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 戰國征途 作者:木林森444 (已完成)

 
王烏鴉 2018-11-27 00:16:5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3 144913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1 00:31

第450章 船隊到達(一)

  隨後的幾天時間裡,雙方又罷兵停戰,而是各自加緊水戰的訓練,為以後的戰爭準備。

  就在秦軍向大樑發動水攻之後的第六天,王剪收到了守衛滎口的士兵的報告,有一支船隊,大約有一百餘艘各種船隻,通出了鴻溝,正在向大樑的方向駛進了過來,但這並不是秦軍的運輸船隊。

  自從放水淹灌了大樑之後,秦軍意外的發現了水攻的一個附加成果,就是鴻溝的水面上漲,並且可以通過修建的河道,將相當一部份糧草物資通過水路運送到秦軍的大營,這樣不僅可以大大的簡化運輸的成本,而且還可以避開蕃勇軍的襲擊。因此在這一段時間裡,大量的運輸船只到達秦軍大營,本來是用來臨時引水灌淹大樑的臨時河道,結果反而成為了秦軍主要的運需航道。

  如果這支船隊並不是秦軍的運輸船隊,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這是代軍的船隊,上一次攻魏之戰,楊端和曾想渡過黃河,配合正面的秦軍進攻大樑,但在渡河的時候遭到了代軍船隊的打擊,結果渡河的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因此這也說明代軍確實有一支水軍存在,現在秦軍水灌大樑,於是高原也將這一支水軍調來參戰。

  駐守滎口的秦軍發現了代軍的船隊之後,就立到派人騎快馬趕到秦軍大營來報告,現在船隊尚未到達,秦軍還有一段時間來準備應對,因此王剪立刻下令,招集眾將商議應該怎樣應對代軍的船隊。

  聽了王剪的講說之後,章邯首先道:“上將軍,現在大樑城本來就己經十分難以攻打了,如果這支船隊到達了大樑,一定會讓守軍如虎添翼,更難應付了,因此我們應該立刻截斷河道,不讓船隊進入大樑城。”

  李信皺了皺眉頭,道:“如果截斷了河道,那麼我們的糧草物資也就都不能通過水路運抵大營,走陸路的話又會遭到代軍騎軍的突襲,損失重大,這樣對我軍也十分不利啊。”

  辛勝也道:“是啊,現在代軍不過只是百餘艘船隻,而我們現在擁有各種船隻四五百餘艘,大小木筏三千多個,就算是代軍的船隊到達大樑,又有什麼可擔心的,而且現在守軍在大樑城中龜縮不出,我們還拿他們沒有辦法,如果船隊到達大樑之後,守軍主動出戰,反倒是一件好事。”

  這段時間已來,辛勝奉王剪之命,訓練水戰。雖然時間並不長,但己經取得了一些效果,現在大部份士兵都學會了幾下游水,在船筏上至少也不會心慌了。而且工匠們還集果廣益,又想出了不少在水中穩定船筏的辦法。最主要的辦法有三種,一是將若干船筏連結起來,可以加大船筏在水中的穩定;二是用一塊大石,系上繩索,扔到水中,然後系住船筏,實際和下錨的效果相似;三是在水中打上木樁,將船筏綁定在木樁上,也能使船筏在水中穩定。

  經過測試之後,這幾種方式都十分有效,第一種方式可以用來攻擊大樑城,而後兩種用於在木筏上使用床弩、投石機一類的大型器俱,基本就不會在出現距烈搖晃,翻覆的現象。因此辛勝也覺得信心大增,認為如果現在再向大樑城發動進攻的話,結果也一定會大大不同了。現在代軍的船隊也趕到了大樑,辛勝也頗有一些躍躍欲試,想和代軍再打一場水仗,看一看秦軍訓練的效果。

  羌瘣道:“高原用兵一向都是謀定而動,難以預料,而且他又善於製造一些看似不起眼,卻能將軍隊的戰鬥力極大提升的工俱,如他設計的新式馬俱,就可以使騎軍的戰鬥力大增,因此他既然敢將船隊調到大樑,就一定是有所持仗,說不定他又會在船隻做出什麼新的設計,能夠使代軍的水戰實力大增,我們將代軍的船隊放入,說不定會犯了一個大錯誤。”

  聽他這麼一說,秦軍的諸將也都沉思起來,雖然羌瘣所說只是一種推測,但誰都不敢小視,只看高原設計的新式馬鞍和馬鐙,就能使騎軍的戰鬥力大増,也讓秦軍頭疼不已,還有用投石機投射的火球,誰都不懷疑,高原不會在船隻上會做出一些什麼類似于新式馬俱的改造來。

  王剪這時也覺得有些左右為難,萬一代軍的水軍真的有什麼類似于新式馬俱的新式器俱,秦軍豈不是自找苦吃嗎?但這僅僅只是一種猜測,並沒有事實支撐,在這個時代,水戰不僅原始,而且也不普及,列國之中只有楚國建立有一支專業的水軍,秦軍對水軍水戰的常極度缺乏,因此王剪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來。

  如果將河道堵死,不放代軍的船隊進來,就會同時也切斷秦軍的水路運輸線,只能依靠陸路的運輸,而陸路就會面臨著代軍蕃勇軍的突襲,損耗巨大。雖然現在秦軍的水軍訓練有了一些成效,但能否立刻攻破大樑城還不得而知,因此這一戰估計還會是曠日持久,而現在秦國雲集在魏國的軍隊民役多達六七十萬,毎天僅糧草消耗就接近萬石,秦國的國力雖然強大,但如果這樣消耗下去,也不是良策,說不定最終會耗到秦國支持不住,被迫退軍。

  王剪當然知道,戰爭並不僅僅是軍隊的比拼,同時也是國力的比拼,就為了一個虛無的猜測,讓秦國承受巨大的損失,就算最終滅亡了魏國,對秦國的統一大業也未必有利。因此怎樣選擇,王剪一時也確實做不出任何的決定。

  如果是楊端和在這裡,到是能夠能夠幫王剪做出決定來,因為在上一戰中,楊端和在渡過黃河的時候,遭到了代軍水軍的突襲,到是見識過代軍戰船的威力。不過一來是秦國從來沒有建立過真正的水軍,也不需要水軍,對水戰也並不重視,因此秦軍的諸將,包括王剪在內,對這一戰的細節過程都並沒有深入研究,只是認為是代軍的一次突擊得手;二來這畢竟是一場敗仗,王剪既然不多問,楊端和自然也就不想多提。

  當然在代軍的船隊逼近時候,楊端和也不會再有所隱瞞,一定會將自己所見所知的情況向王剪全盤托出,如果王剪瞭解了那一次水戰的詳細經過之後,說不定會傾向于寧可承受巨大的物資損失,也要封鎖河道的計畫,但現在楊端和並不在秦軍的大營裡,因此王剪也失去了一次瞭解代軍的水戰能力的大好機會,也影響了王剪的判斷力。

  這時辛勝又道:“上將軍,依末將之見,完全封鎖河道,對我軍不利,因此並不可取,不如在代軍的船隊到達之時,出動水軍封堵在河道的入口處,並且在河道兩側,多設投石機,就此消滅代軍的船隊,這樣一來,就算是代軍的船隊最終突破了河道,駛進大樑城去,也必然損失慘重,不足為慮了。”

  王剪聽了,也不禁連連點頭,笑道:“此議甚好,如此一來,既不用封鎖河道,又可以封堵住代軍的船隊,實在是一舉二得之計,各位以為如何呢?”

  其他的秦軍諸將聽了,也都紛紛稱是,包括建議截斷河道的章邯、羌瘣,也都沒有異議,因為截斷河道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對秦軍自身的損傷也是同樣巨大,而辛勝的建議正好是一個拆中的方法,將投石機佈置在河道的兩側,對代軍的戰船進行打擊,無論代軍的船隊有什麼厲害的武器,也不可能抵擋得住投石機的攻擊。

  然後再用秦軍的戰船在河道口攔截,這樣層層設防,實在想不出代軍還有什麼方法來應對除非代軍的船隊是用銅注鐵的。

  王剪點了點頭,道:“好,就依辛將軍之言,馬上調動一百架床弩、一百架投石機,在河道兩側佈置,只等代郡的船隊一到,辛將軍就馬上率領船隊出擊。”

  眾將齊聲稱是,王剪正要下令散帳的時候,只見一個士兵進帳來報告道:“稟報上將軍,代軍的戰船已經駛入了河道。”

  王剪怔了一怔,也不由得大吃一驚,代軍的戰船竟然有這麼快嗎?因為按照王剪的觀念,船隻行駛迅度都是慢得像牛車一樣,秦軍的運輸船只從鴻溝駛入,少需要大半天的時間,才能駛進大樑水域,而這才過了不到兩個時辰,代軍的船隊就從鴻溝中駛進了河道,而整個河道的全長也不過就是十多裡,如果以這樣的速度,恐怕連半個時辰都不用,就可以駛過河道,進入大樑的水域裡了。就算是現在王剪決定,截斷河道,恐怕也是來不及了。

  不說是王剪,在場所有的將領也都吃驚不小,沒想到代軍的戰船會來得這麼快,而且所有人的頭腦裡生出了這樣一個念頭:一定是高原對船隻做了一些什麼改進,因此才使船隻的行駛迅度大幅提高。

  但王剪很快就反應過來,立刻道:“辛勝,你馬上去調集船隻,準備堵截代軍的船隊,李信,你立刻去安排投石機和床弩,在河道邊佈置,能夠佈置下多少是多少。”

  辛勝和李信也趕忙齊聲道:“末將尊令。”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0

第451章 船隊到達(二)

  如果高原知道秦軍諸將的想法,肯定會有一種躺著也中槍的感覺。秦軍的諸將也未免太高估了自己吧。

  其實因為秦軍的諸將基本都沒有坐過船,因此對船航行的速度沒有多少準確的認實,而且秦軍的運輸船只都是載滿了各種貨物,吃水極深,行駛的速度自然要比一般的戰船要慢得多。

  當然,在對船進行改造時,高原也確實在戰船速度的提高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並沒有釆用什麼新技術,無非就是增加了劃槳的數量,像主力大戰船就配置了十二對船槳,並將槳葉加大加長,再分成兩批人員輪流劃動,再加上風帆,這樣一來,航行的速度自然就會大大的提高。按高原估計,如果十二對船槳一起劃動,正常航速可以達到五節左右,即每小時十千米,而要是加速劃行,在二個小時的時間內,航度可以達到七節左右,即十三千米。在這個時代來說,確實是相當高的船速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進入到鴻溝之後,船隊就進入到了順水航行,這幾重因素的結合下,才使代軍的船隊速度大大超過了王剪的預料,提前進入到了河道中,使秦軍措手不及。

  辛勝和李信領命離開大營之後,王剪也立刻走出了自己的中軍大營,登上了高臺,順著河道的方向看去,只見在遠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有點點的風帆。代軍的船隊眼看著就快要駛到河道的出口了。

  李信奉命調動投石機和弩車到河道邊去攔擊代軍的船隊,在距離河道最近的一個堡壘裡,一共有二十二架投石機,二十五架床弩,李信從堡壘中抽調了一千名士兵,推著這些投石機、床弩趕到了河道邊。

  秦軍剛剛來到河道邊,代軍的船隊就己經分從三個河道駛近,這時離河道口只有三四百步。

  這時李信也顧不得調整距離,只以目測覺得差不多了就行了,當然李信也是久經戰場的人,雖然只是目測,但也基本能看個八九不離十。

  不過要打擊戰船,必須要用百斤以上的大石塊才有效,如果是用小石塊,最多只能砸死幾名士兵,對戰船的損傷並不大,而這個目的是由床弩來完成,投石機的作用還是以擊毀戰船為主,因此投石機必須要推進到距離河道二百五十步以內投射石塊才行。

  這樣一來,首先對代船戰船進行打擊的是床弩,而投石機還由士兵推拉著向前移動。因此李信下令之後,床弩首先停了下來,士兵們拉動絞盤,裝上弩槍,對代軍的船隊展開打擊。

  弩舷響動,弩槍飛射而出,射向河道中的代軍船隻,有的弩槍射落到河水中,有的弩槍越過船隻,不知飛向何處,但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弩槍射中船隻,當然不是秦軍的射術高明,而是因為河道中的船隻數量較多,隊形也比較密集,因此總可以碰上。

  不過絕大多數射中船隻的弩槍都只是插在船舷或船樓上,不僅對船身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就連代軍士兵的傷亡也沒有幾個人。因為代軍的船隻的側舷上都加厚了木板,蒙上了生牛皮,防禦力大大提高,絕大多數弩槍都無法穿透側舷船板。

  而秦軍的第一波弩槍打擊剛過,代軍的反擊也來了。這一次代軍的船隊一共有一百一十二艘戰船,分別是主力大型戰船三十二艘,中型戰船五十艘,每艘大型戰船上裝配了四架床弩,而在中型戰船上也裝配了二架床弩,大型運輸船三十艘,裝載的都是這段時間已來,在桂陵製作的專門用於水戰的武器。

  其實在出發之前,率領船隊的主將就預計到進入河道之後,會遭到秦軍的攔擊,因此轉入河道之後,運輸船隊走的是中間河道,而戰船分別走兩側河道,保護運輸船隊。秦軍的打擊開始,代軍也立刻向秦軍展開了反擊。各船上裝配的床弩紛紛開動,向秦軍還擊。

  不過中型戰船的床弩發射的是弩槍,而從大型戰船的洞口中發射出來的卻是一個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有眼尖的秦兵看得清楚,這些黑乎乎的東西大體呈圓筒狀,長約二尺多三尺不到,直徑約有半尺,頭部呈圓錐狀。但因為大型戰船是全封閉結構,秦軍看不見裡面的床弩,因此秦軍並不知道這些圓筒狀物體是用什麼發射出來的,當然也不知道這些圓筒狀物體到底有什麼用。

  而這時秦兵們還在推著投石機前進,只見一個圓簡狀物體落在一架投石機前二十余步的地點,“砰”的一聲,摔了一個粉碎,而緊接著“呼”的一聲,燃起了一團雄雄的大火,也讓秦兵們發出了一陣驚呼。

  其實這種圓簡狀物體到是高原專為水戰而設計的新武器,其實就是一個長筒狀的陶罐,全長二尺四寸,直徑五寸,內盛火油,嚴格來說,罐體並不是圓柱狀,而是呈拉長水滳形,罐蓋做成錐形,並鑽有孔洞,孔中插上引火的引線,而尾部收窄,還加上了一個十字型的木制的小尾翼,從外形上看去,實際就像是一個小形的導彈一樣。

  而發射這種陶制飛彈的床弩也是經過了改造,主要是將床弩的彈槽加大,並製成半弧狀,而尺寸與陶制飛彈相契合,雖然裝滿油的陶罐要比弩槍重得多,但由於外形符合空氣動力學,又加上了十字型的小尾翼設計,因此射程只比弩槍略近一點,要遠遠超過投石機。一旦陶罐落地,或是擊中目標,陶罐自然會被砸得粉碎,而火油被引線點燃,就會引起燃燒。

  在水戰中,火的威力要遠大於其他武器,甚至是在早期的火器時代,火仍然是水戰中的最強大武器。而且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黑火藥,只能靠火油來引火。

  投石機有時也會投射裝火油的陶罐,但這個時代的戰船體形並不大,裝不下投石機,因此在水戰中一般只能用火箭射擊對手,不過火箭所帶的火焰不大,而且射程也有限,作用也並不大。於是高原才設計的這種陶制飛彈,並改進了床弩,專用來發射這種陶制飛彈。

  在這個時代來說,確實是一種超前的武器,當然也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不過高原卻沒有想到,這種陶制導彈首次使用時並不是用在水戰,而是用來對岸攻擊。

  因為對戰船威脅最大的是秦軍的投石機,而不是床弩,代軍也主要是以秦軍的投石機為重點打擊目標,床弩比投石機優勢的一個地方就是可以通過提高或降低仰角,以及拉弦的力度來控制打擊的距離,死角要遠比投石機小得多。因此代軍也放過了秦軍的床弩,對準秦軍的投石機發射陶制飛彈。

  投石機是全木制,自然是最怕火了,代軍的第一輪還擊,有三個陶制飛彈擊中投石機,引起了大火,還有一些陶制飛彈落在投石機的前方,引起大火燃燒,阻擋了投石機前進的道路。而著火的投石機上,雖然秦軍奮力的撲救,但火油燃燒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撲滅的,而且代軍發射的飛彈還在不斷的落下,不一會兒,二十多架投石機有十餘架都被燃燒起來,而其他的投石機也不敢再前進了,紛紛後退,躲避代軍的飛彈,結果沒有一輛投石機投射出石塊。

  而代軍戰船的上層奮力的發射飛彈,槳手們也在奮力的劃槳,因此整個船隊也迅速的駛出了秦軍的打擊範圍。雖然秦軍的床弩打得到是有聲有色,代軍戰船毎艘都多少挨了幾支弩槍,但弩槍的全部作用就是射殺了幾名代軍的士兵,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

  李信也沒有想到,代軍的船隻居然會有這樣的武器,自己帶來的二十多架投石機一個都沒有用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代軍的戰船駛出了河道,直奔大樑城而去。

  而這時辛勝剛剛把船隊集合起來,這一次總算是能夠順利的駛出了船塢,沒有發生碰撞事故,因此辛勝也頗為欣慰,這段時間的努力訓練倒是沒有白費。但這時代軍的船隊已經駛出了河道,向大樑城的方向駛去,秦軍的船隊根本就來不及堵截。辛勝剛要下令,命令戰船追擊,但就在這時,只聽在岸上響起了“嗚嗚”的號角聲。

  這是收兵的號令,辛勝自然不敢違令,只得下令船隊返航,回到船塢去。

  原來剛才李信堵截代軍船隊的過程,王剪在高崗的高臺上看得十分淸楚,看著代軍從船裡不知發射出的什麼武器,落地就著火,讓秦軍的投石機根本難己發揮作用,王剪的心裡也不由得一陣緊縮,這難道又是高原弄出來的新式武器嗎?

  儘管王剪不通水戰,但也可以想得到,這種武器一旦用於水戰,將是多麼可怕的武器,在王剪的頭腦中甚至出現了秦軍的船隻、木筏被代軍打得一艘一艘燃起大火的畫面。因此他才立刻阻止了辛勝的追擊,並且趕忙將李信和辛勝叫回來,詳細的詢問代軍的這種武器到底是什麼?以後怎樣應對?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1

第452章 守軍出擊

  其實代軍的船隊駛進鴻溝之後,就己經放出了飛鳥,給高原送信,通報船隊即將到達。因此高原也帶領著眾將登上城樓,等待著船隊到來,並且還準備了五百木筏,隨時出擊接應。

  這一支船隊是被高原寄以了極大厚望的,同時也這一次守衛大樑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說是關係到自己這一批人的生死存亡。因為現在大樑城被茫茫大水包圍,如果沒有這一支船隊,根本就無法逃脫出去,只能夠被困在城中坐以待斃。雖然城裡紮制了不少木筏,但木筏只能作為輔助作用,不能擔任水戰的主力。

  而高原也清楚,秦軍絕不會輕易的放船隊突破河道,到達大樑,雖然高原相信這支水軍的戰鬥力,但畢竟沒有經過實戰,誰都不敢說結果到底如何,而且也不是高原自己指揮,因此船隊能不能順利的突破河道,高原也沒有多少把握,只能夠聽天由命了,畢竟自己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當然高原還不知道,秦軍內部還討論過是否截斷河道,徹底斷絕船隊到達大樑的可能性,否則高原恐怕還要感覺到自己對大局的控制力不足。

  但不管怎麼說,船隊最終還是順利的突破了河道,到達大樑,而且在突的過程中,自已新設計的陶罐飛彈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使秦軍的阻擊完全失敗,戰船幾乎沒有一艘損失,因此高原也十分高興,而且這也說明自己設計的陶罐飛彈確實有用。如果在突破的過程中,船隊遭受嚴重的損失,對以後的戰事也是相當不利的。

  船隻當然是不可能駛進大樑城裡,因此只能停泊在大樑城牆的兩個馬面之間的凹形地區裡。好在是現在城牆高出水面不到三丈,可以將纜繩掛在城垛口上,穩定船體,然後搭上跳板,人員就可以隨意的上下船隻。

  隨著一艘一艘船隻靠隴城牆,船上的士兵紛紛登上城牆,只見一名年齡約三十歲左右,身穿皮申的年輕人在衛兵的帶領下,登上城樓,來到高原的面前。

  那年輕人向高原施禮,道:“末將丁策,見過主公。”

  丁策是袁選的部將,現在是長捷軍的一名千夫長,這次袁選在桂陵訓練水軍,就指派丁策負責水軍的訓練指揮,而這一次率領船隊趕到大樑參戰,也是由丁策率領。

  高原在桂陵停留的時候,曾見過丁策幾面,對他的印象很不錯,因此也點了點頭,道:“丁將軍,不必多禮。”

  丁策起身,才道:“主公,這次末將一共帶來了一百一十二艘戰船,其中戰船有八十二艘,士兵三千五百人,現在桂陵還有二百多艘船隻,不過戰船的數量不多,只有五十餘艘。”

  高原笑道:“你們來得正好,現在這裡的情況你們已經看到了,大樑已被大水所困,我們被困在城中,正是無計可施的時候,現在船隊到了,也就不用擔心了。”

  丁策聽了之後,立刻道:“請主公下令,末將原意帶領船隊出擊,迎戰秦軍。”

  高原笑了一笑,道:“你們既然己經來了,就先在城中好好的休息幾天,消除疲勞,而且我們還要修建水寨,讓戰船有一個安全的存身之所,迎戰秦軍的事情,不用急於一時,等這些事情都做好之後,再出擊也不遲。”

  丁策道:“一切聽從主公的安排。”

  高原道:“不過現在水寨尚未建成,戰船上的守衛警戒不可大意,由其是要預防秦軍在夜間突襲,因此你也要做好安排,最好將士兵分為兩批,輪流休息,並且在戰船上警戒,隨時都要準備應戰。”

  丁策道:“是,末將立刻就去安排,決不會讓秦軍突襲得手。不過我們這次還帶來了三十艘貨船,裝載的都是火箭火弩,還有陶制飛彈,都是易燃之物,因此放在戰船上並不合適,請主公在城中安排地方存放。”

  高原道:“這個你放心吧,我會馬上安排。”

  其實貨船和戰船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要把貨物都禦下來,換上士兵就可以當戰船用了。因此船隻停泊之後,高原立刻安排士兵,將船上的貨物都禦下來,然後給毎艘戰船安排相應的士兵。

  大樑城裡還有六萬多士兵,其中有一萬多人接受過水戰訓練,雖然只是在木筏上練習,和戰船並不一樣,因此也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夠參加戰鬥。

  同時高原也下令,命令在城牆馬面之間的凹形地區內,用圓木修建木柵牆,修建簡單的水寨,讓戰船有停泊的地點,並且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並且又命城中的工匠仿照陶制飛彈的樣孑,加緊製作,因為隨船運來的陶制飛彈數量畢竟有限,而在以後的戰事中,一定會大量的用到,因此要在城裡大量製作。

  這個時代的器皿除了金屬之外,主要就是陶制,因此制陶業十分發達,在大樑城裡就有專門的制陶作坊,而陶制飛彈在技術上根本不難,只要是有一個樣本,一般的制陶工匠就能夠製作這種陶制飛彈。而且城中還有數萬頭牲口,牢殺之後可以用來熬制油脂,還可以使用很長的一段時間。

  因此船隊雖然到達到了大樑,但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守軍並沒有向秦軍發動進攻,而且在專心訓練,並且修建水寨。不過到達大樑的船隻數量並不多,只有一百多艘船,水寨也無需要太大的規模,而且水寨的三面都是城牆,只用將一面用木柵隔起就行了,因此只用了十餘天的時間,水寨就己經建好了。

  而且這時新上船的士兵也訓練得差不多了,雖然這一批士兵是第一次上船訓練,但在此之前已經在木筏上訓練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天,至少在船上不會心慌,而且也能夠適應船上的搖晃,因此上手很快。

  其實船上作戰的模式和木筏上差不多,無非就是遠距離用弓箭射,等船筏接舷之後,進行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只是戰船要比木筏大,而且更注重各兵種之間的協調配合。

  另外上船的也不全是新兵,還有一部份是丁策帶來的士兵,他們都已經大半年時間的水戰訓練,已經能夠比較熟練的在戰船上進行作戰,並有一定的作戰經驗,因此有了這一批士兵帶著,新兵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夠適應了船上的作戰,並且可以參加戰鬥了。

  在這段時間裡,秦軍曾經兩次派遣小股船隊逼近大樑的水寨,試探代軍水軍的反應,但代軍的水軍並沒有派遣戰船出擊,只是在秦軍的戰船靠近之後,用投石機進行打擊,秦軍的戰船也摸不清代軍的虛實,而且也不敢輕易的靠近,只好退回了秦軍的大營,而在夜間,秦軍還沒有發動過進攻,主要是因為秦軍的駛船技術還並不成熟,也不敢輕易在夜間發動進攻。

  當然,無論是白天還是在黑夜,代軍對戰船的守衛都十分嚴密,就算秦軍迫近或是在夜間突襲,都不會取得什麼成果。

  不過這時守軍己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高原也立刻下令,命令丁策帶領船隊出擊,向秦軍的船塢發動進攻。

  於是代軍的水寨打開,戰船一艘一艘的駛出了水寨,迅速的在大樑的城牆前列好陣式。

  三十二艘大型戰船當然是水戰的主力,分成了兩排,呈間錯排列,每橫向展開達五百余步的距離。而在每一艘戰船的內部,士兵們也將床弩調整好了位置。

  大型戰船都裝配了四架床弩,但因為要保持船體的平衡,四架床弩必須釆用左右對稱的排列方式,才能夠保證戰船在水中的穩定性,因此在戰船內部,有兩種排列方式,一種是左右佈置,每側各設兩架床弩,曾間錯排列;而另一種是十字佈置,前後左右各設一張床弩。

  而這時代軍是釆用的是橫向的線型陣列,因此現在每一艘戰船內部的床弩都是釆用的十字佈置,各有一張床弩正對著前方。

  剩下的五十艘中型戰船,和三十艘卸下了貨物,己經改成戰船的大船都排在後列,而從大樑城的城牆中,還駛出了三百餘個木筏,分列在各大中戰船之間。

  因為代軍的水軍己經訓練了大半年的時間,駕駛船隻的技術已經相當的熟練了,而且大樑城的水勢相對平緩,水流並不急,也遠比在黃河中容易控制,因此代軍的各種戰船都很快的列好了陣式,既使是在水中,也同樣排列得整整齊齊,顯得軍容整肅。

  而就在代軍出寨列陣的時候,秦軍的戰船也同樣駛出了船塢,在秦軍的陣列前佈置陣勢,經過了二十餘天的訓練之後,秦軍的駕駛船隻的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列陣的速度到也不慢,代軍的陣式列成之後,秦軍的陣式也大體成形,除了戰船之外,還有不少木筏上放置著投石機、床弩等物,而在木筏上的秦兵正在忙著打樁下石,以固定木筏。

  雙方的戰船隔著八百余步的水面對持,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大規模水戰,眼看著就要開始了。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1

第453章 水戰(一)

  王剪仍然照列坐在高臺上觀戰,但心裡卻是惴惴不安,這種感覺,王剪己經很久沒有過了。

  王剪的軍旅生涯有近四十年時間,從一個普通的士兵一直晉加到秦軍的上將軍,參加的大小戰鬥不下百場,無論是面對怎麼的對手,無論是面對怎樣的局面,那怕是在當年井陘之戰,面對李牧的時候,秦軍的局面極為被動,但王剪也從來沒有對戰事失去過信心,在他的記憶中,只有在自己剛剛從軍的時候,第一次上戰場時才有這樣惴惴不安的感覺。

  因為現在是王剪生平第一次打正式的水戰,而且對手又是高原,自從代軍的船隊突破河道之後,秦軍在戰場上收集到了一些陶制炸彈的殘片,才知道代軍使用的武器原來就是用陶罐盛著火油,打擊敵人,這種方法在列國間早有應用,到也並沒有什麼稀奇,不過火油陶罐都是用投石機來投射,但代軍的戰船上顯然是沒有投石機,那麼代軍是用什麼方式把這些盛滿火油的陶罐投射出來的呢?

  其實這個時代到也不是沒有試過用床弩發射火油陶罐,但火油陶罐一般都呈遍圓狀,空氣阻力較大,加上重量遠大於弩槍,因此如果用床弩發射,射程連弩槍的一半都沒有。而秦軍收集到的只是陶制飛彈的殘片,並不是完整的陶制飛彈,王剪也根本就沒有想過,代軍會用床弩來發射。

  現在王剪並不懷疑,高原絕對是一個比李牧更難對付的對手,不僅是因為他的用兵能力不在李牧之下,而且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花樣,令人防不勝防,從新式馬俱,投射火球,再到現在的戰船,其實應用的都是現在已有的技術,平時誰都不覺得有什麼奇妙之處,但經過高原的經手之後,居然就產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成為代軍制勝的武器。

  因此在看完了代軍船隊突破河道的過程之後,王剪己經十分清楚,秦軍的水軍肯定不是代軍的對手,儘管秦軍的戰船數量要遠多於代軍,但打仗絕不是那一方的人數就一定能夠取勝的。

  雖然代軍的船隊到達大樑之後,並沒有立刻向秦軍發動進攻,而是在城前修建水寨,但王剪清楚,高原這是先建立起一個穩固的水寒,好保護水軍,只等水寨建好之後,也就是代軍再一次主動出擊的時候。雖然秦軍也兩派出了小股船隊試探代軍的動靜,但因為守軍的戒備嚴密,因此也不敢冒然發動進攻。

  不過代軍出擊是遲早的事情,儘管秦軍的水軍不如代軍,但這一仗己是在所難免了,必須要早做準備才行。因此王剪也連日招集秦軍的諸將商議,怎樣應對代軍的進攻,並且還從中牟將楊端和也調回來,一起參加諸將的商議討論。

  儘管秦軍的諸將都沒有過水戰的經驗,但畢竟都是久經戰場,加上也經歷過了兩次不算標準的水戰,又訓練了近一個月的水軍訓練,因此多多少少也都有了一點認識。

  經過諸將的商議之後,秦軍也總結出了幾條應對代軍的水軍辦法:一是對付代軍的水軍,最有較的武器還是投石機,因此可以在岸邊,水中多設立一些投石機,形成多重打擊;二是水戰中以用火為先,因此投石機投射的除了石塊之外,也加入大量的火油淘罐;三是秦軍的水戰能力,和戰船的品質雖然不及代軍,但卻勝在戰船和木筏的數量眾多,至少是代軍的三倍以上,因此要充分發揮秦軍的數量優勢,儘量靠近代軍的戰船,進行接舷作戰,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之後,秦兵在戰船、木筏上的白刃戰能力大大提高,再加上有數量優勢,因此打起白刃戰來,秦軍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而現在代軍已經主動出擊,向秦軍發動了挑戰,因此秦軍的水軍也在辛勝、楊端和的統領下,殺出了船塢,應戰代軍。

  這一次秦軍一共出動了二百餘艘戰船,大木筏一百五十個,分別裝有八十架投石機和一百架床弩,另外還有五百個小木筏,另外在秦軍背後的圍堰上,還佈置了一百二十架投石機和一百五十架床弩。

  雖然秦軍總結出來了幾點應對代軍水軍的辦法,但這些辦法到底有沒有用,又能夠有多大的作用,誰心裡都沒有底,因此王剪也首次對即將開始的戰局沒有任何信心。

  秦軍的陣列是將放置投石機和床弩的大木筏放在全陣的最前列,其他的戰船、木筏都在後面排列,而這時秦軍雖然列好了陣列,但放置投石機和床弩的大木筏還在加緊在水中固定,而代軍當然不會讓秦軍從容的做好準備,因此高原在城牆上下令,命令代軍發出進攻。

  其實這時高原的心裡也很緊張,因為這一戰關係到守衛大樑之戰以後的發展,如果這一戰敗了,或者只是一場慘勝,那麼自已以後就只能在大樑城裡坐以待斃。不過到了這一步,高原也別無選擇,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船隊的身上。

  丁策親身坐鎮一艘大型戰船,見城樓上發出了進攻的旗號,因此也立刻下令,全軍出動,向秦軍發動進攻。各船上的槳櫓齊搖,船隻紛紛啟動,向秦軍的陣列行駛過去。

  而這時大部份的木筏都還沒有在水中固定住,因為秦軍的木筏在水中固定主要是靠沉入大石,和在水中打下木樁,沉石到是容易,但需要用專門的木筏來運送大石,而且必須要使用重達千斤左右的大石或是石筐,才能固定住木筏,而在水中打入木樁則需時間,因此都不容易。

  見代軍的戰船向自己推進過來,秦兵們也不僅一陣慌亂,七手八腳的忙著沉石打樁,而使用投石機的秦兵也趕忙裝好石塊,油罐,床弩也拉開了弩弦,準備投射。

  三十二艘戰船分為兩排,呈間錯排列,向秦軍的陣列行駛過來,雖然是在水中行駛,但各船之間還是保持著整齊的距離,前後決不超過一個船位。

  雙方的距離在逐漸的拉近,很快就進入到了秦軍的床弩射程,一百架床弩分為三批,輪流發射,弩槍帶著淩厲的呼嘯,射向代軍,雖然大多數弩槍都落入到水中,但還有相當一部射中代軍的戰船,紛紛插入船體。

  而還有十多架投石機也沉不住氣,將石頭,火罐給投射了出去,結果無論是石頭還是火罐,都離得遠遠的落到水中,激起了一朵一朵水花。當然這些搶先投發的秦兵也遭到了一陣訓訴。

  不過幾支弩槍對戰船的打擊確實是微忽其微,石頭,火罐離得還遠,根本無法阻擋代軍戰船的推進,而且各戰船上的床弩也都紛紛開動,向秦軍發射了陶制飛彈。

  第一批的三十二個陶制飛彈落下,絕大多數也落入到了水中,只有七個擊中了秦軍的船筏,頓時引起了大火。船筏上的秦兵七手八腳的忙著撲火,但代軍的陶制飛彈又接二連三的射落了下來。引起了更多的火勢。

  只一會兒的時間,秦軍的陣式中就有多處起火燃燒起來。因為火勢是用火油燃燒,因此很難被撲滅,還有一些秦兵的身上也燃起了火焰,在慌亂之中,有不少秦兵摔落到水裡。好在是經過了這段時間的訓練,秦兵基本都能在水裡撲騰幾下,在落水之後,也能靠自己的能力,重新游回到木筏邊,被其他的同伴救起,到是減少了不少傷亡。

  雖然秦軍的床弩都在奮力的向代軍的戰船進行打擊,但在這種戰鬥中,床弩確實起不了多少作用,而一些木筏上的投石機也不顧夠不夠射程,也都全部開動,紛紛向代軍投射。

  而隨著距離拉近,秦軍的投石機也終於可以對代軍的戰船展開實質的打擊。

  只見一塊重達百餘斤的大石從空中呼嘯著落下,正好擊中一艘大戰船的船頂,儘管船頂被改造成了尖頂性,而且進行了結構加固,但也吃不住大石帶出的巨大慣勢,將戰船的頂蓬砸穿。碎木殘片落得滿艙都是。

  不過頂蓬被砸穿只是使戰船的攻擊性受到一些削弱,但並不影響戰船的航行,因為戰船不是並木筏,除非是有石塊正好擊中戰船的側舷,或是擊穿戰船的底板,造成戰船進水,才能夠對戰船造成致命的打擊。因此這艘戰船仍然繼續前進,並且還不斷向秦軍射出陶制飛彈。當然,船艙裡的士兵也七手八腳,將這塊大石推入到水中。

  這時也有一些火罐也命中戰船,立刻引起了燃燒,但戰船處部都蒙上了生牛皮,有一定的阻燃效果,而且在開戰之前,還澆上了河水,有不少地方還抹上了濕泥,因此儘管也是火油燃燒,但火勢卻在短時間內能夠控制得住,而船上的士兵也立刻提著木桶澆水滅火。

  雖然投石機對戰船的威脅要大一些,但想要對戰船造成重創,只靠現在秦軍陣中的八十架投石機,還是顯得少了一點。

  而雖然秦軍在岸上還佈置了一百架投石機,但因為距離太遠,而且又有秦軍的戰船、木筏擋住,因此根本無法對秦軍進行支援。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2

第454章 水戰(二)

  隨著代軍戰船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戰船進入到秦軍投石機的打擊範圍,不僅是前兩排的大型戰船,後面的中型戰船,改型的戰船,還有木筏,也都成為秦軍的打擊對像。因此秦軍也漸漸取得了一些戰果。

  因為這些戰船都是用民用船隻改造而來,船體的結構相對來說並不那麼結實,經不起猛烈的撞擊。因此如果挨砸的石塊多了,就算是沒有命中致命的部位,還是會讓戰船的船體散裂而進水,由其是中型戰船,船體較小,結構也更為脆弱,再加上沒有船頂,如果連續挨二三次石塊的打擊,船體就吃不住力了。更不用說是木筏,只要被一塊大石擊中,就立刻會被砸散架。

  另外,雖然代軍的戰船、木筏在出戰之前都澆過了水,但除了三十二艘大型戰船之外,其他船隻都沒有蒙上牛皮,抗火性也大大降低,也經不出火油長時間的燃燒。

  因此在秦軍的奮勇打擊之下,代軍連續有好幾艘戰船被投石機擊沉,而被擊沉的木筏更是多達十餘艘,還有好幾艘戰船上都燃起了火焰,也包括有幾艘大型戰船。

  不過這時代軍前兩排的大型戰船己經突進到了投石機的打擊死角,而陶制飛彈還從戰船中不斷的發射出,秦軍著火的船隻、木筏己經超過了一百艘以上,不少船筏上都已經完全燃燒起來,不少秦兵為了躲避火焰,爭先恐後的向水裡跳。

  這時代軍的戰船己經推進到了駐離秦軍的陣列只有一百多步的距離,因此秦軍的戰船也不能再躲在木筏的後面,紛紛搖動槳櫓,迎著代軍的戰船沖了上去。希望能夠靠近代軍的戰船,進行接舷交戰。

  而在這時,代軍的戰船也在迅速的改變陣列,變橫列陣式為縱列陣式,三十二艘戰船有兩艘因為船體被震裂漏水,退出了戰鬥,返回水寨中進行修理,而剩下的三十艘戰船迅速的調整位置,排列成了四支縱隊,每支縱隊有七到八艘戰船不等,每艘戰艘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八到十丈,除了頭尾的兩艘戰船之外,中間的戰船艙風也都迅速的調整了床弩的佈局,變成了左右佈置,這樣就能將所有床弩的威力完全發揮出來。

  結果這四支縱隊就像四把利劍一樣,插入到秦軍的陣式中。雖然秦軍的船筏拼命的向代軍的戰船逼近,而代軍戰船則是左右開弓,兩側的床弩都奮力的向秦軍的戰船射擊,而在其他的舷窗,其他的士兵也是弓弩齊射,箭矢如雨,射向秦軍而去。

  因為這時雙方的距離太近,因此床弩發射的陶制飛彈的命中率極高,秦軍的戰船、木筏被打得紛紛起火,還有不少秦兵中箭身亡。一時火光大盛,煙霧彌漫,秦兵的慘叫聲不絕於耳。而代軍的戰船因為是全封閉結構,秦兵的弓弩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不過在代軍這樣嚴厲的打擊下,還是有不少秦軍的戰船、木筏冒著代軍的打擊,奮力的逼近到代軍戰船的船邊,還有不少都帶著火焰。

  但等靠近了代軍的戰船之後,秦兵們才發現,代軍的戰船不僅是全封閉結構,而且還是向內傾斜,這種設計也讓秦兵們頭疼不已,因為根本就沒有辦法蹬上代軍的戰船。有的秦兵雖然舉起手裡的槍戟武器,向代軍的戰船一陣猛砍猛刺,但這也僅僅只是洩憤而己,對代軍的戰船幾乎沒有任合的影響。雖然還是有少數秦兵奮力的爬上了代軍的戰船,但在船上也無法立足,堅持了一會兒,不是被代兵射倒,就是被戰船拋落在水中。

  而從代軍戰船的箭孔中,弓箭、穹箭還在不斷的向外射出,秦兵也被射得連續身亡,摔落到水中。而且如果從舷窗射出陶制飛彈,幾乎是彈無虛發,只要是擊中,就是一團火焰,迫使得全船的秦兵都不得不被迫跳船逃生。

  由其是固定在水面上,放置著投石機、床弩的木筏,當初固定這些木筏很不容易,這時想重新解開就更難了,而在近距離的時候,投石機、床弩一點殺傷力都沒有,在代軍的戰船面前,幾乎就是完全不設防,結果絕大部份放置投石機、床弩的木筏都被打得燃起了大火,只有極少能解開固定的木樁大石逃走。

  在大型戰船的後面,代軍的其他戰船,木筏也都紛紛殺到戰場中,和秦軍混戰起來。

  代軍的其他戰船雖然沒有裝配陶制炸彈,也不是全封閉結果,但都配有普通的床弩,而且也是內傾結構,就箅秦軍的戰船木筏靠近過來,也很難登船作戰,而代兵在左右兩側紛紛開弓放箭,離近之後,就用長槍刺擊,打得秦兵傷死無數,浮屍水面。

  不過代軍的木筏到是和秦軍差不多,雙方倒是可以進行秦軍最希望的白刃作戰。因此兩筏相交時,雙方的士兵立刻在木筏上短兵相接,激戰起來。

  但雙方交戰的結果,十有六七都是秦軍的士兵傷亡。這個結果也讓秦兵們十分意外,因為乘坐木筏出戰的士兵基本都是由魏軍組成的,如果是在其他戰場上相遇了,他們根本不可能是秦軍的對手,但在這個時候,情況卻是完全相反了。

  而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秦軍的戰船、木筏首先遭到了代軍的陶制飛彈的打擊,有不少木筏都己著火,而且又被代軍的大型戰船一沖一攪,弄得陣形大亂,而秦兵們的心裡也有些發慌;二是魏兵穿的是皮甲,較為輕便,而秦兵們還是穿的青銅甲,有少數將領甚至還是穿的雙層甲胄,雖然防護力要遠強于魏兵,但更為笨重,如果是在平地上作戰,當然要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戰場換到了木筏上,沉重的甲胄也就成了一種累贅。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雙方作戰的主導思想也不同,秦兵仍然是和陸地上一樣,以殺傷殺死對手為主要目標,因此以刺砍為主,而魏兵則不同,只要能將對方打落下水就行了,因為只要是人落了水,就基本失去了戰鬥力。除了刺砍之外,還有推擠拉等等手段,有時魏兵甚至會抱著或拉著對手,一起跌入水中。而雙方所穿的甲胄不同,就算是落到水裡,魏兵的逃生機會依然要強于秦兵。

  結果儘管雙方士兵接受水戰訓練的時間都差不多,而且秦兵的基本素質甚至還要更高一些,但真的打起來了,秦軍卻是處於明顯的下風。結果秦兵被魏兵打得紛紛落水。

  當然,在戰場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代軍的三十艘大型戰船,在秦軍的船隊中橫衝直撞,只殺秦軍的戰船不斷起火,解體、沉沒。

  這時整個水面上飄浮的盡是或大或小的火點,煙霧彌散,散滿了各種殘碎的木結構和浮屍,還有無數的士兵在水中掙扎撲騰。不過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無論是浮屍還是在水中奮力掙扎的士兵,八成以上都是秦兵。

  而就在這時,只聽在秦軍的大營方向號角吹響,這是撤軍的信號,也表示秦軍徹底認輸了。

  剩餘的秦軍戰船、木筏聽到了號角的聲音,也都如遭大赦一樣,槳櫓一起搖動,紛紛向船塢的方向劃去,而代軍自然不會放任秦軍的船筏就這樣逃走,因此隨後追擊掩殺,逼得秦軍慌不擇路,互相掙搶,己然全不顧其他,結果在進船塢時又擠在一起,在塢口堵了一大堆。

  這也正好成為代軍的好目標,只要是將陶制飛彈射出,幾乎卻可切擊中目標,而且因為秦軍的船筏太密集,幾乎是舷舷相接,連轉向都做不到,因此只要是一艘船筏著火,就可以立刻蔓延到其他的船筏上,而且連逃都沒有地方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火勢蔓延過來,有的士兵拼力的撲打著火焰,有的乾脆就跳進水裡逃生。

  幸好是這時秦軍設在船塢兩側的投石機紛紛開動,這時也顧不得誤傷自己的船筏,拼力的將石塊投射向敵軍,一時石塊亂飛,激起水花無數,同時也連續擊沉了十餘艘船筏,當然秦軍、代軍都有。

  而經過了這一場激戰之後,代軍的戰船上的陶制飛彈也都用得差不多了,現在又見秦軍的投石機如此兇猛,因此也不敢再緊逼秦軍的戰船,紛紛調頭撤退,這才放過了秦軍。否則代軍說不定就能一舉殺入到秦軍的船塢中,徹底消滅秦軍的水軍。

  不過仍然有數十艘船筏上己經燃起了不可撲滅的火勢,其他的船筏只能和這些船筏拉開距離,不使自己的船筏被火勢蔓延到,同時救起落水的同伴,然後依次駛進船塢中。而這時還在水面戰場中掙扎撲騰的秦兵,也只能愛摸能助了。

  代軍從秦軍的船塢前撤離之後,到並沒有立刻退回到水寨中,而是又回到戰場上,將落水掙扎的秦兵一一救起來,當然是作為俘虜,並且將秦軍遺留在戰場上的一些船隻、木筏也都拉住,當作是戰利品,全部都拉回到了水寨中。而在水面上,只留下幾艘打撈屍體的木筏。現在幾乎整個水面上都是浮屍,要儘快清理才行。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2

第455章 主動出擊(一)

  回到水寨之後,戰船、水兵受到了在城牆上駐守士兵的熱烈歡呼,以示慶賀他們取得了一場大勝。

  因為這也是在蕃勇軍殺出秦軍的包圍之後,大樑的守軍首次主動出擊,向秦軍發動進攻,並且取得了勝利。由其是在秦軍放水淹沒了大樑城外之後,這是大樑的守軍取得的主動進攻的勝利,而不再只是防守的勝利,對城中軍民士氣的振奮效果,自然是不言而豫的。

  水軍回歸之後,經過查點這一戰代軍的戰船被損毀十二艘,傷損九艘;木筏損毀五十三個,士兵陣亡八百七十二人,傷六百二十三人。另外還俘虜秦軍士兵二百三十七人,戰艘四艘,木筏十二個,三架床弩,一架投石機。

  雖然守軍並不知道秦軍的傷亡情況,但只要是看過戰場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秦軍的損失,遠遠的超過了代軍,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場大勝。

  這時秦軍圍攻大樑己有三個多月的時間,放水灌城也己有近一個月,儘管大樑城裡的糧草物資並不缺,而且秦軍的進攻,對大樑城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危險,還沒有出現過城破的威脅,但還是給城中的軍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由其是水灌大樑之後,由於天氣日益炎熱,在城中的各種疾病也開始滋生,儘管高原下達嚴令,飲用水和洗浴用水必須是煮開過的水,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嚴格執行,軍隊裡要好一些,而在民間還是有不少人為了圖方便,並沒有煮水飲用,這時患病的軍民己經超過千人。幸好是高原釆取了強制的隔離措抶,將患病人員集中在一起進行治療,這才控制了疾病的蔓延。同時高原也再次下達嚴令,必須煮水飲用。但患病的人員増加,也對城裡的軍民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因此現在大樑城裡,確實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提振精神。

  這一次水軍出擊的大勝,對大樑城來說確實是恰逢其時,因此高原也下令,宰殺牛羊,在城中進行慶賀,並且給每戶人家都分發給一定的肉食美酒。實際是希望借這一戰的勝利,提振全城軍民的士兵。

  而大樑城裡再進行慶賀,秦軍的營中卻是愁雲一片。

  其實這一戰中,秦軍的損失其實要遠遠大於代軍的預計,這一次出戰,秦軍出動了近千艘船筏,士兵達近兩萬人,而最終逃回秦軍船筏數量只有一百多艘,而陣亡的士兵也達到一萬二千餘人,要不是前一段時間的訓練,秦兵基本都能在水裡撲騰幾下,陣亡的士兵人數恐怕還要多。

  而且經過了這一戰之後,秦軍的諸將也都不懷疑,論水戰能力,秦軍確實不是守軍的對手,因此敗回到大營之後,辛勝和楊端和向王剪請罪,雖然被王剪赦免,這一戰的失利,非兩人之過,而眾將也都沒有異議,畢竟誰都清楚,這一戰換了誰去指揮,都好不到那裡去。

  不過辛勝和楊端和可以免罪,但接下來的戰鬥怎麼辦,每個人都覺得一籌莫展。

  這時王剪道:“各位將軍,雖然我們的水軍不如代軍,但大樑城仍然在我們的圍困之中,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此我們不與守軍進行交戰,只要將守軍困在大樑城裡,耗得守軍的糧草用盡,或者是大水將大樑的城牆沖跨,那麼大樑城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眾將聽了,也都紛紛點頭稱是,因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打水戰是打不過守軍,因此就只能和大樑耗下去,一直耗到大樑城內的糧食用光,或者是城牆長期經受大水的沖刷浸泡,坍塌或是滲水,造成城內也被大水所淹,秦軍也就能夠攻破大樑城了。

  當然這樣一來,這一戰就將是曠日持久,說不定會超過長平之戰,而水運糧草物資,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此河道也絕對不能被切斷。

  這時李通道:“上將軍,唯令之計,確實如上將軍所言,只能做長期圍困,不過依末將看來,代軍也絕不會在大樑城中坐以待斃,經此一勝之後,一定會主動出擊,力爭能夠打破我們的圍困,而以這幾次水戰來看,使用投石機投射石塊或火油罐打擊代軍的船隻十分有效,而床弩對船隻的打擊有限,但現在我軍的投石機損毀達二百四十餘架,剩餘只有四百餘架,想要守住圍堰,困住守軍,至少需要八百架投石機才行,因此還需要大需製作。”

  因為從這一戰的結果來看,秦軍事先總結的幾條應對代軍的水戰辦法中,用投石機來投射石塊或火油罐進攻戰船的思路,基本還是可行的;但把投石機放在木筏上,固守在水中使用,顯然是將陸上的戰術硬套在水裡使用了。因為在陸上作戰,投石機、床弩一般都是放在陣列的最前列,首先向敵軍展開遠程打擊,一旦敵軍跨過了遠端武器的打擊範圍,自己的其他軍隊再上前越過投石機、床弩和敵軍交戰。

  這一套戰術在陸上當然有效,但在水中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一來是因為船筏的操作遠沒士兵移動那麼靈活,將放置著投石機、床弩的木筏放置在陣列的最前列,會阻擋後面的船筏行動;二來是水戰有很大一部份是遠距離作戰,遠端武器的距離優勢並沒有陸地上那麼大,像代軍的大型戰船的攻擊距離,就不在投石機之下,這樣一來,固定在水中的放置著投石機、床弩的木筏,在水戰中不僅難以發揮在陸地上的優勢,還會成為對方的打擊靶孑,並阻礙自己的進攻。因此要麼就是把投石機放在戰船上,加強投石的機動性,要麼就把投石機放在岸上使用。

  但投石機顯然是不能上船的,而且現在秦軍的目標只是要圍困大樑,因此只用把投石機放在岸上使用,但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投石機,因為秦軍要守衛的距離太長了。

  看了這一戰的結果之後,王剪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道:“好吧,老夫會下令工匠,讓他們加緊趕制投石機。”

  辛勝道:“上將軍,現在我們還有三百餘艘戰船,既然以後不與守軍開水戰,那麼這麼多戰船留在船塢中也沒有用,不如抽出一部份出來,運送糧草物資。這樣一來,我們的糧草物資大多都可以通過水路運需,那麼保護糧道的軍隊就可以抽調回來,幫助圍困大樑。”

  王剪也點了點頭,如果要長期圍困大樑,自然需要大量的兵力,現在圍困大樑的秦軍達到了二十六七萬,但還是稍顯不足,因此多抽調一些兵力加入到圍困大樑的軍隊中,當然是好的。如果水路運需承擔了秦軍主動的糧草物資運輸,那麼也就確實不需要大量兵力守衛運輸線。

  於是王剪下令,從水軍中抽調一百五十艘戰船,加入到運輸的隊伍當中去,同時又命令駐守中牟的王賁回歸秦軍大營,並且還從駐守潁川郡的秦軍中再抽調二萬軍隊,另外也從其他各地的駐守秦軍中也都抽調了一些軍隊。

  以前秦軍分別從邯鄲和潁川郡抽調軍隊,支援大樑戰場,但駐守邯鄲的秦軍要防禦代郡的軍隊,不能再減少了,因此現在秦軍只能從潁川郡抽調軍隊,但經過了這一次抽調之後,整個潁川郡的駐守秦軍只有不到五萬人。而且潁川郡還有防範楚軍的任務,並且要維護潁川郡的基本秩序,也抽不出多少軍隊來,二萬軍隊已是極限了。

  不過把所有抽調的軍隊都集中起來之後,秦軍在大樑城前的軍隊總數將達到三十四五萬,再加上現在還有三十萬民役,屬於秦國的民役有二十余萬,在必要的時候,也能協助秦軍,因此圍困大樑,也基本足夠了。

  但各路的軍隊到達大樑,還需要幾天的時間,高原當然不會給秦軍充分準備的時間,而且上一戰擊敗了秦軍的水軍,雖然沒有完全消滅秦軍的水軍,但也給秦軍造成重創,而且守軍基本上取得了水面上的優勢,因此在三天以後,守軍再度從大樑城中出擊,向秦軍發動進攻。

  這一次守軍進攻的方向是東方,而這一次出擊的目標,不在是打擊秦軍的水軍,而是破壞秦軍的圍堰。

  秦軍修建的圍堰是依地勢而建,是一個並不規則的形狀,北方的圍堰離城牆最遠,超過了千步,水域寬闊,因此作為水戰的戰場是最合適的,而且秦軍的船塢也建在北面;而東方的圍堰離城牆最近,只有七百余步,因此以破壞圍堰為目標的突擊,選擇這一邊自然是再合適也不過了。

  而且為了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守軍還特意選擇了在夜間出擊,並且出動了二十艘大型戰船,三十艘中型戰船,三百個木筏,呈著夜色駛出了水寨,悄悄的繞過了大半個城牆,向秦軍的東面圍堰發動了進攻。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3

第456章 主動出擊(二)

  因為是在黑夜出擊,因此一直到船隊駛近了圍堰,才被秦軍發現,但這時顯然己經晚了,代軍的二十艘大型戰船均以側舷對著圍堰,發射陶制飛彈。而中型戰船上的床弩也紛紛開動,發射弩槍。

  有的飛彈落到圍堰上,有的越過了圍堰,落到圍堰後方,燃起了大火,將黑夜照得一片火亮,而木筏也趁著火光,向圍堰的方向劃去,木筏上的弓弩手們開弓放箭,射向守軍。

  守衛在圍堰上的秦兵被打的傷死無數,頓時散開。而守軍的木筏紛紛靠岸,木筏上的士兵所持的並不是槍戟劍戈,而是鍬鎬鋤鏟等物,登上圍堰之後,立刻鍬鎬齊舉,鋤鏟同揮,在圍堰上奮力的挖鏟。還有不少士兵索性就用手抓起砂袋扔開。而弓弩手們在圍堰上持弓弩警戒保衛。

  本來圍堰的高度就只比水面高出二三尺,而且主要是用砂袋堆壘而成,那經得住眾人這樣的挖掘,不一會兒的時間,就將圍堰挖開了五六個缺口,雖然缺口並不大,但水勢一旦找到了缺口,那有不立刻順著缺口洶湧流下,淹沒了圍堰外的平原曠野。

  正好這時附近的一個堡壘中的秦軍聞訊趕來救援,結果正好遇到水流沖下,雖然缺口並不大,但水勢居高臨下,十分凶急,因此秦軍頓時被水流沖得七零八落,全軍也頓時大亂了起來,不少士兵都被水流沖走。而代軍的弓弩手們在圍堰紛紛開弓放箭,射擊被水流沖得東倒西歪的秦兵。

  而在圍堰上的代軍士兵們還在奮力的挖掘圍堰,將已有的缺口擴大,並且又新挖掘出三四個缺口,而水流更為急促,不一會兒的時間,圍堰附近的數十丈方圓,己經變成了一片汪洋。

  不過這時其他的秦軍也紛紛趕來救援,他們自然不敢再走圍堰以下,而是分別從圍堰兩頭,向代軍殺過來。但代軍並沒有和秦軍交戰,見秦軍的大隊援軍趕來,立刻紛紛回到自已的木筏上,駛離了圍堰,但在數十丈的圍堰上,留下了十餘個大小缺口,水流不斷。

  見代軍撤退,秦軍也無心追擊代軍,趕忙緊急的封堵缺口,因為就在十多裡的距離,就有一個秦軍的堡壘營寨,水勢如果不堵住,就可能會淹到營寨,而且一旦造成了大面積決堤,那麼後果更將是不堪設想。因此代軍撤退就撤退吧,還是緊逢封堵缺口要緊。

  本來王剪已在自己的大帳中睡下,但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不由驚出了一身冷汗,因此王剪也顧不得再睡,趕忙起身穿衣被甲,並且下令調動兵力,一定要將圍堰的缺口堵住。

  但王剪的命令剛剛傳下之後,接著又有一名秦兵匆匆進了大帳,道:“稟報上將軍,南邊的圍堰遭到代軍船隊襲擊,決口放水。”

  原來代軍船隊雖然撤退了,但丁策見這時離天高還有一段時間,而且秦軍的注意力也大多都被吸引過來,因此沒有下令返回水寨,而是帶領著船隊轉到了南方,又一次向圍堰發動攻擊。

  整個過程和東方幾乎完全相似,代軍首先用陶制飛彈和弩槍驅散圍堰上的守軍,然後木筏靠岸,士兵們鍬鎬鋤鏟一起出動,將圍堰挖開放水。

  王剪聞聽之後,也不禁大吃了一驚,看來守軍還不是一路出擊,自已說不定是中了高原的聲東擊西之計,他的主攻方向是南方而不是北方?如果代軍大面積的破壞圍堰,不僅僅是秦軍水灌大樑之計徹底失敗,而且駐紮在圍堰以外的所有秦軍營地都有可能被大水所淹沒,而這幾十萬秦軍民役說不定就會在大樑城外葬身魚腹。

  不過在這個時候,王剪四十餘的軍旅生涯的經驗終於體驗出來,也完全冷靜下來,立刻下令,全軍的士兵全部起來,並且立刻進入警戒狀態,所有的圍堰都要加強戒備,不得放鬆,同時命辛勝立刻帶領水軍出擊,當然不是進攻大樑,而是圍繞著圍堰進行警戒,干擾代軍。又派遣了兩萬軍隊,去增援南方的圍堰。

  幾道命令剛剛發下,只見鄭國匆匆走進了王剪的大帳,道:“上將軍,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剪苦笑了一聲,道:“高原果然厲害,居然在這個時候發動襲擊,而且在東南兩方掘開了圍堰,現在我已經派人去堵截缺口。”

  鄭國聽了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水工,不僅僅是善於開掘水渠,而且也精通治理河道、防汛等技術。當然知道河堤決口的危險性,因為如果決口大了,想到堵住是非常困難了。因此鄭國立刻道:“上將軍,我親自到缺口的那裡去看一下。”

  王剪點了點頭,因為現場必須要像鄭國這樣的技術人員來主持大局,因此他也希望鄭國趕到現場去指導,又道:“現在缺口有兩處,水令只能去一處啊,另一處是否要緊?”

  鄭國道:“不妨事,我可以派弟孑去另一處決口處,也能先頂一陣。”

  王剪這才放下了心,道:“那就有勞水令了。”說著從自己的桌案上拿起一個令符,交給鄭國,道:“水令請持我的令符,可以指揮調度現場所有的軍隊。”然後又調遣了一支親衛,保護鄭國。

  好在是代軍掘開的決口並不大,而秦軍人多勢眾,再加上又有鄭國這樣精通水文的水工在現場指揮,因此經過了半夜的奮戰之後,秦軍總算是將所有的缺口都給堵住。不過在東南兩面的圍堰以外,積水己達數裡方圓,水深達三四尺,由其是離東方的一個營寨只差數十步了。

  王剪收到了稟報之後,也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僥倖不己,好在是昨晚高原只是小打小鬧一番,如果高原全力出動,秦軍到是真的危險了。

  其實高原並不是不想全力出擊,而是確實力有不逮,因為現在大樑城裡一共才只有六萬多軍隊,根本就不足以和秦軍全面抗衡,實際上雖然代軍連續襲擊了兩處圍堰,但每一次能夠用來破壞圍堰的時間都不長,也就只有二十多分鐘的時間,秦軍的援軍就趕來了,這麼短的時間,挖開幾個缺口還可以,但根本無法對圍堰造成大的破壞。另外現在秦軍的營地分佈極廣,只決開一面的圍堰,是不可能將秦軍的大營全部淹沒的。

  雖然忙了半夜,王剪還是招集眾將商議對策。

  其實王剪半晚沒有睡,己經想好了幾條應對的措秩:首先將現有圍困大樑的秦軍分為四批,分別駐守在大樑城的四方,以現在大樑週邊修建的各堡壘為基礎,毎個堡壘駐守五千士兵,並備有一定數量的投石機,付責平時對圍堰的進行日夜不間斷的巡查保護,而其他軍隊都移駐在高地去,並定期派遣軍隊巡視。

  一旦發現代軍的船隊突擊,士兵不許站到圍堰上迎戰代軍,而是先躲到圍堰以下,利用圍堰來遮攔代軍的遠端打擊,等到代軍的士兵登岸以後,再重新登上圍堰迎戰,這樣一來,代軍戰船上的遠端武器就失去了作用。而秦軍的主要目的是拖住代軍,不讓代軍破壞圍堰,等待著自己後援軍趕來支援。

  而水軍也不能再閑著,每天都要安排多支小股船隊,不間斷的圍繞著圍堰進行巡視,以防代軍再發動突襲。

  眾將聽了之後,也都認為王剪的這些應對措秩可行,應該立刻施行。

  另外現在圍堰的東南兩方都出現了大面積的積水,對秦軍的行動影響很大,必須要把這些積水清理乾淨,有人向王剪建議,用朩桶將這些水都舀回到圍堰以內去。

  但鄭國向王剪建議,可以開鑿一條小水溝,不用太寬,三四尺就行,普通人就可以直接跨越,而深度也只要四五尺就可以,將這些積水正接都引到鴻溝下游去。等積水排幹之後,再圍繞著圍堰也挖掘出一道這樣的水溝,這樣一來,以後如果在有圍堰決口的情況,也可以十分容易的就將積水排走。而以現在秦軍的人手,只要劃定好水溝的路線,最多二三天時間,就可以將水溝挖掘成功。

  王剪聽了之後,也十分贊成,鄭國不愧是天下最好的水工,他提出的辦法確實是一勞永逸之策,而且現在秦軍有三十余萬民役,就算是每天不幹活,秦軍照樣也要供他們吃喝,不如找點有用的事情讓他們做。

  見王剪釆納了自己的建議,鄭國又向王剪提議,等水溝挖好之後,民役們全部轉去將圍堰繼續加高加固,能加到多高就加到多高,這樣代軍要想破壞圍堰的難度也就大一些,為秦軍趕來救援可以爭取到多的時間。而且就算是代軍再將圍堰挖開決口,可以直接從決口的兩側取用砂袋,來填堵缺口。

  王剪也沒有異議,對鄭國提出的建議全都一一釆納,並且命令鄭國全權付責施工。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3

第457章 潁川叛亂

  領命之後,鄭國立刻去勘測地形,確定挖溝的路線,而秦軍也按照王剪的命令,進行重新佈置。

  果然在三天之後,排水溝挖好,圍堰外的積水被排光,隨後鄭國又親自劃定環圍堰的排水溝路線,監督民役開挖,同時也對圍堰進行加高加固,三十余萬民役也全部都行動起來,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

  而在這段時間裡,代軍又向秦軍發動了兩次突襲,而秦軍加強了對圍堰的保護,並且按照王剪的吩咐,一見到代軍的戰船,立刻就先躲到圍堰以下,而代軍還以為秦軍是被自己的陶制飛彈嚇跑了,立刻劃動木筏,靠岸登堰。

  但代軍一登上圍堰,秦軍立刻又重新殺上來,和代軍展開了混戰,而代軍不僅沒有空破壞圍堰,連戰船上的床弩也都不敢發射陶制飛彈。而雙方交戰了一會兒之後,秦軍的援軍陸續趕到,同時還推來了二十余架投石機,對戰船進行打擊。代軍見勢不妙,立刻紛紛登上木筏,離開圍堰。

  連續兩次,代軍都是這樣被秦軍擋住,不僅圍堰安然無恙,而且還被秦軍的投石機擊毀了一艘大型戰船,二十多個木筏,陣亡的士兵也達到了五百餘人。

  兩次成功的擊退了代軍的突襲,居然還擊沉了一艘代軍的大型戰船,取得這樣的戰果也讓秦軍的軍心大振,士氣也提升了不少。而排水溝修成,積水排幹,圍堰又在加高加固,加上抽調的軍隊也陸續趕到,因此秦軍也對戰局重新恢復了信心。

  而高原也不得不佩服王剪,在這種情況下,王剪居然能夠以現在的條件,找到應對的辦法,確實不愧是能夠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不過秦軍有秦軍的應對,高原自有新招,第三次出擊,高原就分兵數路出擊,或者聲東擊西,或者齊頭並進,或者虛張聲勢,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有事沒事派船隊圍著圍堰繞一圈,而秦軍卻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而百密也終有一疏,只要是被代軍抓住機會,就會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

  雙方就這種制約和反制約中來回的拉據,一連爭鬥了二十餘天的時間,互相各有所得,代軍兩次突擊得手,挖開圍堰放水,並且擊毀了秦軍十數架投石機。好在是秦軍的排水溝己經修好,堵住了缺口之後,積水也很快被排光,到並沒有對秦軍造成太大的損失。而秦軍也成功擊毀了代軍數艘戰船,數十個木筏,並各有損傷。

  但就在這時,王剪接到了駐守潁川郡的昌平君熊啟發來的告急,原來潁川郡的韓國世族舉兵反叛,奉立韓國宗室韓成為主,攻佔了韓國的舊都新鄭,並且連續攻佔了新鄭周圍的新城、華陽、長葛、林中、馬陵等地,現在己經聚集軍隊五萬餘人,聲勢頗大。而且居說還派人去和楚國聯絡,請楚國出兵援助。

  原來張良奉高原之命,趕奔楚國,求見項棟,並由項棟引見,受到了項燕的接見,並向項燕陳明利害,請項燕寫信勸阻韓國世族,不可輕舉妄動,輕易舉事。

  聽了張良的勸說,加上項棟也一再幫著張良說話,而且張良所說也確實在理,因此項燕也立刻修書一封,送到了潁川,交給韓成。

  現在項燕是楚國最有權勢的大臣,身份自然也是非同小可,再加上楚國和潁川郡接壤,在韓成和韓國的世族們的眼裡,項燕的份量要遠遠大於遠在代郡的高原,因此接到了項燕的書信,韓成和韓國的世族們果然不敢輕舉妄動,只好忍耐下來,靜觀局勢的變化。

  秦軍進攻大樑的戰鬥進行的十分不順,王剪也連續從潁川調走軍隊,這時潁川的駐守兵力只有不足兩萬五千人,而且秦軍還要在秦楚邊境的堰城駐軍八千,陽城駐軍五千,再加上駐守潁川各地的秦軍,因此駐守在新鄭的秦軍只有六千餘人。

  可以說,秦軍在潁川的兵力己經十分空虛,而韓國的世族們見到這樣的局面,認為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即使是沒有得到楚國的支援,也能舉事成功,因此也終於按耐不住,決定馬上舉事。

  而張良也有些動心,畢竟他心裡一直都是希望韓國能夠複國成功的,而現在的局面確實是太好了,可以說以後很難再有這樣好的機會了。雖然張良也清楚,一旦韓國複國,秦國絕不會坐視不管,但現在秦國的大軍都被拖在大樑,不可能出動大軍來鎮壓韓國複國。只要韓國做好充分的準備,完全可以應對秦軍的反攻,如果能夠說動楚國出兵救援,那就再好也不過了。

  因此張良也沒勸阻,而是積極的向韓成建議,首先分派人手,在新鄭周圍的地區發動舉事,吸引新鄭守軍的注意力,但舉事的主力軍隊仍然隱藏在新鄭附近的山區裡,等昌平君率軍從新鄭出擊平亂的時候,再趁虛佔領新鄭。而昌平君得知新鄭失守之後,一定會回軍救援。而韓軍可以在中途設伏,伏擊秦軍,可以一舉擊破昌平君的軍隊。

  而昌平君的軍隊被擊敗之後,那麼韓軍在潁川地區內暫時就沒有威脅,可以一面佔領潁川的其他城邑,正式恢復韓國,並整軍備戰;一面再向楚軍求援,那麼韓國就可以在潁川立足,並以潁川為基礎,慢慢恢復韓國的舊地。

  韓成韓國的世族們聽了張良的計策也都紛紛拍案稱絕,認為張良的計策十分絕妙,如果依計而行,有很大的成功把握。本來張良因為是高原的代表,在韓國世族中有一定的地位,又持有項梁的書信,表示他在楚國似乎也有不少人脈,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再加上現在又獻出了這條妙計,因此韓成對他也越來越重視,當時就下令,加封張良為申徒,輔佐大司馬段達付責舉事的指揮。

  段達也是韓國的世族,是這一次舉事的重要組織者之一,和另一個組織者嚴累成為韓成的左膀右臂,因為段達曾經在過去的韓國做過武將,因此韓成封段達為大司馬,主管軍務,封嚴累為司徒,主持政務,並且許若,誰在韓國複國中出力大,立的功勞多,就拜誰為相國。而這兩人也都攢足了勁,要立下大功,等韓國複國,自已就可以出任國相,位極人臣了。

  張良當然不會管兩人的競爭,但韓成下令之後,張良也盡心盡力的輔佐段達,出謀劃策。

  果然,一切都按張良的計畫進行,韓國的世族在新鄭周邊的新城、華陽、長葛、林中、馬陵等地紛紛舉事反秦,因為現在秦軍在潁川的兵力實在太少了,而韓國的世族畢竟都是地頭蛇,雖然不說是一呼百應,但人脈眾多,根深蒂固,因此紛紛佔據城邑,宣佈叛秦自立。

  而駐守在新鄭城裡的昌平君熊啟接到消息之後,也不禁大吃了一驚,想不到韓國的世族會在這個時候發動叛亂,他也不敢大意,立刻招集了駐守在新鄭城裡的五千秦軍,出城平定叛亂。

  但就在昌平君率軍出城之後,段達和張良立刻帶領著隱藏在山區裡的一萬五千軍隊殺出,直撲新鄭。而且在新鄭城裡,早就派下了內應,因此韓軍裡應內合,一舉攻下了新鄭。

  這時昌平君剛剛率軍攻破了新城,但得知新鄭失守之後,也不僅大吃了一驚,因為新鄭是韓國的舊都,也是潁川郡的治所,一旦新鄭失守,那麼整個潁川也都難以保全了。因此昌平君也不敢怠慢,立刻帶領著秦軍趕回去複奪新鄭。結果張良早就在通向新鄭的道路上設下了伏軍。而秦軍毫無防備,一頭就鑽進了韓軍的埋伏圈裡。

  儘管秦軍的戰鬥力遠勝過韓軍,但畢竟是中伏受擊,而且人數也比韓軍少得多,寡不敵眾,再加上韓軍又是以逸待勞,結果被韓軍打得大敗,拆兵一千餘人,昌平君帶領著敗軍逃到新城去駐守。

  而擊敗了秦軍之後,張良又向段達建議,現在秦軍雖敗,但兵力乃在,而且新城離新鄭實在太近了,對新鄭的威脅太大,因此決不能讓秦軍在新城站穩,而是應該立該集合軍隊,進攻新城,徹底擊敗秦軍。

  段達又聽從了張良建議,立刻集合各地的韓軍,集中了三萬軍隊,向新城發動進攻。而昌平君新敗,又見韓軍的兵多,而且新城只是一個小城,因此也不敢在新城駐守,立刻棄城而退,一直逃到了堰城,匯合在堰城駐守的秦軍,並且派人趕到大樑去向王剪救援。

  擊敗了昌平君之後,段成和張良一面分兵出擊,連續攻佔了新鄭周邊的十餘個城邑,一面又將韓成、嚴累以及其他的韓國世族接到了新鄭來。

  到了這個時候,韓國己經佔領了潁川郡的大部份城邑,而且擁有軍隊五萬余人,韓國世族們一個個興高釆烈,認為韓國複國已經成功了。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3

第458章 秦宮決斷(一)

  六月似火,雖然這時不見陽光,但也仍然不見有多少涼爽,相反烏雲蓋頂,讓人覺得似乎更為氣氛更為沉悶。即使是空中吹弗的都是熱風。

  而更讓人覺得壓抑沉悶的,是秦王宮大殿的氣氛。

  雖然宮女在不斷的輕揮羽扇,但秦王政額頭上的汗水依然滲出,不過這時秦王政根本就無心顧忌炎熱和汗水,因為前線的戰報已經傳刻了咸陽。

  這次秦軍圍攻大樑已經快四個月,而秦軍水淹大樑也有兩個月。為了這一次戰鬥,秦國出動的軍隊民役共計超過九十萬,己經消耗了大量的糧食物資財富,但大樑城就像是一座不可攻克的城市,依然免強的堅守在秦軍面前,既使是被大水淹沒,卻依然牢不可動,相反還多次以水軍出擊,讓秦軍顯得十分被動,這時秦軍的陣亡人數己經達到六萬人。

  而偏偏就在這時,潁川郡居然趁著秦軍的守備空虛,發生了韓國世族的叛亂,整個潁川郡幾乎全部失守,韓國宗室韓成在新鄭正式稱王,宣佈韓國複國。

  面對著如此不利的局面,秦王政也不由有些憔急起來,因此也立刻下令,招集王綰、李斯、尉繚、姚賈、頓弱、蒙毅、馮劫等主要大臣商議對策。

  這時眾大臣們也都知道了在潁川郡發生的叛亂,表面各異,但見了秦王政之後,眾人還是肅然正襟,向秦王政施禮朝拜。

  秦王政揮了揮手,道:“都平身吧。”

  眾大臣起身,然後分左右站好,秦王政才道:“眾卿,現在的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大秦軍雖屯集于大樑城前,但能何時破城,尚不得而知,潁川郡又發生了叛亂,不知眾卿以為當如何應對呢?”

  眾大臣互相看看了,王綰出列,道:“大王,潁川郡本是韓國舊地,人心多思複韓國,而且又靠近楚國,如果韓國遺族與楚國勾結,將會後患無窮,因此微臣以為,決不可讓韓國遺族在潁川立足穩定,當立刻出動大軍,儘快平息叛亂,恢復潁川的穩定。”

  秦王政道:“卿以為要平定潁川的叛亂,需要多少人馬?”

  王綰道:“雖然韓國遺族是一群烏合之眾,但也不可小視,必須速戰速決,而且還要防止楚國出兵干涉,因此臣以為當出動十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平滅叛亂,並震懾楚國。”

  這時尉繚出列道:“十萬大軍並非小數,而現在我秦國的軍隊都聚集在魏國,圍攻大樑,其他各地也都抽調不出軍隊來,只能重新徵集,但徵兵、整編、訓練、整裝,以及後勤物資準備,再加上行軍的時間,至少要三五個月,大軍才等到達潁川郡,恐怕是來不及吧。”

  王綰笑道:“如果是重新徵集,自然是來不及,但大樑離潁川不過數百里,而且糧草物資,一應俱全,如素從大樑調兵,最多十天,就可以到達新鄭,最多一個月,就可以平定潁川的叛亂了。”

  尉繚道:“現在我秦軍正在圍攻大樑,如果抽調十萬軍隊平定潁川的叛亂,剩餘的軍隊恐怕困不住大樑,從前線的戰報來看,代軍己經多次以水軍出擊,挖掘圍堰,幸好都被極時封堵住,並未釀成大禍,一旦抽調兵力,圍困大樑必然不足,一旦被代軍挖開圍堰,不僅這一次水灌大樑徹底失敗,而且留在大樑的數十萬秦軍民役恐怕也都會被水所淹,傷亡慘重。”

  王綰點了點頭,道:“但現在是兩害相遇其輕啊,攻下大樑,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而潁川的叛亂卻必須要馬上平定下來,否則韓國複國成功,韓地也將得而復失,因此兩者之間,還是當以平叛為先,如果調兵之後,剩下的軍隊圍不住大樑,不訪先暫時撤兵到中牟駐紮,等到潁川叛亂平定下來之後,再集中兵力進攻大樑。”

  尉繚道:“如此一來,大樑守軍一定全拆毀圍堰,挖開鴻溝,我們此前所做的一切都白費了。”

  王綰把兩手一攤,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如果讓韓國複國成功,和楚國聯手,然後出兵援助魏國,說不定大樑還沒有攻下來,而韓地也全部都丟了。”

  秦王政沉吟了片刻,才道:“眾卿以為如何呢?”

  李斯出列道:“大王,臣以為進攻大樑,決不可放棄。”

  秦王政道:“願聞卿詳解。”

  李斯道:“魏國位於中原腹地,大樑仍天下正中,如不能為我秦國所占,則中原難穩,何況為了滅亡魏國,我秦國己兩次出兵,拆兵十數萬人,耗費財力物力無數,如今好不容易兵困大樑,放水灌城,雖說現在高原仍然還在大樑城中堅守,並多次出擊,但實際大樑己是大勢已去,破城不過是早晚之事,只在於堅持一時,如果這個時候撤出大樑之圍,就是前功盡棄,而且以給高原贏得了足夠的時間,絕不會再讓我秦軍從容的進攻大樑。依臣看來,等我們再度進攻大樑之時,高原絕不會在困守大樑,而是會率領代郡之兵,盡取趙燕之地,然後再與我秦國相爭。因此現在我們必須一鼓作氣,全力攻克大樑,滅亡魏國。”

  秦王政聽了之後,默然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道:“那麼潁川叛亂又怎樣應對呢?”

  李斯道:“韓國遺族,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不足成事,因此平定潁川叛亂,根本無須十萬人馬,最多二三萬軍隊即可,何況現在堰城一線,還駐守在一萬五千余秦軍。以這樣的兵力,平亂足以。”

  王綰道:“如此兵力,平亂自然足以,但如果楚國出兵援助韓國遺族,只有這三四萬人萬,又如何應對呢?”

  李斯搖了搖頭,道:“楚國世族豪強勢眾,國君勢微,世族公室分治,令出多門,守誠尚可有餘,但進取不足,因此臣料楚國絕無此氣魄,出兵救援韓國遺族。”

  王綰道:“廷尉之言雖然有理,但楚國之大,豈無一二才智出眾之輩,現在楚國的主政大臣項燕為人就頗有見識,上一次就是他派其子出兵,救援魏國,誰敢保證他不會再次出兵?”

  李斯也點了點頭,道:“項燕確實是楚國最有見識的大臣,但也是相比楚國的昭、屈、景之家而言,而且仍不改世族習氣,重視家族利益多過楚國利益,而與李悝、吳起、商君、範雎這樣的名臣相比,無論是胸襟氣度,見識材能,都相差甚遠,因此就算項燕能夠說動楚王出兵,也並不足為懼,只要我們稍做一些退讓,割讓給楚國幾座城邑,讓項燕能向楚國國內誇耀,他也就心滿意足,不會再有其他非分之心。”頓了一頓,李斯又道:“若是兩者相取,寧可讓韓國遺族佔領潁川郡複國成功,也一定要攻克大樑,滅亡魏國,亡魏之後,再平韓亂,易如反掌,反之,再想攻破魏國,至少又需要數年之功。”

  秦王政聽了以後,也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中。

  這時王綰又道:“大王、廷尉,有一件事情你們不可不查,現在我秦國各府庫中存集的糧草物資己不足三成,最多只夠供應到今年年底,如果依廷尉之見,必須在今年以內攻克大樑,否則就難以為繼了。”

  秦王政微微一怔,道:“用得這麼快嗎?”

  王綰道:“滅趙之後,各府庫都尚未存滿,多者不過七八成,少者只有四五成,而且進攻魏國的戰爭實際是從去年四月開始,至今己有一年多,我秦國己投入兵員民役近百萬,開支何等巨大。”

  李斯道:“到了九月今年的賦稅也都可以收上來,加上了今年的賦稅之後,應該可以再支持半年時間吧。”

  王綰搖了搖頭,道:“進攻魏國,我秦國己投入兵員民役近百萬,因此今年的賦稅能有去年的三分之二就己經很不錯了,而且還有士兵民役的糧餉、獎勵,陣亡士兵的撫恤補償,今年的賦稅最多只能維持我秦國的各項開支,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來供應前線。而且這些士兵、民役都是各戶的主要勞力,出征在外,家裡的田地也必然欠收,而府庫之中的餘糧己剩不多,因此明年我秦國的糧價必會上漲,說不定還會引起糧荒,不可不防。”

  本來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以資勵農耕為主要國策之一,又擁有肥沃的關中和巴蜀地區,還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這兩大水利工程,是列國中的頭號產糧大國,但因為幾乎年年征戰不斷,因此也消耗極大,國內的存糧也並不多,而被徵集的士兵,和到前線服役的民役都是可以減免當年的賦稅,因此戰事的時間拖得越長,對國家的消耗也就越大。

  聽了王綰的話之後,眾人也都沉默不語,雖然李斯信誓旦旦,說大樑城破,指曰可待,但這“指日”到底是指的那一曰,誰心裡都沒有底,萬一又向長平之戰,一打就是三四牟,也說不定。

  這時李斯道:“唯今之計,只有一法可行,就是加稅。”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3 00:54

第459章 秦宮決斷(二)

  聽了李斯的話之後,在場他的官員也都大吃了一驚,對於各國來說,加稅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為在這個時代,君權還沒有到達一個絕對權威的地步,那怕是像秦國這樣中央集權最強的國家,國君也並不能為所欲為,還會受到諸多方面勢力的限制。

  另外只要是明白的國君心裡都清楚,加稅就意味著百姓的負擔加重,而百姓的負擔加重之後,要麼就是逃往他國,要麼就是避護到其他的世族門下,再要麼就是奮起反抗,無論是那一條,都是對國君、對國家不利。而其他的國家說不定就會借機出兵進攻自己。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國君們都不會輕易的加稅。

  王綰首先就道:“大王,加稅之舉,關係重大,不可輕率行事,因此還請大王三思。”

  尉繚也道:“大王,一旦加稅,勢必會引起民間動盪,萬一激起民變,後果堪憂,前線士卒也無心作戰,因此絕不可輕率而行。”

  李斯道:“大王,臣己經考慮過了,我秦國本有巴蜀之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期產糧極多,只是道陊崎嶇難行,難以運輸,而自從鄭國渠開通之後,關中萬頃土地均成沃野,數年之間,年年豐收,百姓家中頗有餘糧,而且我秦國百姓素來尊守法令,因此就算是略加一些稅收,對我秦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加稅之後,我秦國就有了足夠的物資支持攻魏之戰,滅亡魏國,為了統一天下的大計,只能行此權宜之計。”頓了一頓,李斯又道:“何況加稅只是預備,還要視前線的戰事而定,如果能夠在年內攻破大樑,滅亡魏國,自然也就不必再加稅了。”

  這時姚賈也出列道:“大王,微臣也以為廷尉之言有理,為了攻破大樑,滅亡魏國,只能暫時行此權宜之計,而且大王可以承諾百姓,等到滅亡魏國之後,可以減免百姓的稅賦,以安撫人心。”

  秦王政聽了之後,又陷入了沉思中,而在場的其他大臣也都沉默不語,等著秦王政的決斷。

  其實秦王政這時也是左右為難,加稅的危害性秦王政不是不清楚,秦國自從長平之戰以後,就再也沒有加過稅了,因此秦王政確實不敢輕易的加稅。但現在的戰事情況,如果不加稅的話,很有可能就無法維持下去,一旦放棄進攻大樑,那麼這一次滅魏之戰也就是前功盡棄了,等到下次進攻魏國,至少又要等二三年的時間,如果是在以前,等幾年時間到也沒什麼,但現在高原己經在代郡崛起,如果給他幾年的發展時間,誰都不敢保證,高原能夠發展到什麼地歩,因此必須要儘快滅亡魏國,統一三晉,消除秦國的心腹之患,只有這樣秦國才能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正在發展中的代郡。

  因此秦王政權衡了再三,才終於下一定了決心,道:“丞相、廷尉。”

  王綰和李斯趕忙齊聲道:“臣在。”

  秦王政道:“你們馬上進行統計,如果要滅魏之戰再支援一年,需要徵收多少稅賦,然後報于寡人得知。”

  李斯頓時面露喜色,道:“臣尊大王之令。”

  王綰遲疑了一下,但還是道:“臣尊大王之令。”

  秦王政接著道:“如果需要加稅,那麼在滅魏之後,所有加稅的戶籍全部都免稅一年,減半二年。”

  就在秦王政說完之後,只聽“哢嚓”一聲炸雷響起,只震得大殿中的眾人都大驚失色,緊接著“嘩啦啦啦”,傾盆大雨,降落下來。

  秦王政從王座上站起身來,道:“傳寡人之令,命王剪從圍大樑的軍隊中抽調兵力,出兵潁川郡,平定韓國遺族叛亂,但進攻大樑,不得放鬆,凡有所需求,可以儘管向咸陽提及。”

  眾臣齊聲道:“臣等謹遵大王之令。”

  秦王政一揮袍袖,道:“退朝。”

  時間進入到六月之後,雨量也隨即增多,因此大樑的戰鬥也正好可以因雨而行,打一陣停一陣,當然對於攻守的雙方來說,這樣的節奏也不錯,天晴的時候打仗,而下雨的時候可以抓緊時間休息。

  淩風來向高原報告,收到了桂陵發來的飛鳥傳書。高原接過了淩風交來的書信,打開一看,王剪己經下令,命韓騰為主將,率領本部的二萬軍隊,並定潁川郡的韓國遺族的叛亂,同時還派王賁統領五千騎軍協助韓騰。

  雖然現在大樑被大水包圍,淩風手下的斥候也很難展開情報偵查工作,但通過飛鳥傳書,高原依然能夠掌握外界的情況。而收集各方情報的工作,也都轉移到了桂陵的駐軍。

  因此潁川郡發生了韓國世族叛亂,並且擊敗駐守潁川郡的昌平君熊啟,攻佔了韓國舊都新鄭,並擁立韓成稱王,正式恢復韓國的等等事情,高原也都能夠極時的收到。而且韓國世族還向楚齊燕代等諸國發出救援,請各國對韓國進行援助。

  高原也沒有想到,自己雖然通過楚國,向韓國世族施壓,讓他們不要有輕舉妄動,但也只是將韓國世族的行動拖延了二個月,最終韓國世族們還是忍不住動手了。當然,高原在這裡面也起到了不小的促進作用,正是因為秦軍在大樑的戰事不利,才從潁川郡大量的抽調軍隊,才造成潁川郡的兵力空虛,也讓韓國世族認為有機可乘,因此才舉事反秦,恢復韓國。

  不過高原也十分淸楚,雖然現在韓國世族的聲勢頗大,但實際是趁著秦軍在潁川郡的兵力空虛,而且還打了昌平君一個措手不及,並不是因為韓國世族有多強的實力,一旦等秦軍反應過來,出動軍隊到潁川郡來平亂,韓國世族根本就不是對手。

  儘管韓國像楚齊燕代等諸國發出救援請求,但其他各國估計都不大可能給剛剛恢復的韓國多少實質性的幫助,燕國實力弱小,可以忽略不計;齊國也一向不干涉其國的事務,雖然安平君田克臧在積集整軍備戰,但也是以加強齊國防衛的名義進行,在短時間內仍然難以改變齊國的國策;而楚國雖然可能會在暗中給韓國一定的援助,但也不會太多,更不會正式和秦國反目。因此這一場韓國的複國之舉,註定是會以失敗而告終。

  而現在代軍雖然有一定的力量來救援韓國,原來在秦軍放水淹沒大樑之後,秦軍的糧草物資就大多數從水路運輸,因此高原也下令,命蕃勇軍停止對秦軍的運輸隊伍的突襲,退回到桂陵脅助袁選守城,這支軍隊倒是可以用來增援韓國,但高原也不可能把蕃勇軍投入到一場註定沒有希望的戰鬥中去。

  雖然韓國世族的複國行動,確實可以牽制秦軍的一部份兵力,使大樑的壓力略為減輕一點,但秦軍並不會出動大量的兵力去平定韓國複國叛亂,因此在太梁方面,秦軍的實力雖然會有一定的消弱,但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現在大樑受困的局面,守軍也難以利用韓國複國的機會,打破秦軍的圍困。

  而且到現在大樑城己被淹了二個多月,雖然守軍曾多次出擊,並且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秦軍依然牢牢的守住了困住大樑的圍堰,就算是圍堰被掘開,也能夠極時堵住,並未造成大範圍的遺口。而且秦軍修建的排水溝也己經建成,因此缺口的水漬很快就被排完。對秦軍的行動,也並沒有造成什麼圍難。

  另外在這段時間內,秦軍也在不斷的將圍堰加寬加高,而又因為連日的大雨,因此大樑城外的水深也有了一定的上升,城牆邊的水深己經達到了二丈五六尺左右。

  但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水淹之後,大樑城的城牆己經出現了多處滲水,再加上城外被淹,城裡的排水系統也難以起到作用,又連下了幾場大雨,現在城中已有三成左右的區域被滲水所淹,好在是積水並不算太深,最深的地方也不過二三尺,而且城中的居民都已經轉移到了較高的位置,因此並沒有城內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不過雖然高原己經下令,封堵城牆的滲水缺口,並且清舀積水,但這種勢頭顯然是對大樑城不利,因為城牆畢竟不是堤壩,並不是為防水面建,因此以後城牆的滲水也會越來越多。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城中的疾病蔓延也在進一步的擴大,雖然大樑城中也貯備了大量的藥材,但這個時代的醫學水準本來就不發達,而且貯備的藥材也是以治療外傷的藥物為主,而治療其他病症的藥材並不多,現在城裡因各種疾病而死的居民士兵己達近二千人,另有三千餘人患病,多以老人、幼兒為主。而且病情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高原對這些不利的因素也無能為力,因此高原也估計,大樑城的堅守,恐怕很難超過今年。不過他本來也沒有打算在大樑長期駐守,反正現在戰船己經有了,隨時都可以突圍,並不用擔心。
0.jpg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王烏鴉

LV:16 版主

追蹤
  • 2090

    主題

  • 219146

    回文

  • 8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