘區的一棟頂著巨大十字架的小型辦公樓前,已經開始了忙碌,十幾個年輕的天主教牧師,從小樓門口進進出出,將一件件行李放進停在樓前的一輛廂式貨車裡面。

  「這就要走了?」

  門口前的空地上,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站在背光的地方,看著屬￿自己的東西被搬上汽車,長長歎了口氣,抬頭看向了不遠處的大海。

  自己有著太平洋一般廣闊的雄心壯志,卻無法施展,竟然被一個好萊塢導演逼走……

  想到這裡,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心中的鬱悶再次發作,老臉上面瞬間爬滿了一道道如同蚯蚓般的皺紋。

  他非常清楚,這次回到梵蒂岡,恐怕再也回不來了,很可能會在某個圖書或者資料管理員的位置上面,一直待到退休。

  「墨菲•斯坦頓!」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腦海裡面再次跳出這個名字,「紅衣樞機大主教,教宗……這些都在他面前化為了泡影。」

  「閣下……」

  一個年輕的牧師走了過來,請示道,「已經完畢了,什麼時候出發。」

  「走吧!」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轉身向著一輛黑色轎車走去,拉開車門的時候,轉頭又看了眼後面小樓頂上巨大的十字架,這一次他輸得一敗塗地,天主教也輸得一敗塗地。

  即便對手只是一個好萊塢的導演!

  上了汽車,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閉目假寐,吩咐前面的司機,「去機場!」

  黑色的轎車緩緩發動,從辦公樓前轉入公路,一路向著洛杉磯國際機場駛去。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沒有再回頭,知道自己再也回不來了,教廷需要一個背鍋的人,教宗本篤十六世閣下面對整個教會的壓力,也需要一個背鍋的人。

  很不幸,他這個事件的直接策劃者,是背鍋最好的人選。

  三天之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就接到了教廷的正式通知,大概梵蒂岡方面的壓力確實很大,甚至等不及找一位合適的人選接任加州中南教區大主教的位置,就讓他務必在後天之前返回梵蒂岡。

  雖然遠離教廷樞機,但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消息也算靈通,已經打聽到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了。

  坐在汽車上面,最初的一段路,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還能用閉目假寐的方式保持安靜,但越接近洛杉磯國際機場,那顆隱藏在蒼老身體下面的雄心,就越覺得不甘!

  懷著雄心壯志而來,灰溜溜無人問津而去……

  這巨大的反差,讓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這種以教宗為奮鬥目標的人,如何才能接受啊?

  「我……」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突然睜開眼睛,透過前擋風玻璃,看到遠處隱約可見的洛杉磯國際機場航站樓,低聲自語,「我……不甘心啊!」

  他兩隻手都顫抖了起來,似乎情緒非常的激動。

  「閣下……」

  前面的司機似乎聽到了後面有聲音響起,卻聽不真切,「您有什麼吩咐。」

  這話點醒了有些魔怔的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他畢竟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人,深吸一口氣,稍稍平復了下情緒,說道,「沒事,繼續走。」

  這簡短的話語之後,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漸漸平靜了下來,就算自己不甘心,又有什麼用?他制定的一系列計劃,不但沒有成功讓天主教勢力深入好萊塢,反而在眾多媒體的圍追堵截下,讓天主教面臨了進入北美以來最為嚴酷的寒冬。

  別的教區他不太清楚,加州中南教區最近幾個月以來,每個週末平均去天主教教堂做禮拜的人少了接近三分之一!

  這是什麼樣的概念?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很清楚,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便自己是教宗,也會換一個地區大主教。

  洛杉磯國際機場就坐落在那裡,不管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甘不甘心,距離都越來越近。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來時風光無限,走時怎麼會無人相送?

  國際機場航站樓裡面,有兩個也準備坐飛機的人沒有去自己的登機口,反而來到去往羅馬的航班安檢入口前,專門等待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到來。

  「你真無聊。」

  拉了拉頭上的棒球帽,蓋爾•加朵又調整下腦後的馬尾辮,對旁邊看著航站樓入口處的墨菲說道,「這樣做很有意思嗎?」

  墨菲聳了聳肩,「老朋友要離開洛杉磯,可能以後都不會回來了,我怎麼也要送送吧?」

  兩天前,他就得到消息,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要乘坐今天上午飛往羅馬的航班返回意大利,正好他也準備去威尼斯,特意讓人訂了時間稍晚一些的飛機票,特地過來等待那位那位老朋友,以便送他最後一程。

  「老朋友?」蓋爾•加朵實在無力吐槽,「你只是想往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傷口上面撒鹽吧?」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都掉到井裡面了。」墨菲理所當然地說道,「我現在不向裡面扔幾塊石頭,怎麼對得住與他之間的交往?」

  蓋爾•加朵撇了撇嘴,懶得再去說墨菲,反正自己的未婚夫從來都不是好人……

  不管起始原因是什麼,這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都給墨菲製造了很大的麻煩,現在正好撞到一起,墨菲說什麼都要親眼看看他。

  贏家當然要送輸家一程。

  站在這裡等了一會,墨菲就看了一個戴著牧師帽子的老人,在兩名年輕牧師的陪同下,緩緩朝著自己這邊走了過來,對方似乎在思考問題,根本沒有看到他和蓋爾•加朵。

  「來了。」墨菲低聲對蓋爾•加朵說道,「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閣下到了。」

  蓋爾•加朵翻了翻眼睛,提醒道,「別太過分了。」

  因為機場裡面的人不多,暫時還沒有人注意到墨菲,但他們畢竟是公眾人物,如果在機場鬧出什麼好萊塢超級大導演怒斥天主教地區大主教的事情來,實在是不怎麼好看。

  墨菲聳了聳肩,「我是那種人嗎?」

  他真的只是過來送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一程而已。

  進入洛杉磯國際機場的航站樓,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兩名隨從,去辦理行李托運,另外兩名陪著走向安檢窗口。

  要是放在歐洲,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這種等級的宗教人物,可以走特殊通道,根本不用這麼麻煩,但在美利堅想都不用想。

  距離離開洛杉磯的時間越來越近,哪怕是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這樣的人物,心情都開始低落了下來,壓根沒有注意到安檢入口附近,有人在專門等他。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漸漸接近安檢入口,墨菲給蓋爾•加朵使了個眼色,主動迎了上去。

  「閣下……」

  有隨從看到了墨菲,趕緊提醒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有人過來了。」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抬眼去看,只看了一眼,就認出了過來的人是誰,怒火從心口瞬間就燒到了大腦。

  「主教閣下,好久不見了。」墨菲如同老朋友一般,跟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打了個招呼,說道,「聽說你準備離開洛杉磯了,我特地過來送你一程。」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臉被怒火燒的通紅,似乎隨時都會發作出來,但想到對面這個人的所作所為,馬上提高了十二萬分的警惕。

  他趕緊停下腳步,同時不自覺的往後退了一下,拉開了與墨菲的距離,「你想要做什嗎?」

  「我只是過來送送你。」墨菲淡淡地說道,「跟你說一句再見。」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好像不敢相信墨菲的話,「就這樣?」

  在他的印象裡,這是一個陰險、卑鄙、無恥又如同瘋狗一般的人,怎麼可能會好心來送他?

  墨菲笑了笑,「就是這樣。」

  他又不是最早時候的亡命徒了,有了身份和社會地位,自然不會再去做一些太過沒品的事情。

  話說回來,特意跑來看看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的落魄模樣,其實就非常沒品,只是他自己不承認罷了。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還是驚疑不定,根本不相信墨菲的話。

  「大主教閣下……」墨菲還是淡淡地說道,「再見!」

  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嘴唇動了動,最終擠出一句話,「再見。」

  兩名隨從虛扶著他,從墨菲身邊走過,徑直進入了安檢門口,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回頭看了一眼,墨菲挽起蓋爾•加朵,向著另一邊走去。

  「再見?」他臉色由紅轉白,「墨菲•斯坦頓,我們再也不見!」

  墨菲並沒有做什麼和說什麼,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了,他本人出現在這裡,其實就是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最大的嘲諷。

  在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進入安檢口不久,他和蓋爾•加朵也進入了另一個安檢通道,準備搭乘另一個航班前往威尼斯,參加馬上就要到來的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式。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4
第758章 金獅獎

  「一部出色的電影,總能反應人生百態……」

  威尼斯電影宮的舞臺上面,評委團主席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說了一長串關於電影要回歸本質之類的話,然後低頭看了眼手中的卡片,「獲得本屆電影節金獅獎的是……」

  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式已經來到了最後,也只有份量最重的金獅獎還沒有揭曉。

  台下眾多的歐洲導演都熱切的看著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獅獎、金熊獎和金棕櫚獎是他們所能拿到的最高的電影獎項。

  相比於這些人,墨菲顯得很平靜,此次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聚焦》的目的對他來說已經達到了,無論是影片的造勢和口碑,還是對天主教的衝擊和負面影響,都大大超過了之前的預期。

  這對《聚焦》衝擊明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都非常有利。

  由於個人認知上的問題,奧斯卡小金人在他心中的地位,自然是遠遠高於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也正因為如此,墨菲在參加完開幕式後,就直接離開威尼斯,去了對北美電影市場更加重要的多倫多電影節,直到閉幕式當天才重新返回威尼斯。

  至於這邊的一些宣傳公關工作,自然是全部交給了二十世紀福克斯。

  所以,墨菲認為自己獲獎的幾率應該不會太高。

  之前所有的媒體,雖然對於《聚焦》一片稱讚,但鑒於最近幾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選擇,也不怎麼看好《聚焦》能夠拿到金獅獎。

  而且今晚的閉幕式兼頒獎典禮進行到現在,《聚焦》也沒有拿到任何一個獎項,似乎跟過去幾年一樣,無論電影本身質量如何,威尼斯電影節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都會忽視來自好萊塢的影片。

  但評委團主席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念出的名字卻讓全場瞬間寂靜。

  「金獅獎得主是……」他簡短的停頓了一下,說出了答案,「《聚焦》!」

  電影宮裡異常沉寂,只有評委團主席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的聲音在四處飄蕩。

  「《聚焦》?」很多歐洲電影人都有些發愣,「這怎麼可能呢?」

  掌聲最先在好萊塢電影人聚焦的地方響起,接著大部分人都開始鼓掌,只是相比於歐洲電影人獲得獎項時,現在的掌聲既不怎麼響亮,還有些雜亂。

  「這樣啊。」

  墨菲已經站了起來,毫不猶豫的走向頒獎台,跟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同,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全部是頒發給導演的。

  他速度很快,同時腦袋轉的也很快,來到舞臺前面的時候,已經想到了一些為什麼獲獎的原因,《聚焦》的題材是關鍵!

  恐怕意大利的同行也受夠了天主教的限制和壓迫……

  走上舞臺,把這些統統扔到腦後,墨菲從評委團主席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手中接過金獅,然後站在了麥克風前面。

  「謝謝,謝謝評委團。」墨菲並不準備發表長篇大論,儘量簡短地說道,「謝謝斯坦頓工作室和二十世紀福克斯,謝謝《聚焦》劇組的每一個人!這個金獅獎對我意義非凡!」

  他想了下,接著說道,「借用電影裡面的兩句臺詞,教會是所機構,是由人組成的,它會犯錯,它會消逝,而我們的信仰是永恆的。有時候,我們很愛忘記,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絆絆,直到天亮!」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世界電影的至高獎項之一,有自然比沒有好。

  站在高出一大截的領獎臺上面,墨菲能夠看到,坐在第一排的那些導演,臉上都掛著質疑和不屑,似乎他獲得這個獎項,嚴重違背了電影藝術一般。

  墨菲很清楚,像是他這種主要拍攝商業大製作的好萊塢導演,在很多自命不凡的歐洲導演眼裡,根本就不入流。

  說完獲獎感言,墨菲直接走下了領獎臺,完全無視那些人。

  按照最近幾年威尼斯電影節的評獎原則,《聚焦》確實不是金獅獎的熱門,拿到金獅獎也可以算是爆冷,但問題是那些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就比《聚焦》更有資格了?更能代表電影藝術了?

  閉幕式之前,公認的金獅獎熱門影片是《沉默之像》,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印尼蘇哈托時期屠殺共產黨人的「9•30」事件。

  影片完全站在了劊子手的視角,這些當年殺人如麻的兇手,現在依然掌權,對自己的惡行不但沒有悔改,反而肆無忌憚地在鏡頭前表演當年各種殺人手法,甚至在傳授如何殺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砍下生殖器呈現出來什麼樣的結果,他們誇誇奇談,沒有任何顧忌。

  如果說《沉默之像》的地獄來自描述和想像,那另一部熱門影片《女性癮者》更是奇葩,導演拉斯•馮•提爾口味更重,就說夏洛特•甘斯布為自己墮胎的一場戲,特寫配合事無巨細的手術流程,趕走了很多心臟脆弱的觀眾,堅持留下的觀眾也承認看完之後反感出內傷。

  哪怕在西方社會,拉斯•馮•提爾的舉動無疑也充滿了挑釁。

  這樣的影片就能代表電影藝術?拉斯•馮•提爾這樣的歐洲導演就真的是在為實現電影藝術而努力?

  恐怕任何有頭腦的人都會得出否定的答案。

  如同好萊塢主流商業影業的視覺特效一樣,他們不過也是在製造吸引觀眾的賣點而已。

  只是這些人沒有足夠的投資和電影背後的技術支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打造那些耗時耗力的場景,只能依靠相對廉價的裸體、3P、色情以及其他大尺度的賣肉戲份,來吸引觀眾實現盈利。

  如果有人說這些大尺度的歐洲電影代表電影藝術,恐怕很多人會吐他一臉。

  不管怎麼說,好萊塢電影攻略全球電影市場乃是不爭的事實。

  與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化相比,歐洲電影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有數據統計顯示,意大利電影在本土市場的份額僅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這在整個歐洲已經是最高的本土份額了,越來越多的歐洲導演以及演員都在跟隨好萊塢的腳步,追求電影票房這種更加實際的回報。

  眾所周知,好萊塢的全球化使得美國電影打破文化隔閡、獲取更高的票房,電影本身變得更為通俗易懂,好萊塢電影橫行全世界,對全球電影觀眾的審美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曾經和美國電影實力相當的法國、意大利電影在全球影響力直線下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電影節的衰弱也無法避免。

  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就此落下帷幕,但金獅獎最後落在《聚焦》和墨菲的頭上,在北美與歐洲媒體的口中,反應截然不同。

  北美的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墨菲和《聚焦》拿到金獅獎是眾望所歸。

  而歐洲的很多媒體,紛紛以「冷門」和「爆冷」之類的詞匯來形容威尼斯電影節最重要的獎項。

  無論如何,墨菲抱走威尼斯金獅獎是不可改變的結果。

  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式後的第二天,墨菲就離開意大利返回了北美,《聚焦》這部影片利用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放映的機會,製造出了巨大的聲勢,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片商,紛紛找上二十世紀福克斯,想要引進這部影片。

  距離《聚焦》上映還有很長的時間,不過二十世紀福克斯已經與很多國家的發行商展開談判,短短一周多的時間裡面,就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行公司與二十世紀福克斯簽訂了正式的合約。

  加上二十世紀福克斯能夠自己發行的一些海外市場,《聚焦》這部影片最少會出現在超過八十個國家與地區的院線市場裡面。

  這足以保證影片會產生世界級的影響力。

  當然,墨菲和二十世紀福克斯首先要保證《聚焦》這部影片在北美市場所能引發的關注度。

  好萊塢電影發展到現在,絕大多數北美大熱的影片,在海外市場也會引發轟動,最少也能引燃西方世界的電影市場。

  坦白地講,墨菲也沒想過這部影片可以影響東方的幾個國家,畢竟天主教在那邊的傳播不算特別廣。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天主教作為基礎,《聚焦》的影響力就會小很多。

  隨後,二十世紀福克斯開始了《聚焦》的映前宣傳營銷,發動旗下的媒體不斷炒作相關的話題,天主教依然是主題之一。

  「被扭曲的不全是信仰認知,而是人本身無信,只能被身邊常見的宗教信仰所影響……」

  或許是親眼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經過,蓋爾•加朵別有感慨,曾經這樣對於墨菲說過,「宗教信仰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人對宗教組織的品牌認知,一旦組織管理不健全,就容易出現問題了。問題被掩蓋了,是因為人迷信權威和傳統,這就像宗教組織兜售信仰,銷售人員傷害了消費者,消費者卻無從投訴。」

  或許這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在十一月初的時候,《聚焦》正式以十家影院的規模,進入北美院線市場,無數觀眾蜂擁而至。


穆離鳶 發表於 2017-4-24 03:04
第759章 單館七萬

  11月7日,一個普通的週五,《聚焦》同時出現在了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舊金山和波士頓等總計十家影院裡面,由於影片之前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讚譽,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

  尤其是墨菲的影迷和一些天主教曾經的受害者,早就對影片翹首以待。

  週五白天,所有放映《聚焦》的影院上座率全部超過百分之九十,這還是將可以免費入場觀看的職業影評人和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刨除在外的統計。

  對於這部影片,職業影評人早就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了。

  像是這種與時事熱點有關的影片,他們的評論天然就能吸引更多的影迷,何況影片的一大主角或者說反派還是天主教。

  如同以前的好萊塢一樣,在涉及到宗教方面的題材上,職業影評人同樣小心翼翼,生怕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你,但現在不同了,從去年冬天到現在,天主教被媒體揭發出了無數醜聞,抨擊天主教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價值取向正確和政治正確。

  大概是很多影評人在點映剛剛開始就迫不及待的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到週五下午的時候,很多知名影評人的互聯網或者社交平臺專欄上面,就出現了關於《聚焦》的評論。

  「《聚焦》中,墨菲•斯坦頓從一樁醜聞擴展到對制度的批判,就如同厚重的紀實文學——強大的敘事、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絲絲入扣、條理清晰、嚴密工整、毫不煽情、剪輯利落,從而完美還原了一場媒體人的報道征途。最後結尾在辦公室盡頭接電話一聲喂:‘聚焦。’這個妙到巔毫的收尾極其震撼,墨菲徹底將這起‘自上而下的制度性醜陋’完美的搬上銀幕,不但挖掘了天主教醜聞的根源,也直指人性深處的冷漠,引人深思。」

  ——肯尼斯•圖蘭

  「墨菲•斯坦頓的這部新片真實再現聚焦報道組調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醜聞的攻堅過程,真實事件本身就足夠吸引人,何況還有一個非常工整扎實的劇本與製作,以及把控著類似驚悚片的速度節奏。而影片也似乎刻意淡化了人物塑造和戲劇性,卻以冷靜沉穩的步調和絲絲入扣的情節展開做到了引人入勝,配樂、攝影和剪輯起到了極好的輔助作用,幾位主演的表演則是拿捏的恰到好處,每個人都有精湛發揮。而影片最成功的是將褻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這是教會這一全世界最藏汙納垢組織自上而下的制度性醜惡。看完會讓人失去對宗教的所有敬畏,雖然內容很殘酷但看的無比舒服。」

  ——托德•麥卡錫

  幾乎所有出現在互聯網上的影評人評論都是好評。

  另外,作為與事件緊密關聯的《波士頓環球報》,也在頭版頭條上開闢專欄,發表了對這部影片的評論。

  「在身兼本片編劇和導演的墨菲•斯坦頓的把控下,《聚焦》有著極其冷峻的影像風格。一方面,影片的冷暗色調成功地營造出醜聞被揭示前的那種痛苦和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為了凸顯真實性和客觀性,影片在大多數場景裡採用的是旁觀者式的機位以及較為中立的中近景鏡頭。」

  「同時,《聚焦》在敘事上也顯示出驚人的成熟。縱觀全片,電影既沒有為了博取觀眾同情而去放大受害者的痛苦,沒有為了樹立反派而故意醜化具體的神職人員,也沒有對‘聚焦’專欄組的新聞從業人員刻意拔高。影片將焦點始終放在對案情和真相的抽絲剝繭上,當報道完成,案情水落石出,影片也戛然而止,當真令人回味無窮。」

  「《聚焦》採用的這種手法是非常內斂和克制的。它既沒有刻意地做道德評判,沒有刻意地說教,也沒有刻意去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影片結束後,它的價值觀、情感以及人物卻又全都無比地鮮活,這體現的就是導演墨菲•斯坦頓的功力。」

  「在情節的推進過程中,影片在人物的塑造以及電影母題的最終呈現上真正做到了悄無聲息而又水到渠成。換句話說,這是一部形似於紀錄片的嚴肅影片,它用最不煽情的手法達成了最煽情的效果。」

  「總的來說,《聚焦》這部影片,鏡頭冷靜克制,剪輯幹淨利落,情節抓人,情感抓心。相信所有看過結尾的觀眾們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在看似平和的影像下面,導演墨菲•斯坦頓卻賦予了影片足以震撼靈魂的力量!」

  媒體的各種褒獎就像是不要錢一樣拼命往《聚焦》和墨菲的頭上扔,似乎這部影片是今年以來最好的好萊塢電影。

  一方面,墨菲和影片的影響力巨大,本身也堪稱是傑作;另一方面,這也是媒體去年揭露天主教醜聞的某種延續。

  當然,痛打落水狗的事,大部分人還是比較喜歡幹的。

  點映首日過後,爛番茄網站上收集到了關於《聚焦》的五十五篇影評,好評率百分之九十七,平均得分8.8分;權威媒體綜合評價MetaCritic收錄45家媒體打分,平均分高達8.6分!

  如果僅僅是媒體和影評人好評也就算了,但影片的影迷口碑同樣炸裂。

  CinemaScore影院觀眾現場打分「A+」,IMDB收錄6876用戶評分,《聚焦》平均得分9.1分。

  像是IMDB之類的影迷網站和社交平臺的普通影迷用戶,關於《聚焦》的好評更是層出不窮。

  「聚焦性侵事件本身,卻不是影片《聚焦》所要表現的重點,因為這樣很容易陷入負能量過載和販賣話題的噱頭,墨菲將大部分筆墨放在揭露醜聞的過程中,最難得是本片沒有刻意‘聚焦’造神。而每一個角色都飽滿又真實,讓觀眾感同身受也忍不住自我審視,可能越是大銀幕,越是前排,就越能感受到表演和劇作的魅力,這也是在小銀幕前所不具備的震撼力度,最後字幕打出的大片名單相當震撼,所以片尾字幕放完,全場一片寂靜,過了許久居然全場掌聲也是夠新鮮!」

  雖然影片因為題材的關係,不可能像《黑暗之城》那樣備受普通影迷的喜愛,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給《聚焦》打出了十分的滿分!

  「在多倫多看完《聚焦》後,今天又看了兩次,每次走出電影院時都覺得很感動。一方面為新聞人對真相不留餘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而感動,另一方面因看到權勢庇護下的醜惡終將暴露人間所帶來的振奮而感動。」

  現今這個互聯網時代,雖然職業影評人依然存在,還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但各種社交平臺,也為一些有著專業素養的影迷,提供了發表自身看法的渠道。

  「導演墨菲•斯坦頓沒有賣弄性的在電影中佈置懸念或製造噱頭,也沒有利用這樁醜聞中受害者們任何的傷疤和隱私來吸引關注度,相反,充滿自信又低調簡速的敘事手法,淩厲無縫、一氣呵成的高超剪輯為這部電影贏得尊重和獨具能量;以接近紀實文學的清晰骨幹攜帶起整個故事累累脈絡,掌控好了多名人物表演之間的平衡,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和微妙聯繫,一步步帶領觀眾,不知疲倦地走向終點。」

  「這部影片節奏緊張嚴密,敘事冷靜完整,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墨菲•斯坦頓這次崇尚講故事的簡潔高效,卻依然成功的把對每個人物的細描、情緒上的捕捉安置進了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臺詞中,展現了使用電影語言和鏡頭暗示的最高把握。」

  還有人將自己的目光對準了影片所反應的整個事件。

  「信仰本質上其實並非對一個神、一種教義的崇拜,而是對人和世界的相信;信任我們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能夠超越私欲,可以拯救自我與他人。引用電影中天主教會內部精神病理專家、證人之一理查德•賽普的話:教會由人建立,它終將隨時間流逝;而我的信仰將永留心中。」

  無論在觀眾的眼中,《聚焦》達不到《黑暗之城》的高度,但口碑也非常好,這樣的口碑對於一部影片的點映上座來說,足夠了。

  在這個十一月份的第二個週末,經過週末三天的點映,《聚焦》從北美影院當中拿到了趕到70萬多美元的點映票房,單館票房達到7萬美元!

  這樣的電影成績和點映口碑,給了二十世紀福克斯巨大的信心,他們決定稍稍改變策略,從下個週末開始,大規模擴大《聚焦》的放映影院,而且迅速與北美院線聯盟就此達成了協議。

  北美的院線公司也樂於放映墨菲的影片,過往的無數事實證明,墨菲的影片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盈利。

  墨菲除了配合二十世紀福克斯和CAA的宣傳公關外,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影片的各種最新數據,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比爾•羅西斯在新的一周剛剛開始後,就帶來了一個有些意外的消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穆離鳶

LV:8 領主

追蹤
  • 694

    主題

  • 97280

    回文

  • 7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