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烏蘭角力地商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三棲特種兵》更多支持!
烏蘭以晃已經接到通知,胡以晃將要前來迎接他,並且接收他的兵馬,組成混合西北兵團。..
然後再穿越河套地區,跨過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參與兩河決戰。
他知道胡以晃,那個打著他的名義,做了許多事情的傢伙,正在率領名副其實的胡家軍前來,不久就會二軍會師。
他自己的那些同宗兄弟,將有一部分留下,協助他實現天軍的另外一些任務。
前面的這塊地區,正處於黃河幾字形上端,陰山之南,黃河北岸,就是河套平原。
烏蘭以晃既然繼承了烏蘭家族的產業,成為家主,他就不可避免地把烏蘭家族的愛恨情仇繼承過來。
這些糾纏很大一部分和這塊土地有關。
因為這個地區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民族的棲息地,也就是說在一定意義上說,歸於烏蘭家族。
但是因為中中關係,又沒有那種法律形式固定的所有關係。
道光以後,准許開放纏金地區,也就是河套以西那塊土地,“雁行人”浩浩蕩蕩地進入河套,墾殖定居,在這塊地廣人稀的土地上形成疏疏落落的村莊。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雁行人,是因為這些人在清初時期去這一地區租種土地,每年春季至其地,以較微薄的地租墾種那裡的土地, 秋收後仍返回原籍,多為杉西中部、北部的漢族貧苦農民。
他們實際上就是耕種烏蘭家族所有的土地。
在這些外來人還軟弱的時候,他們會繳納少量的地租。
地租雖然少,但是至少可以表明他們承認。這些土地是屬於烏蘭家族的;同是從經濟上也可以彌補這些土地不能放牧的損失。
雖然除此以外,烏蘭家族還有廣袤的草場,以及更加遼闊的荒漠。
但是沒有任何益處,有如此水草豐盛的草坪。
這也是明擺著事情,如同能耕種生產糧食蔬菜,必然就是生長牧草的好地方。
這些前來租種的農民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稱作“走西口”。
這也是一次圈地運動,人們以低價租種那裡的土地,這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階層地商。
地商們利用廉價勞動力把黃河的水引到自己的租地上來,形成最初的黃河灌溉。
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條件下,河套地區開發了幾條大大干渠。
其中最古老的一條名為舊皂火渠,建造於康熙四十二年,由當時的地商集資開挖。
永濟渠,也叫纏金渠,建於道光五年。是地商甄玉和魏羊組織開挖。
剛濟渠,或稱為剛目河渠,才建造成功,是地商賀清等集資開挖。
河套平原西部的河套地區,俗稱大後套。
俗語說:“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主要就是指這些地方。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適合種植小麥、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成為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
可是問題接著來了,這些地商,掌握了這些土地使用權以後,就力量不斷膨脹起來。
往下,他們加重那些租地農民的負擔;往上,他們減少付給王公貴族的租金。把財富聚集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集中財富的同時,他們也集中了矛盾,與烏蘭家族的爭鬥不斷升級,以至於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一旦武力決定。那就開啟了招兵買馬的競爭,仗打得越來越大,死人也越來越多,仇恨也越來越大,也就促發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
這也是為什麼烏蘭以晃手頭上有一支龐大的騎兵的部分原因。
地商之間,也不斷競爭和變化,他們之間有分有合,最大的一家就是甄氏家族。
當代家主甄金,儼然一個土皇帝。
不過他這個土皇帝,比那些王公貴族、滿清官員都更有經濟頭腦和經營手段。
他在大規模開墾土地,奠定河套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也創建了獨具一格的管理體制。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滿清對這樣的經濟活動沒有基本的控制力,甄金等河套地商,發明了一種叫做“公中”、“牛犋”的運作方式。
作為民間群體,這些運行方式,以控制水權為基礎,進而基本上把生產、商業、民間武裝力量、信仰活動、教育資源等等掌握在自己手裡,有點類似後世具有壟斷能力的大型公司。
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代,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滿清官方應該起到的作用,使自己的影響力不斷加大。
包括甄金在內的地商,把商業高利貸資本與土地相結合,以修渠灌地、收糧頂租、販賣糧食等方式來謀取高額利潤,實際上是在這一地區的特有現象。
讓甄金這樣的地商得以成功的條件首先是自然條件。
河套平原的地處陰山之南,黃河之濱,陰山山脈可以阻擋和削弱來自西北的寒流,加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本來就非常有利於農業開發。
但是,後套地層純由黃河積淤而成,平衍肥沃,微帶鹼性,得水灌溉則疏落如雞糞,種植豐茂,不得水則堅成石田。
而這裡的氣候是雨澤稀少,降雨量大概只有和一百五十毫米左右。
這就導致了農田所恃渠水澆灌,水所不到,雖腴壤亦棄為廢墟。
在這種情況下,應黃河水進行灌溉的渠道,就成了河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渠道的開發並不容易。
往往一渠之成。時或需至數十年,款或糜至十餘萬。父子相代,親友共營,才能成事; 而且開成之後,也要不斷維護,已成之渠。又必每歲深刷其身,厚增其背, 用於維護的資金也是數額巨大。
這就決定了開挖渠道不是一家一戶之力,而是需要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從而凝聚力量,興修水利工程。
但這一行為的前提是能夠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來進行社會動員,組織人力、物力來進行這些巨大的工程。
通常情況下,最適合的領導者就是滿清的基層機構。但是在滿清時期的河套地區,顯然沒有這樣的歷史條件。
清代對於這一地區的管理一直較為鬆散。
滿清建國之初,那些內附的王公貴族,以其地賜烏拉特前中後三旗,鄂爾多斯左右翼旗。在清代初期,沒有漢族移民的管理機構,僅僅是由當地的盟旗制度來管理。
因此,這個地區受到了不同王公貴族的王府管轄。而所有王府的所在地都不在河套境內,因此。河套境內的各種事務都往往被他們所忽略。
即使受到關注,也由於鞭長莫及,導致解決問題的效率大為降低。
況且,在這種管理機制下,最主要的民眾也不具備受管理者的身份。
私墾的移民要是有內部的糾紛,就只能赴沿邊各廳縣伸理。聽從民便,無所謂管隸。
這樣,就使得甄金等人的行使管理成為必需,也實在是給了他們可乘之機。
商人對盈利機會,任何時候都是感覺特別靈敏。
在無利不起早的原則指引上。甄金等地商修建了引黃灌溉干渠,從而也把那些受到灌溉的土地、耕種土地的農民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地商過控制渠道,控制了水權,也就取得了河套農業的支配權。
目前,甄金他控制的土地範圍東至烏梁素海畔,西至五原西,北至狼山麓、南沿黃河濱,共長約二百六十里,寬約一百四十里,方圓數百里。
然後,他們就用軟硬兼施的兩手,對所屬的土地和農民進行管理。
他們首先建立了一些管理機構,這就是公中和牛犋,類似於後世大公司下面的分公司和子公司,這兩個管理層次的設置,主要是管理生產活動。
“牛犋”的主要管理機構是由三部分構成。
其中“掌櫃的”負責“管理全體事務”;“工頭”負責“管理田地及放地事”;“先生”負責“管理記賬書牘事”。
“公中”也是同樣的結構。
在公中和牛犋之上,則設有“渠主”,等於公司中獨當一面的副總裁。
在公中和牛犋兩層管理這個結構之外還有一些所謂‘跑渠’的,負責稽查水道收水費,他們受渠主指導,又是打手。
“牛犋”和“公中”在基本結構略有差異,反映在功能上也就是多了開發渠道和水利管理的職能。
每個“公中”下面還會再分設數個規模較小的“牛犋”,這樣的一個組織模式,就構成了一個“開發集團”。
甄金擁有這樣的經濟管理機構,就在效益上比烏蘭家族高得多,因此,在軍事抗衡上就逐漸佔據了優勢。
當然,這個優勢還是因為甄金採取守勢,不出自己的轄區,而不是到草原上,進行大規模騎兵角逐。
而烏蘭家族呢,雖然騎兵很強大,但使用他們來攻城拔寨顯然就力有不逮,而烏蘭家族的騎兵要相對甄金動武,就只能是舍長就短,用騎兵來和守護家園的步兵對壘。
烏蘭以晃打的注意是,合胡以晃的兵力,爭取一舉拔除甄金的勢力!(小說《三棲特種兵》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