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張良,劉邦
“南華!”
“不!”
“應該說留侯,”
“您昔年助高祖而建皇漢,今為何為賊,覆滅漢室?”
“要是您投降,可以既往不咎,依然封留侯,食邑萬戶!”
王越持著赤霄劍,站在宮樓上方,居高臨下凝視著下方的眾人,楊啟峰和西涼鐵騎已經被他完全忽略,他的眼中唯有一道身影。
“覆滅漢室,”南華哈哈一笑,他朗聲繼續講述道:“昔年權傾天下,篡奪漢室的王巨君也是我弟子,”
“覆滅漢室我可幹了不止一次,”
“既然已經曉得我的來歷,我可不相信王莽之事你們不曉得,這樣的緩兵之計,就不要班門弄斧在這裡丟人現眼了,”
“留侯不打算回頭,那麼便死吧,”王越仗劍而行,他一步一劍,劍芒如柱,鋒利無匹,無任何可阻他手中之劍。
紅巾力士刀槍不入,但那是建立在普通人身上,就算是武士想要擊破紅巾力士的防禦也是千難萬難,可這對武聖而言,卻不是什麼太大的難事。
長劍刺入紅巾力士身軀中,劍芒直接攪碎了紅巾力士身軀,紅巾力士的身軀開始崩裂,最後化為了豆渣粉碎開來。
轉瞬之間,本來攀爬到宮樓上的紅巾力士,就被王越清掃的乾乾淨淨,他站在宮樓上冷冷的注視著下方,並未擅自進攻,顯然他的打算是扼守此地。
只要王越能夠把此地扼守住,時間拖的越久,對於他就越為有利,混亂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這一場動亂早晚會有結束的時候。
當混亂結束,漢室的力量集中起來,蕩平叛逆只是反掌之間,此點楊啟峰看的明明白白。
要是有天子在手,自可名正言順排除異己伺機獨攬大權,這也是歷史中董卓進京後開始迅速做大的最主要緣故。
不過此方世界中倒是沒有這樣的好局勢,可以輕易就把天子給弄到手中,不過天子雖未到手,但時局卻也是不壞。
以往洛陽乃是龍潭虎穴,就算是武聖來此也要折在此地,可如今不知道多少家勢力一起發力,借助著靈帝身死,新帝繼位,權利交替,朝野不穩的時局。
悍然的開始發難,直接製造了這一場大動亂,為外兵入京創造了機會,也給楊啟峰一探蒼天之謎,尋找主神缺少之物創造了最佳良機。
楊啟峰冷哼一聲,他此刻不在繼續指望南華了,有王越這位武聖坐鎮宮樓,南華已經被克制,他催動赤兔馬,朝著宮門沖來。
赤兔邁動四蹄疾馳奔出,一道赤色一閃而逝,楊啟峰來到宮門前,天罡戰斧被他高舉,借助著赤兔衝鋒之勢,他對著宮門兇狠的劈下了一斧。
力劈華山,這是天罡三十六斧四大殺招當中最具備破壞力的一擊。
震耳欲聾的轟擊聲傳出,宮樓卻是都產生晃動,哢嚓,哢嚓,哢擦,宮門轟然的碎裂,木屑開始四處飛濺。
兇猛的力道,從天罡戰斧上面不斷的宣洩,直接把宮門轟擊的粉碎。
楊啟峰端坐在赤兔之上,提著天罡戰斧的手臂微微抖動,反震回來的勁力倒是不小,短短的兩個呼吸他手臂就已經的穩定下來。
王越淡然的臉色豁然為之一變,他從宮樓上一躍而下,卻是並未在阻止大軍前進,他也曉得當宮門破損之後,憑藉一己之力無法阻擋大軍。
要是只有大軍還可,但有著不弱他的強者存在,他肯定是無法阻攔,審時度勢被他表現的淋漓盡致。
王越縱身逃走,楊啟峰並未阻攔,他率領著西涼鐵騎開始朝著深宮內沖去,前方乃是南華引領道路,這位對皇宮佈局瞭若指掌。
仿佛這一座皇宮乃是他親自督促建造的一樣,同時訴說著話語為楊啟峰解釋皇宮佈局,這皇宮分為南、北兩宮。
兩宮之間以有屋頂覆蓋的複道連接,南北長七裡。每隔十步還設一衛士,側立兩廂,十分威武。
不過這平時的標配,在如今卻是一件不復存在,四方一片寂靜無聲。
視野狹窄之後豁然開朗,這是一片青石板鋪砌的廣場,卻是火紅色一片,一位又一位的大漢精銳,手持長槍列隊站立。
身上披著鮮豔如血的甲胄,挺拔的身軀站在烈日之下,卻是一絲不苟無任何多餘表現,這是一支精銳之軍。
大軍前擺放著金漆雕龍寶座,上面端坐著一位少年,他佩戴帝冕,身穿冕服。冕服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蔽膝、佩綬、赤舄等。
十二旒下垂的冕冠讓外人看不清相貌,手中持有一柄秀有花紋、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赫然的乃是赤霄劍!
伴隨著馬蹄踏動,西涼鐵騎到來,鳴鐘擊磬,樂聲悠揚,仿佛是在歡迎他們到來。
剛剛逃走的王越,此刻正侍立在他身旁,不光王越在此,身旁還有兩位氣血沖宵的兩尊武聖。
其中一位他較為熟悉,乃是禦林衛統領,大漢羽林和禦林二衛,全部都是武師組成的精銳軍隊,其統領都是武聖,羽林衛和羽林衛統領都死在了廣宗之戰。
可餘下的一位他較為陌生,這位竟然不是大將軍何進,由此觀之大漢武聖不是七人,而是八人,這一位徹徹底底的隱匿,唯有大漢出事這才現於人前。
楊啟峰環顧四方,他看著這少年天子,局勢再一次撲朔迷離,皇宮的亂局,是這一位有意為之。
眼前有這一支精銳大軍在手,還有三位武聖在旁,休要說皇宮內的混亂,就是洛陽城中的亂局都能夠鎮壓的下去,
但洛陽依然亂了,甚至是皇宮也是如此,這樣的情況出現就唯有一個解釋了,這一場亂局是這少年天子有意為之。
他心有疑惑,這位少年天子,年不過十三,如此年紀如何有此大決心大決斷,哪怕他有決心,卻也是無此威望能夠一手推動此事。
但下一刻當南華開口後,楊啟峰他便已經曉得,為何如此了。
“劉邦你果然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