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 戰國征途 作者:木林森444 (已完成)

 
王烏鴉 2018-11-27 00:16:5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3 144908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2

第420章 再次出兵

  高原又道:“趙將軍,我不在代郡的時間,燕國那邊的事就靠你來付責,因為最早是在今年年底,最遲是在明年年初,我們就要進攻燕國,因此要盡可能在薊京多安插一些諜報人員,這樣在我們進攻薊京的時候,就可以裡應外合,一舉攻破薊京,減少一些困難。”

  趙軒道:“請主公放心,我己有安排,這二年以來,我們和燕國之間的商路已經開通了,雖然沒有和齊國那麼頻密,但在薊京也有我們的一些固定供銷商人,而且我也派密探隨商隊潛入薊京,已經在薊京建立了幾個情報點。據密探的報告,薊京的守衛十分鬆懈,因此要向薊京多安插人員並不難。”

  頓了一頓,趙軒又道:“不過我認為現在並不宜向薊京多派人手,因為薊京畢竟是燕國的都城,人多眼雜,不適合大量人員長期潛伏,因此我計畫在薊京城裡,只派遣少量人員,儘量多做基礎,並且利用商隊的掩護,多預備一些武器盔甲,而讓大部份人員都潛伏在薊京郊外,等到我們進攻薊京的時候,讓他們再隨其他難民一起潛入到薊京城中。”

  高原點了點頭,趙軒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派遣大量人員長期潛伏在薊京城裡,確實很容易暴露,如果分散隱藏在薊京郊外,就不會那麼引人注目了。而一旦戰爭發生,郊外的百姓大多都會逃進城裡去躲避,這樣潛伏在郊外的密探人員也就可以在眾多百姓的掩護之下,潛入到薊京城裡。另外想要裡應外合,攻破薊京,光是只有人不行,還需要大量的武器盔甲才行,因此趙軒的考慮,確實是十分周道,有不少地方,都是高原沒有想到的。看來當初決定讓趙軒來管理錦衣衛,確實是做對了,他確實是幹這一行的能手。

  於是高原道:“好,這件事情就由趙將軍全權付責,不過除了派遣潛伏人員之外,還要注意打探薊京一帶的地理地形,行軍路線和可以藏軍的地點,其他各部都要全力配合,因為攻佔燕國,關係到我們代郡未來的發展存亡,關係重大,絕不容有失。”

  甯戚忙道:“主公放心,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錦衣衛的行動。”

  高原道:“好吧,各位就去忙吧。”

  眾人退出之後,高原立刻招集武安軍團的各主將,商議出兵的事情。因為這一次出兵,高原打算只從武安軍團中抽選,不動用其他軍團的兵力,因此就只在武安軍團內部決議。

  在擴軍沒有完成之前,武安軍團一共有八個軍,除了付責守衛代郡的威寧軍和使用大型器械工俱的神機軍外,還有蕃勇軍、驍騎軍、背嵬軍、勝捷軍、游奕軍、斥候軍六軍。八個軍的正將分別是:威甯軍正將季逢孫,神機軍正將孫子羽,蕃勇軍正將姜桓武,驍騎軍正將杜義,背嵬軍正將趙江、勝捷軍正將鄂崇禹、游奕軍正將仲孫奇,斥候軍正將淩風。

  聽高原說又要出兵救援魏國,不少主將都有些想不通,鄂崇禹就首先道:“主公,上一次我們也是救援魏國,結果秦軍剛退,魏國的宗室世族就把我們趕走了,這樣忘恩負義的人,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救援他們?”

  杜義也道:“是啊,魏國人最不可靠,這是當初三晉的共識,既然魏國不領我們的情,那麼我們也沒有必要再去救他們,就讓魏國去面對秦軍向兵鋒,自身自滅好了。”

  姜桓武道:“各位,話可不能這麼說,我們救援魏國,可並不是為了救魏國的宗室世族,而是為了我們代郡自身的安危,一旦魏國亡滅,秦軍的下一個目標恐怕就是我們代郡了。這一點請各位不要忽視啊。”

  趙江也道:“是啊,趕我們走的只是魏國的宗室世族,但魏國的百姓還是認可我們代軍的功勞,否則這一次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魏國百姓跟著我們一起遷移到代郡來定居,而且我們還從魏國得到了大量的糧食物資,因此上一次救援魏國,其實是划算的,而這一次我們再救援魏國,還是為了我們代郡的利益啊。”

  淩風也道:“而且我們收到的消息,當初那些趕我們走的魏國宗室世族都已經被魏王假給抓起來了,我看魏國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我們也不必太計較去年的事情。”

  他們三人都是跟著高原參加過救援魏國的戰鬥,因此對救援魏國的戰略價值要比在代郡的諸將淸醒得多,對高原再次救援魏國的決定,也是持支持的態度。

  高原當然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救援魏國的意義,上一次從魏國回來之後,在軍隊中對魏國確實產生了不小的怨氣,雖然自已是全軍之主,可以強行下令出兵,向如果不解決軍隊的思想,讓士兵們知道,是為什麼而戰,那麼代軍的戰鬥力自然也就不能完全發揮出來。高原是來自現代社會的人,當然知道軍隊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而想要解決全軍的思想,首先當然是要做通各軍主將的思想工作,再讓他們去各軍解決其他官兵的思想。

  這時季逢孫道:“主公,現在滎口失守,黃河口已被秦軍所占,大樑的亡滅已是不可避免,就算是我們再次出兵,恐怕也難以挽救魏國的滅亡,因此救援魏國一事,還請主公三思啊。”

  季逢孫的發言代表了另一種思想,雖然還是質疑援救魏國,但開始從戰術層面上來考慮,比起先前對救援魏國的抗拒心理,己經更進了一步,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高原點了點頭,道:“季將軍說的不錯,魏國的滅亡確實難以挽回,但讓秦國輕輕鬆鬆的滅亡魏國,和讓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滅亡魏國,是那一樣對我們代郡有利呢?大樑城高牆厚,易守難攻,我們只用出動少量兵力,就可以依託堅城,讓秦軍就算是奪取大樑,但也付出沉重的代價,而秦國雖然滅亡了魏國,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力再對外進行征戰,而我們代郡也就能夠得出幾年的緩衝時間,擴大我們自己的實力。”

  季逢孫聽了,也道:“主公所見極是,我等不如,願意尊守主公之令,出兵救援魏國。”

  鄂崇禹和杜義也道:“我們都願尊守主公之令。”

  高原道:“好吧,這一次出兵,我仍然還是帶蕃勇軍全軍,背嵬軍的損失較大,這次只帶三千出戰,斥候軍出動五百人,另外守衛大樑,是以步軍為主,因此勝捷軍也隨我們一起出戰。”

  隨著他說到,姜桓武、趙江、鄂崇禹、淩風也都一一起身,表示接令。

  高原道:“你們回去之後,要好好安撫士兵,讓他們知道我們這次出兵,是為了我們代郡而戰,並不是要救援魏國,因此不要帶怨氣出戰,其他各軍留守代郡,不得有誤。”

  眾將一起起身,道:“謹遵主公之令。”

  高原道:“好,各自都回去準備,三天以後,我們就從代郡出發。”

  散會之後,高原和李瑛鴻回到內室,這時其他妻妾們也都在等著他們,這一次高原不打算帶任何妻妾和自已同行,因為這次不比上一回,實際是一個必敗之局,將來很可能要進行突圍作戰,而妻妾當中,除了李瑛鴻之外,其他人都不會武功,還需要另外安排人員保護她們,帶去了也是累贅,因此全部都留在代郡。

  見他們回來,羅煥首先迎上去施禮,道:“父親、母親,你們回來了。”

  完婚之後,藺文清和羅煥這時也都正式的搬進了高原的府裡居住,而藺文凊原來的住所,也改成藺文淸的辦公場所。其實她們母孑和高原的妻妾都已經很熟了,而且以前也曽在高原府居住過一段時間,因此到並沒有什麼不適應的,只是對高原和李瑛鴻的稱呼改了過來。

  不過從師傅升級到了父親,高原多少有一點怪怪的感覺,其實自己還不到三十歲,如果是在現代社會,也許連婚都還沒有結,而現在不僅已經納了五房妻妾,居住一下孑有了一個十來歲的兒孑,老實說高原一點都沒有做好當爹的準備。

  因此高原還是向過去一樣,拍了拍羅煥的頭,道:“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在家裡要好好聽話,孝順各位母親,並且勤學練武,明白沒有。”

  羅煥道:“父親的教誨,孩兒一定不會忘記。”

  這時藺文清也過來,道:“夫君當以國事為重,不必以妾身等人為念,妾身等人會在家中等候夫君平安歸來。”

  雖然知道高原又要出征了,但這幾年以來,高原一直都征戰在外,因此眾妻妾們也都基本習慣了這種生活,只有是藺文清剛剛入門沒幾天,比其他人多出了不少依依不捨之心,不過也幸好是兩人趕著這幾天已經完婚,否則等高原出征以後,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回來。

  高原也有些歉意,畢竟剛成婚沒幾天,自己就要出征,確實有些對不住藺文淸來說,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道:“好在是還有三天的時間,這幾天沒有什麼事情,我會好好陪你們,明天出去郊遊好不好。”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2

第421章 底達桂陵(一)

  雖然這一次還是要繞道而行,但這一次出征的士兵全部都配有戰馬,因此行軍的速度很快,而燕國經過了上一場慘敗之後,也不敢對代軍進行任何阻攔,結果代軍一行在燕國境內暢通無阻,只用了十餘天的時間,就穿過了燕齊兩國,到達桂陵。

  駐守桂陵是代郡雁門軍團的主將袁選,另外還有雁門軍團的長捷軍。不過高原頗為意外的發現,這時張良也在桂陵。

  袁選和張良一起出城來迎接高原,不過高原也看得出來,張良的眉宇之間憂心忡忡,顯然是有很重的心事,只是這時高原也不好細問,只好先進城再說。

  入城之後,袁選向高原報告了魏國的局勢,雖然桂陵和代郡之間可以用飛鳥傳書通信,但高原在路上的這十幾天時間裡,是收不到任何消息的,自然先要瞭解一番情況再說。

  原來魏增回到大樑之後,立刻被魏王假任命為國相,立持朝政,因為他是帶著五千魏軍進入大樑,人數雖然不算多,但這支人馬是魏軍中的精銳,而且在桂陵城中了經過袁選幾個月的訓練,戰鬥力又有了一定提升,又是初入大樑,銳氣正盛,由宗室世族的殘餘勢力組成的叛軍當然不是對手,被打得大敗,退縮到大樑的一角。

  而宗室世族的殘餘勢力本來就不得人心,而魏增在大樑還有些名望,加上他又是和高原一起被趕出魏國的,因此大樑城裡的居民對他還有一定的好感,而就在這時魏増也收到了桂陵那邊發來的消息,得知高原會再次出兵來救援魏國,這個消息一經公佈,頓時讓大樑城中的軍民精神為之一振,並且將魏增的聲望推到了頂峰,因為在代軍還沒有到達大樑之前,魏增實際就是代軍的代理人了。

  於是有不少觀望、中立的魏軍也都投靠了魏増,甚至有的叛軍都向魏增投降,而魏增也趁勢向叛軍發動最後的進攻,叛軍領頭的幾個人不是被抓,就是戰死,大樑城內叛亂迅速的被平壓了下去,局勢穩定下來,並且漸漸的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內亂解決之後,魏増也立刻開始著手佈置大樑城的防守,讓魯仁傑將魏軍進行重新整編,分別佈置守城,並且又積極收集準備守城的器俱。

  這時秦軍也陸續趕到大樑城外,因為秦軍已經得知大樑內亂,於是向大樑發動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但被大樑的守軍擊敗。而秦軍見大樑城中已有所防備,又得知大樑的內亂己經被平息下來,也就沒有再次進攻大樑,而是在大樑城外安營下寨,修築工事,做長期進攻的準備。而魏増現在也急切的盼望著代軍快來。

  聽完了袁選講說大樑城裡的情況以後,高原也稍稍鬆了一口氣,看來現在的局勢並不算太壞,只要是大樑城能夠守住那就行了,當初在桂陵留下一支人馬駐守,是做對了,否則大樑發生變故的時候,那能及時的干涉呢?

  隨後高原又問道:“我臨走又前,吩咐你們準備船隻,做得怎麼樣了?”

  袁選道:“主公放心吧,我們已經購買了一百三十二條船,都是可以容納五十人以上的中大型船隻,並且將其中三十條按主公的要求,進行了改造,並且準備了大量的水戰武器,還招募了一批水手船夫,現在駐守在桂陵的軍隊都輪流進行過水戰的訓練,絕大部份人都學會了鳧水。如果秦軍真的水灌大樑,我們可以讓秦軍吃一個大虧。不過現在船隻都停泊在齊國境內,現在還有兩千人在那裡進行訓練。”

  高原點了點頭,道:“做得很好,明天我就和你一起齊國去看一看水戰訓練的情況。”頓了一頓,高原又道:“不過你馬上用飛鳥向大樑傳信,告魏增和魏王假,就說我已經到了桂陵,不日就將趕赴大樑,讓他們安心守城,不要給秦軍可乘之機。”

  袁選道:“是,臣馬上就去辦。”

  等袁選離開之後,高原才轉向張良,道:“孑房趕到桂郡來,有什麼事情嗎?潁川那邊的情況怎麼樣了?”

  張良苦笑了一聲,忽然站起身來,向高原躬身一揖,道:“在下聽說秦軍出兵以後,知道主公一定會趕到桂陵來,因此專程趕到桂陵,只想見主公一面,主公對在下的知遇之恩,張良沒齒難忘,如果天隨人願,在下一定為主公效力盡忠,扶保主公成就大業,終身不悔,但趟若天不應人,張良只有來生再報達主公的大恩。”說到這時,聲音已經有一些哽咽。

  高原怔了一怔,不明白張良為什麼要說出這一番近似於遺言的話來,心中忽然一動,道:“子房何出此言,難道是韓國的遺族沒有聽從子房的勸告,要馬上起事嗎?”

  張良點了點頭,道:“主公明鑒,確實如此。”

  高原有些驚訝,道:“他們難道不知道嗎?在這個時候起事,必敗無疑,而且還將死無葬身之地,為什麼連這麼一點時間都等不了嗎?”

  張良搖了搖頭,這才向高原詳細講說自己潁川之行的經過。

  原來張良和高原從陶邑分手之後,帶著幾個自己的從人,來到了潁川,和準備聚眾起事的韓國遺族,還有被推為共主的韓成會面。雖然張良是韓國的世族子弟,祖父、父親都曾出任過韓國的國相,但現在張良的祖父、父親都己過世,而張良又太過年輕,人輕言微,家道早已中落,只剩下一些族人,因此韓國遺族並沒有太把張良當一回事。

  但張良帶著高原送給的一千鎰黃金,這可是一筆鉅款,而韓國遺族想要起事,就需要招募人員,購買武器盔甲、各種物資,正是缺少資金,而張良也憑著這筆黃金為自己爭取到了不少的發言權,另外他的背後還有高原的勢力支援,因此也得到了參與討議起事的資格。

  而在聚議的時候,張良也向韓國的遺族提議,現在秦國勢力強大,起事難以成功,應該暫時隱忍,積極準備,等待時機,同時也說明這是高原的意思。

  韓國的遺族們對張良的建議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現在秦國正在集中力量進攻魏國,潁川空虛,正是起事的大好時機,一旦等秦國滅亡了魏國,三晉統一,再想起事複韓,那就要困難多了;而另一派則認為,張良說的有道理,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只靠韓國遺族起事,確實難以成功,而潁川和代郡並不接壤,無法給韓國的遺族提供實質的幫助,因此應該聽從張良的建議,暫緩起事。

  兩派爭論不下,而韓成也左右為難,不知應該怎樣取捨。而張良見韓國遺族們舉棋不定,認為他們不大可能會馬上舉事,因此趕回老家去招集族人。

  而就在這時,項棟也帶著千鎰黃金,潛入到潁川,見到了韓成和韓國的遺族,表示楚國會支持韓國遺族起事,支持韓國複國。

  這本來是項棟的客氣之談,但卻給了韓國的遺族們一個錯誤的資訊,認為一旦自己起事,楚國會全力的幫助自己複國,而且楚國又是一個大國,又與潁川接壤,可以直接出兵救援,因此在韓國遺族的心目中,楚國的份量可比代郡要重得,得到了楚國的支持與幫助,起事複國也大有成功的希望了。結果一些本來主張聽從張良的建議,暫緩起事的人,也都贊同起事。

  等張良回來之後,韓國遺族也做出了決議,而項棟也返回楚國,沒有人再聽從張良的建議了。只是秦國還沒有正式發動進攻大樑的戰鬥,因此韓國遺族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等秦軍進攻大樑全面展開以後,就馬上發動起事。

  聽完張良的講說之後,高原也苦笑不語,因為他十分清楚,在這個時候,楚國根本不可能給韓國遺族提供實質的幫助,因此韓國遺族在這時起事,完全就是找死,那怕是在大樑戰鬥全面展開了,秦軍仍然有足夠的餘力來平滅韓國的遺族。

  高原想了一想,才道:“即然這一次起事必敗無疑,子房仍是有王佐大材之人,又何必呈匹夫之勇,陪著他們一起葬送,不如就隨我一起去大樑抵抗秦軍。”

  張良搖了搖頭,道:“主公的好意,在下心領,但在下即然身為韓人,自韓國滅亡之曰,就以恢復韓國為畢身之願,現在韓國遺族舉事在即,儘管難以成功,但在下仍然也要為韓國複國,略盡微薄之力,只是盡人事,聽天命見,那怕是他曰身首異處,也在所不惜,如果僥倖能夠得手,韓國複國成功,在下也決不會在韓國任職,必再回來輔佐主公成就大業。”

  高原也沒有想到,張良對韓國這麼忠心,不過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在另一時空裡,張良確實一直都是以恢復韓國為己任,在秦始皇尚在的時候,張良就曾經冒著奇險,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後來秦末群雄紛起,儘管張良很早就追隨過劉邦,但韓國複國之後,張良就一直擔任韓國的司徒。直到後來韓王被項羽殺害,張良才複歸到劉邦的帳下,為其重要謀士,而張良對韓國的忠心,也可見一斑。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3

第422章 底達桂陵(二)

  雖然在另一時空裡,張良曾多次逃過了秦國的追殺,那怕是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也仍然被張良逃脫了。但在本時空裡,張良還有沒有這麼好的運氣,高原也不敢肯定。因此他當然不希望張良去冒險,畢竟這樣一位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天下奇材,如果早早的隕落,那可就太可惜了。

  但高原也知道,張良對韓國的忠心,決不是自己幾句話能夠說服,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張良也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因此如何能得到張良的效忠,他不會輕易的改變自己的態度。

  忽然在高原的頭腦中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辦法,倒是可以試一試,道:“子房,現在韓國的遺族們執意要起事複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一次起事可以得到楚國的支援,是不是?”

  張良點了點頭,道:“正如主公所言,確是如此。”

  高原道:“你知道,我和楚國項氏的項棟還算有些交情,而且這一次出訪潁川的也是項棟,因此我可以給他修書一封,請楚國或是由項氏出面,勸告韓國的遺族,不要輕舉妄動,應該是可以阻止住韓國遺族的行動。”

  張良怔了一怔,忽然一喜,道:“主公此法甚好,如果由楚國出面勸阻的話,一定能夠讓他們停止起事。”

  高原道:“只是項棟並非項氏的族主,而且這些利害關係在一封信中恐怕難以說清楚,因此我想請孑房辛苦一趟,由你親自帶信去楚國呈交給項棟,並且向他陳明利害。”

  張良忙道:“在下願往。”

  其實在上一次大樑之戰中,張良和項棟還是有過幾面之識,不過沒有深交,也不好去楚國找項棟,而有高原寫信給項棟,那自然也就不同了。而高原的用意不僅是希望楚國能夠出面阻止韓國的遺族,而且高原還希望用這個辦法讓張良離開潁川,就算是韓國的遺族起事,張良也不會參與其中。而張良也十分清楚,這一次韓國遺族起事的成功機會幾乎為零,只是自己無力阻止,因此才抱著殺身成仁的決心參與起事,如果能有辦法阻止這場起事,自然是再好也不過了。

  於是高原當即寫好了一封信,交給張良,又從斥候軍中挑選了一個什人隊,保護張良的安全,同時又給了張良五百鎰黃金,讓他帶去楚國活動。張良對高原更是感激涕零,臨行的時候再次對天發誓,如果這一次能夠阻止了韓國遺族起事,自己一定會趕到大樑來協助高原抵抗秦軍。

  就在第二天,張良就向高原告辭,趕奔楚國而去,而高原隨袁選一起趕奔到齊國,觀看戰船水軍的訓練。

  代軍的水軍戰船停泊在齊國的濮陽附近,黃河分流之後,在這裡有一個小形的河套地區,水面寬廣,河流較為平坦,很適合停泊船隻和訓練水戰。加上有齊國的幫助,因此這裡暫時也成為代軍訓練水戰的基地。

  高原和袁選來到基地的時候,士兵們訓練得正是起勁,雖然這時是二月下旬,河水仍寒,還是有不少士兵在河水中練習游泳,而在河中還有十餘艘船隻正在進行訓練。

  而在河岸邊停泊著十餘艘大船,正在進行最後的修理,樣式基本和高原當初駐守滎口的時候改造的戰船一樣,船舷為內傾,船樓為全封閉結構,外部蒙上生牛皮,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劃水,上層作戰,兩側開著射箭孔,每艘船上裝配了四架床弩。

  當然,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在一些細節上也要比上一次改裝的戰船細緻了許多,由其是在武器上做出了許多的改進,主要是增加了火的運用,弓箭和弩箭的尖頭上都捆上浸油的布片,可以點火以後射擊,同時每艘船還裝配了不少灌滿了油脂的圓筒,可以用床弩發射出去。

  高原也登上了一艘戰船,觀看戰船的操練,只見戰船在河中游走,下層的二十支槳櫓齊搖,隨著指揮的旗號,或是左沖,或是右旋,十分靈活,而左右兩側箭矢齊射,床弩開放,絲毫不受戰船的起伏晃動影響,“嗖嗖”之聲不絕於耳,在河水中激起了不少的水花。

  訓練的結果也讓高原十分滿意,只是比戰船的操作,當初自己在滎口時訓練的到是要高明得多,看來這幾個冃來,袁選到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就算是秦軍釆用水灌大樑之計,靠這樣一支水軍,也足以抵擋一段時間,估計秦軍是不會想到的。

  從戰船上下來之後,袁選又招來了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對高原道:“主公,這是我們招募的一位老船工,叫做周浩,他在黃河上使了近五十年的船,什麼樣的船都使過,而且在魏國境內的黃河水道走了不下上千次,對這一段的黃河水道的水文、暗流、暗礁都十分清楚,號稱就是閉著眼睛都能在黃河上行船,這一次我們的船工操船技術,都是由他親自訓練的。”

  周浩向高原施禮,道:“小人參見主公。”

  高原道:“不必多禮,起來說話吧。”

  周浩站起身來,站到一邊。

  高原又道:“我剛才看了戰船的訓練,你訓練的船工果然很不錯,也算是為我們代軍立下了一大功勞,我一定會重重獎勵你的。”

  周浩趕忙道:“多謝主公,其實袁將軍己經獎了小人不少銅錢,比小人這五十多年跑船的還要多,而且小人的三個兒孑也都被編入船工,每個月的餉錢要超過以前一年的收入了。”

  高原笑了一笑,又問道:“周浩,你在黃河上跑了五十年的船,對黃河的漲水落水的規律也應該十分熟悉了吧。”

  周浩道:“回稟主公,不是小人誇口,只要是在魏國境內的黃河,就沒有小人不瞭解的河段。現在就是黃河開始漲水的時候。”說著,他的手一指岸邊的黃河大堤,道:“到了三月中下旬,河水就可以上漲到堤邊,而等到五六月份的時候,是河水的最高峰期。大人看看河邊的那只石獸了嗎?”

  高原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見在大堤邊上,確定有一隻石刻的動物,似牛非牛,似虎非虎,高原也不知道是什麼動物。底下還有一個石頭的基座,有一人多高。道:“這個石獸有什麼用?”

  周浩道:“這個石獸實際就是測水用的,每年的河水都會淹到石獸所在的位置,如果河水淹過了基座,就表示河水己經進入到警戒水位了,如果河水淹過了獸背,就表示水勢己經十分危險了,而如果河水淹過了石獸,大堤就隨時都有可能決口。”頓了一頓,周昌又道:“其實在每一段黃河流域,都會有一個這樣的石獸,作用大同小異,都是測量水位用的。”

  高原點了點頭,也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是無窮的,用這樣簡單的方法就把黃河的水位警戒這樣重要的事情表達的十分清楚。然後高原又問道:“那麼以你的經驗,今年黃河水能夠漲到了那裡?”

  周浩道:“這就不好說了,因為黃河的水位上漲和許多因素有關,如上流的水勢、支流的水勢、降雨等等,有時一場大雨,可以使黃河連漲數尺,而幾天乾旱,水位又會下降,這些都是不可預知的事情,因此小人也不敢妄言。”

  這個時代沒有先進的設備,因此對水勢只能靠經驗來判斷,確實不好說,高原道:“好吧,你還是好好的訓練他們的使船技術,只要是訓練得好,別說是銅錢,就是做官受爵,也不是可能的事情。”

  周浩忙又道:“是,多謝主公。”

  高原和袁選回到黃河大堤上,高原道:“這樣看來,秦國要水灌大樑,至少要等到三月下旬才行,而等我們的船隊出發,應該是在四月中上旬,因此我們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還可以準備更加充分一些,戰船的數量我看就差不多了,而多準備火油、火箭之類的武器,另外一旦水灌大樑,我們要想突圍,就必須依靠船隻才行,因此還需要多收集一些船隻,將來供突圍所用。”

  袁選道:“主公,收集船隻到還好辦,可以命人去黃河下游收買,但我們代軍的騎軍眾多,就連步兵都配備了戰馬,到時候想要都運出大樑,恐怕困難很啊,因為一匹馬至少要占三個人的位置,如果把所有的戰馬都扔棄到大樑,這可是兩萬多匹戰馬,我們的損失可就太大了。”

  高原道:“你說的到是一個問題,雖然我們代郡不缺戰馬,但也不能這樣浪廢,但如果讓步兵放棄戰馬,步行去大樑,但在路上會拖累騎軍的速度;而且也容易遭到秦軍的半路襲擊,如果我預想的不錯,現在秦軍應該是在大樑的四周下寨,雖然並沒有將大樑團團包圍,但也一定將通向大樑的各條道路都堵住了。”

  袁選點了點頭,道:“是啊,如果我們不能以騎兵的快速,迅速的趕到大樑,在半路上肯定會遭到秦軍的襲擊。但如果秦軍真的水灌大樑,騎軍基上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高原道:“這樣吧,等我進入大樑之後,再找機會讓蕃勇軍帶著戰馬突圍殺回來,我們以飛鳥傳信聯絡,內外互相呼應,來對付秦軍。”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3

第423章 渡過鴻溝(一)

  高原和袁選離開桂陵,去視查水軍的情況,只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就在這三天的時間裡,大樑己經連續發來了五份告急,催促高原儘快出兵,趕到大樑去坐鎮。顯然是大樑的局勢開始緊張起來,魏增希望高原早一點趕到大樑去穩定人心。

  而在高原離開桂陵的期間,淩風也帶領斥候軍,將秦軍的佈置也摸清了五六分。這時圍困大樑的秦軍己經超過了二十萬,在大樑城西佈置約十五萬,而在大樑以東佈置了大約有六七萬軍隊,分別在南北紮下了兩個大寨。

  秦軍的佈置,基本是環繞著鴻溝進行。因為鴻溝是將大樑環繞在其中,本來是大樑的一道週邊防線,但這時卻成為秦國圍困大樑的依託。不過向大樑這樣規模龐大的堅城,如果沒有百萬大軍,是根本無法團團包圍,因此秦軍也只能依託著鴻溝,圍繞著大樑的周圍,建立幾個居點,控制住通向大樑的各條道路。

  而這也給代軍救援大樑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鴻溝上的所有橋樑,都被秦軍佔領,並派軍守衛,而代軍要進入大樑,就必須經過鴻溝才行。而秦軍當然不會讓代軍這樣輕鬆的渡過鴻溝,一定會趁著代軍渡河的時候半渡而擊,因此這一次進軍大樑,也需要好好的計畫一番。於是高原也立刻招集眾將商議。

  不過袁選在桂陵守的這幾個月中,也沒有白過,己經把大樑周圍把的情況都已經摸清楚了,而且繪製了一份詳細的地圖,因此眾將到齊之後,袁選將地圖鋪在桌孑上,讓眾將觀看。

  淩風指著開了地圖的一點,道:“這個地方叫逢忌口,在大樑東南,雖然河段較寬,但水流十分平坦,而且河床不深,加上現在還沒有到漲水期,因此人馬都可以涉水過河。”頓了一頓,又道:“在逢忌口兩岸附近,有大片的樹林,和幾個小山坡,可以埋伏軍隊,掩護渡河的軍隊。而且這裡離最近的秦軍大寨也有差不多二十裡路,只要我們的行動迅速,秦軍接到消息趕過來的時候,至少需要半個時辰,那時我們早就渡過了鴻溝,進入大樑地區了。”

  高原點了點頭,道:“觀察得很細啊。”因為鴻溝其實是一條人工河渠,本身並不寬,而且在運行上百餘年以後,因為泥砂沉積,鴻溝的河床己經大大抬高,有不少河段可以直接涉水過河,這一段時間以來,代軍己經將可以涉水過河的地段全部都做好了記錄。因此可以選擇渡河的地點有很多。

  姜桓武道:“騎軍步兵都好辦,但我們的大隊人馬中還有近三百輛車輛,如果這些車輛也涉水過河,困難會大得多,因此還是必須要搭建幾座浮橋才行。”

  淩風道:“搭設浮橋,也並不困難,只要帶足架設浮橋的材料和工具,我可以保證,在半個時辰內,可以搭起三到五座浮橋來,足夠車輛過河了。”

  但袁選卻搖了搖頭,道:“既然這裡是渡過鴻溝的好地段,那麼秦軍也不會放任不管,一定會經常派兵在這裡巡邏,因此我們不可能有半個時辰的時間來從容的搭建浮橋渡河,除非是我們不帶車輛渡河。”

  高原搖了搖頭,道:“雖然我們是輕裝出擊,但基本的輜重還是需要的,因此不帶任何車輛肯定是不行,因此我們還是想想怎樣度過鴻溝的辦法。其實也並不難,只要是我們能夠爭取到一段時間來,最多半個時辰,我們就可以搭起幾座浮橋,渡過鴻溝。”

  淩風道:“但秦軍會給我們半個時辰的時間嗎?”

  高原笑道:“怎麼不行。”他轉向袁選,道:“袁將軍,如果你是秦軍的主將,打算怎樣攻擊我們的渡河軍隊。”

  袁選認真的想了一想,道:“我會讓我們架好浮橋,然後趁著我們半渡的時候,向我們發動進攻,半渡而擊。”頓了一頓,道:“而且可能是分別從鴻溝兩岸分別進攻,因為秦軍的兵力足夠,而且他們渡河比我們容易,因此一邊實攻,一邊牽制,這樣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一些。”

  高原接著又問道:“那麼袁將軍會以那一邊的進攻為主,那一邊牽制。”

  袁選道:“當然是以南岸實攻,北岸牽制,因為我們是首先到達鴻溝北岸,必然會在北岸首先建立堅固的防禦陣地,並且埋伏下掩護的軍隊,然後才渡河,而我們在鴻溝南岸是剛剛上岸,就算是列陣以待,但倉促之間,不可能建立起堅固的防禦來,如果秦軍集中兵力,主攻鴻溝南岸,在北岸以牽制為主,我們確實很難應對啊。”

  眾將聽了,也都認為袁選說得很有道理,因此想要順利的渡過鴻溝,並不容易。

  高原笑道:“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搶先一步,在鴻溝南岸事先埋伏下一支人馬,等秦軍進攻我們渡河的人馬時,突然殺出,就可以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到那時取勝的一方就是我們了。”

  袁選聽了半天,還是沒有想清楚,道:“我們怎麼樣才能先渡過鴻溝去埋伏下人馬嗎?”

  姜桓武頓眼睛一亮,道:“我明白了,我們可以分出一部份人馬,在其他地方涉水渡過鴻溝,不就可以搶先一步渡過鴻溝去埋伏下人馬嗎?”

  高原點了點頭,道:“就是這個道理,等我們到了鴻溝之後,姜將軍,你帶三千騎軍,首先涉水渡過鴻溝去,在密林中埋伏,等秦軍殺到之後,就從秦軍的側後方殺出,一舉可以擊敗秦軍了。”

  袁選呵呵笑道:“主公果然是足智多謀,只要是秦軍敢來進攻我們的渡河軍隊,一定會打他們一個落花流水而歸,讓他們知道,我們代軍可不是好惹的。”

  高原道:“好吧,各位回去準備,明天一早我們就出發,袁將軍,你馬上通知大樑,我們明天就到大樑。”

  第二天一早,大軍人馬車輛從桂陵出發,向大樑方向進軍。

  因為他們一行全部都有戰馬代步,因此行進的速度很快,行走了近三個時辰,到了下午一時左右,趕到了鴻溝岸邊,計畫的渡河地點。而在行軍的沿途,在兩隻紅隼的配合下,一共發現了三隊秦軍的斥候小隊,雖然代軍出動人馬追擊,殺死了二十余名秦軍斥候,但還是讓其他斥候逃掉。

  而高原下令,命姜桓武帶領三千蕃勇軍,更換了戰馬,開始涉水渡河。剩餘的四千餘蕃勇軍,分出兩千人馬,命令阿燃史乞沬統領,在附近的樹林中埋伏,又讓工程士兵開始在鴻溝上架設浮橋,並把兩隻紅隼放到天空去巡哨。同時又命趙江統領背嵬軍,在河邊列陣戒備,其餘的人馬就地休息。

  這一段地方的鴻溝只有三十余米寬,涉水過河,並不用花太多的時間,不過姜桓武仍然不敢大意,首先只派三百騎渡河,到了鴻溝南岸之後,立刻分散岸邊的周邊地區,一面警戒,一面尋找有沒有秦軍埋伏。隨後姜桓武才帶領著大隊人馬渡河。

  儘管如此,但先期渡河的人馬仍然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到達對岸,而先期渡河的軍隊也將周邊巡視了一遍,並沒有發現秦軍的行蹤,因此姜桓武立刻整頓隊伍,然後帶領著人馬奔入岸邊的樹林中埋伏。

  等姜桓武率軍在鴻溝對岸完全消失之後,高原也鬆了一口氣,第一步已經是取得了成功。而浮橋的搭設,也完成了大半,畢竟只有三十多米寬的河道,無論是渡河還是架設浮橋,都不需要太多的時間。

  就在這時,只見在空中傳來了清脆的鳴叫聲,只見兩隻紅隼上下飛舞,連聲發出了尖叫的聲音,顯然是發現了秦軍的動向。

  高原也頗為意外,因為原來算定秦軍趕到應該是在半個時辰左右,也就是一個小時,但現在才過去半個小時,秦軍就趕到了,所用的時間要遠比預計得短得多。

  不過高原還是立刻下令,命士兵準備迎戰。其實這時三千背嵬軍己經在河岸邊列好了陣式,並且還用三十輛戰車組成了簡易的防線,嚴陣以待。但還有兩千多蕃勇軍的騎軍,紛紛上馬列隊,準備迎戰秦軍。

  而這時只見西北方塵土揚起,同時傳來一陣悶雷般的聲響,轟隆震耳,高原更是驚訝,看這個樣式,來的秦軍應該是一支騎軍,怪不得會來得這麼快的。不過秦軍居然會出動騎軍來進攻代軍嗎?

  高原立刻策馬登上了附近的一個小山頭上,舉目看去,果然見在三四裡以外,有一隊黑甲的騎軍,正向河岸邊衝殺過來,人數大約在四五千左右。

  看了一會兒,高原立刻下令,命令陣中的兩千蕃勇軍出擊,迎戰秦軍。雖然背嵬軍已經列好了陣式,並用一部份車輛掩護,但步軍對抗騎軍,總是處於劣勢的一方,另外高原也覺得有些不對勁,秦軍不會不明白代軍騎軍的厲害,而還會派騎軍進攻,這裡面一定是有原因的。因此高原才命蕃勇軍出擊,迎戰秦軍,看一看秦軍到底有什花招。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3

第424章 渡過鴻溝(二)

  雖然這時在代軍陣中只有兩千多背嵬軍,但還有兩千蕃勇軍埋伏在附近的樹林裡,隨時都可以殺出來增援,因此代軍在兵力上並不處於劣勢。

  這時在代軍的陣列中,兩名蕃勇軍千騎長是波洛克、虎兒斑,兩人接到高原的命令之後,分別帶領著自己的本部人馬,分兩路殺出,迎著秦軍衝殺上去。

  儘管秦軍的人數比他們多了一倍,但蕃勇軍的士兵們毫無懼意,因為上一次援救魏國的戰鬥中,蕃勇軍出擊十數次,無論是正面衝擊秦軍的陣地,還是突擊秦軍的側翼,或者是襲擊秦軍的補濟後勤隊伍,幾乎都是全勝而歸,只是看大勝還是小勝,因此蕃勇軍的士兵們對自已的戰鬥力都充滿了信心,根本不在乎秦軍的人數多少。

  其實這一支秦國的主將正是王賁,他所帶領的就是秦國的五千新騎軍。

  原來王賁率領五千新騎軍突襲滎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證明了新騎軍的戰鬥力確實是舊式騎軍的數倍。王剪統領大軍來到大樑城前之後,立刻將王賁從滎口換回來,並且下令將新騎軍的數量擴大到了一萬人。

  秦軍在魏國也派駐了大量的探孑,因此代軍到達桂陵的消息,也很快就被秦軍探知,並報到了秦軍的大營,王剪立刻下令,派王賁到大樑以東駐守,如果代軍再次救援大樑,一定要設法在半路攔截代軍,就算是讓代軍突破秦軍的封鎖,到達大樑,但也要讓代軍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行。而王賁還帶來了五千新騎軍,希望能夠用新騎軍能夠打代軍一個措手不及,另外王賁也希望和代軍的騎軍較量一下,看一看換上了新式的騎俱之後,和代軍還有多少差距。

  實際上代軍從桂陵出發,就被秦軍的探子發現,只是從桂陵到大樑一帶地區基本都是平原地區,一馬平川,可以設伏襲擊代軍的地方並不多,再加上代軍是全騎軍,速度極快,秦軍也根本來不及設防,因此王賁決定,在代軍渡過鴻溝時,再出擊進攻代軍,而且半渡而擊,也是符合兵法的。

  不過王賁雖然年輕,但也是精通兵法,而且也經歷過不少的大陣仗,他當然也知道,高原不比常人,在渡河的時候,不可能不做好預防,而自己營中只有三萬多軍隊,論兵力並不占太多的優勢,再去其他營寨調兵,恐怕也來不及了,因此自己的突襲,未必能夠起到多少作用。

  於是王賁也想出來一計,首先由自己領軍出擊,在鴻溝北岸襲擊代軍,作為佯攻。代軍在鴻溝北岸一定會做好預防,而見秦軍從北岸進攻過來,他們一面和自己交戰,一面會加快渡河的速度,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出現混亂,而渡到鴻溝南岸的軍隊也一定會放鬆警惕,如果自己再派出一支軍隊從南岸發動進攻,兩岸齊進,就有望能夠一舉擊敗代軍了。因此王賁立刻下令,由自己親自帶領五千騎軍,突擊北岸的代軍,命部將王離帶領五千步軍隨後接應自己,並且命令部將王璨帶領三百戰車,二千騎軍,一萬步軍從鴻溝南岸進發,等代軍半渡之後,再發動襲擊。

  應該說王賁的這一番安排確實是十分周密,只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動向早已完全被高原預料到了,並做出了相應的佈置,而且他率領騎軍一出大營,就被高原的兩隻紅隼發現,使代軍得到了充分的預警時間。不過高原似如王賁之願似的,派出了蕃勇軍迎戰秦軍。

  因此王賁也興奮異常,想不到自己一直盼望著和代軍的騎軍一較高下的願望,這麼快就實現了。王賁的大營離代軍渡河的地點只有二十裡的距離,對於戰馬來說,跑完這段距離根本算不了什麼,於是王賁也下令,命秦軍展開隊形,準備和代軍大戰一場。

  而秦軍的士兵也同樣鬥志昂揚,因為上一次進攻大樑之戰的結果,確實讓秦軍覺得臉面無光,因為這百餘年來,秦軍確實還沒有在那一支軍隊手上吃這大的虧,哪怕就是當年在李牧手上連敗兩戰,但每一戰李牧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且秦軍最終還是擊敗了趙軍,滅亡了趙國。而上一次在大樑面對代軍時,確實比面對李牧更為頭疼,因為代軍還不到兩萬人,居然就把秦軍弄得灰頭土臉,由其是代軍的騎軍,秦軍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對於一向勇武好戰,習慣了勝利的秦軍來說,這確實是不能接受的結果。

  不過現在秦軍自認為己經找到了代軍騎軍強大的秘密,並且在突擊滎口時小試牛刀,證明確實有效,因此這也讓秦軍的士兵們信心倍增,鬥志旺盛,都希望能和代軍騎軍大戰一場,來證明秦軍依然是天下最強的軍隊。

  兩支騎軍基本都是沿著鴻溝前進,分為東西兩方相對衝鋒,所不同的是,秦軍排成的橫列隊形,毎列有三百騎軍,共分為十六列,橫向展開之後,寬度達到了五百余步。

  而代軍的人數只有秦軍的一半不說,還分成了兩支,分別排成了兩個箭頭狀的縱列,這兩列縱隊的長度都超過了三百步,相隔約二百余步,齊頭並進,兩根巨大的鐵錐,同時向秦軍的兩脅猛刺過去,不過在距離拉近的同時,後半部份在逐漸的擴大展開。

  這時雙方的戰馬已經開始進入到全速賓士的階段,數萬的馬蹄急起急落,發出一連串悶雷般的鳴聲,大地似乎都已經顫抖起來。

  高原策馬站立在小山坡上,注視著約二三裡之外的戰場,雖然這時雙方還沒有開戰,但高原卻大為放心,因為他已經看出來,代軍己經立於不敗之地。

  雖然在高原現在的距離,還看不清秦軍使用的馬俱樣式,但高原卻能夠肯定,秦軍一定是換上了類似於自己設計的新式馬俱,因為如果還是老式的馬俱,秦軍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在急速的賓士中,還能坐穩馬背,只有新式馬俱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但代軍騎軍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因為只換上了馬俱,還有騎軍的戰術。雖然秦軍己經換上了新馬俱,但戰術卻還是舊的。這種步兵或是戰車似橫列進攻的戰術,在騎軍當中並不是沒有,但一般只有重騎軍才會使用。而輕騎軍的突擊,通常都是在前部排出箭頭陣形,後部逐漸橫向展開,這樣的好處是由箭頭首先撕開對方的陣列,後排展開的軍隊再大舉壓上,擴大戰果。只有在對陣形散亂的步兵,或者是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輕騎軍才會排出橫列進攻的陣形。而且在一邊靠著河流的戰場環境,也不適合釆用橫列進攻的陣形。

  秦軍釆用橫列進攻陣形,當然不是因為自己的兵力占了絕對的優勢,而且習慣使然,實際還是套用的步兵或是戰車的戰術。當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秦軍當中沒有穿越者,能夠極時的看准了代軍強大的因素之一,換上了新式的馬俱,己經是非常不錯了,至於騎軍的戰術,還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摸索,光是看敵人的戰鬥並沒有用,事實上一直到現在,秦軍和鴛鴦陣己經交手多次,但還是不能完全摸透鴛鴦陣的戰術。

  這時在戰場上,雙方的距離己經拉近到了一百步以內,代軍前列的士兵舉起了在出發之前,就己經拉開弓弦的弩弓,首先向秦軍展開遠程打擊。

  而秦軍的騎軍只配備了弓箭,而沒有配備弩弓,因此在射程上就要比代軍遜色一籌,只能忍受代軍的第一輪打擊。

  箭矢如飛蝗一樣從代軍的陣列中飛射而出,向秦軍射去,中箭的秦兵紛紛落馬,而有些戰馬也中箭倒地,將背上的騎士拋下馬背,而且又絆倒了不少後面的同伴,形成了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前面倒地的人馬絆倒了後面的人,而後面的人馬又踩踏著前倒地的人繼續前進,一時馬倒人翻,人喊馬嘶,亂成了一團。

  在經過了代軍二三輪的弓箭打擊之後,也終於進入到了秦軍的弓箭射程距離,僥倖的落過了前面弓箭的秦兵也立刻射箭還擊。

  於是在代軍之中也有不少士兵中箭落馬,但傷亡的人數卻眀顯的少於秦軍,而且也沒有出現秦軍這樣的混亂,被前排倒地的同伴人馬絆倒的代軍,基本寥寥無幾。

  這就是箭頭陣形的優勢所在,因為首先進入弓箭射程的是箭頭部份,只是一小部份人馬,而且箭頭陣形是逐漸向後擴展,越分越散,前方的士兵中箭倒地,後面的士兵可以從容的躲閃,而且還能連續不斷的向敵人射箭攻擊,而相比之下,秦軍的這種橫列陣形,就顯得處處受制,這畢竟是經過了數百年時間總結出來的騎軍戰術,絕對不是沒有道理。

  王賁策馬隨著大軍一起向代軍進攻,但還沒等雙方正式接戰,秦軍就有近三百多士兵中箭倒地,或者是被前方倒地的同伴絆倒,和對方相比,明顯的處於劣勢,因此心裡也不由得又驚又怒,同時也對自己執意要和代軍的騎軍大戰一場的做法,產生了一絲的懷疑。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43

第425章 騎軍對決

  但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因為現在雙方最近的距離己不足二十步,而且戰馬都已經進入全速的狂奔中,別說是停手罷戰,收軍撤退,就是前排的騎兵一停下來,就會立刻被後排的奔湧而來的戰馬撞上。

  王賁久經戰陣,精通兵法,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知道這個時候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因此也只能一咬牙,舉起手中的青銅戟,指向對面幾乎就在眼前的敵人,抖動韁繩,大吼著沖了上去。

  高速衝刺的騎兵在瞬間猛然的撞擊在一起,就像兩股巨浪相逢一般,立刻激起了滔天的浪花,掀起無數的腥風血雨!長槍刺出,盾牌撞擊,鞍韂互相磨擦而過,戰士怒目相視,戰馬蹄跳咆哮。這個時候任何的戰術、陣形都不起作用,比拼的就是雙方戰士的實力、鬥志和勇氣。無數的騎兵從馬背上被擊跌落下來,隨即被鐵蹄踩城肉泥。失去主人的戰馬仍然嘶叫著,還在馬背上的士兵仍然進行著殊死的戰鬥,而刺進肉體的長槍折斷,盾牌被穿透之後砸向對手,然後互相拔出佩刀佩劍,再度砍刺向敵人。

  王賁雙手握著自己的青銅長戟,一連將兩名與自己擦身而過的代軍士兵擊落下馬,而他的額頭上也留下了一到二寸多長的血口。

  而王賁的心裡興奮異常,雖然他已是秦國有數的大將,但畢竟還只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同時也是秦軍當中有名的虎將,經常親自上陣,帶領著士兵在戰場上廝殺戰鬥。不過以前他都是乘坐戰車上陣,而這還是首次騎兵作戰,當然要比戰車上靈活的多。因此也越戰越勇。

  這時對面一名代軍的士兵舉看長槍,向王賁猛刺過來,王賁在馬背上微一側身,躲過了長槍,而手中的青銅戟也然刺出。長戟穿透了甲胄,刺入對方的身體,但巨大的衝擊力量令王賁的長戟從中拆斷。

  王賁立刻放開了長戟,拔出了佩劍,又取過了掛在馬後的盾牌,再兩馬交錯而過的時候,長劍揮出,將這名令自己的長戟拆斷的士兵的人頭砍下。

  就在這時,只見一騎飛馳而來,馬背上的騎士手使一支長柄雙刃大斧,向王賁當頭砍下來。

  王賁在馬背上一縮身體,左手舉盾擋在自己的身前,只聽“咚咚咚”連續三聲,對方已在王賁的盾牌上連擊了三下。而王賁只覺左臂酸麻,也不禁暗暗心驚,能夠令自己的手臂感覺到酸麻的,在秦軍之中也不多見,此人好大的膂力。

  這名使雙刃大斧的代軍戰士正是千騎長虎兒斑,一般的代軍騎兵通常配備的近戰武器是一支長槍,兩把馬刀,一面盾牌。而百騎長以上的將領,還可以自選一二件個人定制的武器。虎兒斑選擇的就是雙刃斧。

  這種雙刃斧長約六尺五寸,木柄、青銅斧刃,重約二十五斤,既可以單手使用,又能雙手掄動,加上有一定的份量,而且利於砍殺,因此在戰場上的威力極大。虎兒斑的長槍拆斷之後,就從馬鞍後方抽出雙刃斧迎戰敵軍。其實虎兒斑和王賁的膂力大體相當,但因為雙刃斧的重量大,才顯得虎兒斑的力量要大於王賁。

  見王賁連擋了自己三斧,虎兒斑也不禁有些佩服,大笑道:“好,你能連擋我三斧,也算是一員勇將。”

  王賁自然不會一味的被動挨打,連擋了虎兒斑三斧之後,立刻揮劍向虎兒斑速刺而去。

  虎兒斑立刻揮斧招架,“當當”連擋了王賁兩劍,而在第三劍的時候,王賁手中的長劍被擊成兩截,而虎兒斑一掄大斧,向王賁攔腰撗擋過來。

  王賁在無奈之下,只好棄蹬落馬,躲過了虎兒斑的這一斧。而虎兒斑的斧勢不絕,一斧砍在了王賁戰馬的馬頸,馬血噴湧而出,戰馬悲鳴一聲,頹然倒地。

  這時王賁身後的幾名親衛士兵縱馬趕上來,各自揮劍舉槍,向虎兒斑衝殺過來。而虎兒斑掄動雙刃斧,迎戰上去,結果斧到人落,這幾名王賁的親衛士兵竟無一人擋得住虎兒斑一斧,紛紛被他擊落下馬去。

  不過這麼緩得一緩,王賁也在另兩名親衛士兵的保護下,從地上爬了起來,並且從地上拾起一支長槍,騎上一名親衛士兵讓出的戰馬,雙腿猛踢馬腹,又沖向虎兒斑。兩人槍斧交擊,兩馬盤旋,又激戰到一起。

  雖然長槍的重量不及雙刃斧,但卻勝在長度上絕對的優勢,因此雙方各有所長,一時到是殺了個難解難分。而雙方部下的士兵也都一擁而上,激鬥了起來。

  而這時戰場上已經進入到混戰階段,雙方的士兵互相交錯在一起,各自廝殺爭鬥。每個騎兵戰士這時都己是面目猙獰,瞪著血紅的眼珠,緊盯著敵人,把殺死對方當作是自己唯一的目標,而劍盾猛烈的撞擊、刀槍刺入肉體、鮮血就噴泉般湧出,殘散的肢體在空中飛舞,兵刃的撞擊聲、屍體的落地聲、咒駡呐喊聲、慘叫悲鳴聲,在這一刻同時爆發出來。

  秦軍的表現確實有些出乎蕃勇軍的預料,以前的秦軍騎兵基本沒有和代軍進行白刃戰的能力,只要是交錯擊,十有七八都落馬,當然絕大多數並不是被代軍擊落,而是自己坐不穩馬背,跌落馬下。但這一次秦軍卻出人意料,每個人都可以和代軍打幾下,並不落於下風,因為坐不穩馬背而跌落下馬幾乎沒有了。

  雙方的傷亡都在迅速的上升,地面上盡是戰士和戰馬的屍體,鮮血漸漸的覆蓋了大地,而且還在不斷的増加。

  高原策馬佇立在小山頭上,關注著眼前的戰場,再也不懷疑秦軍已經裝配了和代軍類似的馬俱。雖然自己只用兩千多騎軍和四五千秦軍打得旗鼓相當,但這也說明秦軍實際是在不斷的進步當中,以後自己在技術上的優勢恐怕會越來越少了,因此最終還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當然,現在自己手裡還有兩千埋伏起來的蕃勇軍騎軍,隨時都可以加入戰場,改變戰局,只是目前的戰局並不差,也就沒有必要把自己所有的王牌都打出來。誰知道秦軍會不會還有什麼後手,因此還是多留一手為好。

  這時李衛策馬跑上了山坡,道:“主公,浮橋己經搭好了,要不要現在過河。”

  高原轉向河邊看去,只見在鴻溝上己經搭好了三座浮橋。高原點了點頭,道:“命令鄂崇禹,馬上過河在岸邊列陣,然後車隊過橋。”

  李衛立刻道:“是。”說著策馬跑下山坡。

  鄂崇禹正等得有些不耐煩的時候,聽到了李衛傳令以後,立刻集合勝捷軍的士兵,分成三路,從浮橋上過河。

  三十多米寬的河面,當然是一會兒就都通過了,而過到鴻溝南岸之後,就立刻在岸邊列好了陣式。

  按照代軍的編制,一個標準的步兵軍是由二千槍盾手、一千五百刀盾手,一千五百弓弩手組成,而弓弩手中,又分為長弓手、短弓手、弩弓手各五百人,弓弩手除了弓箭之外,毎人也配置一把單刀,可以做近身的戰鬥。

  列陣的時候,由槍盾手居前,分成三至五列,後面依次是短弓手、長弓手、弩弓手,臨陣的時候,槍盾手首先跪伏於地,短弓手單腿跪地、長弓手和弩弓手站立,刀盾手機動分列或在左右掩護,或在背後保護,或都也編入陣列中,逢戰時弩弓手、長弓手、短弓手依次射箭,對敵人進行遠端打擊,等敵人逼近之後,槍盾手起立迎戰。

  這個陣式實際是借鑒了南宋名將吳玠所創的疊陣戰術,單以防守力來說,疊陣的威力甚至還在鴛鴦陣之上,用在這種環境的戰場,再合適也不過了。

  鄂崇禹帶領著本部的士兵渡過了鴻溝之後,立即就列好了陣式,這時各軍的後勤土兵才開始牽著戰馬,驅使著戰車過河。

  而就在這時,在鴻溝兩岸的天空中盤旋飛翔的兩隻紅隼再次發出了尖銳的鳴叫聲,顯然是在鴻溝兩岸都發現了敵軍的蹤影。

  只見一騎快馬飛速的登上了山坡,道:“主公,有一支秦軍步軍,沿鴻溝北岸,向我們這一邊進發過來。”

  高原點了點頭,這時的戰場上,戰局仍然呈膠作狀態,不過高原看得出來,這時秦軍的銳氣己盡,畢竟代軍的騎軍已經成立了三年,由其是蕃勇軍都是由草原遊牧民族組成,在馬背上的時間比地面上還多,而秦軍連三個月都沒有,雙方的經驗、技巧、武器都不在一個層面上。

  特別是進入到混戰階段時,超過近半士兵的長槍都已經拆斷,各自拔出短武器進行馬上的近戰,但代軍士兵使用的馬刀顯然要比秦軍士兵使用的長劍更適合在馬背上作戰,因此雙方對戰的結果,十有七八都是秦兵被砍落馬下,現在的秦軍只是靠著人數眾多,才能免強支撐著,雖然代軍離勝利還有一段時間,但取勝己經沒有多大的懸念了。

  不過高原並不想做過多的等待,立刻下令,命阿燃史乞沫率領埋伏的蕃勇軍騎軍出擊,加入戰場。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1 00:24

第426章 疊陣之威

  鴻溝北岸的戰場激戰正酣,而在鴻溝的南岸,秦將王璨帶領著三百戰車,二千騎軍,一萬步軍,也到達了代軍的渡河地點。

  因為北岸只是牽制進攻,而南岸才是秦軍的主攻方向,雖然王璨領軍趕到的時候,代軍的勝捷軍己經全部渡過了鴻溝,在南岸列好了陣式。這時正在渡過車輛馬匹。但王璨還是下令,向代軍的陣地發動進攻。

  王璨是王氏的宗族,和王賁是同輩,但年齡要比王賁大十餘歲,從小就隨王剪征戰,已有二十餘年的時間了,是從基層士兵一步一步的晉升到將軍,可以說是身經百戰,實戰經驗十分豐富。

  雖然代軍己經列好了陣式,但全部是由步兵組成,而秦軍當中有三百戰車,二千騎軍,雖然騎軍都是老式的騎軍,但三百輛戰車,卻不容小視。儘管近幾年來,戰車面對新式騎軍,己經完全力不從心了,但戰車對步兵還是有極大的優勢。特別是對陣沒有任何屏障遮擋的步兵。因此王璨首先下令,命三百戰車出擊,向代軍的陣式猛衝而去。

  而且代軍的陣式是釆用橫列的線形陣,橫向展開達近四百步,而縱深卻不到十列,拉照常理,這樣的陣列,被戰車一沖,就會立刻被沖得七零八落,全陣潰敗。秦軍的三百輛戰車排成了五排,每排六十輛戰車,展開也達到了三百余步,齊頭並進,向代軍的陣地發動了猛烈的衝擊。

  鐵蹄起落,戰馬奔騰,車輪滾滾,發出滾雷般沉悶的聲音,揚起了漫天的灰黃塵土,戰車上的秦軍士兵身披可以吸收一切光線的黝黑戰甲,緊握著散發著凍人寒氣的兵刃,臉色如岩石一般黝黑堅硬,儘管只有三百輛戰車,但卻給人以泰山壓頂般的強烈震撼,強大的聲波氣流,令大地似都為之顫抖。而在戰車的後面,緊隨著秦軍的騎軍,步軍,只等著戰車撕開了代軍的陣列之後,隨後殺入,擊殺漬散的代軍士兵,一直殺到鴻溝邊。

  勝捷軍的主將鄂崇禹站在陣列後的一輛高車上,看著向自己逼近過來的戰車,呼吸也不甴得有些緊縮,雖然自己布下的陣列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但能否頂著住戰車的衝擊,鄂崇禹自己的心裡也沒有底,畢竟還沒真正在戰場上較量過。

  不過這個時候也沒有後路可退,只能按平時訓練的方式戰鬥下去,就在秦軍沖到離代軍陣式二百步以內的距離,鄂崇禹高舉起手臂,猛的向下一揮。

  在代軍的後陣中,號角嗚嗚的吹響起來,而代軍前面幾排的士兵忽然一起跪下,伏於地上,而後面還有一排的短弓手也單腿點地,半跪下來。

  前幾排戰車上的秦兵看得十分清楚,但不明白代軍這樣做是什麼用意,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也有一些秦兵覺得十分好笑,難到代軍這是在向自己跪地救饒嗎?

  但還有眼尖的人已經發現了,在代軍後排還站立的一排士兵,舉起了一支一支已經拉開了的弩弓。

  “弩弓,小心,敵人有弩弓。”

  “舉盾,快舉盾。”

  因為代軍的弓弩手是隱藏在陣式的後方,在秦軍發動攻擊時,根本就沒有看到代軍中有弓弩手,因此在前幾排的士兵紛紛跪伏於地,露出了弓弩手來,確實讓秦兵有些措手不及。

  就在秦兵紛紛發出驚呼的同時,只聽“嗖嗖嗖嗖”的破空之聲密集的響起,五百名弩弓手幾乎是在同時射出了弩箭,然後立刻退下,重新拉弦裝箭。

  而五百隻弩箭幾乎是同時從代軍的陣列中飛射而擊,如果急風暴雨一般,激射向另一端的秦軍。儘管秦兵也是訓練有素,在促不急防之下,絕大部份秦兵還是及時的拿起了盾牌,擋在自己的身前。

  但盾牌只能護人,並護不住拉車的戰馬,而且代軍甲的是力道最大的強弩,既使是盾牌,也未必能夠擋待住。

  “奪—奪—奪——”箭矢穿透防盾,車體的聲音,似冰雹擊瓦。

  “噗—噗—噗——”箭鏃貫穿護甲,射入肉體的聲音,如雨打殘荷。

  中箭的士兵慘叫著,從戰車上摔落,身體被貫穿的戰馬悲鳴著,栽倒在地上,戰車傾覆,沉悶的重物墜地,後面的戰車再撞擊上來,發出轟然的聲音,一下孑響徹在戰場的上空。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弩弓手射完退下之後,長弓手立刻填補了他們的位置,拉開長弓,以四十五度的斜角拋射。

  雖然長弓的射程不及弩弓,但採用拋射卻可以彌補射程的不足,五百支長箭離開弓弦之後,首先斜飛向高空,在力勢到達盡頭,才轉向斜落,對秦軍的生命展開第二輪的收割。

  從第一輪弓箭打擊中僥倖的躲過的秦軍,在第二輪的箭矢打擊,紛紛喪命,因為第二輪弓箭是從天而降,因此有不少秦兵雖然舉起了盾牌,但卻還是沒有擋著。

  就這樣長弓手和弩弓手交替的射擊,連續向秦軍展開了四五輪打擊,秦軍的戰車已經損失了近半,而這時剩下的秦軍戰車進入到了短弓的射程,於是單腿跪立的短弓手們邊加入了戰團,繼續對秦軍的戰車進行打擊,而長弓手轉而打擊戰車以後的秦軍騎軍,步軍。

  王璨站在一輛戰車上,對眼前的戰局看得目瞪口呆,沒有想到被自己寄以了厚望的戰車還沒有和對方正式接戰上,就被對方的弓弩打得傷亡慘重。

  如果代軍一開始就將弓弩手放在佇列的前面,王璨當然不會用戰車強攻,而是會派上盾牌步兵,逐步的推進,或者是用弓弩手和對方對射。但對方實在是太狡猾了,居然把弓弩手藏在陣列後面,讓自已完全沒有想到。而且還讓短弓手半蹲下來射箭,形成了兩排疊射,威力自然也擴大了一倍,不能不說,代軍的主將確實很聰明,居然能夠想出這麼巧妙的方法來。

  但王璨十分清楚,自己才是主攻的一方,如果就這樣撤退了,那麼秦軍襲擊代軍的計畫也就徹底失敗了。因此這時也只能硬著頭皮沖下去。好在是有一小部份戰車已經快接近代軍的陣列,而且自己還有足夠的兵力,可以和代軍作戰。

  經過了前面十餘輪的弓箭打擊之後,秦軍的戰車只剩下不足五十餘輛,而且參差不齊,有前有後,最近的戰車,離代軍的陣列不足三十步。

  而就在這時,代軍陣中的號角再度吹響,弩弓手立刻停止了射箭,收好了弩弓後退,而長弓手、短弓手也全都改為拋射。

  前排跪伏的士兵紛紛站起身來,將高大的盾牌豎起,底部的尖端插入地面的泥土中,形成了一排一排堅固的盾牆,而無數支長槍從盾牌後面伸了出來,架在盾牌的上沿,如同密林一般,烏黑的槍尖發出攝人的寒光,直指向將要衝上來的秦軍戰車。

  “轟!”

  一輛戰車連車帶馬撞上了槍林盾牆,就像奔騰的巨浪終於和屹立的礁石激烈的碰撞在一起,濺起漫天血色的浪花,強大的聲波氣流猛然的暴烈開來,長槍拆斷,盾牌碎裂,數名持盾的代軍士兵身不由己的被巨大的力量給撞開,後背撞到同伴的盾牌上,有幾人甚至都噴出了鮮血。但還是免強維持著陣列不動。

  但拉車的戰馬卻發出一連串痛苦的悲鳴,因為每一匹戰馬都被一到二支長槍貫穿了身體,有的槍尖甚至從另一端冒出來。而戰車向一側翻覆,車上的三名秦兵也全部都從戰車上跌落了下來。

  隨後,秦軍剩餘的戰車一輛接著一輛,上了代軍的槍林盾牆,如同奔湧的潮水,一波一波地拍打著海岸,鮮血飛濺,撞戰馬筋斷骨折,戰士跌落塵埃,戰車翻滾傾覆。

  儘管代軍的陣列不斷的被秦軍的戰車撞擊的收縮,凹陷,但卻硬是以血肉之軀牢牢的擋住了秦軍戰車的衝擊,保持著陣列不動。

  當然,這也是因為現在秦軍的戰車己是強弩之末,如果是面對三百輛戰車的猛烈衝擊,無論是多麼堅固的陣列也是抵擋不住的。不過這也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畢竟戰車和人的力量差距是相當大的。

  而緊接著秦軍的騎軍、步軍也都沖了上來,和代軍展開了白刃激戰。

  這時王璨也稍稍鬆了一口氣,雖然這時自己的戰車幾乎已經全軍覆沒了,但現在雙方總算是展開了白刃作戰,而秦軍的數量接近對方的三倍,因此自己的勝算仍然很大。

  不過就算是最終獲勝了,但損失了近三百輛戰車,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自己最終也只能得到一個功過相當的結果,立功是不可能的。

  就在王璨在胡思亂想的時候,突然在自已的右側,傳來了一陣密集的馬蹄聲,王璨轉頭一看,只見在右側的密林中塵土飛揚,殺出了無數的騎軍,向自已的側翼猛衝了過來。

  王璨也不由得大吃一椋,想不到代軍在鴻溝南岸還埋伏著人馬。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1 00:24

第427章 再回大樑(一)

  接下來的戰鬥基本沒有任何的懸念,姜桓武率軍從密林中殺出之後,從秦軍的側翼殺入,頓時將秦軍殺得大亂,而鄂崇禹也立刻下令勝捷軍發動反擊,結果在代軍的兩路夾擊之下,秦軍被殺得大敗。

  好在是王璨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大將,一見勢頭不妙,立刻下令撤退,並不戀戰。而且秦軍也確實是訓練有素,雖亂不慌,在王璨的指揮下,且戰且退,逐漸和代軍拉開了距離,雖然損失不少,但總算是沒有潰敗。

  而在鴻溝北岸,戰鬥同樣也己經結束,埋伏在密林中的兩千騎軍殺出之後,王賁立刻下令撤退,因為這支秦軍是全騎軍,撤退走起來更快,而且後面還有五千秦軍接應,因此代軍也沒有苦追,就讓秦軍逃走。

  戰鬥結束之後,高原立刻下令,清理戰場,計查損失,收集戰利品,並將死亡的士兵屍體都帶走。

  經過查點之後,這一戰代軍一共陣亡六百二十二名士兵,另有五百一十七人受兵,其中迎戰秦軍騎軍的兩千騎軍的傷亡不小,陣亡了三百零六人,另有二百七十七人受傷。

  要知道上一次大樑之戰,蕃勇軍出戰十數次,一共也才陣亡了三百餘人,而這一仗陣亡的人數就幾乎趕上了上一戰,說明秦軍騎軍的實力確實有了明顯的提高。

  不過這一戰的戰果同樣也不小,雖然代軍沒有詳細清點死亡的秦軍屍體,但從現場的情況來看,秦軍陣亡的人數絕不會少於兩千人,因此這一戰仍然是代軍取得了絕對的勝利。

  清理戰場很快就結束,代軍還繳獲了戰馬二百多匹,戰車二十三輛,各種武器約有二千餘件,還俘虜了一百多名秦兵,基本都是因為受傷跑不快,才被代軍抓住。

  代軍自然不可能帶著俘虜行軍,因此高原下令,將俘虜的秦兵全部釋放,而把代軍士兵的屍體還有戰利品全都運走,渡過了鴻溝,趕奔向大樑而去。

  實際上這一戰秦軍的陣亡人數達到三千二百餘人,另有近三千人受傷,其中王賁統領的五千騎軍陣亡了一千餘人,受傷了八百餘人。這也說明,儘管秦軍騎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和代軍相比,仍然還有相當的差距。

  渡過了鴻溝之後,人馬不一會兒就到達了大樑,在城中駐守的魏增和魯仁傑早已收到了消息,因此都趕到了城門口來迎接高原的一行。

  吊橋放下,城門打開,眾人相見之後,魏增也禁不住留下了淚水,道:“武安君,你總算來了。”

  高原點了點頭,道:“安城君,這些天來,你也辛苦了。”

  魏増擦了擦淚水,道:“我倒是沒有什麼辛苦的,這段時間秦軍並沒有怎麼樣來進攻大樑,而且城裡的軍務主要是由魯將軍來處理,我也並沒有做什麼?”

  魯仁傑忙道:“那裡那裡,要不是有安城君在大樑城裡主持大局,只怕這大樑城早就亂了,我才真是什麼都沒有做啊?”

  魏增笑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先進城吧,只要是武安君來了,我也就放心了。”

  眾人進城之後,只見在街道兩側己經擠滿了大樑城裡的百姓,見高原從城門進來,立刻發出了一陣歡呼聲,不少百姓都跪伏在道路兩側,一邊磕拜,一邊喃喃念道:“好了好了,有武安君和代軍來了,大樑就保住了,不用再怕秦軍了。”

  魏增道:“武安君請看,在下所說不錯吧,現在整個大樑城裡的百姓都翹首以盼著武安君到來。”

  高原聽了,心裡也不禁苦笑了一下,他心裡十分清楚,大樑城根本就是守不住的,自己只不過是希望借大樑來消耗秦國的力量,說白了自己其實也是不安好心,真的到了大樑城守不住的時候,自己可以一走了之,反正只要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就行了。但看到大樑百姓對自己這樣熱切的盼望,高原心裡也頗有些慚愧,覺得自己有些當不起這些百姓的盼望。不過自己也是為了代郡的前途和發展著想,至少自己還是來幫魏國守住大樑的,並不是來出買大樑,也算對得起這些百姓了。

  魏増道:“大王己經說了,只要是武安軍一到大樑,請武安軍進王宮去面前大王,然後再說其他。”

  高原點了點頭,進了大樑自然要見一見魏王假,因此道:“好,我們就先去見魏王。”又吩咐姜桓武,和魯仁傑一起將士兵安置下來。然後才和魏増一起來到王宮裡面前魏王假。

  見禮己畢之後,魏王假也不曾感激萬分,起身向高原施了一禮,道:“武安君能夠不計前嫌,仍然趕來救援大樑,寡人不勝感激,擊敗秦軍之後,我魏國願與代郡永世結好,只要武安君有所差遣,我魏國無不遵從。”

  高原道:“大王言重了,其實在下來救援魏國,也是為了代郡的安危,魏國若亡,三晉之地都將為秦國所有,那麼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必是我代郡,只要魏國不亡,秦軍也就不會進攻代郡,因此我一定為竭盡全力,守住大樑。”

  魏王假聽了,趕忙又向高原施了一禮,道:“多謝武安君。”頓了一頓,魏王假又道:“武安君在大樑期間,有什麼需求,儘管向寡人提出,寡人無不應從。”

  高原笑道:“我到沒有什麼要求,只要有個住的地方就行了。”

  魏王假忙道:“這是應該,這是應該,安城君,你馬上給武安君安排一套住所。”

  魏增道:“回稟大王,臣己經想好了,魏行伏罪之後,府邸尚在,他的府邸寬大廣闊,房間眾多,而且僕從待女一應俱全,正適合武安君使用。”

  魏王假也點了點頭,道:“好,正合寡人之意。”

  高原也沒有客氣,道:“多謝大王。”

  這時魏増又道:“大王,武安君精通兵法、素得人望,此次守衛大樑,當以武安君為主,執掌我魏國的朝政,發號施令,調動大樑城裡的人力物力,然而名不正則言不順,臣願意讓出相印,交于武安君執掌,由武安君出任我魏國的國相。”

  其實這也是魏王假的想法,讓高原再佩魏國的相印,儘管這只是一個像征,但也只有這樣,高原才能名正言順的調動魏國的一切力量來守衛大樑。只是前幾天自己一時衝動,任命魏增為魏國的國相,而且這幾天以來,魏増也確賓是盡心盡力的大樑城裡安撫人心,佈置守備。可以說如果沒有魏增,大樑根本就不可能撐到高原趕來,因此自己也不能一下就把魏增的相印給拿下來。而魏増自己主動提出將相印讓給高原,不僅正合魏王假的心意,而且也省了魏王假不少的麻煩。

  因此魏王假立刻道:“寡人也正有此意,其實前一次武安君就曾佩帶我魏國的相印,這一次也理應如此。”頓了一頓,又補了一句道:“安城君能顧全大局,不計權勢,主動讓賢,不愧是我魏國的忠良之臣。”

  魏增趕忙道:“大王過獎了。”

  高原也知道,這個相印是推不掉的,而且佩就佩吧,反正自己也不是沒有佩過。因此也向魏王假施了一禮,道:“多謝大王。”

  魏王假道:“今晚寡人在宮中設宴,為武安君接風。”

  高原道:“大王,如今秦軍己兵臨城下,一切都當從簡,因此這接風酒宴就免了吧,如果再無他事,我想馬上和安城君一起商議守衛大樑的事宜。”

  魏王假聽了,也不敢再堅持,道:“既然如此,寡人就不阻攔武安君了,晚上寡人會命人將飲食酒菜送到武安君的府上,以表寡人的心意。”

  高原也懶得和魏王假縱結,道:“多謝大王,我和安城君就先告退了。”

  兩人出了王宮之後,魏增道:“在下先帶武安君到新府邸去吧。”

  高原點了點頭,先在大樑城中安頓下來也好,反正秦軍暫時也不會來進攻大樑,因此帶著急風三十六騎衛,跟著魏増一起離開,同時又派人去通告姜桓武等諸將,讓他們都到新府邸來聚集,並招一批士兵過來擔任守衛。

  魏行在魏國當了二十多年的國相,他的府邸自然也是大樑城裡最好的住所,占地極大,縱橫尺寸都超過了六十丈,分為三重院落,各種房屋不下百間,而且庭院極廣,論規模僅次於魏國的王宮。比高原在代郡的府邸都大了好幾倍。

  雖然這時魏行己被處斬,而他的親族人員也都己下獄收監,但一些不相干的僕從侍女仍然留在府裡,也有三百餘人,基本的生活維持還是可以保證。這時府裡的人也早已收到通知,知道新主人來了,因此都聚集在門口,迎接高原。

  高原讓眾人仍然各安其職,並整理房間,供代軍的主要將領和守衛士兵居住,並且將正堂改成聚眾議事的地方,因此這裡以後就將成為自己聚眾理事,發號施令的地方。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1 00:25

第428章 再回大樑(二)

  在正堂落座之後,高原才道:“安城君,現在大樑城裡的情況怎麼樣?請你詳細的告訴我。”

  魏增苦笑了一聲,道:“我也不瞞武安君,現在大樑城裡的情況並不好,城中的軍民人口一共只有二十七萬八千餘人。”

  高原也大為驚訝,道:“怎麼只剩下這麼少的人了,連三十萬都不到。”

  大樑城裡的常住居民約為五十萬左右,而城外散居約有二十到三十萬,再加上從各地徵集的軍隊,因此上一次大樑城裡容納了約近八十萬人,雖然說上一次高原離開大樑的時候,帶走了近三十萬軍民,但至少也該有四五十萬人才對,怎麼現在連三十萬都沒有了。

  原來高原離開代郡,雖然只帶走了近三十萬的人口,但留下來的人有不少都對魏國失去了信心,不少商人、小世族、手工業者都紛紛舉家舉族離開大樑,有的遷移到齊楚等國,有的雖然沒有遷移到外國,但也搬到了魏國東部,遠離大樑。

  而滎口失守之後,魏王假趁機打壓宗室世族,奪回權力,宗室世族的殘餘勢力發動反撲,結果造成了大樑內亂,直到魏増率軍趕到大樑之後,才平息了宗室世族殘餘勢力的反叛,雖然這一次內亂的時間並不長,但也造成了不少人員的傷亡和流失,結果現在只剩下這麼多的人了。

  等內亂平息之後,魏増把城中的剩餘人員全部都編制起來,將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都編組成軍,這樣免強整編出來約十萬軍隊。

  不過魏增也知道,這樣臨時徵集起來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他又將軍隊進行了分編,參加過上一戰的魏軍約有三萬四千餘人,其中包括魏増帶來的五千人,擔任守城的主力軍隊;十八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的青壯年男子約有四萬二千人,為主力預備軍隊,協助主力軍隊守城;其餘為後勤運輸的軍隊;同時又編制了六萬餘青壯年女孑,也是付責城中的後勤事務。

  聽完了魏増的介紹之後,高原也苦笑了一聲,大樑城裡的軍隊數量雖然不少,但真正可以一戰的,實際只有那三萬餘人,再加上自己帶來的代軍,大約有五萬左右,也就是說守衛大樑城,主要就是靠這五萬多軍隊了,而秦軍這一次進攻大樑,投入的總兵力約在三十萬左右,基本都是久經戰陣的士兵。好在是大樑城有堅固高大的城牆,防禦工事也十分齊全,否則這一戰就不用打了。

  高原又問道:“現在城裡還有多少糧草物資。”

  魏増道:“城裡的糧草物資到是還算充足,現在府庫中的糧食共有約一百六十余萬石,食鹽有五十余萬斤,各種牛羊牲口還有二萬七千餘頭,加上民間應該還有一部份存糧,因此城中的糧食至少能支持一年以上,如果從現在開佁就緊縮一點,撐到兩年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城裡的其他物資也十分充足,各種武器盔甲完全夠用,大型床弩、投石機各有五百餘架,其他各種守城器俱、車輛還有近千輛。而且這幾天來我還收集了大量的石塊,現在城裡的居民少了,有大量的房屋可以拆除,作為守城所用。”

  高原這才稍稍的鬆了一口氣,看來也不全是壞消息,因為守城戰的第一要點就是城中要儲備充足的糧食物資,只要糧食充足,那麼守軍的心裡就不會動搖,自古以來,有不少城市的失守,並不是因為守不住,而是城中的糧食斷絕,結果不戰自破。

  按照高原的估計,大樑城是肯定撐不到一年的。而自己當初離開大樑時,只帶走了宗室世族家裡的財物,並沒有動大樑的府庫,看來是做對了。

  當然這也和現在大樑城裡的人口大量減少有關,如果現在大樑城裡還有五十萬人口的話,那麼現在庫存的糧食也就只能支撐半年多了,守住大樑半年左右的時間,高原還是有一定的信心。

  不過這時高原的心裡一動,正色道:“安城君,有一件事情你要如實的回答我。”

  魏增怔了一怔,道:“什麼事情?武安君請儘管詢問。”

  高原沉聲道:“現在城中的軍心民心如何?是否有死守大樑,和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還是根本就不想與秦軍決戰,甚至想要開城投降秦軍。”

  魏增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如果說完全沒有想投降秦軍的人,自然是不可能,但在下可以向武安君擔保,絕大多數的軍民人等都不會想要投降秦軍,而是要與秦軍決一死戰,死守大樑。”頓了一頓,他了進一步解釋道:“我魏國屢秦國欺侮,因此國中百姓對秦國素懷仇恨之心,而且上一次大樑之戰,秦軍連屠數城,殺死魏國百姓十數萬,大樑城中的百姓是絕不可能向秦軍投降的。”

  高原點了點頭,守城戰的第二要點就是上下要有同仇敵愾,死守城池的決心,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堅守到底的決心,那麼就算是城裡儲備的糧草物資再充分也沒有用。而守城戰的第三要點就是要有堅固的城防設施,第四要點就是要有外部的援軍。

  這樣看來,四個要點大樑至少占了前三個,而外部援軍也不是完全沒有,自己不就算是大樑的外援嗎?因此這城還有得一守。而且如果不是秦軍還有水攻這一招,大樑城在糧食斷絕之前,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高原想了一想,道:“安城君,我也直言相告,雖然大樑城尚可一守,但現在的局勢,要比上一次困難得多,雖然我會盡全力守住大樑,但如果到了破城不可挽回,我也只能率軍撤出大樑了。”

  魏增也苦笑了一聲,道:“武安君能夠不計前嫌,來救援大樑,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如果大樑真到了守不住的那一天,也不怪武安君,只怪我們魏國註定滅亡,誰都挽救不了。”

  雖然高原覺得魏增說得十分淒涼,但現實就是如此,高原不可能陪著大樑一起葬送,因此有些話該說的還是要說。

  這時姜桓武、趙江、鄂崇禹、淩風、魯仁傑等人也都已經來到府邸,向高原報告,代軍的士兵基本都已經在城中安置下來了,同時姜桓武等人還在魯仁傑的帶領下,在城牆上視察了一番,瞭解了魏軍的防守佈置。

  現在大樑的城防守衛還算是嚴密,只是魏軍己經完全退回到了大樑城中駐守,當初高原在城外設置的陣地己經完全喪失,而這時秦軍的陣地,已經推進到了距離城牆千步以內。好在是大樑城高牆厚,失去城外的陣地,到沒有太大的影響。

  於是高原把眾人聚集在一起,招開第一次守城的會議,道:“守城戰的最大弱點就是必須面面俱到,兵力分散,而攻城一方可以集中兵力,主攻一點,因此守城絕不可將兵力完全平均的佈置在防線上,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機動兵力。我決定把代軍作為機動兵力,視戰局而調派,而固定守城的軍隊由魏軍來擔任。”

  魯仁傑點頭道:“武安君之言有理,代軍的人數雖少,但驍勇善戰,做機動兵力最合適。”

  高原又道:“城牆分為四方,毎方安排五千主力軍隊、七千後備軍隊,共計一萬二千軍隊,其餘作為輪換補充兵力。而且每一方的守軍保證有二千弓箭手,一千弩弓手,另外在加上大量床弩、投石機各六十架,其他的兵力、器俱視戰況而定,要做佈置。魏軍的調派安排由魯將軍付責。”

  魯仁傑趕忙起身,道:“是。”

  高原轉頭對魏増道:“安城君,你把所有的工匠人員從軍隊中抽調出來,並集中起來,付責製造、維修守城的器俱。而城中的物資管理,也由你來付責。”

  魏增道:“在下一定不辱使命。”

  高原點了點頭,道:“現在秦軍還沒有向大樑發動進攻,因此從明天開始,安排人員出城砍樹伐木,越多越好,而且砍伐的樹木越大越好;在城內收集布匹,讓婦女縫製麻袋,出城填土裝包,也是越多越好。”

  魯仁傑怔了一怔,道:“武安君,守城作戰,確實需要大量的樹木材料,這倒可以理解,但要砂土包做什麼,我們現在有城牆可守,用不著砂土包啊。”

  高原道:“秦軍想要攻破大樑,唯一的辦法就是引黃河之水灌城,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水淹城池的準備,需要大量的船筏工俱,砍伐木材就是為了多造木筏,而砂土包則是用來堆水之用。”

  眾將聽了,這才恍然大悟,魏増起身道:“好,在下立刻就去安排。明天一早,就立刻派人出城伐木挖土。”

  高原又道:“姜將軍,你明天領軍出城,掩護伐木的人員。”

  姜桓武也立刻起身,道:“是。”
0.jpg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2-1 00:25

第429章 測查水情

  車輪轟隆,馬蹄聲響,一隊黒衣黑甲的士兵簇擁著一輛戰車,駛上了黃河大堤,只見在兩岸的堤壩以內,混濁奔騰的河水,向東方滾滾奔流而去,消失在天地之間,不時翻滾著一朵朵浪花,轉眼又消失在大河水中。

  而在河岸邊上,有幾十個人正在忙碌著,樹立起七八根木杆,有的木杆插在河水中,有的插在岸邊,也有插在大提上,還有人拿著繩索,尺子等物,或在水中,或在岸邊,不知在做什麼?

  這時人群中一個六旬老者帶著幾個從人,走上了黃河大堤,來到戰車前,躬身施了一禮,道:“上將軍。”

  一名頂盔貫甲的武將從戰車上下來,也對那老者還了一禮,道:“鄭水令,辛苦了。”

  這六旬老者呵呵笑道:“這是老朽分內之事,上將軍的軍務繁忙,怎麼也有空到這黃河邊來,視查老朽的工作呢?”

  武將也笑道:“水令在客氣了,這一次進攻大樑,只有以黃河水灌城才能成功,因此水令的工作關係重大,王剪豈能不來一看。”

  這六旬老者就是秦國的水令鄭國,秦軍的大軍進駐大樑城外之後,他也趕到了秦軍的大營,並在黃河邊測查水情,為水灌大樑做準備。而這武將就是秦軍的主將,上將軍王剪。

  這時大樑城外的秦軍總數已達到二十五萬人,其本已經完成了對大樑城的初步封鎖,不過王剪也忌殫大樑城的城防,不敢易向大樑城發動進攻,因此王剪也親自趕到黃河邊上,看鄭國準備得怎麼樣了。

  寒暄了幾句之後,王剪才道:“水令,現在可否開始水灌大樑了?”

  鄭國搖了搖頭,道:“現在黃河的水勢才剛剛開始上漲,遠沒有達到可以掘口灌水的地步,依老朽來看,至少要到三月底的時候,才可以開始放水,也許要等到四月初才行。”

  王剪身後的王賁不禁有些著急,道:“那豈不是還要等一個月嗎?”

  鄭國呵呵笑道:“少將軍太心急了,雖然現在不能放水,但還是有許多準備的工作要做啊。”

  王賁道:“還有什麼工作要做?”

  鄭國笑道:“老朽雖是水工,但對水戰之法,未有太多心得,因此自從去年以來,老朽一直在研究當年智伯水淹晉陽,武安君水灌鄢城兩役,到是略有所得,依老朽之見,水攻之計無非兩點,一是利用水勢衝擊,沖塌城牆,武安君水灌鄢城更是如此,當時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潰城東北角;二是圍堰以水浸城,智伯水淹晉陽更如是乎,如不是韓魏兩家反目,晉陽必破。而依老朽之見,大粱非鄢城可比,水勢衝擊的初勢雖猛,但難以持久,因此單靠水勢衝擊,未必可以沖跨大樑城牆,只有效智伯水淹晉陽,圍堰以長期水淹浸城。不知上將軍,少將軍以為如何?”

  王剪聽得連連點頭,鄭國不愧是專業人士,說得果然頭頭是道,大樑城高牆厚,而且是以靑石處圍,內填夯土建成,想靠一股洪水就將大樑的城牆沖跨,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能用長期水淹浸城的方法,一來是動搖大樑的城基,二來是消磨守軍的士氣。

  因此王剪又問道:“那麼請問水令,如果要用長期水淹浸城之法,又當如何進行?”

  鄭國道:“首先是要在大樑城周邊修建圍堰,大樑城的地勢雖然低窪,但其週邊平坦廣闊,一旦放水,所淹及的範圍太廣了,難以達到水深,而且還有可能淹到我們秦軍的營地,因此只有修建圍堰,才能夠蓄水浸城,單是這一項工程,就極為浩大,一個月內能否完工,尚未可知。”

  王剪道:“水令放心,幾天以後,將有三十萬民役到達前線,而且就地還可以徵集出十萬餘人來,這樣一來,修建圍堰也就綽綽有餘了,而且修建圍堰,不僅可以蓄水,在蓄水之前,還能對大樑進行合圍,也是一舉二得之事,明天老夫就下令開始修建圍堰。”

  鄭國道:“有上將軍調派,老朽也能放心了。不過僅僅只是圍堰還不行,我們引黃河水灌大樑,是借道鴻溝,介時鴻溝的水勢將會暴漲,恐怕要超出現在鴻溝的堤岸,因此鴻溝兩側的堤壩也要加強,另外鴻溝距離大樑城還有十餘裡的距離,而水勢無常,如果冒然決口放水,黃河水也未必能夠按我們所想,流沖向大樑城而去,我們必須還有修建一條或是數條河道,接通鴻水,將黃河水引到大樑城前來。另外上將軍還要準備木筏船隻,以備水戰之用。”

  王賁聽了,也不禁吐了吐舌頭,道:“原來水攻之法這麼複雜啊,我還以為只要把河提掘開放水就行了。”

  王剪瞪了他一眼,道:“如果水攻之法那麼簡單,當年我秦國三攻邯鄲之時,早就可以釆用水攻之計了,你要學的東西還多著呢?不要以為才打了幾次勝仗,打敗了幾個庸才,就以名將自居了。”

  王賁也低下了頭,道:“父親見教得是,孩兒受教了。”

  在鴻溝邊阻擊代軍失利,秦軍陣亡的士兵達到三千二百餘人,另有近三千人受傷,甴其是王賁親自訓練的五千騎軍陣亡了一千餘人,受傷了八百餘人。這也給王賁當頭潑下了一桶涼水。

  而王剪也將王賁狠狠的訓斥了一頓,其實王賁的戰術佈置並沒有多大的錯誤,兩線齊出,一樣一實,趁代軍半渡而擊,實際是非常好的戰術。但王賁的錯誤就在於,頭腦發熱,迫切的希望讓新組建的秦軍騎軍能和代軍的騎軍決戰,鬥志過於旺盛反而成了呈匹夫之勇,因為王賁畢竟是一軍主將,應該坐鎮後方,全面指揮,而並不是衝鋒陷陣的莽夫,另外王賁的主要經力也應該放在鴻溝南岸的戰場上。

  被老爹狠狠的訓斥了一頓之後,王賁這才有些清醒了過來,原來他以為,使用了新式馬俱之後,秦軍騎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突擊滎口的成功,也助長了王賁的自信,認為秦軍已經能夠和代軍一戰了。哪知這一戰的結果還是說明,秦軍的騎軍和代軍相比,仍然還有相當的差距。

  其實王賁也有些過份高估了代軍,因為這一次出戰的蕃勇軍是代軍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他們本來就是由草牧遊牧民族組成,天生就是馬背上戰士,當然不是才換上幾天新式馬俱的秦軍可比,再加上秦軍的戰術,武器並沒有根上,因此這一戰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這時鄭國呵呵笑道:“上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誰沒打過幾次戰敗呢!你也不必太過苛求少將軍了。”

  王剪正色道:“水令之言差矣,兵者,國之大勢,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數十萬大軍的生死、國家興亡成敗系于主將一身,又豈能馬虎大意。當年長平之戰,趙孝文王誤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適,結果導致四十萬趙國全軍覆沒,趙國也從此衰弱,一蹶不振。如果轉換一下,長平之戰敗得是我秦國,又將如何,東方六國會趁機再組成合縱,攻破函谷關,殺入我秦國境內。又如這眼前,我們雖然定下了水攻大樑之計,但如水令所言,如果稍有不慎,箅計不周,放水不僅不會淹到大樑,反而會淹到我秦軍自己,介時數十萬秦軍,必葬生於大水,因此也不可不察,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才行。”

  王賁聽了,也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一戰而興一國,一戰而亡一國的事例,在這個時代實在是太多了,長平一戰,秦國實際也只是取得了一場慘敗,如果當時秦軍的主將不是名將白起,而是一名趙適式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趙國也並沒有用趙適替換廉頗,那麼長平之戰的結局,確實很難說,而一旦秦國輸掉了這一仗,必然會立刻衰弱下去,還有沒有重新興起的時候,確實很難說。

  過去王賁總是覺得王剪的用兵之道太過謹慎了,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裡像自已,善於冒險奇襲,出奇制勝,原來王賁還以為是老爹的年齡大了,膽子卻變得越來越小了,現在王賁才意識到,老爹絕不是膽小,而是確確實實的老成持重。事實上該決戰,該投入兵力的時候,王剪也決不會優柔寡斷,這一點在井陘之戰中就有充分的表現,只是被自己一直忽略了。

  因此王賁這才恭恭敬敬的向王剪施了一禮,道:“父親的教導,孩兒必會牢記於心,絕不會忘記。”

  王剪這才點了點頭,道:“你自幼熟讀兵書,又久經戰陣,單論單兵之道,為父未必比得上你,但身為一軍主將,干係重大,若無十足把握,決不可輕易弄險。”

  王賁道:“孩兒明白。”

  王剪的臉上這才露出了一絲笑容,道:“好了,這幾天你就和鄭水令一起,制定怎樣引水渡大樑的事宜,從那裡開口引水,怎樣修建引水河道,繪成陣圖交於我看。”

  鄭國趕忙道:“老朽謹遵上將軍之令。”

  王剪看了看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又轉頭看了看大樑城的方向,道:“能否攻下大樑,就在此一舉了。”
0.jpg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王烏鴉

LV:16 版主

追蹤
  • 2090

    主題

  • 219146

    回文

  • 88

    粉絲